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扒皮:《捉妖记》这个票房冠军是如何注水的
2015-09-16 07:35

深度扒皮:《捉妖记》这个票房冠军是如何注水的

*头图经汉华美易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前言:期盼了21年,中国电影界却等来一个“吃药的冠军”:这对于所有希冀中国市场本身变得更好的人来说,都不啻于一个讽刺。


本文的原始版本于9月12日(《捉妖记》夺冠次日)以微信/长微博形式发布后,安乐影业向笔者发来回应,对央视现场暗访、高军采访言论等进行了解释和反驳,笔者将回应附于文末,并作进一步阐发。同时对营销专著《Marketing to Moviegoers》作者Robert Marich的解答也作了补充。本文于虎嗅网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以下为正文。


QQ图片20150909163842.jpg


截止9月11日,在经过整整58天的放映后,《捉妖记》累计票房24.2655亿人民币,超越了《速度与激情7》,成为中国历史票房冠军。当然具体的统计数字,还得等待广电总局发布公告以示社会。


为何说是“历史性”呢?因为这是自1994年底“十部进口大片新政”施行(同时也是最早单片票房可查询的年份)21年以来,国产影片首度拿到这个“至高荣誉”,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回顾。


修正满城日期.png


自《亡命天涯》始,共有8部进口影片斩获进口冠军的头衔;与此同时,从《阳光灿烂的日子》起,已有10部国产冠军影片诞生。但不论是《英雄》、《建国大业》抑或《人再囧途之泰囧》,都无法从《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2》和《阿凡达》手中夺取历史总冠军的荣耀;在《速度与激情7》创下超24亿人民币的新高峰后,这一目标似乎更加遥远。但“惊喜”总是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喜事。不过且慢,让我们先回到8月28日,看看过去的两个多星期发生的种种“神迹”,如何引领我们来到这“历史性”的一步。


首先是当天中午12点,《捉妖记》和安乐影业官微相继贴出了如下的海报。


222.jpg


注意截止到8月27日,上映满43天的《捉妖记》的累计票房已达23.54亿,已经高于前任国产影片冠军《人再囧途之泰囧》逾10亿人民币;而距离历史冠军《速度与激情7》还差7276.98万,考虑到当时《捉妖记》的单日票房已不足350万,且8月底到9月初强敌环伺,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捉妖记》最乐观的估计是接近24亿,以当之无愧的华语冠军身份荣耀下线。


但是,我们都错了。


一、前情回顾


(如对事件已有了解可直接跳至第二部分)


从28号开始,贴吧、微博、知乎上开始有截图流传,指责百老汇、百丽宫等安乐旗下影院出现各种“花式包场”,以下仅举数例。


1、凌晨包场,从1点一直到6点,且全部显示“座位已满”,来自微博网友@Avilledd王羽伦。


111.jpg


2、每隔15到20分钟在同一影厅重新开场,且部分场次依旧是“座位全满”,来自微博网友@影坛看客 和@醉超人。


幽灵场1.jpg

幽灵场2.jpg

幽灵场3.jpg

幽灵场4.jpg

幽灵场1.png

座位图.png

3、被包放映场次空无一人,变身“幽灵场”。为此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曾做过实地探访,遗憾原视频链接已被和谐,所幸有贴吧网友@hugo67hugo 留下截图。该期节目的文字报道请移步新浪博客《热点观察室:“捉妖记票房事件”大调查》查看。


中国电影报道.jpg中国电影报道1.jpg中国电影报道2.jpg中国电影报道3.jpg中国电影报道4.jpg中国电影报道5.jpg中国电影报道6.jpg中国电影报道7.jpg中国电影报道8.jpg


以下为安乐影业经理张晗接受采访的截屏,来自微博@醉超人。


中国电影报道9.png中国电影报道10.png中国电影报道11.png


当然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包场均是以“公益”之名施行。


面对网上质疑和声讨,8月30日晚间《捉妖记》官微发布如下声明。


洗地.jpg

但这份声明招来了更激烈的质疑。随后微博网友@影坛看客 对此进行了反驳,诸位自行判断。


4.webp.jpg


在此之后,《捉妖记》官微连续8天发布“公益场”图片,基本定式是大红横幅+观众摆拍,在此不再贴出。而“信息不畅”造成的“15分钟场”也未再出现。


不过,随后《中国电影报道》的追访显示,“幽灵场”的现象依旧存在,感兴趣的可以搜索微博@中国电影报道 查看完整视频。


同时在该期节目中,两位业内前辈高军和周星都对这种行为做了略显克制的批评,其中高军对于真正公益场的操作方法予以了解答。以下截屏来自知乎网友@Pink小肚兜。


高军1_r.png高军2_b.png高军3_b.png高军4_b.png高军5_b.png高军6_b.png高军7_b.png高军8_b.png高军9_b.png高军10_b.png

