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见】手机厂商们的子弹飞过了2015,会在2016打中什么呢
2016-01-07 19:38

【动见】手机厂商们的子弹飞过了2015,会在2016打中什么呢

作者注:“动见”原本是前任虎嗅编辑祁萌同学的明星专栏,最近由我尝试接替写作,大概每周一更,还是从软件、硬件、投资等方向观察总结一周移动互联网值得关注的动态和趋势。


不好意思,拖了好久的2015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盘点终于来了。


2015大概是手机最受关注的一年,运营商们普及了4G,手机厂商则大搞军备竞赛,让这个五六寸的手持设备性能空前,于是大家使用手机的场景更多、频次更高、时间更长,手机本来就是史上离人最近的电子消费品,在2015年,手机离我们更近了。


我身边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手机,在经过无数厂商发布会和媒体报道的“启蒙”之后,“用户体验”和“工业设计”几乎成了日常口头词汇,某天虎嗅旁边清真面馆的老板看见我同事用iPhone 6,也跑过来口音很重地凑了一句,“我还是喜欢iPhone 4S,经典,乔布斯搞出来的”。


从行业来看,2015年也足够跌宕,先有魅族和阿里联姻,又有360、乐视、酷派之间的三角纠葛,年底还有雷军哽咽和华为宣布过亿,大事不断,为商业报道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手机厂商CEO也成了杂志封面人物特写的常客。


闲话就讲到这里,手机在2016年可能仍是最受关注的行业。现在回头看看,2015年手机行业的这些趋势可能会在2016年继续发展。


1.手机行业的娱乐氛围愈发浓烈


让我们从最轻松的部分开始。


2015年国内手机厂商开发布会时,请来站台的除了供应商(比如高通)和摄影师(佐证手机拍照效果),还多了很多明星。


这其中最突出的当属魅族和乐视。已经有媒体同行把魅族称为“演唱会公司”,大家可以看看魅族在今年各场演唱会里插播的发布会:6 月 2 日,牛奶咖啡登台,魅蓝 Note 2 发布;6 月 30 日,李健登台,魅族 MX5 发布;7 月 29 日,好妹妹乐队和筷子兄弟登台,魅蓝 2 发布;9 月 23 日,逃跑计划和汪峰登台,魅族 PRO 5 发布;10 月 21 日,邓紫棋登台,魅蓝Metal发布。而乐视在进入手机行业之前,就已经在影视、音乐方面积累了不少明星资源,自然不能浪费,每次发布会都是明星云集。


再比如华为在Mate 8发布会上请来了张靓颖,在荣耀7发布会上请来了陈坤;冠名了《快乐大本营》的vivo在X6发布会上请来了何炅;本身就是“著名相声演员”的罗永浩在坚果文青版发布会上请来了张玮玮。


除了请明星助阵,某些厂商也亲自上阵娱乐大众,比如魅族宣传MX5时致敬了库布里克的著名电影《全金属外壳》,为了配合该片的反战内核,魅族两位女员工在小米门口给小米员工送花,并打出“Make love not war”的横幅。在201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环境和网络语境里,这句著名又露骨的反战口号引发了巨大争议,像狗血的娱乐新闻一样吸引了不少眼球。


魅族姑娘.png(魅族员工在小米公司门口)


在竞争更激烈的2016,我们应该能看到更多手机厂商举办的演唱会,还能看到更多手机厂商登上娱乐版头条。



2.走,到国外去!厂商们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增长放缓,在这一背景下,厂商们很自然地选择了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 不仅仅是卖出更多的手机


卖出更多的产品,当然是拓展海外市场最直接的好处,比如华为在前不久刚刚宣布了2015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过1亿台,据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介绍,其中中国市场约占到70%,按此推算,华为2015年海外市场发货量约为3000万台,这一已经直接超越了魅族2015年全年出货量2000万台


除此以外,增强品牌在国外的影响力,还能获得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吸引人才加盟,一加CEO 刘作虎曾对虎嗅透露,因为一加在外媒和国外极客圈口碑不错,在海外和台湾地区有很多开发者愿意加入,一加的氧OS(OxygenOS,一加手机在海外预装的定制ROM)团队中很多开发者来自PA(Paranoid Android,著名的第三方ROM),不用收购。


