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吴文辉:网络文学和阅文集团的未来还会好么?
2015-03-17 16:15

四问吴文辉:网络文学和阅文集团的未来还会好么?

“I will be back.”


1984年的第一部《终结者》中,施瓦辛格这样说道。直到2009年上映的第四部《终结者》中,这句经典的台词才从未来时态转变为现在时态,此时屏幕上那个血肉模糊的肌肉男也已不是施瓦辛格本人,而是电脑特效的杰作。


相比之下,吴文辉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机会重返上海滩,说出那句“I'm back”。


就在昨天,由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联合成立的新公司“阅文集团”正式挂牌,吴文辉本人则发出了一封充满了自信的内部信,一连举出了新集团在未来的8项举措,但对比侯小强昔日在盛大文学推动的诸项改革,这份有心意但缺新意的内部信似乎很难让人对“阅文”的未来感到如吴文辉本人一般的兴奋。


一问:图书搜索是否可行?


垂直搜索并不好做,但在吴文辉眼中,以网络小说为主的图书搜索或许是个例外。客观的来讲,图书搜索市场的盘子并不小,从百度指数来看,进入小说类热搜榜单门槛是22000+,而最高的《平凡的世界》百度指数则为220000+,这样的搜索热度仅次于科技、汽车和热点社会新闻,高于游戏、娱乐和人物搜索。


但盘子大并不一定意味着盘子上面有蛋糕,如此巨大的流量大多数导向了贴吧和盗版站,真正流入起点、创世并转换为付费订阅的并不多。这种情况在移动端似乎更为严重,手机百度将小说搜索和阅读作为吸引用户的重要手段,UC和阅文集团本家腾讯的QQ浏览器也毫不示弱,不遗余力地向用户推介其相关功能,但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搜索得到的小说来源大多来自盗版网站。


很多人并非付不起千字两到三分的订阅费,只是当用户可以低成本获取盗版小说,并得到不算太差的阅读体验时,一个书籍来源有限且需要付费的正版图书搜索引擎的前景显然不会太好。


这或许也就引出了吴文辉投入上亿资金购买非网络文学内容的计划,毕竟相比网络文学,用户在阅读严肃书籍时对排版和错别字问题的要求会更高,对精排内容的需求也更大。


二问:扩充非网络文学内容的意义?


当然,通过引入非网络文学作品从而构建全面的内容平台并非吴文辉独创的想法。早在侯小强主政盛大文学事情,当时的盛大文学就曾整合了包括3家线下出版社在内的非网文资源,涉足非网络文学内容,并通过成立云中书城,试图将一些线下出版作品引入线上。这些举措也让侯小强背负了外界“文青病”的指责。


吴文辉无疑是将当年侯小强没有完成的事情往前又推了一步,就连其“在云端之上建立一个无所不有、众生皆享的最大电子图书馆”的想法,都和侯小强当初力推的“云中书城”的名字和含义有几分相近。


但问题是,花大价钱购入内容搭建搭建的新平台会让用户买账么?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文学内容在线上的付费习惯和付费用户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将两者整合很容易就会让平台在调性上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品位各异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曾一度负责盛大文学的邱文友在去年7月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过类似的观点:


“盛大文学过去将所有内容集中在云中书城的做法是错误的,现在移动端都在强调个性化,起点的用户就是看仙侠,红袖的用户就是喜欢看言情,将内容集中在一个App让用户漫无目的搜书的做法是开倒车。”


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数字阅读集团,吴文辉扩充非网络文学内容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在操作上显然并不是那么容易。在非网络文学内容另起炉灶就需要从头开始和亚马逊的Kinlde、多看、豆瓣阅读甚至是京东、当当的电子书业务等竞争,但选择和网络文学绑在一起又很可能陷入云中书城的老路上。


三问:研发打败Kindle的阅读器?


