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中搏出位?读《趣味生活简史》
2013-08-07 15:59

如何在历史中搏出位?读《趣味生活简史》

在历史中搏出位的几个关键词

文/违天择 (豆瓣网友)

03年,我读到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这本书或许不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它在恰当的时间出现,让我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历史模式中解脱出来,并指引我遇见一部部更精彩的作品,让十年之后的我,一看到比尔•布莱森这样的作者,《趣味生活简史》这样的书名,就知道这书必然又是我的菜。 

与十年前的图书市场相比,“另类史”实已泛滥,我虽时不时读上一本类似题材的书,可读多了就见怪不怪,虽觉得有趣,但已不太会产生任何心理波动。但《简史》里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忽然打动了我——“过着体面却注定默默无闻的生活”。我忍不住想,如果说即使我还没有过上这种生活,至少我已经无意识的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活目标?一个人,如果不是爱因斯坦、卡夫卡或者拿破仑这样拥有绝对实力的人物,想要青史留名,其实是需要搏出位的,每一本“另类史”,都在给读者列一张表,上面都是二三四流人物在历史上搏出位的关键词。 

一 日记控 

记住塞缪尔•佩皮斯这个名字是由于《黑夜史》,在这部讲述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的著作中,直接和间接引述佩皮斯日记达数十次之多。塞缪尔•佩皮斯是17世纪英国一名海军大臣,尽管在他的时代事业上春风得意,但在历史上他因1659至1669近十年间详细的日记成为还原17世纪欧洲历史最举足轻重的人物。只要搜索一下这个名字,你会发现关于17世纪欧洲的形形色色细节研究里都少不了他,无论是拍卖,葡萄酒品鉴还是居家时尚。阅读《简史》时,当佩皮斯时不时跳出来时,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即使无法像佩皮斯那样广泛涉猎,专攻一两项领域也很不错。比如詹姆斯•伍德福德,他45年的日记里最热衷的就是记下每天的食谱,即使妹妹去世,也不忘悲痛之余记上“正餐是美味的烤火鸡”。正因如此,他的日记成为研究18实际英国饮食习惯的重要文献。对历史的贡献,这位吃货可能秒杀掉了大部分同时代学者。 

二 不务正业 

唐诺在《唯物者本雅明》里写(有删减):“收藏是对人的拯救补充,把人从分类秩序中分离出来,让他不再只是使用价值,或甚至只是交易价格,从而让人恢复了人的完整尊严及其价值。”这里,人的“收藏者”是指(有失公平的)社会制度。将这些文绉绉的语言说的赤裸一些,便是说一个人若想追求自由,就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社会机器上不可缺少的零件,从性价比的角度进行职业投机,用尽量少的代价成为有闲的中产阶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挥你的才智,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成就。 

在西方历史上,最简单的职业投机便是成为一名神职人员,那样你就可以收入不菲而又无所事事。《简史》花了将近4页的篇幅介绍了数位因不务正业而取得杰出成就的神职人员,有兴趣可自行翻阅。退一步说,即使资质有限未能有一番成就,成为一个神职人员也更有希望因生出罗伯特•胡克、简•奥斯汀这样杰出子女而被载入史册。 

三 不计后果 

1810年,时任纽约市长克林顿决定挖一条运河,把纽约和五大湖连接起来,这项工程预计穿越363英里荒原,建造83座水闸,使用50万蒲式耳水泥,而现实情况是美国没有会开掘运河的专业人士,没有政府资金,也没有性能满足需要的水泥。但鬼使神差,所有的问题在挖掘过程中悉数解决,小城纽约咸鱼翻身。 

为了给1889年巴黎博览会增添一座地标建筑,埃菲尔用已经被淘汰的材料铁建了一座巨塔,巴黎人不知道在市中央修一座铁塔有什么用,小仲马、左拉和莫泊桑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则批评这东西俗不可耐,是一名唯利是图的机器制造商发明的怪物。埃菲尔自己似乎也觉得这座塔没什么用,他的希望就是建一个真正巨大的东西。现在,我们却说埃菲尔铁塔是19世纪最引人注目,最有想象力的大型建筑之一。 