  • 纷纷出海,诸侯割据,印度成热土


金立总裁卢伟冰在此前接受虎嗅采访时曾用“全面出海,军阀割据”来形容中国手机手机厂商的国际化现状。每个中国厂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而每块海外市场也都有自己的特征,厂商们在不同的市场表现迥异。一些厂商已经在某些市场建立起相对优势,比如中兴和Moto(已经被联想收购)在美国,再比如华为在西班牙和意大利。


在2015年,印度成了中国手机厂商的新热土,这里人口基数庞大、智能机普及率低,就像几年前的中国,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红利依旧存在。国内说得上名的厂商,包括传统的“中华酷联”、金立,新一代的小米、魅族、一加,闷声赚大钱的OPPO、vivo,都已经进入印度,不仅仅是售卖,很多厂商已经开始着手实现印度本土生产。而且,中国厂商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根据IDC在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今年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50万部,同比增加了44%,而中国品牌二季度在印度的智能手机销量同比翻了3倍,环比翻番,其中小米、华为、联想和金立四个品牌,一共占到了印度12%的市场份额。


根据IDC在11月24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在印度表现最好的中国厂商应该是联想,2015年第三季度,联想(包括Moto)在印度市场获得了9.5%的市场份额,高于第二季度的6%,依然排在第4名,前三名是三星和印度本土厂商Micromax、Intex。


印度市场份额Q3.png(印度2015第3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数据来源:IDC)


在2016年,厂商们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将成为判断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3.电商渠道放缓,线下渠道继续充当2016变数


2015年,中国手机行业最醒目的大事当属小米增长放缓和华为出货量过亿,促成这一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就有线下渠道。


先看看原本定位于“电商品牌”的华为荣耀,荣耀在2015年开始全面渗入线下,2014年底华为终端已与苏宁签署合作协议,华为手机将与苏宁开设店中店项目,荣耀也将融入。根据腾讯科技2015年8月的报道,截止2015年7月,华为荣耀已进驻200家苏宁易购线下门店,双方还将共同实现荣耀进驻苏宁1000家门店,开启100家荣耀旗舰店的合作目标。此外,苏宁还将帮助荣耀大力拓展线下渠道,全面进入三、四线市场,进驻15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


今年10月底,荣耀宣布2015年销售量已经达到4000万部,而2014年荣耀销量是2000万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2015年还能实现销量翻番,其中应该有线下渠道的功劳。


不仅如此,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不久前还透露,华为的线下渠道将在2016年进一步下沉,实施“千县计划”,在2015年专卖和授权品牌店增长超过100%的基础上,建成覆盖1000个县城的实体店,首批50家级县专卖店已经开张。


 相比之下,此前狂飙突进的小米今年一再下调出货量预期,遭遇增长放缓质疑,应该与其线下渠道发展太慢有关,但小米似乎有一套自己的思路。


2015年9月,首个小米之家商城店落户北京海淀当代商城六楼,提供小米全系产品现货购买(现在已推广到其他小米之家),被认为是小米终于开始大力发展线下的标志,但小米总裁林斌当时称,“线下商城更多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现场体验,小米的销售依然以电商为主”。雷军则在最近接受采访时透露,2016年,小米定会大力发展线下用户群的,但不会采用oppo,vivo这种渠道模式,而是会采用星巴克麦当劳这种加盟的方式,“但是,即使线下销售,我仍然会保持我的成本定价策略,不会因为线下渠道成本抬高售价”。


乐视移动总裁冯幸在近日接受虎嗅采访时称,电商渠道未来会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国内县乡村市场越来越重要,这部分地区的电商发展成本高、运输难度大。vivo CMO 冯磊则认为,线上销售市场成本在增加,在线上渠道的刺激下,线下渠道的效率在提升,两个渠道销售的成本正在逐渐拉近。


各厂商对线下的争夺,必将成为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的重要变数。若小米真按雷军所言,采用加盟制发展线下,处理成本、线上和线下定价、加盟商利益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考验。


4.价格战和“不靠硬件赚钱”


现在回望2015,让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的可能还是厂商之间的价格战,特别是在旗舰机型之下的“泛千元机”领域(包括小米4c、乐视1S、魅蓝Metal这样的千元出头的机型),一些机器的价格让很多人不禁想问,现在做机的底线究竟是什么......


