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安卓线别扔,今晚发的新iPhone用得上
2023-09-12 09:16

多的安卓线别扔,今晚发的新iPhone用得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宛潼,编辑:沈知涵,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苹果公司将在新款iPhone中使用USB Type-C接口的消息,并解释了苹果为何决定抛弃Lightning接口。文章还讨论了Type-C接口的优势和影响。

• 苹果首次在iPhone中使用USB Type-C接口

• Type-C接口的优势包括更高的充电功率和传输速度

• 切换到Type-C接口可能给视频创作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便利

从种种爆料来看,iPhone 15 系列成为苹果公司首款配备 USB Type-C 接口的 iPhone,板上钉钉。


先来看看大家的爆料:


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认为,iPhone 15/iPhone 15 Plus将配备 USB2.0 接口(480 MBps,与 Lightning 相同)。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 支持高速数据传输,至少是 USB 3.2 级别。


也有爆料称,在 iPhone 15 Pro 系列的尾插附近发现了一颗 Retimer 芯片,主要作用是雷电 4、USB4 这些高速协议的信号重构,同时减轻信号抖动和增长传输距离。


iPhone 15 Pro被曝光的尾插上有颗Retimer芯片丨充电头网


iPhone 15 系列在换用 Type-C 接口后,充电功率会提高到 35W。


2012 年,苹果在 iPhone 5 发布会上说,要发布一款能为下一个十年所使用的新接口,于是Lightning(闪电)接口面世。


Lightning问世丨苹果


在那个安卓手机都在用 Micro-USB 接口的年代,闪电接口连接稳定,正反盲插,支持音频数字信号传输,的确秒杀前者。


果真如苹果预测,十年过去了,Lightning 依旧在线。不过让大多数人早就忍不了的是它的充电速度


Lightning 接口充电功率的上限在 30W 左右。


如今,一些国产安卓手机已经实现了 200W 的快充。还有厂商对 Type-C 接口进行魔改,将充电功率提高到了 300W,只要 5 分钟,毫不夸张,恨不得刷个牙的功夫,就给你手机充满电了。


相比之下,iPhone 20W 的快充称得上“上古时代的遗物”。苹果从 iPhone 8 开始支持 PD(Power Delivery)快充协议,前提是配备一个支持 PD 快充的充电头和一条 USB-C to Lightning 的数据线。


对待国产同行们疯狂内卷,苹果回应做法好像,“既然这么难办,那我就不办了。”


那么苹果为什么现在“抛弃”Lightning?真如大家所想,苹果是在一直“摆烂”吗?换用 Type-C 接口,会给用户带来哪些影响?


Type-C,苹果先用的  


看似是欧盟给苹果下了“最后通牒”。从 2019 年起,欧盟就开始推动充电技术的统一化,希望所有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商,统一使用 USB Type-C 接口。这样做能尽量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苹果一开始并不同意,但随着欧盟方面的态度愈发强烈——要么换接口,要么退出欧洲市场,苹果这才妥协。在刚过去的第三财季,欧洲地区为苹果贡献了 202 亿美元的营收,占比 25%。


当 2012 年,iPhone 5 换用 Lightning 时,旧 Dock Connector 已经用了近 10 年。然而,Type-C 还未准备好。Type-C 接口最早的应用是在 2015 年发布的 MacBook 上。


事实上在推动 Type-C 广泛使用上,苹果功不可没。


2011 年,英特尔和苹果合作开发 Thunderbolt(雷电接口),硬件接口标准。雷电接口逐渐被用户所熟知是在雷电 3 阶段,因为采用了通用度更高的 Type-C 接口形态(雷电 1,雷电 2 使用的接口外观和 Mini Display Port一样)


当苹果(2012 年)发布接口“正反盲插”这一“功能性”变化后,安卓急需对标苹果也换用“正反盲插”的接口技术,来提升数据线的使用寿命。


Lightning 提出正反盲插丨Giphy


从普通用户的体感上,Type-C 迅速以更快的传输速度,更多元的协议兼容和更强悍的电力传输等优势,实现了对 Lightning 的“弯道超车”


问题是,为什么苹果对于 iPhone 却迟迟不愿意改变?


