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别总惦记“融”,专心颠覆“通”
2013-07-18 06:54

阿里金融:别总惦记“融”,专心颠覆“通”

所谓金融,要做的事情无非是资金的“融”和“通”而已。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领域完全是两块不同的天地,就像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水里,很难说在一头占了优势就能一鼓作气杀向另一头。支付宝做金融的的根基和优势在“通”这片水域里,并不等于这种优势能顺利延伸到“融”这片陆地上,更何况陆地上的钱未必更好挣,现有的水域又足够长期发展。

简言之,个人认为,阿里金融未来之路应当是:别总惦记“融”,专心颠覆“通”。

“融”,不妨理解为金融市场,就是有余钱的人和缺钱用的人之间融通资金的地方。融通资金显然只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直接融资,有余钱的人自己把钱借给缺钱用的人,挣钱赔钱是双方自己协商的事情,中间人的帮助最多是提供点信息和场所,例如不能因为股票赔钱去砸股票交易所;第二种是间接融资,有余钱的人把钱交给中间人后只管按合同收利息,缺钱用的人的人从中间人手里拿到钱只管按合同用钱,两者都只跟中间人打交道。

 “通”,不妨理解为不涉及信贷的金融交易,是银行老祖宗票号做的“汇通天下”,对于银行来说是不占用经济资本的中间业务,也可以理解为支付宝现在专心深挖的第三方支付。

在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开立的银行账户可以存款、买基金、买保险、交电话费,而是因为银行占据了“融”这个领域里的间接融资部分,然后再以此为优势进入“融”剩余的直接融资部分和“通”的领域——自然在“通”的优势也就不那么稳固了。

毫无疑问,在“通”这个领域,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很多关于支付宝的乐观预测也是根据该领域得来的信心。但可惜的是,支付宝在这个领域并不像很多舆论鼓吹的那样颠覆的是银行,而是银联。在这个领域里,支付宝面临的玻璃天花板不过是可以印在银行卡和ATM机上的“银联”标志,如果政策允许支付宝自己建立银行间清算网络,代替银联不仅毫无难度,而且对金融市场稳定没有丝毫影响。前些日子,银联居然找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力挺清算渠道的唯一性,可见央行的亲儿子都弱势加无奈到什么程度了。至于余额宝,尽管它让支付宝账户看起来更像存款账户,但仍然只是代销货币基金而已,本质上是在金融市场的外围搞微创新。阿里小贷,再加上假设阿里巴巴会自己成立的基金、保险、信托等下属机构,它们尽管直接进入了“融”,却是孤军进入并且面临单独监管的,只能依靠支付宝的数据优势,并不能把支付宝账户的钱直接引入金融市场从事借贷。

这样一来,也可以明白为什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融”的领域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存、贷、汇”是商业银行三位一体的“Holy Trinity”,也只有商业银行能把吸收进来的存款拿出去放贷款——用别人的钱给自己挣钱。在强势的银行之下,或者说在间接融资占主导的金融市场里,基金、信托、证券、私募等较之银行更接近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被压的很惨很惨。

所以,对于支付宝来说,如果想进入“融”的领域,要么从银行占据的间接融资这一端进入,要么从群雄割据的直接融资那一端进入。可惜的是,这两种进入的方式不仅难以挣到钱,而且会触发更严厉的监管,最后反而影响自身在“通”的领域做创新、打擦边球。

先说从直接融资进入的路线。存款和贷款非常重要,因为这俩连在一起创造了社会中的大部分货币(请参考虎嗅网《“钱荒”的真实故事》第二段中关于货币乘数的部分),而货币供应量又事关通货膨胀,要接受最严格的监管。如果支付宝账户中的数字和银行账户一样被计入货币总量,相信我,管这个的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绝对不像证监会那么好说话。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个人认为余额宝各种方便支付的创新已经让支付宝账户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货币属性——余额宝对应的货币基金会把钱投入市场,余额宝里的数字本身也计入货币,就等于100元存入余额宝后,市场上有了200元的货币。如果支付宝账户超越了第三方支付,被按照银行存款账户去监管,就彻底别想以创新为名打擦边球了,监管部门没允许你做的全是违规,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得严格按照要求来。

