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好莱坞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却几乎部部挣钱?读《剥削好莱坞:罗杰·科曼口述自传》
2013-08-24 10:52

谁在好莱坞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却几乎部部挣钱?读《剥削好莱坞:罗杰·科曼口述自传》

省钱才是硬道理


围脖上有人推荐,说是好莱坞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的自传。 
 
我在当当上看了下介绍,说这个人一辈子导了50多部影片,制作了300多部影片,其中280多部是赚钱的。这在好莱坞绝对罕见。 
 
尤其是他提携过的新人个个大名鼎鼎,科波拉、斯科塞斯、卡梅隆、尼克尔森...... 
 
买回来仔细看了一遍,发现这个家伙赚钱的秘诀就是三个字:低成本。 

5位数的预算是经常的,六位数的就已经是大制作了。

低成本的秘密武器是快和重复使用。 
 

他曾经和人打赌,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拍出了《恐怖小店》。 
 
拍完《乌鸦》,他觉得场景不错,两天时间,在原背景里又拍摄了《恐怖古堡》。 
 
他还拍过一次火灾场面,然后在自己的好几部影片里反复使用这个素材。 
 
他的理论是,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大火和那部影片的大火一个样。 
 
不仅场景重复使用,连演员也不能幸免。 
 
在一部影片里,一个演员扮演不同的人死了三次,而且还三次扮演出席自己葬礼的客人。 
 
演员担心:观众会不会认出来? 
 
科曼说:你站在最后一排,谁会认出你就是死了的那个人。 
 
不过这种重复使用也有出问题的时候。 
 
一次拍摄一个部落打猎的戏,需要一个演员临时扮演一头熊。 
 
科曼说戏:你从路那边走过来,向峡谷下望望,然后走开就行了。 
 
演员穿上熊的外套,从远处走过来,手搭凉棚向峡谷下望了望,然后走开。 
 
科曼气的差点吐血。 
 
有一次,他买回来一堆日本灾难影片素材,然后找美国演员拍了十分钟片段,加到片子里重新剪辑配音,做出了一部美国营救世界的科幻片《海啸》,票房大热。 
 
据说,那个日本片叫《日本沉没》。这个我小时候看过,看的心惊肉跳。 
 
我上网查了下科曼的作品,基本以怪兽片、科幻片、恐怖片为主。 
 
看片名就知道:《哭泣小杀手》《机关枪凯利》《史前世界》《活死人》《螃蟹怪的进攻》等。 
 
我有点奇怪,自以为爱情、现实、文艺片拍摄起来应该更省钱,为什么科曼拍了那么多需要道具制作的怪兽科幻片呢? 
 
在书中,科曼给了解释:那时正值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登上月球等历史性时刻,民众对未来充满幻想或者恐惧,怪兽科幻片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想象——这就是生意经。 
 
我还有一点挺好奇。 
 
这么快的拍摄速度,剧本怎么来呢? 
 
科曼的方法是看社会新闻版的头条,然后跟风。 
 
苏联人造卫星一上天,10天后,科曼就拍出了《卫星大战》,讲外星人警告地球人不要进行太空探索的故事。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为一个烂片之王,科曼也有他的电影配方:暴力、性,再加一点社会观点。 
 
第一卷胶片要拍好,最后一卷要拍好,其他的差不多就行了。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最简单粗暴的电影准则。 
 
后来科曼自己开了电影公司,不做导演做了老板,也相当成功。 
 
不过他对自己做老板的这个选择有点后悔,他说: 
 
想象一下,你在办公室里坐了40年,除了一大堆的发票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你的存在? 
你究竟做过些什么?产出过什么东西?有什么有形的证据能证明你的存在? 
当你完成一部电影时,至少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 
你创造了某些东西。 
你是从零开始的,由一个简单的想法到最终获得一部电影,一个有开始、有经过、有结果的故事。 
 
看后,我对这个B级片之王好感倍增。 
 
不知怎么的,想起了那个热衷拍摄三级片但又自己出资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的那个王胖子。 
 
上网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部科曼老人家的真作,1957年的《螃蟹怪的进攻》,决定找个时间挑战下。 

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推荐,请投稿或私信@潘乱兄


读点:拍电影这点事



文/红房子画家 豆瓣网友

“电影无关其他,其实就是拍电影本身”——罗杰•科曼 

也许有很多电影青年曾经和我一样,误打误撞进入了电影的美丽世界,发现有个叫昆汀•塔伦蒂诺的家伙,在录像带租赁店看了几年电影后,拍出了风格凌厉的电影;有个叫凯文•史密斯的家伙在零售店收银,就地取材,居然也在电影圈混出了名堂;还有个叫贾樟柯的中国人,拍的都是你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却可以让那么多人感动。于是你头脑一热,告诉自己“我也可以拍电影”。你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和你看过的电影一样有趣,但你发现你拍出来的东西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时候,你也许开始怀疑你的点子不如导演们好,或者你比我更聪明,开始由“拍什么”转而考虑“怎么拍”。你翻开一本电影教材,发现里面在讲述灯光、布景、摄影、采音、特效、视觉设计…几乎每一项在电影学院都有一个独立专业;又或者他们在讨论“电影语言”——里面有一堆看上去高深无比的人名和术语:格里菲斯、爱森斯坦、茂瑙、戈达尔,平行剪辑、蒙太奇、场面调度、长镜头…最后你意识到,你了解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对你产生帮助,反而成为你实现梦想的阻碍。 
   
