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读《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2013-08-30 11:41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读《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

真空妙有,道法自然
文/王义之 虎嗅作者

读到这本书非常偶然,两年前,我从耐用消费品行业转到影视行业,感觉自己需要补充一下知识,于是参加了一个杭州这边以文史哲为主题的读书会。读书会中有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人,交流过程中,觉得他们的思维结构与文化圈的人非常不同。本着对他们的好奇,我尝试找了找IT方面的哲学书籍,发现两本书倍受推崇,一本是当时正热的《失控》,一本是《GEB之大成》,两相对比之下,后一本书实在不是我能够驾驭的,因此,《失控》成为唯一选择。

我用了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读完,并且同时查阅了一些资料,然后用了另外两个星期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之后又用一周的时间写完书评,完成了一个个人的精读周期(至今精读书籍不超过二十本,其他是泛读)。

我并没有完全读懂它,但却因此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对历史及未来的理解,因为这本书拥有了个人的系统性,对信息和形式的理解,也因此变的更加深入。

它让我在看到任一文学、绘画、影视作品时,不再只关注一部作品的外在形态,而开始考虑它是某些信息的聚合。文字、视觉、动态图像只是信息的运动方式有区别,实质上他们的本质内核有可能也只是0和1,也就是说基于最简单的规则之上,所形成的复杂。

对我后来阅读一些关于电影本体的书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会考虑到一部电影它和观众之间所做的信息沟通,是怎样与情绪产生关联的,而不完全只关注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

也对我阅读一些摄影的书籍很有帮助,它让我试着理解,为什么人类对复制现实有如此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还是现实的需要。

同时,我也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并且认为单个人作为一种载体,智慧的传递与基因的传递一样,对生命来说,具备同等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感悟,基本上写在了一篇书评中,如下:

因为《失控》,我放弃了手头正在读的其他书,尽快将它读完,我觉得它可以加强我的自有知识中,对未来的感知。

尽管,我没有完全读懂它。

但这似乎不是问题,因为写这本书时,KK也没彻底搞明白自己的想法。相对《科技想要什么》中更为清晰的表达,《失控》则是他思考的多线程轨迹,是一份碎片的汇总,是KK将他自认为有联系的碎片集合起来的“汤”。通过接触这碗“汤”,进入他思维的序列,结合你原本的知识,你就会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认知,这个认知未必是真理,但会让你的思考进一步的清晰。

(一)多维度进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会联想到我之前的一份工作,因那份工作的关系,我与沃尔玛中国区的很多员工有过接触,它在国内已经拥有三百多家门店,遍布国内一百三十余个主要城市。

某天,我与贵州区域的一名采购主管在贵阳的一家门店里,坐下来简单聊了聊,他佩戴着工牌,着衬衫,便裤,保守款的鞋子,他与其他区域的沃尔玛员工从外表上看,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身上散发着一股沃尔玛老员工的气息,带有几分自信和持重,低调而谦虚,这种做派让他与沃尔玛的高管之间有了某种联系,在这个中国最偏远和贫困的省份,我仿佛看到陈耀昌(沃尔玛前中国区CEO)的一部分坐在我的面前,甚至可能是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创始人)的一部分。

窥斑见豹,他是一个有机体,沃尔玛亦是。每个小范围的管理单元如同一个人体器官,重复进行着信息与物质的交换,他们服从于企业的大局,但又独立于自主,他们身体中的个性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人类行为的共性又使得他们会屈从于管理制度下,执行企业需要的动作。做为超级有机体,企业不受具体外形的限制,细胞脱离人体会死亡,员工不会,员工可以离开,融入社会,然后再进入新的公司,带入在前公司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智慧。

企业由无数个职位构成,职位与职位之间的关联,是虚拟的,职位本身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企业各种行为动作中,用于流程控制的节点。符合职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开始上岗,如同一个神经元连入网络,无数员工所汇聚成的企业,能力远超出一个人的力量,甚至,会超出某些国家。

沃尔玛若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的排名会是在前23名,这种庞大而稳定的合作形式,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500年前,所有人类都被限制在一个个地域里组成共同体,企业,则逾越了地理的概念。他悬浮于地球的表层之上,由企业制度、组织结构、工作场地、通信往来、情感交流联成一个整体。企业的内部法则吻合大部分国家的现有法律,但又不同于法律,企业的内部文化来源于各个地域的习惯,但又融合成另外一种文明 。

由无数企业组成的商业社会,运作方式高度吻合于《失控》中所提到的生态系统。它独立于国家之外,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法对它施以绝对的控制,它发起于人对价值交换的简单需求,但最终却加速了物质转化的效率和构建了人类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共生关系。它创建了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血缘、地域、师承、结谊等传统形式相似,又比这些传统形式更具延展性。

这一切,是人类的信息沟通被加速之后,因技术利益的需要,自发的突变而成。荷兰东印度公司 — 人类第一家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如同4亿年前的第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鱼”,它忽然出现在了1602年的地球上。在它近两百年间的寿命中,它快速的分裂、扩张、衰亡,它更具侵略性,也更激进,但正是它的出现,开创了商业文明的重要转折。