四 侵权山寨 

托马斯•奇彭代尔是第一个将家具图纸汇编出版的家具商,这个点子促成了批量生产技术的创建,结果是同时代家具商大量山寨其设计,奇彭代尔自己生意凋蔽;坎瓦斯•怀特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水凝水泥,确保了纽约运河工程的实现,水泥制造商大发横财,而怀特本人因维权官司筋疲力尽,死后家人连丧葬费都几乎付不起;乔治•比斯尔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石油价值(如果不算沈括)并试图开采的人,他创建了第一家石油公司,但当开采和加工石油变得非常容易时,获胜者是原本做猪肉生意的洛克菲勒。 

《简史》里每翻几页就会有一则重要发明人湮灭于历史,侵权山寨者取得成功的故事。当我们说善有善报或者天网恢恢时,我们总是低估了历史的宽容程度。我们提起爱迪生时不会在乎他卑劣的品性,甚至知道了他并不是电灯的发明者后,我们仍然会说,爱迪生的天才并不在于发明电灯,而在于创造了商业规模生产和供应电灯,是他使电灯成为奇迹。 

比尔•布莱森是一位资料编撰大师,他喜欢抽离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用“突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凸显历史的非理性,他知道如何顺应这个段子时代,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节取有用之材,他擅长用一个巧妙的结构把段子组织在一起,把笑话书伪装成一部系统性的大部头,他深知我们就喜欢这些荒唐事,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这么荒唐。

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推荐,请投稿或私信@潘乱兄


读点:房中日月长



文/BOBO 
房子既可能是怪黎叔,也可能是小萝莉,是个没有定型的装置。房屋因地理、文化环境及各国相关政策的不同,而显示出迥异的风格来。房子既可能是蜗居式胶囊公寓,也可能是宽阔的别墅牧场。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是,房子里一定要有人。男男女女的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调和成一首生活之歌。 
 
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过,若不出意外,他们所躺的那张床肯定是自家的。再加上日常生活起居,人在房屋中度过的时光将是生命的1/2以上。某种意义上,房屋是生活里的重要部件,藏纳着你的全部个人私隐。检视房屋里的每个物件,都将突然被赋予灼人的光芒。 
 
比尔·布莱森的最新作品At Home《家居日月长》,便是从微观角度来审视家庭物件的历史,以一贯幽默睿智地笔法娓娓道来。令人纳闷的是,比尔·布莱森不知何故,开篇非得拿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水晶宫说事。翻看TIME的报道,他的回答是:他的房子也是在1851年建筑的。在比尔·布莱森眼中,当年的世博会相当于开启了现代生活的序幕。 
 
踏在咯吱作响的木制楼梯上,人们大多压根不会去问:楼梯是谁发明的。比尔·布莱森在书中的解答是,既然楼梯或梯子,是为抵达高处而搭建,那在人类手臂或蹦跳之外的地方,必然有值得抵达的物件,它就是烟囱。只有当烟囱挺立起来,人们才有了“楼上”的概念,随后房间内产生了空间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楼梯可是家中最危险的地方!就连烟囱在14世纪前后的出现,也是以耐热砖块的出现为前提。 
 
他也探讨食物。他谈到,地球上近三万种可食用植物中,最终有11种在新石器时代被我们的先人驯化和栽培,分别是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木薯、高粱、小米、豆类、大麦、黑麦、燕麦,它们毫无疑问是人类的主粮,是性命维系所在,比重高达93%。接下来,他走入微物历史的小道,大加赞美中美洲的先民是那么的聪慧,为全世界贡献了玉米与土豆这两种重要的作物。他非常想知道的是,中美洲先民是如何将有毒的土豆,一代代改良,最终将毒素水平降低为原始野生种的几十分之一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吃,布莱森谈到中世纪的宴会。人们吃的最多的是各种飞禽,诸如鹰、苍鹭、孔雀、麻雀、云雀、天鹅等。总之,只要它在天上飞,就肯定会被端上餐桌(实际上,它们味道差的要命)。人们或许会问,为何不吃牛羊肉,为何不吃鱼呢?布莱森解释道,并非人们不想吃,而是吃不起,不能吃。原因显而易见,这些牲畜既可以提供保暖的羊毛,又能用作动力,绝对是值钱玩意。当然,另一种主要食材是鱼,而这与宗教礼节不无关系。 
 