高军11.png高军12_b.png


目前“公益放映”依旧在继续进行中,并将持续到影片16号下画。


二、数据深挖


有人会问,通过“公益放映”的手法,《捉妖记》究竟“注水”了多少票房?让我们从院线、影院、单片等维度来作一番测算。


首先对红鲤鱼院线和安乐旗下百老汇/百丽宫影院的关系做下说明。2013年底,原本分散于全国各条院线,由安乐直接投资建设的百老汇/百丽宫影院,其中的2 /3整体加盟了原本专注于县级市场开拓的红鲤鱼院线。因此,为了从总体上看到《捉妖记》在“公益放映”后的变化情况,不妨先从红鲤鱼入手。


红鲤鱼.png


从上图可以看出,红鲤鱼院线的整体票房产出与7月中旬上映的《捉妖记》相合拍,而到“公益放映”开始后便急剧拉升,8月28日和8月29日的院线单日环比涨幅分别为114%和157%,而同时《捉妖记》单日全国票房的环比涨幅则为47%和190%,实现完美同步。


截至9月初,红鲤鱼共运营了311家影院,其中包括10家百老汇影城和10家百丽宫影城,安乐旗下其余11家则分属其他院线。从票房贡献来看,位于北京、深圳、杭州、沈阳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百老汇/百丽宫影院,远远大于红鲤鱼院线内的其他县级影院的加总。


我们可以从以下2015年第35周(8月24日至8月30日)百强影院排行榜得到佐证,该榜单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市场简报。


35周1.png35周2.png35周3.png35周4.png


可以看到,在2015年第35周(8月24日至8月30日)内,全国票房过百万影城68家,前百强的票房门槛则达到89.5万。百强影院城市分布前3是:北京17家、上海和广州各10家,前5位城市共占据52家。院线分布前3是:万达23家、红鲤鱼14家(安乐旗下影院共21家)、星美和新干线各10家,前5位院线共占据64家。这对于常年由万达、大地、金逸把持的院线市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颠覆”。实际上,在“公益放映”后的两周内,安乐旗下的影院均大踏步迈入全国Top100之列,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让我们再来关注一家影院——杭州百老汇影城。这家开业于2010年7月1日的“老牌”影院,在8月28日首次登上了全国影院单日票房榜的第一名,并且在8月29日、8月30日、9月5日、9月6日、9月7日五度登顶,另外还有5天位居全国前15名,成为整个红鲤鱼院线“最耀眼的明珠”。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安乐开始“公益放映”之后,让我们通过数据来一探究竟。


杭州.png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捉妖记》开始上映的7月中旬,杭州百老汇影城的成绩并不突出,最高的7月18日也只有37.2万,而《捉妖记》当天的全国票房高达18512.98万,占比仅为0.2%;随后该影院的单日轨迹也与影片一样缓慢下滑,直到“公益放映”开始的8月28日:杭州百老汇的单日票房由前一天的11.44万飙升至79.05万,占《捉妖记》当天488.37万票房的16%——也就是说,杭州百老汇影城一家贡献了该片全国1/6的份额!虽然随后两天在安乐旗下影院“全线发力”后,这一比例降至6%左右,但毫无疑问这依旧是让人无法逼视的“光芒”。


而这个成绩的取得自然要归功于《捉妖记》的“卓越贡献”:在8月28日到30日的这三天中,《捉妖记》每天的票房贡献度都在85%以上,票房/排片比都在2以上,平均票价都在100元以上,场均人次都在172人以上,甚至上座率都没有低于108%,也就是说有“观众”是站着或者蹲着看完影片的!


最重要的是,《捉妖记》是当时唯一一部上映超过1周的“老片”,而事实上,8月28日是《捉妖记》放映的第44天了。


这就是“公益放映”的威力。


杭州1.png杭州2.png杭州3.png


当然,在8月28日后,除了六度“夺魁”的杭州百老汇之外,安乐旗下的其他影院也是不遑多让:9月9日和10日的影院冠军都是武汉百老汇影城人信汇店,成绩分别是30.63万和29.71万;这家在去年4月30日刚刚开业的新店,也借着“公益放映”的东风,站上了全国之巅。其他诸如重庆百丽宫天地店自8月28日起连续3天显示“上座率为0”,部分影院在8月底的票房产出中《捉妖记》占比超过96%等“异象”,不一而足。


上述情况全部发生在8月28日“公益放映”开始之后,所以其中究竟有多少水分,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了。


三、问题解答


自从这一事件在网上爆发之后,网络上一边倒都是讨伐的声音;但除了少部分无知的“洗白”言论,依然有网友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汇总解答。


1、国产影片“包场”的行为不只《捉妖记》一家,为何独独揪住它不放?