五千年前,因为物质的丰盈,马匹的健硕,我们不再仅仅依靠血缘串联彼此的关系,设立尊卑,我们打破氏族的观念,或武力或威慑或招安,进化出主权国家的雏形。几千年来,无论极权或者民主,无论封建或者立宪,每个区域的朝代无论如何更替,疆域如何调整,国家这种组织形式一直保留至今日,氏族利益隐藏于国家背后。那么在未来,是否会有一天,国家利益会退却于人类的技术利益背后,以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组织形态存在于未来。毕竟,在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以地域明确界限,以文化的大一统为特征,名称叫国家的这种组织形式不免显得落后而笨拙。

进化蕴藏于万事万物之间,人类的组织形式亦在其中。以往,我们总将商业文明置于国家文明之下,如同我们会将人类置于万物之上,认为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这就像一亿年前的恐龙,不会料想脚边跑动的哺乳动物,会成为比他们更加智慧的高级生物一样,我们又如何能那么确定我们自己正是生命形态进化的终点。既然人类都并非万物之首,何况国家,这种人类某个阶段的组织形式就更不会是最终结果。国家文明既然无法凌驾于商业文明之上,人类文明是否也不能简单的就把物质文明囊括于麾下。文明,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所有具备智慧,充满机巧,从简单的需求中进化而出的奇妙现象。

多维度的进化是KK《失控》中的主要思想之一,想要理解整本书的要义,必须首先要明白“万物皆齐头并进,万事均在共同生长”。

举个极端的例子:
一只普通的杯子,源于容器,源于一种物理形态,在人类的手上创造出无数种外形,由各种材质组成,这种演进真的是人类主导了杯子嘛。你又何尝清楚,是否是杯子正利用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进化出了自身的文明?

(二)进化的形式

若只是揭示进化不仅存在于有机体中,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那么《失控》谈不上是一本好书,这一类思想从“斯宾塞”到“德日进”再到“盖亚假说”,已经绵延了数百年。斯宾塞在1851年出版的《社会静力学》中,就已经系统的提出社会的类有机体性质,阐述了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还要晚上8年。而老子,在公元前的上古时期,用四个字便概括了这类思想的基本形态,那就是“道法自然”。

《失控》五十万字的第二部分,从第2章至第9章,KK开始从多个维度论述和理解生物进化的逻辑,以及和人造物之间的比较。以下序列是根据我的阅读心得所列,并不严谨,KK发散的思考如同织网,经纬纵横,各种交织,以分布式结构散布全书,选择任一章节阅读,都会触及到他对进化的核心理解 — “进化解释一切”。

1.群体智慧(2-3章)
蜂群和蚁群,个体所拥有的意识是有限的,所传递的信息是简单的,但结群之后涌现出的智慧则远超出个体的极限,这不是一个2+2>4的结果,而是一个2+2=苹果的超越。进化倾向于数量的增加,通过量变带来质变,众愚成智,智慧从群体中”涌现“。老祖宗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各自的专业判断,汇总编排后会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全面思考。那么,我们在赋予机器简单的思考能力之后,当机器的数量膨胀至某个量级,它们是否也会涌现一种独立自主的群体智慧?

2.多样性和共生关系(4-6章)
任何生命个体从来就不是独生子女,人类出生后,大肠杠菌便一路相伴,帮助我们消化,从中获取营养,直到我们死亡,它们比我们的伴侣还要忠诚。不稳定的自然力量是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多样性又催发出内循环的生态系统,生物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生,适者生存,末者淘汰,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成一种摇摇欲坠的平衡。这其实是另外一种数量上的扩张,进化趋向复杂性的动力充满野性,四处发散。那么,机器是否是另一种的多样性,我们与机器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3.自组织(7-9章)
如果对物质施予以精确的控制,你可以获得1+1=2的结果,但如果你能催发出物质自组织的特性,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惊喜。内循环是自组织最基本的形态(比如抽水马桶),配合多样性,便会使得系统自发的呈现趋向于复杂的特点。这种自发是进化赋予物质本身的力量,进化催生出了一系列自发的进化。

混沌理论揭示了从简单到复杂之间的关系,进化所遵循的,不是我们常规的因果论,简单的因最终产生的,可能是无尽的复杂。进化这种不可测的特性,使得对人工进化的“控制”笼罩上一层浓雾,如何解开这个答案,是人类在未来获得技术飞跃必须要逾越的门槛。

在第七章结束时,凯文•凯利引用了一段话来预言人与“控制”之间的终极关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出自《道德经》的这一段话,诠释了凯文•凯利对控制的理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必将体现于如何让人造物脱离控制(Out of Control),自主的循环进化。

(三)对人工进化的探索

似乎有力量在催动着人类向大自然致敬并学习它的生长逻辑,来创造新的事物,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激发自然进化的力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我们曾一直以为工具是人类能力的衍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力量,KK却用无数事例来说明,人造物和人类一样,与我们共同身处在进化之中,他们创造的是另一个维度的文明。人类是他们的发现者和受益者,但并不是他们的神。KK在后期的《技术想要什么》中系统的回溯了技术的进化脉路,在《失控》中,这个思想同样贯穿全书。