我大约是两年前,才阅读比尔·布莱森的。毫无疑问,他身上最重要的一个标签是“游记作家”。在作家的头衔前,加上游记二字,貌似与主流文学圈并不搭边一般。不过,比尔·布莱森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想去加拿大,还想继续游记作家的身份。他调侃的说道,在美国报纸的天气预报一栏,很搞笑的事情是美国国土的正上方,那么大一块区域,竟然全部被涂抹成灰色。 
 
比尔·布莱森,时刻给人带来惊喜,著作颇丰,而这本书所能带来的重要一点启示是,时刻保持兴趣,带着探索的疑问打量生活的角落。对于这本书,比尔·布莱森的灵感是,某天他安坐家中,看到桌上的盐与胡椒粉瓶,突然想起貌似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会摆放这东西,到底是为什么呢?随后,他开始检视家中的一切“可疑”物件,愈发觉得他们神诡起来,最终促使他下力探索,终成此书。 
 
布莱森的功力是,将你最熟悉的东西,用最好看的语言,写成最陌生的东西,让你当时就震惊了。可当你合上书咂嘴回味时,这种陌生突然又熟悉热切起来。你噢的轻哦一声:房中日月长,生活如此美! 
 
阅读此书已进行至一半,它成为我每日微博的最好素材。布莱森是讲段子的高手,能给人带来很多至High的元素。下面这些,便是从该书提取所得: 
 
1842年,芝加哥市民第一次亲眼看见龙虾,以为见到了外星生物。它从遥远地东海岸,经冷藏火车运输而来。从这刻起,食物只能在原产地附近被消费食用的惯例被打破了。这一切,得归功于最简单不过的冰块。这一妙招,最初则归功于波士顿“冰王”Frederic Tudor。 
 
不写菜谱的厨子不是好诗人。英国的Eliza Acton是个害羞的姑娘,她喜欢写诗。出版商说,你的诗出版了没人看,你写点别的吧。Eliza于是琢磨出一本菜谱,名为《私家现代菜》。菜谱的牛逼是,它完全改变了以往菜谱里的少许、适量、足够等用词,转而精确量化如何添配食材佐料。 
 
不会炸薯条的农夫绝非好总统。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是名素食主义者,偶尔吃点肉还称其为“调味品”。他能文能武,既起草过《独立宣言》,还敢将土豆切成长条扔进油锅,成为薯条(French Fries)发明人。而名字里的French由来则因为他首任美国驻法国大使,用法式油炸法做的。看来,出国的确有好处。 
 
一百余年前的英国,龙虾可不受人待见,原因是产量太多。于是,龙虾多给犯人或孤儿充饥,要么堆在一起做成肥料。工人也与雇主签订协议,要求每周吃龙虾的次数决不能多于两次。他么的意思明摆着是,给我吃龙虾相当于侮辱我,对我真不人道。时光荏苒,大旗更换。旧时龙虾臭大街,不料今朝成珍馐。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相较于餐食的滋味与可口度,人们更注重饭菜是否热乎——能吃口热的就已感谢上帝了。原来,在迷宫式的大城堡里,厨房里的一盘菜距离餐桌足有两百米。因此,权贵大户会建造牛逼的室内迷你铁路传输线路,以保证热乎饭菜一出锅就能迅即出现在餐桌上。 
 
土豆是穷人的上帝,这话对19世纪的爱尔兰一点没错。遗憾的是,他们的主食太偏重土豆。有那么三五年光景,当土豆遭受病菌加害减产绝产时,爱尔兰出现大饥荒,死亡人数是欧洲自黑死病之后最多的一次,死亡150万人。当时的爱尔兰虽富产鱼虾,却全部出口了——虽然饿得慌,照样没得吃。 
 