也许过渡成本是一个原因。


第一台使用 Type-C 接口的手机,是乐视在 2015 年发布的“超级手机 1”。(没想到吧!)这也侧面说明,没有“历史包袱”切换起来更加容易。安卓手机主流市场从 Micro-USB 到 Type-C 也经历了很长时间。


等到苹果其他产品线(iPad,MacBook)逐渐完成对 Type-C 口的切换,iPhone 与其之间的互联也“水到渠成”。


还有猜测,苹果是否想要维持“Lightning作为苹果闭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因为所有的 Lightning 接口连接线,都内置了一颗“认证”芯片,第三方如果想要去生产连接线,先要通过苹果的MFi认证(Made for iPhone/iPod/iPad),才能购买到这颗芯片,从而保证安全、稳定地和iPhone相连。


从技术上来讲,苹果要在 Type-C 接口处加一颗芯片来验证配件是不是官方的,并不难。安卓手机也发生过,一些品牌宣传的上百瓦快充,前提是需要自家充电器、充电线和手机进行配套才能激活,缺一不可。通过的 PD 协议一般只支持 45 瓦左右。


我倒不认为,苹果会为了维持这种“闭环生态”,限制不是自家或认证线材和充电器的兼容性和充电功率,传输速度等,从而招致众多用户不满。更何况早前,欧盟已经“警告”过苹果,不能接受苹果限制非认证的充电线。


不过倒是有可能,苹果在接口上做类似“USB 限制模式”一样的加密防护。“USB 限制模式”这项系统功能更新,目的是防止黑客利用 USB 连接 iPhone 的 Lightning 插口,以破解手机密码


迎合 Type-C 的趋势,配合自身产品线的节奏,以及外部政策的推动,这些综合解释了苹果为什么现在抛弃 Lightning。


统一了,但没完全统一  


打消了苹果的 Type-C 接口与安卓不通用的顾虑,以后出门拎一根 Type-C 线就够了吗?


简单来说,USB Type-A,USB Type-B,USB Type-C,其实是接口规格,可以理解成一种外观(或物理形态)。从传输效率来看,与接口类型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传输协议。


Type-C就像一个“通用的水管”,厂商能自行决定“灌什么水”。比如,小风扇、充电宝上的 Type-C 接口只有“传输电”的功能;手机、移动硬盘上的 Type-C  接口在充电之外,还需要承载数据;一些笔记本电脑还会称搭载了“全功能”的 Type-C 接口,不仅有电力和数据传输,还支持视频输出。


以及决定“灌多大的水流”。Type-C 接口可以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大部分  Type-C 接口的手机都是 5Gbps 的速度,也不支持视频输出,而有些电脑上的 Type-C 接口却能跑到 40Gbps,能带两块 4K 屏幕,甚至还能用来外接显卡。


所以不是所有的“传输需求”,都能靠一根外观是 Type-C 的数据线解决。


我能想到的,切换 Type-C 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影响?


“雷电 4”是目前有线传输的“天花板”了,能够提供最高达 40Gbps 的传输速度和 8K 60Hz 的视频输出。


这对于视频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两年前,iPhone 13 Pro 系列支持了 ProRes 格式的视频录制。但 ProRes 录制一分钟产生多达 6GB 的数据,要导出就是麻烦事。


Lightning(当前 Lightning 接口的最大传输速度为 480Mbps)接口实在太慢,隔空投送遇到大文件经常出错,即便 iPhone 有 1TB 的存储了,用它来拍 ProRes 的人寥寥无几。(不会真有人在 iPhone 上专业剪辑视频吧?)


换用支持雷电 4 协议的 Type-C后,ProRes 功能才有了用武之地。能实现几分钟传好上百 G 的视频文件,iPhone 或有可能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影机”。


视频创作者有福了丨Giphy


如果你跟我一样,有电脑备份的习惯。可以先用支持雷电 4 协议的电脑提前将旧 iPhone 备份,再用雷电 4 数据线将数据恢复到新 iPhone上——这是体验“跑满”雷电 4 速度的前提。


雷电4的数据线可不便宜,苹果官网在售的一根就要 949 块!到时候要看“讲环保”的苹果会不会在包装盒里附赠给你。



雷电4连接线售价丨苹果官网


基于以上的猜测,我有两点数据线选购建议:


  • 没有数据传输需求(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那么包装盒里附赠的就够了。我们对于充电效率提升的需求,大概率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强烈。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并没有(从USB-A to Lightning)更新到 USB-C to Lightning。


  • 如果你购买的是 Pro 系列,但也只是在换机时导导数据,那么不必“斥重金”购买雷电 4 数据线,带有“USB 3.2 Gen 2”或“10Gbps”字样的 Type-C 数据线就能满足需求了(向下兼容)


如果 iPhone Pro 系列上雷电 4,意味着数字系列和 Pro 系列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苹果有意推出一款“超级旗舰”吗?更多细节将在今晚的发布会上揭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宛潼,编辑:沈知涵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