从第10章至第17章,KK用八个章节阐述了人造物的发展和意义,他认为是进化本身促成人类不断创造新的事物,为了迎来某个跳跃性的发展,我们需要改进我们与人造物相处的方式,这也就是KK所谓的“失控”(Out of Control)。

1.物联网 — 连接一切(10-12章)
组建机器与机器间的生态系统,是赋予它们之间共生的关系。通过连接,让机器响应人的思维,则如同人类与机器的联姻。连接一切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也是完成物质向有机体转化的过程。碳、氢、氧、氮……这些物质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出第一颗细胞,而赋予机器智能化,并使得它与人类相互呼应,就如同完成了一次进化的跳跃,也孕育出了更多的有机体,连接一切即是完成人工进化的第一步。为了干扰这种连接所可能带来的危险,加密技术充当协调的角色,这种隐蔽微小的力量,会对连接说“NO“,适当保护一部分的阴影。网络如阳,炙热若焚,加密是起到平衡作用的阴。

2.虚拟实境与大千世界里的人工进化(13-15章)
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现实世界中的机器,这些都是人类的模型,我们是在模仿自我,创造自我的拟像,塑造与自我相似的“形式”(培根认为人类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认识形式)。凯文•凯利在字母所组成的形式总库中,完成《失控》这本书的形式组合,是遵循语言规则的引导,由碎片式的念想进化出段落,由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形成全书。人工进化,也就是要找到并遵循那个准确的“形式”。这个寻找的过程像是去猜测上帝存放人类秘密的保险箱密码,你可以将任务交给某种重复验证的程序,它会不断的试错,在纠错的同时引导自己尝试更佳策略。验证过程是脱离控制的,也相对冗长,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但只要你给予足够时间,它就一定可以找出密码的存在形式。那么,当这个程序找到密码时,也就是它具备高等智慧之时,它会不会以此来要挟人类?

3.交出控制的权力(16-17章)
人类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在赋予这个人物无数拟人化的细节后,人物会脱离作家的控制,按照自己的性格走向结局。在开放的宇宙中,大部分的人造物目前都处于人类的威权之下,但如果想要穷尽可能,那就需要将控制的权力交出。间接影响和指导那些我们赋予了生命的机器,让它们脱离我们的支配,自行产生一些有组织的变化,即是人工进化的未来。这样的目标类似于制造出可以自行适应路况的汽车,修筑能自行检查路况并进行自我修复的道路,架设能够监控车流并能自行改善拥堵的高速公路,我们将与人造物协同控制我们的世界,我们与人工生命会手牵手进入未来。

传统意思上的生命泛指有机体,但是KK理解的生命,是一种与有机体的特征类似,却凌驾于有机体之上的存在形式,KK在17章中将它定义为“超生命”。生物学所指的生命只不过是“超生命”的一个物种,“超生命”通过碳基生物,从单个细胞进化至人类,成为一种更为灵活的物质形式,这种进化还会继续。KK敏锐的感觉到,“超生命”似乎是在通过人类之手,大幅度的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大批量的制造硅基生命(芯片),创造进一步进化的条件,这种积累有可能会逾越进化之前的受限,酝酿着另一种突变。

就在《失控》中文版面世的前夕,2010年5月,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率领的研究小组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生命细胞。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40亿年前地球上第一颗细胞究竟是因什么而产生,但因为人造生命细胞的出现,代表着“超生命”已经可以突破之前的组织形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创世纪”。

(四)进化之人工进化

阅读进行到17章的结尾,520页,当关于进化的讨论从它的形态再到它无所不在,当你已经从阅读中明白,进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它与“超生命”相配合,不仅进化出人类,还将继续引导我们向前。你不禁会在内心自问,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进化?它会带我们去哪里?

第18章,KK借德日进的一段话对进化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
“进化乃理论乎?体系乎?抑或假说乎?未及其万一也。概凡理论、假说、体系,皆须以进化为基本之原则,方可成其为真。进化乃普照世间之光明,指引万物之航标。是为进化。”

关于进化,建立在达尔文主义基础之上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是随机的变异,大自然是进化的编辑,物尽天择,优胜劣汰,大自然主导了进化的方向。人类的出现是一个偶然,是无数随机之后,因几十亿年时间的累积,由渐变形成的一种质变。建立在拉马克主义基础之上的用进退废学说,则认为进化是一种有目的的演变,生物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创造出各种功能性的改变,最后产生了适应力最强的生物 — 人类。当环境稳定时,进化变得相当缓慢甚至停滞,当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时,进化也会产生相应的突变,物质主导了进化的前进。

进化究竟是一种无序的自发,还是一种有序的进发,对于KK来说,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在KK看来,我们现在对进化的理解,都是在描绘进化阶段性的形态,以及进化在深度广度上的局部运作方式。而进化本身,其实是一种有组织的变化的结构,在四十亿年的时间里,自然界中的进化经历了一系列的结构变化,正所谓,变则生变:

