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李彦宏的“委屈”?
2016-06-27 06:54

谁制造了李彦宏的“委屈”?

《财经》杂志专访李彦宏的报道这两天广为传播。这篇专访通篇读下来的最大感觉就是:李彦宏很委屈,而百度很危险。


“委屈”的李彦宏


他的委屈一方面包括外界对于百度的种种“误读”,如《财经》记者提到的“为什么过去百度有一些产品没有坚持就放弃”,或者是对“竞价排名”的错误理解,李彦宏甚至给记者解释了一番什么叫竞价排名:


我在2001年baidu.com上线搜索服务的时写过一篇文章,叫《搜索引擎第三定律》。第一定律就是词型统计,第一代的搜索引擎全部是基于词型统计的;第二定律是超链分析,这是我在美国的时候发明的;第三定律叫做自信心定律——当用户搜索一个词的时候,谁愿意充的钱多,就说明他更加自信,表明他的内容对这个用户是更相关的,所以就把它排在前面,当时叫竞价排名。但这个词很容易误导人,事实上不是谁出钱最多就排在前面,还有其他考虑的因素。


另一番委屈则是李彦宏面对百度如此体量大公司管理中的无措,比如他说:


作为一个体量这么大的公司,真的很难保证不出事。每出一次危机,我们就从中多学一些应该学到的经验和教训,把它改进。


再比如谈到贴吧饿买卖事件时,李彦宏说:“当时血友病吧我是不知道的,这个审批不会到我……贴吧不是一个天天都获得高层关注的一个东西,确实也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是谁做,最后大家来骂的话,肯定还是来骂我,那么我们立刻改了就好了。”


而在回答百度高管是否与自己价值观一致时,李彦宏这样回答:


大多数人是的。但是他们,尤其是新加入的,他们对于百度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其实还有可能有误解,比如说KPI到底有多重要?


谁制造了李彦宏的委屈?


毫不客气的说,上述两大“委屈”也是李彦宏或者百度自己所作所为的必然后果。


某种意义上说,黑百度是中国互联网天然的政治正确。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百度长期不重视媒体,相比较于阿里、腾讯,百度几乎没有投资媒体业务的案例。魏武挥认为,传统PC时代,百度商业模式上就扮演了流量分配节点的角色。因此它有能力左右相关舆论。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到了微信自媒体时代,贴吧事件时有影响力的文章都在微信公众号里广为传播,百度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干涉。在魏则西事件里,百度同样无法改变自己丧失舆论导向的事实,李彦宏对《财经》记者坦言:“当时有一些表达我们真实意思的文章,我跟他们说,你们也看看这些,能不能也转一转这些。”


因此当涉及百度的个案出现时,整个舆论场往往会掀起一波波倒百度的文章,尤其是当越来越多媒体不再依靠百度进行流量分发的当下,贴吧买卖、魏则西事件并非结束,未来很长近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事件还会继续。


其次,在外界眼里,百度内部的架构体系以及人员安排颇有些看不懂的东西。如《财经》记者所问:“为什么以前主管公关的朱光去管金融,让负责技术创新的张亚勤去负责公关?”李彦宏给出一个很笼统地回答,“我们很多高管都是非常有能力的」”


这里不会展开讨论的如此人员安排合不合理,而是思考这种架构在一系列危机面前的无力感。本质上说,百度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单核管理机制,简而言之可理解为团结在李彦宏这个核心的周围,这种机制在初创企业里很多,但在大公司,尤其是上万人的超大公司里面,单核管理却不多见。自媒体人林华在微信群讨论中有一段论述:


谷歌是典型的例子,不仅有拉里佩奇和布林的双星组合,还有为谷歌奠定管理和架构基础的前CEO施密特;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但设计、软件、供应链上分别倚重艾维、斯科特和库克;腾讯领袖不只有马化腾,不说微信自有神灵张小龙,即使早期腾讯也有张志东这样低调的偶像;马云在公关上可以代言阿里,但阿里管理层实则由彭蕾、张勇、蔡崇信等一批重量级合伙人构成,也正是这批精英保证阿里庞大的业务矩阵强悍运转;BAT中真正被认为单核架构的只有百度,但也正是百度近年来屡陷BAT中最严重的信任和发展危机。


而在访谈中,李彦宏一面坦言自己很多事情不知情,一面又表示自己对所有事情承担责任:“我是创始人、CEO,百度任何的好和不好,肯定归功和归罪都应该是我。”


百度的真正危机是什么


前不久曾有一篇质疑联想杨元庆的文章,其标题直问“杨元庆是合格的 CEO 吗?”这个疑问或许也可以套用在这里,“李彦宏是合格的 CEO 吗?”


下面这张图是百度自 2011年到 2015 年的年报营收:



虽然营收同比在下滑,但净利润方面的增长却很惊人:



从数字上看,李彦宏带领百度表现的似乎并不差。不过在另一番数字面前,百度并不好看,截至6月17日美股收市,百度股价在163.71美元,市值约为 563亿美元,不及阿里(1927亿美元)和腾讯(2048亿美元)市值的三分之一。


百度、阿里、腾讯都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业界称之为 BAT。但现在百度,至少在营收层面已远远落后于阿里和腾讯。而最重要的,则是业务层面的单一。


就连李彦宏也承认,百度过度依赖于搜索,尤其是桌面搜索,“总觉得搜索足够重要,只要把搜索做好,就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多。这样即使百度有什么做的不够的地方,用户可能容忍度也会更高。”而搜索业务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


这十几年百度搜索没怎么变过,至少在用户的感知上是这样。从百度的角度,我们近几年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真正创新性的新产品,没有给用户带来惊喜。


反观阿里和腾讯,一个从电商转型到大数据、云计算,另一个则在内容、社交层面不断布局拓展。前者进化为数据帝国,后者则成长为移动社交王国。但百度,还是“坚持”数十年来的定位,继续用流量卡位一切产品。


外界常常将百度与 Google 做对比,李彦宏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是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即便是抛去理想主义的外衣,Google 近几年在实用层面也有诸多创新:发力云计算,进入企业级市场;推出在 PC、平板、家居方面的硬件;打造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 Google Fiber等等。这些业务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性,或者说实用性,能够不断提高用户对于 Google 产品的而非 Google 搜索的黏性,从而形成稳定生态。


且不说那些已经死去或即将死去的项目,就现在来说,百度一方面发力 O2O,高调宣传百度金融,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和无人车领域布局,这可以看作是百度推动业务多样化的努力。但问题是,短期来看,上述业务还很难获得垄断性的优势地位,但长期甚至仅仅是中期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烧钱的生意,在 KPI 魔咒面前,这些业务能否成为搜索以外的核心业务呢?尤其是,李彦宏觉得“KPI是一个promise(承诺),既然是一个承诺就要兑现。”


借用一句烂大街的话:这或许是百度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这篇专访稿所透露的是李彦宏的百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作为创始人的李彦宏,他所看到的百度与你我外人眼里的百度,有太多的不同,也正是这种认知角度的偏差,将左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百度的发展路径。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无所谓好与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