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倔强独立梦
2013-03-21 06:59

UC:倔强独立梦

“独立IPO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届时UC管理层依然会拥有董事会的多数席位。”这是俞永福对虎嗅给出的最终答案。
 
俞永福说,如果管理团队想退休,今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因为各大公司都想要UC,所以UC就有一个Highprice。”俞永福承认,基本现在市面上的大公司均与UC有过接触,至于介入程度“从5%到100%对方都感兴趣。”

此前传闻中,这个Highprice在5亿至12亿美元之间。
 
从用户习惯来看,未来对UC并不乐观,据艾瑞咨询2013年3月1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在2011年,有接近80%的用户用手机上网之后会首先选择登陆手机浏览器查看资讯,而一年之后,这个数字降低到57.8%。
 
出售,还是坚守?俞永福现在选择了后者。

何谓“独立”

俞永福对“独立”的定义是:“公司成员在UC的内部的股票可以被稀释至50%以下,但公司成员始终需要把控在董事会中的决定权,即席位过半并独立IPO。”

如此可推断,在此前UC与巨头们潜在的一些投资或合作谈判中,UC得不到这个承诺,故而XX投资UC一事,到现在也没有发生。

但是面对媒体,俞永福是绝不会透露半点与谈判相关的具体信息。他也拒绝把别的公司拿来与自己的独立诉求作比。虎嗅问:像爱奇艺那样,算独立么?像去哪儿那样?俞一律谢绝回答。

那么如何通往独立之路?

独立不是口号,喊喊就可以的。一切凭实力说话。

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清晰的当下,如何独立、如何做大,俞永福团队给出的答案有二:第一,5年内公司用户数在全球突破10亿。第二,作为平台型公司推动产业链的发展。
 
他说,“在互联网,公司的价值等于业务模式加盈利模式。业务模式要回答问题,服务谁、创造什么价值、竞争壁垒是什么?关于盈利模式,只有三种。第一个,To B收广告费。第二个,To C收互联网增值服务。第三个,是货品低买高卖的电子商务。”

俞的意思是,关于移动的商业模式,多说无益,说来说去无非那三种赚钱途径,而要活下去,熬到能赚钱那一天,UC主要要做两个工作:攒用户、做平台。

在现金收入方面,目前UC能做的,是盈利模式中的第一种,“To B收广告费”,只不过是通过流量的方式来体现,合作方除了入口上的网站导航位外,还有百度搜索的分成及自有游戏平台九游(9game)。
 
九游造血
 
必须看到,过亿活跃用户的基础,对UC的子业务九游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意义。此前,九游宣布:2012年达成了为合作伙伴分成一亿的数字,并提出今年给合作伙伴分成3亿元的目标,还确立了游戏四大战略:推动HTML5游戏发展、打造明星游戏、扶持中小游戏、推动游戏国际化。

根据移动游戏行业平台4成、公司6成(当然也有37或55的,别太较真)的分成方式,如果顺利达成的话,单2013年九游就可以为UC注入两亿元现金,但其使命也就仅限于此。
 
目前九游与UC是均为独立运营的公司,如果捆绑上市的话,虽然从财务角度上讲会有一份很好看的损益表和负债平衡表,但牺牲的却是公司的估值。按照游戏平台估值,还是互联网平台估值,其市盈率有着天壤之别。譬如当今的网易,有分析师干脆写道,“在网易上市公司的估值中门户的价值接近于零。”

与其一同上市,不如各自结网。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付费规模达52.1亿元,其中智能机移动游戏占12.5%,增长率高达140.9%,且预计2013年的增速将加快,在这种大背景下,已经有了掌趣科技、中国手游等背书的九游,上市前景并不弱于UC。
 
不过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能够独立且不担心生存问题并不多见,因此UC前进的路途中能有九游这样一个高调的“奶妈”,也算是福分。
 
从入口到平台

俞永福接受虎嗅采访时表示,“一家公司能从应用到平台,典型特征还是用户基数。中国市场上,当一个应用用户量达到2000万时,每个人都在想怎么由移动应用变为平台。应用到平台最大的变化是,从你一个人战斗到一个产业链战斗。从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我自己总结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产品驱动阶段,所谓应用阶段,就是你自己靠自己把产品做好,第二个是平台驱动阶段,第三个是品牌驱动阶段。UC现在在第二阶段。”
 