系统自发 → 复制 → 遗传控制 → 肉体可塑性 → 弥母文化 → 自我导向的进化

为了便于更好的诠释概念,KK将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称为”超进化“,超进化推动着进化呈现所有可能的形态,探索着进化所有可能存在的空间,创造着进化所有可能继续前进的方法,揭示着进化所有可能加速的进程。P538页,KK用一句话结束他对进化的理解:”进化自身的工作就是通过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借以栖身的空间,来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如果你觉得这句绕口的话似乎有点耳熟,那么你可以看看这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进化会带我们去哪里?第18章的结尾,KK写到:”我深信,从长远来看,正是这未经实证的进化 — 不管它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 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我毫不怀疑,揭示深度进化的内在本质之时,即是触动我们灵魂之日。“这句带有几分宗教情结的感叹,将KK对进化持有的积极态度展露无遗。

从19章至22章,我个人理解为是KK对人工进化乐观的期待。

1.人工进化的方向(19章)
”要想让人工进化具有和自然进化同等的创造力,我们要么为其提供我们所无法提供的无限时间,要么借鉴自然进化更具创造力的因素来提升它。“ — 通过对”后达尔文主义“的论述,KK认为人工进化同样是“超进化”所催生出的重要环节。人工进化更具开放性和可持续的创造力,它应该学习并挖掘生物进化中的某些特性,比如共生、定向变异、跳变 、自组织,加快进化的频率,从而揭示进化的本质。

2.人工进化的秩序与趋势(20-21章)
生命创造我们,我们创造生命,进化经过几十亿年时间给予人类的创造力,是否是为了完成一种闭路的循环?P591页,KK问到:“是什么控制了系统的进化?生物体自身能够控制其进化吗?”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学术上的探索方向,不如理解为KK和考夫曼都在深度思量,人工进化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宇宙伦理。在20章第1节的结尾,考夫曼所设想的基因实验,在他看来已经违背了我们常规的伦理观,但通过计算机对生命的模拟,以及“圣塔菲研究院”的相关实验,KK认定,正是进化本身推动着我们更好的进化我们自己。

在第21章,KK进一步论述,生命进化是宇宙中用来维持秩序和平衡的力量,宇宙中那种永远下行的趋势(可以理解为这种趋势制造了死亡),因为生命的涌动(这里的生命可以理解为一种保持活力的方法,也即是生),而获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生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抵御熵值放大的“外熵”(凯文•凯利自创的词汇),人工进化则是生命进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这一章,KK总结了“超进化”的七个趋势,他认为这七个趋势同样是会伴随人工进化左右:

●不可逆性
●递增的复杂性
●递增的多样性
●递增的个体数量
●递增的专业性
●递增的相互依存关系
●递增的进化力

3.人工进化的目的(22章)
通过揭示过去,我们将可以预测未来。通过人工进化再造生命源头,也就是在预告人类将走向何方。在所有章节中本章的页数最多,KK用了一整章来论述与传统预测不同的是,人工进化的目的,不是猜测未来,而是揭示世界运行的规律,从而了解并改善未来。这是进化的目的,也是人工进化的目标,更是全人类的方向。

本章最后的一段话,算是KK乐观情怀的展现:“有歌云:没人来当家。未来不可测。现在来听听唱片的背面:舵手是大家。而且我们能够学会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学习就意味着生存。”

书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年轻时对生命目标的感悟:延续自我,传递智慧,学习不息,奋斗不止。

(五)总结

知识是一个圆,圆内是已知,圆外是未知,当已知越大,所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这句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话,被KK实际运用在对全书的检索。23章,KK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觉得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一旦揭示,就可能会补充我们理解世界的缺口。

也是在本章,KK顺便乐观的估计了一下未来,他认为网络时代,当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这种信息的互动会提高思考的效率,也会诞生出更好的世界。另外,我们常规理解的人工智能,是类似于人类个体的思维,出现一个和人对世界认知相似的机器。而KK提到,人类正在创造的人工智能,或许并不以我们认知的方式在运作。

举个例,微博中的转发,这种无组织的行为,每个人贡献的是一次关注,最后形成的可能就是一个浪潮,汹涌的信息浪潮又会反之影响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甚至推动社会的演变(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信息即媒介》一书中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群体智慧也是一种人工智能的具体表现,我们自发的组成了一次以社会为单位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在如今越发的频繁。

24章,《九律》,开篇第一句:“大自然从无创造了有”。这是对老子赤裸裸的致敬,也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失控是回归“无”,遵循九律的失控,便会从中涌现出控制 — “有”,这个控制与人类无关,上帝将从人类手中接过权柄,引领它的前行。

(六)后记

写书评的过程很艰难,因为不仅要尽量理解其中所提到的各类生涩的技术知识,还要抽离对这些知识的简单复述,总结出我个人的认知。过程中我反复阅读某些章节,查阅大量资料,收益亦是颇丰。
为了便于总结,我刻意忽略了某些观点和论据,也打乱了书中一些知识点的排布与秩序。这是一本容量很庞大的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的书评只是触摸了一部分边角。

在书评写到19章时,无意中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读书笔记:正结《失控》笔记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笔记,我可能没办法更好的理解最后的章节,在此对他表示感谢。在完成书评后,我又将书评与他的读书笔记逐章进行了核对,发现我的认知居然没有出现很离谱的偏离,很是欣慰。

最后,感谢KK,他予以了我对世界一个崭新的认知。


读点:人类啊,放手让机器去爱吧!