再说从间接融资进入的路线,最典型的当然是阿里小贷。问题在于,金融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不像做第三方支付可以四两拨千斤。没有足够的资本金,达不到足够的杠杆率,就很难挣到钱。例如,总有人总说银行吃利差不要脸,但资金成本加上不到3%的利差,银行贷款利率也才不到7%而已,比阿里小贷18%的利率低多了。这不是因为阿里小贷成本高或想多挣钱,是因为杠杆率不一样。都是100块的资产挣了10块钱,你本钱是100块,那你的利润率就是10%;你本钱是10块,那你的利润率就是100%。也就是说,你用自己的钱去放贷,想达到跟银行一样的利润率,就必须把利息抬得很高。就算用别人的钱去放贷(比如资产证券化),也需要自有资本来垫底,更何况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根本不擅长这种拼规模的竞赛根。2012年,工商银行一家银行的资产是17万多亿、净资产是1万多亿,资产才几十亿的阿里小贷怎么跟这种庞然大物竞争?规模上不去就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也没有办法去发挥大数定律分散风险,不如老老实实在场外做信息和数据的生意。至于P2P之类的直接融资革命,很难想象在以保守和严控著称的中国金融监管下,能够领先世界诞生革命性的金融创新成果——连金融创新最领先的美国都没能创造出绕开金融中介机构的主流融资平台时,我们不妨耐心等待美利坚人民取得相当成果后,再迅速赶上并进行微创新。

那么,支付宝成为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的前景如何呢?这个没有必要猜测,早在余额宝出现之前,不仅淘宝首页就可以找到“淘宝理财”(licai.taobao.com)和“淘宝保险baoxian.taobao.com),腾讯的财付通也早就有了“理财汇money.tenpay.com)和“保险超市”(baoxian.tenpay.com)——注意看两家的域名很好玩。可以说,如果打算成为用户的财富管理中心,能采用的模式已经大体成型了。只不过腾讯财付通认为理财是卖基金,淘宝理财认为是买保险,余额宝认为是买货币基金。

销售平台的问题在于,金融产品永远是有风险的,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只有少数几种,高风险才有高收益。别看顾客上帝们买高收益产品的时候好说话,一旦风险成真,任你事前再多的风险提示也没辙。以基金和保险为例,支付宝和财付通现在主推的是货币基金和万能险,都是各自领域里风险最低的产品,也是收益率最低的产品。一旦开始追求稍高的收益,就没法像货币基金和万能险一样基本假定风险为零。比如,我向你推荐货币基金之外的债券基金、保本基金以及名字好听到爆的“灵活配置养老基金”,你能看出他们和货币基金相比风险高多少吗?再比如,我向你推销万能险之外的投连险和分红险,只要稍微模糊一下宣传材料,恐怕你连这三种保险有什么区别都看不出来。同样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如果你从淘宝首页进入淘宝理财,此时推荐的都是风险最低的万能险;但是你如果从支付宝进入理财应用的“保险理财”功能,在“更多理财产品”里可就全是高风险的投连险和分红险了——如果你按照对万能险的理解买了投连险和分红险,结果请对照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老大爷去银行存款被骗买成保险”。

综上所述,阿里应当对自己的金融之路有更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在“通”的领域取得优势,就误以为自己能在“融”的领域具有同样的优势。进入“融”的领域得不偿失,而“通”的领域又足够宽广,远没有到潜力挖尽不够企业继续成长的程度。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感受到支付宝在“通”上挖的足够深。作为销售平台的支付宝,仍然和传统金融机构一样以推销产品为核心,发掘了屌丝的理财需求,却并没有进一步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深挖终身理财规划的需求——这样干下去毫无疑问能够挣钱,却丝毫不比陈腐的银行金融超市更美好。更何况,在“通”的领域还可以进行数据挖掘的真正创新。阿里巴巴在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贷款项目合作的败局,我认为错在阿里巴巴,不在两家大型银行。银行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数据,阿里就该调整自己拿出适应银行放贷需求的数据,吸引不到大银行,难道还找不来早就被迫去做小微企业的股份制银行吗?创建阿里小贷亲自下场竞技是脏活累活,并没有发挥自身数据优势。总之一句话,就是题目所述:别总惦记“融”,专心颠覆“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