俞永福认为浏览器天生就是平台。“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最重要的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的核心载体,便是浏览器。当浏览器的势力下降之后,互联网的开放性就下降。任何一个平台上用户最基础的三个需求是搜索,浏览器,通讯。”
 
不过,俞永福没有说的是,用户基数只是平台型应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反观UC所定位自身的“第二阶段”,目前除了自有的游戏平台九游的确在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外,目前还看不到别的平台感。
 
被俞永福所推崇的微信,如今真正地进入了众包推动的平台阶段,如同马化腾在接受采访中说的那样:“我们更希望(微信)构造一个这样的通道和一个平台,能连接很多的商业模式,它的玩儿法各种各样,可能我们都没想到,往往很多玩儿法都是用户自己创造出来的,我觉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构造一些很简单的规则和网络层的这种连接,然后复杂的商业模式交给外面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个人,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户群,我觉得这个生态会比较健康。”
 
而UC,显然仍未找到可以让合作伙伴或是个人去挖掘产品潜力的机会。SNS和UC乐园均是UC曾经尝试过的方向,结果证明,在拥有大量流量后,进一步强迫用户修正行为习惯去尝试新鲜事物,并不可行。
 
UC要成为真正的平台,可能需要以下因素出现形成合力——非UC官方版本,是虎嗅分析。

首先还是得从用户基数盘点起——
 
1、 产品用户数深耕。“UC在五年之内,整个用户基数要达到10亿(中国目前还没有公司突破这个数字)。UC现在已突破4个亿。未来有两个关键词,移动和亚洲。”俞永福说。“未来UC在中国与海外的用户数可能各占5亿。”海外是UC 这两年着力、也是宣传最多的点。它于2011年成立印度公司、2012年成立美国公司,据称今年即可做到2013年印度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如果仅仅是用户数量上的增城,只使得笔者想到此前的一篇文章叫做《码农+码农,还是码农!》,它调侃了文思与海辉的合并。如果简单追求用户数量增加,UC的结果大概与这两家也没多大不同,毕竟鱼丸加鱼丸不会变成粗面。
 
2、拓展开放平台,拉拢企业开发者。个人开发者对于商业模式追求的动力显然不如企业来的紧迫,在移动互联网中,独立应用的市场已经成为红海,且用户获取成本极高。相比之下,反而是浏览器的庞大流量不知如何泄洪。如若将类似流量引流至电商等网站中,不失为一个办法。
 
3、寻找到中间页。其实UC目前遇到的问题,曾经出现在了web端的百度身上,随后李彦宏提出了中间页战略,虽然并不能算彻底成功,但在去哪儿和爱奇艺身上还算有效。UC如何拓展自己的中间页,也算是一种选择。
 
4、开发ToB市场。有底层技术便有发言权,To C玩不转,在To B上尝试一把也不无可能。在全球的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中,从事To B业务的IT公司占比要远高于To C,而目前市场上真正To B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却远少于ToC,这意味企业级市场还有许多移动产品有待开发。随着BYOD浪潮的逐步前行,To B这个方向亦可一试。
 
资本环境给UC的选择并不多
 
UC独立成为真正的平台还有待时日,从外部资本环境来看,其实UC的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无论是个人还是资本,退出的方式无外乎两种,其一通过IPO在二级市场套现,其二则是并购。
 
“对于IPO,UC在2010年底就达到了硬指标了。对比360上市之前的两个关键指标,第一个是浏览器用户1.72亿,另外一个是收入3.7亿元人民币。UC早就达到了这两个指标。所以说我们一直处于选择一个好的时机的一个问题。”俞永福说。
 
在投资圈游历过5年的俞永福,很了解资本市场、尤其是中概股目前的处境:“资本市场对中该股的信心在2013年绝对不会极速向上,仅仅叫有回暖的迹象。中概股在美国的信誉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相反美国公司现在都是历史高点,谷歌、微软都是。 ”  
 
但是俞永福对于UC的“概念”很有信心,“在未来的整个资本市场,我觉得只有两个主题,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如果我是PC互联网,我会冒着风险冲一把。但是UC是移动互联网,在上升期里,在未来有一个宽裕的选择。今天在二级市场融资可能比一级市场还要少。”
 