文/Vince 豆瓣网友

这是一本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书。它描述了随着逐步放弃对机器的精确控制,到逐步引入生物技术和进化的思想,让机器产生自适应,自学习,自我进化的能力,为了更好的世界。把机器想成生物一样的东西,他们可以形成群落,互相共生,自我进化成更好的机器。 
 
人类始终掌控机器进化的过程,但如何获得更好的进化,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还是要像自然学习。学习到第一点就是回归简单。「我最终发现,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因此,建造机器的思想,也从最初的给机器建立一个“中央大脑”思想,演进成制造许多简单而成本低廉的小机器,让他们去完成简单的任务。比如最近新片《普罗米修斯》里,走进迷宫时,宇航员放出了N多个小型探测器,它们只要发射红外波并且做到不触碰其他物体为原则,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并不需要由一个机器去控制所有小探测器,它们只要傻傻的无休止的飞来飞去,就能完整的探索出地下迷宫地图。 
 
以下是由布鲁克斯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一套普适分布式控制方法: 先做简单的事。学会准确无误地做简单的事。 在简单任务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动层级。 不要改变简单事物。 让新层级像简单层级那样准确无误地工作。 重复以上步骤,无限类推。 
 
生物是”无我“的,你的意识是由许多混沌杂乱的细胞活动产生的结果。同一时间,你的身体在发出”我饿了,我渴了,我在写文章,我在听音乐,我想这个字的拼音这么打“等成百上千的想法,每个功能都在各司其职的发出信号,但最终汇总在一起的,对当前重要的想法,汇成了”我“。这个和佛教中无我有点像,本身是没有”我“的,觉得有”我“,是意识在活动的结果。 
 
机器单独功能的思想建立后,一个更大机器的内部,或者机器群落之间,是什么样的形式相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推进进化,又要到自然去找答案。美国以前为了太空移民计划,在荒野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计划为期2年,里面只能有几个科学家,封闭之前整个项目来决定要带进去什么植物,动物,哪里建水池,哪里种食物,如何保证封闭的这两年他们能活下来。(甚至封闭圈内需要人工造雨)。结果是勉强活下来了,也有许多外部能量的帮助。这个实验挺有意思,积累了非常多的生态学的经验。 
 
联想到苹果的成功是在单个机器的体验上更接近生物化,打造了封闭的app生态体系。但更广来讲,它不能与非苹果的机器"交流呼吸"。这点上安卓系统虽然现在乱象不挣钱,但是将来基于开源系统的硬件会越来越多,机器生态建立起来韧性,生命力,多样性更强。比如以后家里的冰箱,钟表,吸尘器,都可以装上安卓的系统,机器之间互相交流共生,非常美丽。 
 
之后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讲自然界和计算机世界中的共同进化的例子,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在启迪我们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再认识。传统的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就把一堆生物往环境里一放,他们会产生各种乱七八糟的变异,最后适应生活的就活下来了,生物就进化了。但需要质疑的是:1)为什么他们就长成那个样子了?长颈鹿脖子是后来变长的,那一开始它是怎么形成的?海洋里的鱼最后都活下来了,为什么有的细胞就变成了这种鱼,有的变成了那种?2)定向进化有可能吗?生物不是随便变异的,它有可能迎合所在环境产生变异,比如你会更多看到长了六个指头的人,却很少看到在后背长了一个头的人。(有点恶心,为了证明请见谅) 
 
所以,人们对进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不是一句简单的物竞天择就能解释的。「所有的进化都是对自然选择组合的扩展。虽说这有一点点道理,但它阻绝了我们对更为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接受。乘法确实就是某种连加运算,但从这种快捷运算中涌现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们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复,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种力量。只满足于加法,你就永远得不到E=mc2。 我相信存在一种生命的数学。自然选择也许就是这种数学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释生命的起源、复杂性的趋势以及智能的产生,不仅仅需要加法,还需要一门丰富的数学,由各种互为基础的复杂函数所组成。它需要更为深入的进化。单凭自然选择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融入更富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过程。除去自然选择,它必须有更多的手段。」 
 
结合生物学联合计算机对进化的研究(虽然目前科学家在这个区域很小心,也难见有成果的研究,因为他们都不愿意碰到“上帝”这个词。),作者期待着在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创造力的人工进化中看到以下特性: 共生——便捷的信息交换以允许不同的进化路径汇聚在一起;定向变异——非随机变异以及与环境的直接交流和互换机制;跳变——功能聚类、控制的层级结构、组成部分的模块化,以及同时改变许多特性的适应过程 自组织——偏向于某种特定形态(譬如四轮)并使之成为普遍标准的发展过程。 
 
书中对网络的演进非常有远见,虽然涉及不多,但想到这是95年写的书,已经成功预测了未来近20年的趋势。比如云端数据存储,人们原先把东西存在自己的硬盘里,未来所有东西都在云端,人们得到的是接触到数据的许可权。 
 