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国内“包场”的确存在,但借着公益的名义进行,安乐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家。而同时能够制造出“幽灵场”、“15分钟场”、“单影院85%贡献率”、“百强影院独占1/5席位”等眼花缭乱的名目,安乐更是堪称“大师手笔”。可以说,《捉妖记》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种种手段,彻底刷新了笔者的三观,也“无愧于”网上连篇累牍的质疑声。


当然,安乐本身既是制片方又是放映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双重身份,也为制造上述种种“奇观”提供了巨大便利。获取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严重不匹配,成为“公益幽灵场”愈演愈烈的导火索。在《中国电影报道》的采访中,高军表示“成本仅为百分之十”。


另外,对于市场上出现过的其他“包场”,在此也做一番总结,以免混淆视听。


a、赞助版,代表影片《天机·富春山居图》


这种类型的包场为赞助商出资进行,目的是向其目标用户进行品牌宣贯,实现广告植入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例子中,品牌方的代表即为奥迪,支付的是真金白银;而通过长达8周的包场放映,影片的累计票房也超过了3亿人民币,可谓双赢。


下文将会在北美部分再次提及这一模式,因为这在成熟市场同样通行。


b、自买版,代表影片《太平轮(上)》、《露水红颜》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票房成绩不理想的影片身上。为了能够达到某个“及格线”,制片方(在这两个案例中同时也是主发行方)自己与院线和影院协调,出资购买场次票房,从而推高影片的成绩。但这种包场的成本巨大:每购买1块钱的票房,都需要把至少一半交给影院,因此这种模式无法大规模实施。不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作弊”的嫌疑,即便影响范围不大,仍不可取。


c、传销版,陆毅/何润东主演的拳击题材影片


(抱歉我怕提到片名会吐)


这是在《捉妖记》之前最令人恶心的包场案例了:不仅在片中该传销公司人员大量出场,更通过上映前的黄牛式屯票和“洗脑式”宣传,意欲打造成该公司的“传销广告片”。虽然最后“票房过亿”的口号无悬念破产,但依旧让人心有余悸。


可见,《捉妖记》开创了包场的全新境界,的确值得“永载史册”。


2、进口影片在国内难道没有做过包场,为何只谴责国产影片?


这是一个好问题。


首先从可行性上讲,进口影片当然可以做包场。考虑到现在越来越多国内品牌出现在进口片中,品牌方实际上有足够动力去赞助包场:毕竟与植入广告一次性的费用相比,再掏一笔钱去邀请品牌目标受众进场观影,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虽然我现在没有现成案例,但若有知晓这方面情况的人可以告知在下。不过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里总结的,赞助商掏钱包场属于正常商业行为,并未逾矩。


那么,进口影片是否有过片方“自买”包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进口片的发行机制。


进口影片包括分帐片和批片,前者目前每年定额34部,后者数量不定。而两者的发行权,目前都掌握在中影和华夏两家国企手中。也就是说,大到发行规模的确定,拷贝和秘钥的事项,小到和影院经理的协调,阵地广告的摆放位置,均是由中方公司操盘。这无疑最大化限制了外国片商插手发行事务的能力,遑论大规模的包场了。虽然现在合拍项目数量在上升,但只要发行权依旧依旧掌握在中影华夏手中,进口片的包场的难度就不会降低。


另外,进口片包场的动机也很难成立:自从《泰坦尼克号3D》后,除了少量动画片,基本所有进口片都被限定放映一个月,因此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观影需求的释放往往是不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包场根本没有必要;而即便是成绩不佳的进口片,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目标而去进行成本高昂的包场,也注定是一门赔本的生意。


3、在像北美这样的成熟市场,包场行为是否存在,一般是如何操作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咨询了目前身在纽约的Robert Marich先生,他是营销专著Marketing to Moviegoers的作者。以下是我和他邮件交流的截图和翻译。


Question1.png


问题1:


在过去的两个周末,有部分已经放映数周的影片出现了影院数的回升。这是片商和院线延长了放映合约吗?一般是如何运作的?(附图为Box Office Mojo的上周末票房统计,红框即放映影院数增加)


