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地图:被BAT忽视的一片蓝海
2015-03-28 12:23

旅行地图:被BAT忽视的一片蓝海

伴随着地图争夺战的尘埃落定以及地图成为O2O入口的希望暂时破灭,BAT终于认识到地图的本质仍然是定位和导航,一切影响用户体验的使用场景都是开发者的单相思。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数据和团队无法像软件时代带来滚滚财源,巨头们只好自我安慰这些将成为大部分未来业务的基础,殊不知一大片蓝海正在不远处闪着金色的光泽。


旅行地图,被遗忘的世界


地图的终极任务是解决我们身处陌生区域的定位和导航问题,而这种属性与旅行具有天然的重合性。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无论是旅行目的地的选择还是在旅行过程中,一张纸质地图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而依附于地图有关旅行的各种广告想必对于80后以前的人群并不陌生,而这正是地图成为O2O入口的最早雏形。


应该说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都曾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离家几公里之内的商场,餐馆,银行,以至蛋糕店和洗衣房等绝大数地方并不陌生,闭着眼睛就能找到的地方我为啥要使用地图,所以试图在地图上叠加简单的本地服务就想成为O2O入口确实难免一厢情愿。


而对于旅行者来说,身处完全陌生的区域,在地图上寻找景点以及各种服务很自然就成为强需求。在地图应用开发者抱怨用户不了解自己一片苦心的同时,各种互联网地图的使用者也是怨声载道:谁能为我们提供一份专供旅行使用的地图。不客气地说,地图应用的开发者总希望一张方子包治百病,但在提供差异化服务上面甚至不如纸质地图时代。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曾是很多司机的噩梦,而中国立交桥走法的千奇百怪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设计者自己不开车,要么生搬硬套,要么闭门造车,追求的不是美感,就是便宜,全然不管立交桥最本质的功能即实用性。而很多旅行应用包括地图之所以不接地气,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别说技术人员甚少热爱旅行,就是产品经理懂旅行的也很少,让外行给内行设计产品,其结果可想而知。


跛脚的旅行产业链,让我们不知从何处出发


一亿车主,2万多个景区,36亿人次国内旅行出行,这块巨大的蛋糕并非没有引起互联网巨头的关注。携程,去哪儿,艺龙切下了机票和酒店,同程切下了门票,蚂蜂窝、面包旅行、蝉游记切下了旅游目的地及社区分享,但在旅游这个庞杂产业链的源头,至今没有谁能够一展身手独占鳌头。


旅行目的地的选择是一切旅行活动的源头,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号称互联网改造一切的今天,这块最重要的版块却被巨头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用户所得到的有用信息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十年前。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尚可以从报纸,电视,杂志,书籍及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上得到相对权威的信息,伴随着传统媒体及PC互联网逐渐衰落,热爱旅行的人们似乎一夜又回到了解放前,只能从朋友圈得到零散的信息,只不过从以前的口口相传变成了线上交流,信息的杂乱和零散没有任何改善。


蚂蜂窝曾经是国内旅行目的地选择的翘楚,但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满意其信息的庞杂。两年前我曾经自驾去坝上,为了寻求信息,整整两个周末泡在网上,看了不下百篇文章,才从一大堆故事描绘和情感抒发中梳理出一些有用信息,待到现场之后,仍然有大量的谬误和遗漏。


对于这些致命的硬伤,蚂蜂窝等旅游网站曾经试图推出单独的攻略来弥补,但在耗费大量人力之后,效果并不明显。首先是时效性无法保证,即使半年更新也无法保证攻略的准确性能在用户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其次,用户上传游记大多是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往往个性化色彩极浓,能够为后来者使用的信息并不多。面临困境的网站试图要求用户上传的信息能够结构化,但既无名又无利的回报机制终究难改用户的天马行空。因此要让旅行分享类网站成为旅游的入口,实在有些勉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媒体基因的缺失,巨头们对旅行推荐力不从心


对于网页文章,其实地图更有利于目的地的寻找和选择。对于旅行计划的制定,时间是第一位需要考虑的问题,三天以内的自驾一般不超过500公里,5天以上的时间则可以选择航班去国内任何地方旅行。如果目的地选择能够放在地图上来进行,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根据旅行时间用户可以选定大致范围,根据地理位置可以知道气候条件进而确定大致季节,时间和范围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地点确定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选择交通工具、住宿酒店以及地方美食、特产以及玩乐的项目,因此地图完全可以成为一切旅行活动的入口。


既然有如此诱人的前景,为何各大地图公司没有动作呢?其实,巨头们并非没有动过心思,但大多知难而退。因为业务关系,我曾经与高德地图有过接触,对于为何没有涉及旅行目的地的推荐,高德的回复是国内的所有景点他们都有数据,但如何推荐如何选择,他们却没有把握。


说到底,高德缺乏媒体的基因,用户凭什么会相信一个软件公司做的国内景区的排行和推荐。因此无论是在高德还是百度地图上,景区的信息都是隐藏的,只有你搜索景区信息时,上至世界遗产,下至某村的祠堂,22000多个信息点才会密密麻麻的呈现在地图上。


对于旅行地图的应用,后知后觉的腾讯曾经无限接近这个梦想。小马哥花费重金打造的街景地图对于旅行来说,其应用场景远远大于寻找自己的家和同城一个咖啡店的位置及外景。在这之前谷歌地球其实更符合旅行地图的梦想,可自我控制的三维地形加上用户上传的实景图片曾经是许多户外爱好者制定旅行计划的利器,但由于当时带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尚未普及,超过三分之一位置差错率让谷歌痛下决心推出街景地图,但街景地图庞大更新费用以及细节的缺失仍然令用户不够满意,谷歌公司骑虎难下,试图推出更为激进的实时更新的摄像头应用,但受制于法规举步维艰,终究难成气候。


旅行和地图结合,可以进入一个自由新世界


其实在地图上叠加旅游信息并不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和排序。在互联网和智能机普及的时代,只要解决了用户的回报机制,调动了用户上传的积极性,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就能源源不断的产生,而地图应用waze也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制大获成功。排序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第一要通过大数据应用了解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其二则需要编辑的人工干预,因为任何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像旅行这种带有强烈个人体验色彩的行为毕竟人更了解人。


解决了发现和排序,那么一张全新的旅行地图就差不多产生了。全国的数万个景点可以按照景观类别,等级,最佳季节,热度以及排行分层次展现,而用户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预算及时间安排制定旅行计划。对于每一个景点,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个季节的图片及视频,也可以看到用户上传的感受和评价,而围绕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无论是自驾还是自由行,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生成一张个性化的旅游行程单,而交通、住宿、以至餐饮都可以依赖这张地图推荐的应用完成预定。


对于一些热点景区,利用社交工具,还可以形成旅行社区,这对于增强用户粘性以及提供即时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增值服务提供了想象空间。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果再增加景区摄像头功能,还可以实时监测景区天气及景色变化,这对于用户选择出行时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创业公司在朝这些方面努力,比如国家地理新媒体推出的观景点项目,万景台科技公司推出的景区监控项目,但由于实力的限制,一直进展缓慢,尚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在一个产值近3万亿的产业中,旅行地图作为一切旅行活动的入口,完全可以诞生一个百亿级的平台。但由于旅行活动固有的复杂性,驾驭这艘航母不仅需要重量级的舵手,更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一旦航母起航,整个舰队必将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文/k2k2k2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