下面是书摘,这本书金句太多,我上文写的不过非常粗略的梳理了书的要点。
———————————————————— 
 
1.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上述特点在分布式系统中的重要度和影响力尚未经过系统地检验。 

2.以下是由布鲁克斯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一套普适分布式控制方法: 先做简单的事。学会准确无误地做简单的事。 在简单任务的成果之上添加新的活动层级。 不要改变简单事物。 让新层级像简单层级那样准确无误地工作。 重复以上步骤,无限类推。 

3.丹尼特正在慢慢地说服很多心理学家,让他们相信,意识是从一个由许许多多微渺而无意识的神经环路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涌现出来的。 

4.想象一下,有很多独立的专业机构关心各自的重要目标(或本能),诸如觅食、饮水、寻找庇护所、繁殖或自卫,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了基本的大脑。拆开来看,每个机构都只有低能儿的水平,但通过错综复杂的层累控制,以许多不同的搭配组合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创造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明斯基着重强调,「没有心智社会就没有智能。智慧从愚笨中来。」 

5.我认为人类将不断积聚人工和机械的能力,同时,机器也将不断积累生物的智慧。这将使人与机器的对抗不再像今天那么明显、那么关乎伦理。」 

6.我们从混沌理论中得知,许多确定系统都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一个小小的不同就会造成它的混乱。而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混沌理论相对立。从完全的随机性入手,你会看到这些东西聚合成某种更有条理性的东西,远非按常理所能解释的。这就是反混沌。 

7.在递归反射领域,事件并非由存在链所触发,而是由一系列业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弯曲、彼此互映所致。与其说业因和控制是从其源头按直线发散,倒不如说它是水平扩展,如同涌动的潮水,曲折、弥散地释放着影响力。浅水喧闹,深潭无波;仿佛万物彼此间的关联颠覆了时空的概念。 

8.「生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繁殖的不变性,而在于它繁殖的不稳定性。」生命的密钥在于略微失调地繁衍,而不是中规中矩地繁衍。这种几近坠落乃至混沌的运行状态确保了生命的增殖。 

9.「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海洋和岩石,所有这一切要么是生命机体的直接产物,要么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而被极大改变了的结果。」 

10.「我最终发现,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 

11.我相信假使由它自生自灭,地球总有一天会绿成一体。生物体对天空的侵入是相对较近的事件,而且事情还没完结。海洋的完全饱和有待巨藻铺天接地,进化到能抵御风浪的撕扯。但最终,生命将凌驾一切,海洋会变为绿色。 

12.戴森做过粗略的计算,以估计生命和智力活动是否能够存活到宇宙最终完结之时。他的结论是,能。他写道:「我计算的数值结果显示,永久生存和信息交流所需的能量不算很大,这令人惊讶……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对生命潜力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无论我们向未来走得有多远,总会有新鲜事物发生,有新信息进入,有新世界去开发,有可供不断拓展的生命、意识、知觉和记忆的疆域。」 

13.的确,将生命定义为:「通过组织各个无生命部分所涌现的特性,但这特性却不能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这是科学研究目前能给出的最好定义),这非常接近形而上学的调调,但其目的是可以测试的。 
14.首先,哥白尼排除了地球和物理宇宙其他部分之间的间断。接着,达尔文排除了人类和有机世界其他部分之间的间断,最后,弗洛伊德排除了自我的理性世界和无意识的非理性世界之间的间断。但是正如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斯•马兹利士所指出的,我们依然面对着第四个间断,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间断。 

15.荣格派学者认为,自我(self)其实应该被看成是「我(ego)的意识的诞生前的一种原始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是那种原始的曼达拉状态,而个体的我(ego)正是从这种心灵状态中产生出来的」。 

16.一个系统,就是任何一种能够自说自话的东西。而所有的有生命的系统以及有机体,最后都必然精简为一组调节器,即化学路径和神经回路,其间总是进行着如此愚蠢的对话:「我要,我要,我要要要;不行,不行,你不能要」。 

17.「你知道虚拟现实的出发点是将自己置身于电脑世界,」马克•威瑟说。「而我想要做的恰恰相反。我想要把电脑世界安置在你身周、身外。将来,你将被电脑的智慧所包围。」 

18.网络式经济的未来在于设计出可靠的流程,而不是可靠的产品。与此同时,这种经济的本质意味着这种流程是不可能最优化的。在一个分布式的、半活性的世界中,我们的所有目标只能被「满意化」,而且这种满意也只能保持很短的一瞬。 

19.一个网络,其价值增长的速度要超过其用户增加的速度。 

20.思维是大脑内想法的进化。根据这种主张,所有创造物都是进化出来的。 

21.「对于你不想要的东西,你的进化是如何处理的?我知道你能让一个系统进化出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你又怎么能肯定它不会制造出你不想要的东西?」问得好,孩子。我们能足够准确地定义我们想要的东西,从而将它培育出来。然而,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不想要什么。即使知道,这些不受欢迎者的名单也长得不切实际。我们怎样才能剔除那些不利的副作用呢? 「你做不到的。」考夫曼坦率地回答。 这就是进化的交易。我们舍控制而取力量。对我们这些执着于控制的家伙来说,这无异于魔鬼的交易。 放弃控制吧,我们将人工进化出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梦想不到的富裕。放手吧,它会开花结果的。 我们曾经抵制住过魔鬼的诱惑吗? 

