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与商业模式
2013-04-25 09:35

媒介生态与商业模式

互联网圈里曾经很盛行过一本书:《认知盈余》。这本书企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在无名无利的情况下愿意向他人贡献自己的知识(在这本书里,这类信息被称为盈余)。最好的样本就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的词条贡献者或编辑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名无利,但就是打造出了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辞典。

维基百科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不过也的确存在名利都不高的情况下人们生产信息。比如写博客这件事。写博客给身边的人看,有时候会得到一些赞誉,这种赞誉也是一种心理满足,得到的赞誉越多,越能激发写作者继续写作的热情。近来玩自媒体的人相当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赚到什么一万一天的广告费的,不过这总是一种隐隐约约的盼头,为了未来可能有的名利,人们会贡献信息。

媒介生态中必然涉及到“内容生产”,没有这一环,整个媒介都不能再存在。在我看来,《认知盈余》某种程度上预言着媒介生态未来这个基础的一环:大量的人在生产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不是直接在生产上换取利益。这一点和传统的媒介组织全然不同。结合《认知盈余》的作者舍基另一本作品《无组织的组织生产》,就越发可以明白这一点。

但内容生产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偶尔写出一篇好文章,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见得有多么高不可攀。大量的信息产生后,信息本身不再是稀缺物品,倒是这一环变得稀缺起来:信息接触。也就是说,如何找到我想要的信息这件事,本身变得很稀缺。

相较于《认知盈余》的知名度,《新数字秩序的革命》非常地默默无名(豆瓣上显示,前者是693人读过,而后者这个数字只有1/6)。在我眼里,这本书所探讨的“如何接触信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认知盈余》所讨论的信息生产。书中描绘了信息世界的三重秩序,前两层是物理秩序:图书馆的书籍摆放,以及派生出来的给书籍打标签的杜威标签法,第三层则是互联网里的信息标签秩序。

想象一下你在互联网里找一个网站。早期的时候,网站不多,雅虎的所谓搜索无非就是一个图书馆式分类,你顺着一级频道一级栏目层层找下去,最终能够找到。后来网站多到数以亿计,雅虎的图书馆式分类搜索已经无法满足。今天你在搜索引擎里做的事是:输入一个关键词。这就是标签,大众化标签。与杜威标签法截然不同的是,它没有一个什么科学的严格的秩序,但它比层层嵌套的杜威标签有效得多。

把这两本书合起来,大致就构成了未来信息世界中的媒介生态(其实属于正在发生的未来)。信息制造这一头,存在着大量无组织生产,信息接触这一头,则存在着一个依靠关键词和标签进行信息定位的平台/渠道。后者其实根本不关心信息制造者是谁,信息质量如何,它只是一个分发平台,由用户发起进行信息索取的平台。它要做的事是:将合适的信息用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给到合适的人。至于信息是黄金还是垃圾,那是用户自己判断的事。

这两环的状态是这样的:生产丰裕,接触稀缺。有稀缺就有商业模式,稀缺得越厉害,商业模式越牢靠。于是,平台/渠道成为体量最大的商业组织,无论是门户还是搜索,都不是单个媒体能够比拟的。今天的社交网络是另外一种信息接触方式:由你关注的人来为你分拣信息。国内的微博虽然有些困顿,但谁都不怀疑它的商业价值会超过一个媒体。至于Facebook,更是市值高达600亿美元。

稀缺性使得它们的商业模式得以成立,也产生最大的结构化现象:赢家通吃。兼并也好,收购也好,平台/渠道越来越趋向寡头垄断。而另外一端的信息生产,由于极大丰裕,故而商业价值会变得越来越小。大部分的所谓自媒体是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可言的,也不可能找到什么商业模式。它呈现出一个相当解构化的特征,零星、碎片、生产者前赴后继。

是的,虽然媒介生态中信息生产是基础的一环,但这不意味着它必须有商业模式,也根本无需担心生产内容的人无利可图就无人生产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基石,不断有人心灰意冷黯然离去,也不断有人满怀希望心生憧憬地呼啸而至。

这个道理就像赌场一样。赌客是赌场的源头,但大部分赌客都不存在什么足以依靠的商业模式。一茬又一茬的人来来往往,也正因为此,赌场是有它的商业模式的。

—— 南方都市报 约稿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