Answers1.png


回答1:


我的回答可能不完全按照问题的顺序。我猜测一些户外的“汽车影院”需要去预定较旧的影片,因为在8月底到9月初这段时间,上映的新片很少(参见“回答2”)


我认为票房上的“非市场行为”(在北美)基本不存在。一个原因是好莱坞明星需要用这些统计数字来计算他/她们的财务回报,所以片商不会让其“虚高”。如果一部影片收入巨大,那么其主创人员也会要求高报酬。但是,“开画”周末票房(即影片上映首个周五到周日的票房加总—笔者注)依旧需要冲高,因为片商希望记者能将该片视为成功之作(进而影响普通影迷)


在北美我们有“户外”的汽车影院,人们会开着自己的车(载着全家人)去观影。这种类型的影院只放映主流大片厂的电影,而也许是因为现在没有新的主流大片上映(在8月和9月初大片很少,票房也不高),这些户外的“汽车影院”便需要去预定较旧的影片(如《头脑特工队》和《侏罗纪世界》),以便让自家的银幕有片可放。在美国和加拿大,户外汽车影院有375家,600块银幕(许多会在冬天闭馆)


在邮件中可以看到《头脑特工队》和《侏罗纪世界》在放映的后期增加了影院数量。这也可能有季节性/日程上的原因。学校即将复课,这是影院吸引仍在放暑假的学生观影的最后机会,所以许多主流影院重新上映这些影片。如我所言,在8月和9月初很少有大片上映,因此影院(包括普通影院和汽车影院)没有足够的新片,于是不得不再次预定《头脑特工队》和《侏罗纪世界》。这是我的猜测。你说得对,主流大片在放映后期再次扩大银幕数并不常见,但有时候会有这种情况。


Answers1-1.png


补充回答1:


一位大片厂的发行主管向我确认——户外汽车影院是8月底/9月初主流大制作电影放映影院数得以回升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时大盘较低迷,主流大片商的电影也很少,所以原本下架的近期大热之作又会重新上映。其次,在同一时段内,普通影院也将近期的票房佳作重新上架,因为新片不足以填补银幕的空白。


原来我的猜测得到确认了。


Questions2.png


问题2:


你可能知道在中国存在一些“非市场行为”,附链为Box Office报道的一些近期的案例(见上图)。在美国是否存在“组织集体观影”,亦即部分放映场次甚至整个影院都被包下,以便留作特定群体或社区观影之用?例如教堂预定基督教主题的电影。


Answers2.png


回答2:


在发行上有这样一个策略,即为“高质量”影片预定一部分影院/院线,从而获取专业的影评,并在大城市的资深影迷中赢得初步的好评;随后便借着良好的口碑将放映范围扩大(到更多影院)。这被称为“平台式”放映——平台指的是早期的小范围上映。《战争房间》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需要借助口碑来增加银幕。这部影片的目标受众并非重度影迷,所以《战争房间》需要先建立起好口碑,然后扩大放映规模,(大片厂的大制作,诸如《头脑特工队》和《侏罗纪世界》,则无需经过平台期,在首周便直接大规模上映)


当然“特殊”影片会有包场,也即第二个问题问到的。像基督教题材的影片(例如《战争房间》)便会做大的场次预定,但每一张票都是实际用钱购买的。另外舞蹈学校预定舞蹈题材的电影,或者汽车俱乐部预定赛车电影,这些组织被称为“临近群体”。他/她们的场次预定在总票房中占比很小,但对于一些类型的“特殊”影片而言,由于原本盘子就小,所以预定场次的票房占大头——当然这些也是用真金实银买的。同时,如果你有一个大公司作为赞助商(例如可口可乐、宝马、苹果之类),也会有包场的情况。不过还是一样,所有这些预定的票房在整个大盘中都占少数。


当影片得奖后,影院数也会上升——奥斯卡、金球奖等等。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记住BoxOfficeMojo.com的统计包含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因为从发行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市场。加拿大大概有60%的人口住在边界沿线,同时也看美国电视和报纸。所以影片都是同时在两个国家上映。美国有大约6000家影院,38000块银幕。加拿大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有600家影院和2900块银幕。我提这个是因为加拿大经常被忽略。


虽然Robert老爷子有点啰嗦,但问题还是回答得非常详细,感谢!


4、有人喷《捉妖记》是用延期策略才取得的冠军,但不只它一部延期啊!


