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断的 Google Glass,战斗数值到底多少?
2015-01-19 20:12

争议不断的 Google Glass,战斗数值到底多少?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北京时间1月16日凌晨,Google 发布消息,称其将从下周开始停止接受谷歌眼镜 (Google Glass) 订单,并将关闭其“探索者(Explorer)”软件开发项目。“探索者”项目终止的同时,Google Glass 团队也将搬出Google X 部门。


消息一出,各方评论不一。有说 Google Glass 已死的 (比如BBC),也有说 Google Glass 未来前景更大的。总体来说,Google Glass 此次和 Google X 分开,并非一个好消息。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原因:一、目前版本停止“测试”销售,新版本无消息。实质上 Google Glass 已经“下架”。二、前期公布的目标,尤其是曾经承诺在 2014 年公开销售这一点,并未实现。


也就是说,Google Glass 在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回到“闭门开发”的状态。


有关 Google Glass 的问题,相关的内容已经很多了。无非就是这么几点:一、价格高;二、主流人群不接受;三、产品体验和应用生态不够好。


我们先来看价格。Google Glass 的售价是 1500 美元 (约合人民币 9310 元)。我们先不说这个价格和其他主流消费类电子产品在刚推出时相比是什么水平 (iPhone 上市时是 299 美元,Oculus Rift 预计在 200 至 400 美元之间) ,只是看 Google Glass 产品本身,科技博客 GigaOM 的文章就指出,该产品元件成本最高的部分是显示元件和骨传导耳机,其中成本最高的显示元件成本在 30 至 35 美元之间。研究机构 Topology Research 在 2013 年的分析结果认为,Google Glass 的最终市场价大概在 299 美元左右,1500 美元的售价高出了四倍多。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 Google Glass 的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的定价策略两个因素。想要购买 Google Glass 的消费者,需要申请其“探索者”项目。Google 曾经严格审核、限制探索者项目的申请。显然,Google 希望 1500 美元的价格可以排除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必然是那些可穿戴技术的死忠和移动开发者们。如果笔者的推测正确,Google 应该是希望这部分人群能够带动 Google Glass 的推广,推动相关应用生态的建设。


可惜,Google Glass 在宣传上让 Google 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不断出现各种负面新闻,Google Glass 的“探索者”们被禁止进入酒吧,被人当街痛揍。一时间,Google Glass 的新酷形象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书呆子们”(Nerds) 戴着 Google Glass 制造的各种麻烦消息。虽然“科技极客”(geeks) 在许多科技人士看来是一种身份标识,但主流大众其实并不买账。看过电影《社交网络》的人大概都记得影片开头主人公在酒吧和女朋友分手的一幕,不解风情的男主角自以为聪明有才华,却被女友称作“混蛋”(asshole)。读到这里,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解释 Google Glass 不受主流人群欢迎的原因——因为佩戴这款产品的人不受欢迎。


尽管 Google 针对这一问题,邀请了体育明星佩戴 Google Glass 为其站台,但是仍旧没有解决这款产品在产品体验、使用场景和应用生态上的根本问题。


科技网站 TechRadar 的实测显示,Google Glass 在充满电的情况下,根据运行状态的不同,正常电池寿命在三小时至五小时之间,和官方声称的“one day of typical use” (正常使用一天) 相差甚远,不过据说关闭网络可以大幅提高电池使用时间 (但是在网络关闭的状态下功能有多大影响不难想象)。而 Google Glass 电池从 0% 至 100% 充满又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款可穿戴设备,如果还需要用户每隔五小时去充一小时的电,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户体验可言了。


作为一款为人类设计的工具,在使用上如果能符合功能和审美的需求,则很容易形成使用上的习惯。操作本来应该是 Google Glass 功能上的一个亮点,但是许多人在实际测试 Google Glass 产品的使用时,却发现 Google Glass 的操控实在不敢恭维。你需要不断把视线挪到右上方,拍摄时还要把脖子当成三角架一样扭。说实话,一个人眼睛不断往上翻、还动不动扭头的样子…… 简直不忍直视。