而罗杰•科曼走的是另一条道路。毕业于斯坦福的理科生罗杰•科曼,因为喜欢电影,于1948年托关系到福克斯当了一名送信员。“入行”三年后,他卖了个剧本,又东拉西凑攒了12000美元,制作了一部科幻/怪兽片。这部电影赚了不少钱,让他有机会又制作了几部低成本电影。这时,他感觉时机成熟,开始筹划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西域五枪神》。之前作为低成本电影制作人在片场什么活都干的经历,加上《西域五枪神》拍摄前一天一部八分钟短片的拍摄练习,就是他作为导演的全部功底。 
   
因为预算只有60000块,他想尽办法节省。演员工资按工会最低标准支付,剧情上尽量只让五位主角出场,为了应付剧中印第安人情节,他从商业片库买了些旧素材,然后让一位主角拿望远镜观察地形,接着剪接上素材画面(500个印第安人骑马奔驰,气势恢宏),最后主角大手一挥:“印第安人在这边,我们往那边走!”在自传中,罗杰•科曼得意地回忆道:“这绝对是穿越印第安人领地最省钱的办法”。这样的故事几乎在他制作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为了压缩拍摄周期,他创下过一天之内做77次机位设置的惊人记录;剧组成员统统可以上阵演配角,包括偶尔来现场的投资人;因为心疼别人用剩下的舞台布景,他两天之内构思并赶拍出一部电影(即后来成为cult经典的《恐怖小店》);有时候,因为垂涎用剩下的布景,他甚至有点削足适履,适得其反,把剧组弄得郁闷无比。成名前的杰克•尼克尔森曾经出演他的多部电影,后来也回忆道:“…他那种拍电影时能节约就多节约的理论,绝对是错误的。” 
   
表面上看,罗杰•科曼留给人们的印象,不过是一位制作剥削电影的生意人。他的标志性招牌包括极短的拍摄周期,极低成本与超高投资回报,对演员、编剧、场景布置都能用则可,依靠稀奇古怪的剧情(惊悚、恐怖、科幻、嗑药、变态、暴力等)吸引观众,其经典理论是“电影在前十分钟就要吸引住观众”。他眼光独到,投资的电影几乎从未失手;他可以从社会热点新闻中获取素材,先找个讨喜的名字,再赶拍电影;他还经常拍摄跟风作品。可实际上在有限的投资内,他做到的还远不止这些。 
   
为了更精确地预判和控制成本,他在每部电影开拍前都要准备大量的分镜头图;为了了解表演方法(目的也是与演员更好配合,更快地拍电影),他到纽约学习“方法论”演技。用心总会被看见,一些欧洲影评人就曾表示“罗杰•科曼比其他的独立电影制作人更会拍电影”,而这家伙则投桃报李地在自传中表示“欧洲影评人就是比美国影评人强”。 罗杰•科曼的自传《剥削好莱坞》,充满了低投入高产出神话,描写了他由赚钱走向赚钱的传奇历程。但是这本书没有丝毫“谁动了谁的奶酪”那种讨厌的成功学腔调,也绝非简单的电影工业片场生态的生动描绘。他可以因为某部苏联或日本科幻片特效制作不错,就以低价买进,补拍些美国人镜头,重新剪辑,换上美国观众喜欢的名字重新上映,可这中间所包含的,恐怕还远不止生意眼光这么简单。这更是罗杰•科曼对同行的成绩的肯定,抛开意识形态的差异,他们在从事同一番事业——拍电影。中文版《剥削好莱坞》腰封上摘录了作者的一句话:“拍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可在我看来,作者的另一句话才是全书精髓——“电影无关其他,其实就是拍电影本身”。他制作了300多部电影,其数量级直追电影鼻祖梅里爱(关于梅里爱的故事,可参阅另一本新书《迷影文化史》)。他抠门到极致的制作手段,首先是出于对拍电影这件事本身的着迷,种种迎合观众的做法,都在维护着“实现拍摄电影“这件事的可能性,他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使这种可能性最大化——这难道不是电影青年们最大的梦想么?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包含着对电影的热爱——这难道和梅里爱身上的“迷影情节”不是如出一辙么?这大概也是他和贾木许一样被称作独立电影导演,而较少被称作剥削电影导演的原因。 
   
罗杰•科曼对电影制作的痴迷,不可能不在电影语言方面产生硕果。在自传中,他关于如何通过深焦摄影技巧的运用让画面生动、提高观影效果的论述,关于将爱伦坡作品电影化的方法的论述,关于如何运用镜头推移,制造恐怖气氛的论述,尽管零星散落书中,却让我这样的影迷感到真切、可把握和大开眼界。在主题上,他贴切地将自己电影总结为对“边缘人、异类”的描绘(黑帮分子、怪兽、嬉皮士、罪犯、疯狂科学家、摩托党、精神病人…),从这种描述中,我看到的仍然是一种独立的姿态。他的声誉始终在“电影作者”的门槛边缘徘徊,其电影曾经在威尼斯、戛纳展映,有的曾获得电影节奖项,有的更是已经在影迷心中成为经典。 
   
我对罗杰•科曼早期电影生涯的赘述,并不想鼓吹一种不懂专业就可以拍电影的观点。事实上,他本人在题材上的敏锐眼光,自身的文化修养,都是书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基础,更遑论他通过几百次电影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技巧。只是,通过这本书,我似乎隐约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对一个喜欢电影的青年来说,你首先可做的是拿起摄像机开始拍摄,就当是家庭录像,拍一段烟花,几个人物,一次交谈;然后,你也许开始不满足,试图加入情节,研究怎么让别人看懂你讲故事,或者琢磨怎么让画面更好看;接着,开始考虑怎么把它讲得更吸引人;再往下,将牵涉到更多资源调用,困难重重,但如果你做到了,也许有一天,充满热忱的你也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