的确如此,所以截至到这里我都没有提过延档。但是如果你还记得,暑期档的国产“吉祥三宝”都延期了一个月,但却没有人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或《煎饼侠》。因为在一波波的新片浪潮中,这两部影片都遵循市场规律,被淘汰到市场的边缘了。而唯独《捉妖记》依然在放映近60天后“稳居”市场前三,而且如前所述,这个位置是用了多少令人不齿的手段才得到的。这就好像一个考生在众目睽睽下作弊拿到第一,然后又被校长树立为“学习榜样”,让人简直想自戳双目!那些原本不算瑕疵的小问题也被人抓住不放,不过是这种激愤情绪的反应。


《捉妖记》错不在延期,而在无耻。


四、我的愤怒


9月12日早上6:12,天已经微亮,我依旧义愤填膺。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历史票房冠军已经易主,但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从一个当之无愧的国产冠军,堕落为一个浑身污臭的“历史冠军”,《捉妖记》仅仅用了15天时间;而这一切都根基于这样一个动机:《捉妖记》不满足于仅当一个国产冠军,而在正常的票房进账速率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后,“公益放映”便出炉了。从结果看,它成功了。


但这却是整个中国电影的失败。


如此明目张胆的作弊却依旧享受胜利者的喜悦,如此巨大浪潮的声讨却依旧挡不住“公益幽灵场”的恶行。此门一开,我们以后将无法再用人人都遵循的基本准则来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第一个以这样的方式登顶的“妖怪”,已经被贡上了中国电影的万神殿。


另:网上的很多声音中,其中一种颇为刺耳——他们认为《捉妖记》登上历史冠军是“骄傲的胜利”,而全然不顾用的是何手段。仿佛我可以说,在中日短跑较量陷于落后境地时,如若中国运动员凭借兴奋剂赶超对手,我们就要高呼“打倒日本鬼子”;仿佛我也可以假设,在中国举办的世界杯上,国足凭借着显而易见的主场哨进军四强,我们就要无条件地振臂庆祝;又仿佛当我们眼见那些践踏基本准则的行为发生时,可以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恶果加诸己身时才如梦方醒。


如果你觉得不可以,那请下次在有人问你哪部电影是“中国历史票房冠军”时,反问一句:“你是指那个‘吃药的冠军’吗?”


以下为安乐影业和笔者之间的三轮回应,若是书面版均以截屏呈现。


【安乐回应1】高军“4000万票房只花400万”举例错误;“幽灵场”属个案且央视节目信息披露不充分。


回应1.png


【笔者回应1】公益放映成本质疑;数据维度未限单天;“幽灵场”追访及其他问题。


回应.png


【安乐回应2】公益放映成本至少一半;票房数据没有问题;央视“幽灵场”追访依旧存疑


回应2.png


【笔者回应2】笔者咨询了相识的院线人士,但由于包场性质较为特殊,未能得到解答。


  以下回答来自知乎网友@袁冰涛 ,即包场成本介于20%~30%之间,仅作参考。


知乎.png


对于“公益放映”本身的真实性,笔者不作过多推测。从目前得到的反馈看,这些收益者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抹煞另一个问题:通过对一部上映已近尾声的影片进行“公益放映”,从而将旗下各家影院单日票房产出的八成乃至九成均归结到其身上,甚至制造出两周内3家影城共9天登顶全国第一的“奇观”,这样真的好吗?


【安乐回应3】“公益放映”之可取性及行业影响


回应3.png


【笔者回应3】借用@影坛看客的评语:冠军来之不易,但要取之有道。


关于这一点,笔者承认在成文之时情绪激愤,皆因对《捉妖记》最近两周利用所谓“公益放映”刷出来的畸高票房极为不齿。退一步讲,即便放映成本确然不低,但无论是这一活动推出来时的敏感时点,抑或组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均让人无法信服“公益”本身的纯正目的。


另外多说一句,中国今年票房预计将达到65亿美金,在2~3年即可冲上百亿大关,比肩甚至超过北美市场。但另一方面,北美成长到如此规模用时近百年,而中国由院线制元年的不到10亿人民币起步,满打满算也就用了15年时间,这种速率用“爆炸性”来形容也不为过。在突飞猛进的当下,监管本身的拓展却并不合拍,许多法规的空白因而暴露出来。


这个时候“行业自律”便尤为重要。出品过《卧虎藏龙》等佳作并坚守艺术院线拓展的安乐,理应发挥典范作用,勇担行业领军角色。要知道,未来的中国第一可能就具有世界影响力,而在数据加深透明化的今天,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领袖更当谨言慎行,莫为小利折损大义。


以上。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