谷歌眼镜.jpg


至于 Google Glass 的应用,有不少专业领域 (比如运动、医疗、探险) 的案例还是颇具新意的。但是对于一款消费类科技产品来说,Google Glass 远没有建立起能够发挥其功能特征的应用生态系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Twitter,在 2013 年发布首款支持 Google Glass 的应用之后一年,Twitter 表示不再为 Google Glass 开发应用。如果连 Twitter 这种最简单、最普及的移动应用之一都没有在 Google Glass 的应用生态里,那么后者的情况也可见一斑了。


但是 Google Glass 的问题,还没有到这里结束。


Google Glass 最早的负责人是 Google 的联合创始人 Sergey Brin 和 Google X 的负责人 Astro Teller,现在的负责人是 Tony Fadell,之前是 Ivy Ross,再之前是 Babak Parviz 和 Adrian Wong。现在 Google Glass 从 Google X “毕业”出来,交给 Tony Fadell,Ivy Ross 向 Tony Fadell 汇报。至于 Babak Parviz 和 Adrian Wong,两人去年一个去了 Amazon,一个去了 Facebook 收购的 Oculus。短短两年多,这么多负责人,恕笔者直言,产品很难有持续、统一的方向和进展。


不仅研发方面有疑点,市场推广更是有大丑闻。2013 年,Sergey Brin 被爆出婚变消息,媒体报道他与公司员工有婚外情,绯闻当事人就是 Google Glass 产品市场经理 Amanda Rosenberg (最疯狂的就是他是 Hugo Barra 的前女友,有媒体报道 Hugo Barra 曾经为了她准备搬去香港)。笔者以为,好的产品后面一定有一个好的团队,糟糕的产品后面则至少是一个糟糕的产品经理。你说项目老大 Sergey Brin 都和 Google Glass 的团队成员谈恋爱了,那产品也…… 就这样了吧。(媒体报道 Google 另一位创始人 Larry Page 在得知此消息后非常不开心,这里就不说了。)


Google Glass 自诞生之初,就备受业界瞩目。不能否认,科技界对 Google Glass 有着很高的预期,无论是 Sergey Brin 在 Google I/O 大会上和戴着 Google Glass 的跳伞运动员视频连线,还是在 TED 上发表主题演讲推广 Google Glass 的理念,甚至是戴着 Google Glass 出现在纽约地铁。Google Glass 在推广传播上始终给人以很高的曝光度和期望值,但是期望值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对 Google Glass 的高期望,现实却是各种“打脸”。与 Google Glass 有合作关系的意大利眼镜巨头 Luxottica 曾经带给许多人美好的期望,被认为是 Google Glass 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但是该公司 CEO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自己永远都不会戴 Google Glass。Google Glass 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款超前的科技产品在准备好迎接大众用户之前,盲目宣传是有风险的。


现在摆在这款产品面前的唯一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未来会怎样?


毫无疑问,Google Glass 是一款具有前瞻性的产品,不能否认,Google Glass 至今仍旧有许多地方非常吸引人。《连线》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引述了 Gartner 公司有关新技术普及应用的一项研究结果 (如图),并以此来预测 Google Glass 的未来前景。


gartner.jpg

简而言之,即在人们对一款技术的期望从高峰跌至谷底之后,逐渐会出现一些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并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生产力工具。如果这个模型对 Google Glass 适用的话,那么我们目前应该处于图中线条最底部的阶段,Google Glass 的未来并非一片黑暗。


曾经在苹果主导开发了 iPod、之后又创办了 NEST 的 Tony Fadell 是笔者看好 Google Glass 前途的另外一个原因。一款产品背后,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一个团队。


但愿 Google Glass 这款世人瞩目的超前产品,不会就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无疾而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