国产手机价格下行,起点应该就是小米对“不靠硬件赚钱”新商业模式的激进探索,在2015年,乐视也正式进入手机市场,对“不靠硬件赚钱”的探索甚至比小米更激进。回头看2015年国产手机价格下行的两个标志事件,主角就是小米和乐视。


第一个标志事件在2015年4月14日,乐视发布其手机初代产品乐1、乐1 Pro、乐Max,并现场公布了乐1和乐1 Pro的BOM成本(即手机采用的所有元器件物料成本),还宣布按量产成本定价,此举堪称前无古人,也被认为是“彻底脱掉了行业底裤”。2015年10月27日,乐视发布乐1S,更进一步,宣称“低于量产成本定价”。某国产手机厂商总裁在虎嗅内部的分享会上讲,乐视真是亏钱在卖,看不懂。


第二个标志事件在2015年11月24日,雷军发布红米Note 3,距离8月份发布红米Note 2仅一个季度,把金属机身+指纹识别+X10芯片的价格拉到了899元。


关于“硬件不赚钱,靠软件、服务、生态赚钱”的讨论已经很多,在虎嗅2015年底头条《2016,被过度炒作却不会发生的九件大事》中,我也顶着被打脸的风险,摆出一副互联网分析师的架势写了第一部分《手机——2016年国内厂商不可能做到“靠软件和服务赚钱”》,这里不再展开,提供一个简化版:


  • 硬件不赚钱,靠软件、服务、生态赚钱,即手机售价和硬件物料成本完全打平,软件和服务收入要超过运营成本(研发、人力、广告营销等等);

  • 以苹果为样本分析,近3年来,苹果服务收入(包括App Store、Apple Pay、Apple Care等等)占总收入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苹果运营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保持在10%左右,苹果的服务收入与运营成本基本处于打平状态,苹果的盈利主要还是来自硬件销售,可以将苹果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封闭式系统+软硬件一体化+世界第一品牌 = 优良的用户体验+心理满足感+硬件高溢价;

  • 我根据一些公开报道,参照苹果这一样本,推测乐视和小米在2016年无法实现“硬件不赚钱,靠软件、服务、生态赚钱”;

  • 冯幸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手机硬件按成本卖,完全靠软件和服务实现盈利,在2016年会实现会实现,“除了乐视目前还有别人有能力并且正在干这样的事吗?”

  • 我有了被打脸的风险......

  • 放弃硬件溢价,凭借软件和服务盈利,一方面靠控制运营成本,这应该是小米和乐视的长处,关于“怎样在不用钱的情况下把事情办好”,黎万强已经写了《参与感》,另一方面则靠提升软件和服务收入,在这方面小米和乐视比苹果手段更丰富,除了App分发、主题、App预装、浏览器导流,小米已经开始深入挖掘用户数据,比如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征信和信贷,乐视则在系统中引入了自己的视频影音资源;

  • 所以,苹果没做到的事情,不一定小米和乐视就做不到,我确实有被打脸的风险。


某国内手机厂商的产品总监如此评价小米和乐视的“硬件不赚钱”策略:深入挖掘用户价值是趋势;如果用广告等方式强行拉高ARPU值(每个用户平均收入),影响用户体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用户和厂商双输;做到硬件赚钱,软件可能会赚得更多,因为愿意为硬件溢价付费的用户,理论上消费力更强,也更愿意为软件和服务付费,ARPU值更高。


前几天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策略就是贴近成本价来出售手机,这个初衷绝对不会改变。”冯幸在2015年11月接受采访时称,当乐视手机销售破千万台,新增的广告收入,将能够完全抵消对手机硬件的补贴。


如此看来,小米和乐视对“不靠硬件赚钱”模式的探索,在2016年仍将继续。


国内的其他手机厂商,要么寻求资本支持,加入小米和乐视的行列,要么通过品牌塑造、工业设计、差异化的优质体验打动用户,让用户愿意为硬件溢价付费,如果两头不沾,2016说不定就是最后一年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