很难想象吴文辉近10年的盛大职业生涯中受到了多少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至少在研发“适合国人的阅读终端”这件事上,他延续了盛大文学当初的想法,尽管这是一件在Kindle尚未入华之前都没有完成的“壮举”。


且不论做工质量,以及亚马逊在Kindle的研发上投入了多少资源,就单单冲网络文学内容本身,也并不适合通过电纸书这样的阅读器阅读。作为起点发展全历程的亲历者,吴文辉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网络文学用户的阅读习惯,以及网络文学这种体裁本身。随着网文字数越来越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网文正在成为快餐化的娱乐流水线产品,但事实却是如此。


2008年,《新京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今夜,请将网络文学遗忘 》的文章,作者孤云在文中感慨日码字上万的写手正在将网络文学的理想主义冲去,这篇文章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很快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因为几乎正是从2007、2008年起,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大神辈出”的年代,商业化的热潮很快让人们狂热,读者也更愿意在“一目十行”的小白文中陷入精神上的沉浸,甚至是高潮。


这样的内容与阅读习惯显然跟电纸书有些格格不入。


或许在技术成熟、投入足够的情况下,研发出一款在硬件上打败Kindle的电纸书并不难,但如何让用户拿起新的电纸书才是问题。一方面,在电纸书格式通用性不佳的情况下,用户在一个平台上购入了大量电子书后,平台转移成本便被大大提高了,可以说电纸书的铁杆用户已经被Kindle、多看等平台瓜分的差不多了。另一方面,即便是亚马逊自己都在将重点转向平板和手机,电纸书似乎更像是重度阅读用户的必备,市场远没有智能移动终端普及那么大了,在这样的时机下选择研发电纸书,这样真的好么?


四问:付费订阅是唯一的路么?


根据相关报道:


2004年,刚刚推出VIP订阅模式不久的起点中文网拥有100万会员,2万作者,平均月盈利10万(由此估算为年盈利超过100万)。

2006年,并入盛大文学后的起点拥有600万会员,6万作者,全年盈利3000万。

2015年,吴文辉在内部信中表示新成立的阅文集团拥有300余万册图书,1200名员工,近20亿年收入。


这样的成长无疑让吴文辉感到欣慰,但对于大多数底层作者来说,这么多年以来“万订”依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只要单章小说的平均订阅人次能够破万,基本上意味着作者可以凭借这本书进入“大神”的行列。


当然,大多数人显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以起点精品频道为例,坊间公认的进入规则之一便是订阅数达到3000,而查询一下不难发现,一周内正在更新的精品频道小说数量仅为127本。哦,忘记了,每个订阅作者只能获得千字1分钱的稿费,以及全勤奖等补贴。这也就意味着倘若没有在付费能力更强的移动端大卖或者像大神一样卖出改编版权,作者本人的收入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高。底层写手的创作激情被打击或许才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创作本身也是一个从生到熟的阶段。


流量和收入大多流向了盗版网站和贴吧。这也使得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应该免费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不过从吴文辉先生的内部信中似乎没有看到这样的可能,内部信中一再提及维护版权,但说的却是作品衍生版权,而非打击盗版。


或许免费是打击盗版,甚至是构建一个大阅读平台最好的方式。不妨对比一下起点热门小说的评论区和这本书的贴吧,以《大主宰》为例,其正版小说的评论区中共有171013条主题,340476条回复,而其百度贴吧“大主宰吧”则有超过5800万条帖子,很多老读者甚至一边在起点自动订阅了这本书,但依然会到贴吧里看盗版书,然后和其他人交流。


相比千字几分钱的订阅,粉丝经济所蕴含的能量显然更大。


有趣的是,在2014年吴文辉入主腾讯文学之后不久,其旗下的创世中文网便推出了限时免费的方式,这几乎成为了作者眼中整个网站最好的推荐位置,因为在短暂的免费过后,读者和订阅数都会大大提升。此后起点也将这一模式借鉴到了其网站。


虎嗅昨天撰文评价吴文辉构建“云端之上”的图书的抱负,与博尔赫斯的诗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暗合,但读完吴文辉的内部信,以及他过去两年中所经历的种种,我却想到了博尔赫斯的另一句诗:


“世界会变,但是我始终如一,我带着悲哀的自负想道。”


I'm back.


作者微信公众号:流光逐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