1783年,瑞士化学家Ami Argand发明一种油灯,通过简单却巧妙设计,使灯芯处氧气量增加,从而提高光亮度。人们可通过旋钮,自主调节光亮程度。1790年,美国驻法大使托马斯·杰斐逊将数盏Argand油灯带回国,对其大加夸赞。遗憾的是,Argand的发明却没挣到几分钱,在法英两国均没人理他。 
 
Robert Adam是名苏格兰建筑师,脾气很糟糕,对手下很暴躁。他不仅设计建筑,还包揽建筑内家具、秘鲁、地毯、床、门铃绳、墨水瓶等细节。走进他设计的房屋,像是撞上一块厚厚糖霜的蛋糕,而他就是那位点心师,风格是“甜蜜忧伤”。他的建筑样式只流行了三十年,落寞的他也在1782年去世。 
 
Luigi Galvani是名意大利生物学家,他是个坏蛋!他将刚处决的犯人头颅取来,通上电流后出现眼皮睁开、嘴角肌肉抽动等现象,表演给观众赚钱。人们推论,既然电能让死人动弹,那肯定可以给活人通电来治疗疾病。亲身体验这一荒唐疗法的,就包括进化论鼻祖达尔文老先生。 
 
在中世纪的宴会上,人们吃的最多的是各种飞禽,诸如鹰、苍鹭、孔雀、麻雀、云雀、天鹅等。实际上,它们味道差的要命。为何不吃牛羊肉呢?其实,并非人们不想吃,而是吃不起,不能吃。这些牲畜既可以提供保暖的羊毛,又能用作动力,绝对是值钱玩意。 
 
大发明家爱迪生,生命里时刻充满创意,有一些倒颇为荒唐。比如,能使大量敌人顷刻昏迷的“电动喷雾器”、吸附敌人子弹再原路射回的电磁体。对于科技进步,他也有判断不准的时候。1908年,当莱特兄弟的飞机能飞上一百公里时,爱迪生仍坚持己见,认为飞机没有未来前景。 
 
贝尔,作为电话的实际发明者,还曾捣鼓过人工呼吸器(铁肺),还设计金属探测器来定位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的背部子弹。自从他的AT&T发家后,他还资助创办了鼎鼎大名的《科学》杂志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Pasqua Rosee开了首家咖啡馆后十几年,伦敦城内冒出来八百余家咖啡馆。里面的咖啡滋味很差,这要怪政府征收的高额税费。当时的咖啡馆像90年代后期的网吧一样,是个时髦新鲜地!聊八卦、看报纸,请来咖啡馆晃悠吧。 
 
最初,咖啡在英国不受待见,色黑、发苦,像一味中药似的。17世纪中期,来自西西里岛的Pasqua Rosee却成功将喝咖啡变为风尚。现在看来,推销手段有二。其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从有名望的人入手,形成口碑效应;其二,宣传其特殊神奇功效,如治疗头疼、流涎、风寒、痛风、坏血病。古今莫不如此! 
 
在16世纪初,英国人第一次用舌头尝到它的滋味时,就彻底成为糖的俘虏。鸡蛋、茶、肉、红酒、土豆,但凡能入嘴的都要加/抹点糖。糖属稀缺昂贵之物,消费糖成为身份与地位象征,吃到牙齿变黑更显尊贵。如果牙齿不显黑,就人为将牙齿涂黑。见人就咧开嘴露出大黑牙,让别人知道自己巨有钱、巨爱吃糖。 
 
西方宴会原本是大杂烩,够不到就伸长胳膊或叫仆人帮忙。后来,餐点一道一道上,人们很不习惯。理由是,所有食物都按顺序上桌,你不能先吃甜点后喝汤。更要命的是,如果有一个人慢一步,其他人都得处于等待状态。宴会上的晚餐拖的越来越长,三四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情。 
 
伦敦人烧煤正酣时,却发现城市建筑被熏黑了。他们用树胶、树脂、亚麻油、蜂蜡涂在建筑表面。结果不但不奏效,反而加重污染。有一种人造石头具有神奇的抗黑能力,叫做科德石。这种石头据说是科德夫人(Eleanor Coade)发明的,非常跑火,流行一时。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