但在虎嗅看来,尽管俞永福把IPO看做拈来之物,但对于券商来讲,故事是要美满的。浏览器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角色仍然模糊,有所争议。
 
此外,二级市场中仍未有移动游戏之外的公司出现,即便是Evernote、Pinterest、Foursquare也都仅仅表示今年准备IPO,甚至部分在新一轮融资中还出现遇冷。连美国本土移动互联网企业都无法被资本市场接受,俞永福的UC恐怕很难如他所想的那样,“我仅把IPO看做一个典礼”。
 
4亿用户,这是目前UC受众最大的底牌。放眼放去,无论上市与否,无论注水几成,如今移动互联网公司中,单款产品敢在口中喊出用户过亿,也不过掐指可数的腾讯手Q、微信、微博、百度地图、高德地图、360安全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等少数十来款软件。至于过4亿的,目前除了UC,还没有第二家(笔者注:欢迎举报)。

所谓祸福相依,正是由于UC这4亿用户的过大的体量,也意味着能够融合它的“大庙”在并购市场上并不多见,从手中现金和估值体量来讲,有机会直接鲸吞UC的,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四家——百度、阿里、腾讯、网易。

360,如若按照10亿美元的估值,哪怕再打个4折,都够周鸿祎割掉一大块肉,何况拥有手机卫士和手机助手两大法宝的360并不需要UC在来锦上添花。
 
同样,UC对于腾讯和阿里同样不是个好买卖,前者的QQ浏览器在国内与UC激烈竞争,海外市场又有微信作为触角,UC不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阿里的布局则通常与自身业务相关联,这一点在《6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棋盘》便有所阐述,显然UC并不符合阿里的标准。至于丁磊的网易,通俗一点说便是“抠”,特别是在投资时。若割掉几亿的肉,对于丁磊,还不如做畜牧业来的实惠(可能事实也同样如此)。
 
因此只有百度这个在移动互联网门前徘徊的巨头,才有收购UC的需求,正如此前百度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报告》那样,在移动搜索网站的流量中,28.9% 来自UCWeb,是对百度移动搜索网站流量贡献最大的移动浏览器。
 
可惜李彦宏不傻。作为UC的唯一或最大可能的买家,百度没有必要去按照10亿美元估值来评估对方。它看重UC,更多是出于制衡其他巨头的需要。

未来猜想
 
既然俞永福已经放出了对UC主权绝不妥协的声音,并规划出未来5年的道路,那我们需要来猜测下未来UC的结局。
 
第一条,依然是被百度收购,如果按目前的节奏走,时间线拖得越长,UC浏览器对于百度移动搜索的贡献恐怕越低,进而会直接体现在其估值中。从百度内部看,在其几大移动事业部中,已将产品的重要程度有所划分,如移动搜索、语音助手和百度地图等存在"入口"可能性的产品,均排在最高的优先级。浏览器即便在百度内部也仅仅是与百度相册、百度音乐等产品位列用于“卡位”的第二序列——UC作为一款在百度布局中处于次优序列的产品的估值显然会走出一条漫漫的下坡路。
 
第二条,被海外巨头收购,这恐怕是俞永福的更优选择。目前移动互联网公司在美国显然有被高估的倾向,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市场的入口同样期货可居。更何况在UC的10亿用户布局中,有3亿是在海外,其中印度则成为首要目标。收购一家公司可以获得金砖四国中的两块金砖入口,有着优质的现金流,更何况估值“仅”为10亿,这在目前互联网股价奇高的华尔街并不算夸张。
 
第三条,在九游的输血中走出自己的路。目前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能够独立且不担心生存问题并不多见,因此UC也算是移动互联网中的的“高富帅”,虽然市场一再对浏览器唱衰,但或多或少手中还握有着HTML5这颗救命稻草。考虑到UC浏览器拥有自有内核,可以大规模的对HTML5的适配进行优化,在未来网络、硬件摩尔作用的助力下,存在着一条走出自己的道路的可能性。
 
第四条,与第三方公司合并?可能,但不会是某搜索公司。最近又盛传某搜索公司再次来北京洽谈了。虽然UC和该公司都是塞班时期产物,但实际上UC目前已经逐步脱离了低端的范畴,成为了移动主流的一员。而后者虽然在营收上还有着一定优势,但从战略的角度,并不是UC所渴求的合作伙伴,如果说是,那也仅限于向百度逼宫的层面。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