英特尔吴甘沙:自组织将使“悲催的99%”掌握社会创新的权力
2014-12-23 16:31

英特尔吴甘沙:自组织将使“悲催的99%”掌握社会创新的权力

虎嗅注:在21日的虎嗅F&M创新节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为观众们带来了开场的第一篇演讲,话题充满未来感还颇有些烧脑,提出了一个独创的概念“自组织”。吴甘沙认为,未来自组织会成为创新力量的主体,社会的创新权力也将从组织转移到个人/自组织。演讲题为《从分享到生成,创新在自组织力量》。


各位虎嗅F&M的同行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这个话题跟我以前的任何一次演讲都不一样,我试图去探讨一个非技术的话题——关于趋势。我们都身处趋势当中而往往不自知,拿我作为一个例子,我2000年加入英特尔,十几年主要专注于系统的技术,却对身边互联网的磅礴大潮视而不见,可以说是一个教训。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社会创新的模式切换当中,从共享性的经济到生成性的经济。在这个转变当中,我们个人和组织应当如何应变?


从协作性消费到协作性创新


那么共享经济应该说是今年高逼格的热词之一,虽然Airbnb和Uber这些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还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是共享经济毕竟是在中国星火燎原了。这张图来自《经济学人》,大家可以看到的是,你拥有的任何空闲的资源,从一个小阁楼到以前冲动消费的一个奢侈品,你都可以租给他人,让他临时消费。这样一种形态,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更低,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资源上网,并且被发现。那么其余的呢?你就躺着睡觉收钱就可以了。而且资源就可以非常宽泛的,像Recycle Match这样的平台,甚至可以把你的垃圾变成别人愿意去购买的宝贝,而且这个资源并不仅仅只是物,也有可能是人。比如说人的威望和时间,你的威望事实上是可以被别人去消费的,你可以去购买大V们在8点20分给你转发,同样普通人的时间也是可以被消费可以被货币化的。比如前两年有在淘宝上租一个女友带回家过年去见父母的。所以,共享性经济的本质是协作性的消费,一个人有需求,而另外一个人有资源,可以满足这个需求,两个人通过互联网产生了连接和信任。


屏幕快照 2014-12-23 下午4.09.17.png


大家知道,我们互联网技术正是能够去覆盖长尾的资源供给和需求,能够降低交易的成本,能够最小化信息的不对称,所有这些放在一起,只要能够在合法化的前提之下,我们整个的社会运行成本就会更低,浪费更少,效益更高。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这边用的词是协作性消费,消费并不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如果能够实现从协作性消费到协作性创新这样的跃迁,我们这个社会的效益一定更能得到数倍、数十倍这样的提升。有人就说协作性创新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情,Clay Shirky整天挂在嘴上的就是Wikipedia,算是一种协作性创新, 他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是有才能的长尾的,他们拥有认知的盈余和自由的时间,愿意无偿贡献给公共的目的,并且从中创造生成新的价值,大家注意生成这个词,他生成新的总体价值比节约带来的价值要大很多。


但是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这种无偿的奉献,它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我是有怀疑的。于是我开始在看另外一种可能性。ESP Game是一个游戏,大家付出时间换来乐趣,这里大家可以注意到,他并不是单向的奉献的过程,他是双向的交换过程,我付出时间换来乐趣。最有意思在于大家玩游戏过程当中,同时完成对于图片语义的标记,无论谷歌图片搜索还是百度魔图也好,他们背后计算机的算法都是用大量已经标记的图片作为训练的样本。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图片的标记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他实现了一种新的总体价值。


另外一个案例叫duolingo,同样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换过程,我付出时间,换来新的语言技能,是一个语言学习的网站。但是有趣的是,你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你需要做大量的翻译题,你要翻译大量的句子,这些句子从哪里来?都是从互联网的网页里面来。你学习语言的过程事实上是对整个互联网进行翻译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惊人的总体价值。一百万个人,80个小时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把整个wikipedia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这就是生成性经济的魔力。


生成性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理论上来说每一个经济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总体价值,一个是个人价值,为了这么一个目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他们形成无限的临时的动态的连接,连接承载着物与物的交换。这个物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时间、劳动、技能、知识,甚至满足感,这个交换过程是一个提升个人价值的过程,同时在协作性创造中贡献总体价值的过程。那么在这样一个生成性的经济当中,我们个人,或者是组织,该怎样去生存?甚至去致胜呢?


