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被扣上“收份子钱”帽子,滴滴专车意欲何为
2015-01-24 09:38

不惜被扣上“收份子钱”帽子,滴滴专车意欲何为

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在竞争与颠覆之际,专车市场在曲折和艰辛中的快速发展起来。不到半年时间专车迅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长久以来民众出行需求被强行压抑的集中爆发。一边是市场的热情、舆论的拥护、高层的肯定,另一边监管的冷冰、政策的缺失、身份的迷局,关于专车的新闻不断,近期更有关于“份子钱”的传闻。一时间各种信息涌过来,让人难辨真假,甚至让旁观者怀疑创新的初衷、路径以及结果。但是,如果能够在纷繁嘈杂中,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理性地思考一会,很多事情也会越看越清晰。


一、滴滴专车“份子钱”事件中的几个事实和观点


1月19日,有媒体曝出,滴滴专车开始向专车司机每天收取一定的“份子钱”,根据城市不同,有140-180元不等。1月20日,各路媒体和专家纷纷解读、评论、分析,有一边倒之势。1月21日,滴滴官方辟谣,没有收取司机“份子钱”,只是代租赁公司收取租赁费用,相反还会给司机一定的补贴。


整个事件中,有两个事实和两个观点比较犀利,让我感触较深。


√ 事实1:有些专车司机的收入减少了。有些媒体针对个别司机的夸张说法是,以前月收入两三万,现在只有6000元。这明显是为了吸引眼球。但如果观察多家媒体调研会发现,的确有专车司机的收入减少了,有些司机在担忧。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所有专车司机都月入两三万是否是合理的存在?


√ 事实2:带有垄断和欺负弱者意味的“份子钱”这个词,杀伤力确实强,强到很多人看到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喷上几句,然后就义愤填膺的转播一下,这显示的正是民众对垄断的不满。但这之后有多少人会冷静的思考一下,何为“份子钱”?这个帽子戴的是否合理?。


√ 观点1:滴滴专车和传统的出租车管理公司一致,在简单粗暴的收取“份子钱”,不顾司机感受,这是带着互联网帽子的伪创新。(创新路上总有反对者、怀疑者)


√ 观点2:向司机收费是可以接受的,收取的方式应该恰当,比如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技术服务费用,容易理解;收取的时间应该适当,当前正是平台发展初期,不利于扩大专车市场规模。


二、滴滴专车到底想要干什么?


无论滴滴、快的还是其他企业,对于打车软件和专车平台的创新,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它们通过这种O2O的方式,在盘活社会上的闲置资源,在提升社会的效率,在强化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所以,我也坚信,能够做到这一步创新的滴滴专车,在这个时候的举措,事先肯定评估过被扣上收“份子钱”帽子的风险。那么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先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滴滴的代收租赁费有与“份子钱”有何不同?


出租车公司所收的“份子钱“是在出租车司机一次性支付购买使用车辆和出租车运营牌照之后,每个月再按定额向出租车公司缴纳的管理费、税费以及有出租公司代收代缴的费用的合计。这跟专车公司收取的车辆的租赁费用根本就是两码事。

 “份子钱”这个词背后,带有租赁公司凭借垄断资源、恃强凌弱的感觉。滴滴专车模式下是如何的呢?司机同样承认,租金还是要交的,如果前期没交,肯定是滴滴在补贴。每个月四五千元租赁费用是否合理?有过租车经验的人会知道,长租车一二个月4000元到一万元以上不等,对比一下车型就知道是便宜了。


第二,整个平台生态中的成本变化了吗?


与出租不同的是,滴滴专车采取的是已经被认可的四方协议的模式,也就是说乘客通过专车平台叫车实际上是同时完成了租赁车辆和寻求代驾两个过程。这样一来,乘客的钱交给了滴滴平台,就由滴滴平台将收入进行分解。这里包括给租赁公司的钱、给司机(或者劳务公司)的钱以及自己的信息与管理费用。三个部分肯定都会有的,平台上的任何一方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都不是在无私奉献。在这个基础上来看这个事件,整个平台生态中的成本结构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将给到租赁公司的费用显性化了。


前面的问题转化为,滴滴为什么要显性化租赁费用?我有几点分析,与大家探讨。


√ 1、表明一个态度。


滴滴要建立公开、明确的规则,这是市场化的基础。对于司机来说,不知道乘客给的钱和自己拿到的钱之间的差额到底归了谁。收取平台技术服务费用(里面可能包括租赁费用)是一种明确方式,直接为租赁公司代收也是一种明确方式。明确之后,司机心里会有个底:每天开车的钱,哪些是要给租赁公司的,哪些是要给平台的,哪些是自己的基础工资,哪些是靠做多、做优可以争取到的。当然,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在自己到底收取了多少费用上,鉴于经营保密需要,都没有明确指出。


√ 2、传递一个信号。


一是大力推进市场化步伐。如果只看到多了一个费用,肯定会想到司机的收入少了。实际上如何呢?这个费用是一直存在的。司机拿到多少与这个根本没有关系。如果直接感受到收入少了,原因可能是:参与者增速超过蛋糕增速,平均每个人可以拿到的少了;鉴于可投入的资源的有限性,补贴减少了;自己的服务没到位。三种因素共同的指向都是市场化。市场化情况下,不需要过多的资源补贴来培养客户,滴滴与快的等当前都有大量的补贴,但这一定不会是长久之计,不管是司机还是平台其收益最终会在经过市场博弈之后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规范化步伐。私家车直接接入的问题,是不允许的。所以,有些媒体中报道的,使用自家车还要交这笔钱不合理。其实不合理的是这种假租赁模式(所谓假租赁,是私家车挂靠在一些租赁公司之下),是需要引导它逐步规范的。


文/陈述,科技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陈述(mhy_chenshu),转载请注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