22.动物就是能够正常运作的机器人。支配动物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控制在机器人和数字生物身上同样适用。 

23.人工生命是「从不同的材料形式中提取生命逻辑的尝试」。他的论点是,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不受特殊材料表现形式限制的行为。对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组成材料,而是它做了什么。生命是个动词,不是名词。 

24.「关于人工生命,要记住的最重要部分是,所谓人工,不是指生命,而是指材料。真实的事物出现了。我们观察真实的现象。这是人工媒介中的真实生命。」 

25.超生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活系统,它完整、强健、富有凝聚力,是一种强有力的活系统。一片热带雨林和一枝长春花,一个电子网络和一个自动驾驶装置,模拟城市游戏和纽约城,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超生命。「超生命」是我为包括艾滋病毒和米开朗基罗计算机病毒在内的生命类型而造的词汇。 

26.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正是生命所秉持的最高哲学。 

27.生物体在其一生中有很大的空间重塑自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罗伯特•里德指出,生物能通过以下可塑性来回应环境的变化: 形态可塑性(一个生物体可能有不止一种肉体形态。) 生理适应性(一个生物体的组织能改变其自身以适应压力。) 行为灵活性(一个生物体能做一些新的事情或移动到新的地方。) 智能选择(一个生物体能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传统引导(一个生物体能参考或吸取他人的经验) 

28.或许可以这么说:进化的工作就是通过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籍以栖身的空间来创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 
29.对于所知不多的大众来说,反对达尔文好像就是在同意创世论;而由此可能给科学家声誉上带来的污点,成了怀疑进化论者的软肋,再加上达尔文咄咄逼人的天才,使几乎所有挑战者都望而退却,只有一些最鲁莽的离经叛道者才敢公开质疑达尔文理论。 

30.「不管是达尔文还是任何一个达尔文主义者,迄今为止都还没能为任何一个单独生物体或任何一个单独器官组织的适应性进化提供出一种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因果解释。所有论据——为数还不少[原文如此]——都只是在说这种解释可能成立,意思就是,[这些理论]并非在逻辑上不可行。」 

31.后达尔文主义提出,归根到底,进化过程中还存在别的作用力。这些权威的变化机制重组了生命让其达到新的适合度。这些看不见的动因扩展了生命信息库,也许那正是自然选择所掌管的信息库。深度进化不一定就比自然选择神秘多少。他们把每一种动态共生、定向变异、跳变论或者自组织理论都看做是一种机制,一种从长远来看,作为对达尔文那无情的选择过程的补充,能促使进化不断革新的机制。 

32.他们的断言颇为大胆: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这种细菌会自发产生所需的突变来直接响应环境压力。不仅如此,凯恩斯居然敢这样结束他的论文:不管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定向突变,「实际上,都提供了一种获得性遗传机制」 

33.高兹史密特究其潦倒的一生都在证明一件事情:仅仅将微进化(从红玫瑰到白玫瑰)推而广之是无法解释宏进化(从虫子到蛇)的。通过研究昆虫的发育他得出结论:进化过程是跳跃式前进的。发育早期的小变化会导致成熟期的大变化,从而诞生一个怪物。 

34.如果可行的生物体空间是非常稀疏的,那么进化无疑需要一些引导,以穿过空旷的荒野,从一片可存活生物的聚集区走到另一片聚集区。自然选择所奉行的试错方法,只会让你很快陷入不知身在何处的境地。 

35.说到达尔文,他自己曾在《物种起源》第三版中这样提醒读者: 最近我的结论被多次错误地表述,并且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将物种变化完全归因于自然选择。请允许我再次重申,自本书的第一版起,我就在最显眼的位置——也就是绪论的结尾处——写道:「我确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这句话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断章取义的力量还真是强大啊! 

36.我们至今尚无这样的证据。我在此所叙述的种种——共生,定向变异,跳变,自组织——都还远称不上有什么结论。但它们确实表明了一点:在自然选择之外,进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进一步说,一个大胆而富于冒险精神的蓝图正从这些问题和碎片中呼之欲出——开展生物学之外的人工合成进化。 

3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中最不能让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选择的条件非常特殊,但这些条件一旦满足,自然选择就会无可避免地发生! 

