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税改一个月:争议的锅,该谁来背?
2016-05-09 18:01

跨境电商税改一个月:争议的锅,该谁来背?

距离跨境电商税改实施已满一个月时间了,有关跨境电商的传闻和争议却从未停止,近日又有朋友圈传言在6月1日后进口奶粉难再进入中国,甚至提出“谁来保护中国人的奶瓶子”,这对于矢志于鼓励跨境电商贸易正规化的税改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因此,我们尤其有必要在税改满月之际来回顾一下税改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希望能为跨境电商行业,以及跨境电商影响到的千万消费者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


123444.jpg

(税改后媒体报道政策熔断)


跨境电商税改的合法性毋庸置疑,行业对于征税也早有预期,免税时代只是试点,而无论是货物征税还是消费征税都是一个行业正规化的标志。但在4月8日税改实施之后,无论是跨境电商从业者还是包括海关在内的各地机关都未能实现一个统一的和平稳的过渡,我们看见了4月7日晚才公布的首批白名单,我们也看见了4月8日当天在各大保税区发生的清关熔断现象,还有跨境电商大批商品下线,大量商品中转于保税区和海外仓、大贸仓,前往中国的商品货轮不知所从,甚至澳大利亚的政界人士也对跨境电商税改表示严重关切。


不得不说,在税改结束后的这一个月时间内,跨境电商两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被打断,尽管如网易考拉海购等在内的部分跨境电商通过较好的服务与较大的税费和物流补贴力度开始实现业绩恢复,但白名单细则尤其是化妆品、奶粉产品等刚需产品注册机制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上,跨境电商能否还能再向以前一样以数倍幅度的增长已无人看好。


税改的争议核心究竟在哪里?


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其充分理由,毫无疑问在试点期间,跨境电商的免税优势让走一般贸易途径的进口商愤愤不已,按行业估计,跨境电商行业在2015年的毛利率已达16%以上,远远高于一般贸易平均6%-8%的毛利率;而跨境电商为了确保消费者的低价体验,将大量商品拆单避税也客观造成了国家税负的流失,根据各大保税区的不完全统计,跨境电商在2015年的销售额大约在200亿元左右,而国家收到的税额大约仅有千分之三到百分之一不等,而在税改后,这一数字将稳定在2%。


更为激烈的冲突还在于部门机关内部,对于跨境电商的性质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一直是各方争论的话题。


对于跨境电商影响国内商品的负面观点认为,跨境电商也应纳入一般货物进口的管理范畴,这样管理有据可查,同时对于国内产业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正面观点则认为,跨境电商应该被视为一种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平台的本质向国外商品提供包括物流、仓储、销售以及代运营在内的一整套服务,作为一种创新新的供给侧改革,应该将其和一般贸易进口区别开来。值得庆幸的是正面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观点,海淘已经被视为目前国内消费升级的一种刚需而被鼓励,而这次以消费税为核心的税改更像是给了跨境电商行业一个准生的“户口”。而按消费税实行跨境电商征收也符合目前国际上一般贸易习惯的准则。


既然政策总体是鼓励跨境电商行业的,为何还会发生这次对跨境电商行业的整体打击?


笔者认为,一个凸出的问题在于涉及监管的部门太多,而出于各方利益常常会制定出一些相互掣肘的政策,这也是国内此前涉及到多部门联合执法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以这次跨境电商税改而言,为什么是白名单制度而不是按照国际惯例以及邮政体系所熟悉的黑名单制度?笔者注意到了例如进口配方奶粉,白名单要求跨境电商在2018年1月1日以后只能销售在中国境内注册过的奶粉,除了安全上的考量外,每个品牌和产品数以百万计的注册费用也不能不被视为一个部门利益动因。


税改实施一个月以来,我们也注意到各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税改对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并频繁的召开调研和问政,接连发布补充白名单和相关说明细则,包括对在库商品的豁免等等,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现象,但赞赏与争议本身也就是一件很大的反差,如何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保护一个朝阳行业的发展,依然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为之努力的。回到跨境电商行业,我们期待着后续能有更多更有力的政策能够鼓励这一行业的发展,为中国消费者真正的带来全球好的商品,而不是把消费者赶出国去人肉或是限购。


写在最后,跨境电商最新的消息是,5月5日下午,中央高层还召开了多个部委的全面协调会议,最终形成了促进行业发展的统一意见:保留税率调整,其他按照试点原有方式,延长一年过渡期,直至形成新的合理监管方式。最近的政策调整正在会签,有望于近期发布。“多部门协调刚开始起作用,试点刚开始。”其中一位接近决策人士说。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