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今的艺术电商屡战屡败?
2015-01-15 10:31

为什么当今的艺术电商屡战屡败?

在文章《通过这8家案例,看艺术电商如何从“痛点”达到“尖叫点”》下面,有位朋友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雅昌的网站前2年开始独立运营,到现在还亏得一塌糊涂。还得靠印刷来输血。


其实这样的观点笔者不是一次听到了,而且,只要你登入任何一家我在上文提到的或者是其他几家较大的卖艺术品或者艺术衍生品的网站,发现交易记录渺渺,拍卖可能无人应拍或者直接就是以最低起拍价交易。


QQ截图20150114202357.png


关键词之一:“不爱”


随便打开上面的3家网站中的一家,作为观众的你觉得能够“被打动”吗?有没有让你爱不释手的东西呢?具体表现如下:


1.浏览者不爱这些艺术品


1)艺术品少。HIHEY公开的数据是“签约艺术家1万多名”。数据是否是真不重要,就算每位艺术家上线10副作品,也就10万副的规模。2)艺术品太个性化了。假设我们带来1亿用户,他也未必从这10万副作品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而且又能买得起的作品。


2.开发者不爱自己的产品


笔者是创业者,也在做自己的产品。因为投入有限,为节省成本,所以就找了一些做软件外包的团队来替笔者开发产品。但最终发现,无论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多爱,都被这些不爱自己作品工匠们所降级。一个好的团队和持续的粮草供应是产品开发的核心。然而我敢说,现在无论是雅昌还是别的大拿还没有一支打响的团队,因为没有哪个产品真正打动了我。但是,有些小伙伴的作品却有几分细致和用心,是可以点赞的。

关键词之二:“不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历史原因有断层现象,所以本来高大上的中国传统书画,却无法在现代人中所打动、理解和共鸣。对于艺术经营者和艺术潜在消费者,都有如下的问题:


1.线下活动艺术经营者轻视宣传艺术本体


观察很多画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艺术经营者都将注意力放到了艺术家的宣传上去。每次展会都会宣传艺术家本人人品如何,艺术造诣如何,作品如何,为其站台或者背书的人如何,但都忘了普及艺术本来的知识。轻视艺术本体的宣传,就让评论家的专业评论变成空中楼阁,让普通大众无法对艺术产生深层认识。


2.艺术协会、教育机构和艺术学者因为各种原因“不会”和大众交流


真正的艺术本体是什么?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在目前的意识形态里面特别的混乱。当赵本山连续n多年的对于残疾人的嘲笑,为什么大家都采取了麻木的状态?为什么央视媒体播放的一些江湖艺术家的没有学术性的艺术节目,“真的专家”没有发声?当艺术充满了“铜臭味”的时候,艺术就变成了一种“玄”的东西。


3.艺术电商也没做好艺术本体的传递


1)艺术精神传递。艺术家对于买卖不够精通是可以理解的,艺术电商为何不以用户的视角,来介绍自己的艺术品好在什么地方。艺术电商应该建立这样的通路,让消费者了解真正的艺术,而不是一个“画在这儿,爱买不买”的态度。


2)良好的艺术展示。真正的艺术大作或许不需要情感传递和解释。比如说您打开罗中立先生的《父亲》图片,您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深沉和父辈的沧桑。比如说您打开林风眠的《仕女图》,您没有收藏一副哪怕是复制品的冲动吗?需要去现场看吗?当然最好。如果没有,看图片也是一种享受。然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艺术家的作品给所有人以共鸣,所以,我们要开发更好的艺术展示方式。


关键词之三:“不信”


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是要用户看到作者的作品,就可以了解:


1)艺术家是个什么状态。艺术品和艺术家的气质强相关,艺术品之所以有名,除了有故事,而且还需要一个鲜活正面的艺术家形象。想想过去的名作名人哪个没有点眼前可以想象的东西?再看看现在的电商里面的“展品”,对于新推出的艺术家,应该有详尽的介绍。


2)艺术品在线交易在见过艺术品或者艺术家之后更容易发生。艺术家最好能够和潜在用户发生过互动,让用户有个历史状态回忆。曾经有一位做艺术微拍的朋友分享,当潜在用户收藏过作者的一幅画,甚至见过一次面的时候,下次通过网上展示拍卖就容易成交。


3)传递熟悉感。让有回忆的人,有参与的人留下记录。记录可以是正面,可以是负面,就如淘宝购物的点评一样,就如大众点评一样。什么时候艺术可以被大众点评,什么时候艺术才接地气。看看当今这些遗留的天价艺术神品,哪件不是历尽沧桑,神坛上的艺术品需要一次淬火才会有真正的灵性。


关键词之四:“不知”


这是说当前的艺术电商经营者的经营思维普遍落后的问题。有句话叫阵地在,人没了。网站如画,卷起千堆僵尸粉。


1)很多艺术电商的产品形态和打造重心依然处于PC互联网时代。他们大多的思维还处于PC互联网时代;


2)经营者不愿意逃离舒适区,只关心艺术品市场,因为不懂互联网,所以把互联网业务直接交给下手去做还美其名曰放权。然而IT乃至互联网已经变成现代企业的基础支撑服务了,没有一把手的直接督促,互联网战略就会变得如“顾问”一般。


3)所以,传统艺术经营机构要想适应互联网,得从组织架构开始抓起。不光要聘请懂互联网的专家,而且还得直接由一把手带领,组织要扁平化;定期开展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定期考察员工对于自己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感受和与客户接触后的用户体验反馈;要将运营先从每个员工手头抓起等等。

总之,如果艺术电商的客户还是那些原来线下的老客户,还是原来接触过画家的老朋友,这个艺术电商就没什么特别大的意义,因为,建立个微信圈问题全搞定!但是,艺术电商的目标是要让新朋友对艺术品收藏感兴趣,变成藏家或者是买家,这个就需要动很多脑筋了。问题已经搬出来了,如何破局,这个就看伙伴们的智慧了。


雷立辉:艺术互联网研究者,书画酷创始人,微信“gooode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