自组织:我是一个business,不再是一个businessman


我这边想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自组织,我们个人自己就是一个组织。我想引用JAY Z的话,“哥们,别叫我是一个businessman,我是一个business,man.”我对我自己负责,这就有点像罗辑思维讲的那种自带系统,随时插拔的U盘化生存状态或者个体户生存状态,这样的自组织未来怎么样和新型的组织进行交互完成创新权力的更替呢?我这边想用五个案例:


第一个,我们自组织需要认识我们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时间有价值,我们的技能有价值,甚至是我们的数据也有价值。Datacoup是一家Startup(创业)公司,它愿意每个月付你8美金,购买你的数据,你的Facebook数据,Twitter数据,银行的交易数据。FacebookTwitter和银行,事实上已经把你的数据变现,可你事实上没有得到分红。Datacoup把你的数据卖给这家公司,你事实上自己把你自己的数据变现了。当然我认为这还并不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终极状态。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我们不但认识自己的价值,还要能够决定我们的价值。每个人的数据是不是都值8美金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参与这些动态的临时的交换。Quirky是一个思想众包,把中间杰出的创意变成现实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去提交创意,或者参与改进别人的创意,那么其中好的创意一旦被社区投票选中以后,就可以变成真正的产品,而创意的原始发明人,以及一系列的贡献者,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分成。所以要积极的去参与这样一种交换。


第三个,在交换的过程当中提升个人的价值。那么我看到Kaggle这么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社会化的大数据分析的平台,我看到无数的草根都脱颖而出。最近一个案例,休利特基金在Kaggle平台上发起一个竞赛,希望能够找到对学生的论文自动化评分最好的算法,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三个学生战胜了11家专业的教育评测公司,而这三个学生刚刚在斯坦福的机器学习的MOOC上面完成他们的课程,在kaggle上面,事实上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在发生.


第四个,我们在把技能变现的同时也在模拟新的技能,在Odesk和Elance,自由职业者把自己的价值技能变现的同时学到很多新的技能,最后作为自组织,我们需要同时融入很多动态的新的这种组织。比如说这家Business Talent Group,在全球雇佣了三千五百位专业人士作为兼职。他们把任务切分成小的项目,由这些兼职完成,所以对于自组织来说,我们需要在这些临时的动态的新的组织里面迅速的找到我们新的定位。


那么Jaron Lanier是美国的一个意见领袖,他写了这么一本书,叫《谁是未来的主宰》,他的理论非常悲观,他认为当权力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越来越集中到巨型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个人将失去未来,中产阶级将慢慢的退化,甚至是消失。传统的社会,大家的收入曲线是钟型曲线(bell curve),财富在中产阶级的手里面,但是将来会越来越蜕变成一种赢家通吃的现状。事实上无独有偶,前不久虎嗅的听书会上,吴军博士也分享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场景变成了机器智能爆发性增长的未来,98%的人未来是没有立身之地。


屏幕快照 2014-12-23 下午4.17.27.png


这是占领华尔街的一个场景,他们的口号是“我们是悲催的99%”,1%的人的财富越来越大,99%的人的财富越来越少。1%的人导致金融危机,而后果需要99%的人承担,那未来是不是一定那么悲观呢?


我想如果说未来是生成性经济主导的话,可能并不是那么悲观。如果说,我们99%的人真正的掌握了创新的权力,掌握了财富的分配的话,这99%,将是未来的支柱,这就是自组织的力量。


谢谢大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