38.自然选择只能发生在种群或者群集的事物中间。这实际上是一种发生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乱众现象。这一进程所涉及的种群必定具有以下特点:(1)个体间存在某种特性上的变化;(2)这些特性对个体的生育率、繁殖力或者存活能力带来某些差异;(3)这些特性能够从亲代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子代。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自然选择就必然会出现,就像6之后必是7,或者硬币必然有正反两面一样。正如进化理论家约翰•恩德尔所说,「自然选择也许不该被称为生物学定律。它发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学,而是概率论。」
 
39.这与新达尔文主义者的逻辑有些相似:所有的进化都是对自然选择组合的扩展。虽说这有一点点道理,但它阻绝了我们对更为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接受。乘法确实就是某种连加运算,但从这种快捷运算中涌现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们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复,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这种力量。只满足于加法,你就永远得不到E=mc2。 我相信存在一种生命的数学。自然选择也许就是这种数学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释生命的起源、复杂性的趋势以及智能的产生,不仅仅需要加法,还需要一门丰富的数学,由各种互为基础的复杂函数所组成。它需要更为深入的进化。单凭自然选择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融入更富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过程。除去自然选择,它必须有更多的手段。 

40.我期待着在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创造力的人工进化中看到以下特性(我相信生物进化中也存在着这些特性,但是人工进化会将这些特性表现得更显著): 共生——便捷的信息交换以允许不同的进化路径汇聚在一起 定向变异——非随机变异以及与环境的直接交流和互换机制 跳变——功能聚类、控制的层级结构、组成部分的模块化,以及同时改变许多特性的适应过程 自组织——偏向于某种特定形态(譬如四轮)并使之成为普遍标准的发展过程 

41.我在这儿叫它「网络数学」。其中的一些方法有各式各样的非正式名称:并行分布式处理、布尔网络、神经网络、自旋玻璃、细胞自动机、分类系统、遗传算法、群计算,等等。不管是哪一种网络数学,由数千个相互作用的函数所形成的横向因果关系都是其共同要素。它们都试图协调大量同时发生的事件——那种在真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非线性事件。 

42.生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突然冒出来的,就像晶体突然从过饱和溶液中显露出其最终(尽管微小)的形式一样:没有从浑浊的半晶体开始,也没有呈现为半物化的幽灵,而是突然地、一下子就成为了整体,就像「迭坐」游戏中,200个人突然坐成一圈一样。「生命是完整的、综合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也不是无组织的。」斯图尔特•考夫曼写道,「生命,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是结晶而成的。」 

43.考夫曼第二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是,不管某个网络由多少成员组成,这个低的最佳值似乎都波动不大。换句话说,即使网络中加入更多的成员,它也不需要(从整个系统的适应性来说)增加每个节点间的连接数。通过增加成员数而不是成员间的平均连接数来加快进化 

44.而完全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超出某个连接度时,继续增加连接度只会降低系统作为整体的适应性。 

45.最佳的连接度位于中间某个位置,它将赋予网络最大的灵活性。考夫曼在他的网络模型中找到了这个最佳点。他的同事起初难以相信他的结果,因为这似乎是违反直觉的。考夫曼所研究的精简系统的最佳连接度非常低,「只在个位数左右」。拥有成千上万个成员的大型网络里,每个成员的最佳连接度小于10。而一些网络甚至在连接度小于2时达到性能顶点!大规模并行系统不必为了适应而过度连接。只要覆盖面足够,即使是最小的平均连接数也够用了。 

46.从大爆炸迄今,一百亿年来,宇宙从一团致密而极热的原始物质慢慢冷却。当这一漫长的历史走到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力量开始强迫这些正在慢慢消散的热和秩序在局部形成更好的秩序。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其最不寻常之处在于:(1)它是自给自足的,(2)它是自强化的:它自身愈庞大,就产生愈多的自身。 自此之后,宇宙中就并存着两个趋势。一种是永远下行的趋势,这股力量初时炽热难当,然后嘶嘶作响归于冰冷的死寂。这就是令人沮丧的卡诺第二定律,所有规律中最残酷的法则:所有秩序都终归于混沌,所有火焰都将熄灭,所有变异都趋于平淡,所有结构都终将自行消亡。 第二种趋势与此平行,但产生与此相反的效果。它在热量消散前(因为热必会消散)将其转移,在无序中构建有序。它借助趋微之势,逆流而上。 这股上升之流利用其短暂的有序时光,尽可能抢夺消散的能量以建立一个平台,来为下一轮的有序作铺垫。它倾尽所有,无所保留,其秩序全部用来增强下一轮的复杂性、成长和有序。它以这种方式在混沌中孕育出反混沌,我们称之为生命。 

47.提请注意:我观察到,生物进化在时时刻刻的艰苦努力中,已经发展出7个主要趋势。而众所周知,这七个趋势也将伴随人工进化漫长旅程的左右。它们是:不可逆性、复杂性的递增、多样性的递增、个体数量的递增、专属性的递增、相互依存的递增、进化性的递增。 

48.对进化之进化的综述可作如下推测。起初,进化启动了各色自我复制,产生足够的数量以诱发自然选择。一旦数量膨胀,定向的突变就逐渐重要起来。接下来,共生开始成为进化的主要推动者和振荡器,依靠自然选择产生的变化滋养。随着形态的增大,对形态的制约开始形成。随着基因组长度的增长,内部选择开始控制基因组。随着基因的集结,种形成和物种级别的选择即行闯入。由于生物体拥有了足够的复杂性,行为和肢体的进化显露出现。最终,智力萌芽,拉马克的文明进化取而代之。随着我们人类引入基因工程和自编程的机器人,地球上进化的构成组织将继续进化。 

49.我总结出了操纵无中生有的造物九律: 分布式状态 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养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 边缘最大化 礼待错误 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 变自生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