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私房话实录 第36圈】悦动圈、Kika:寻找流量蓄水池
2017-11-30 15:59

【私房话实录 第36圈】悦动圈、Kika:寻找流量蓄水池

文章所属专栏 活动实录

虎嗅注:线上流量真的枯竭了?到底有没有新的流量蓄水池?


月初,虎嗅圆桌联合青腾大学在成都举办了场诚意十足、让会员们直呼过瘾的线下圆桌分享。

 

青腾大学特地为我们的会员请来了对于流量话题很有发言权的两位CEO,为大家猛抛干货,提供大量实操办法,最后干脆做成了会员个案剖析工作坊。

 

这受邀的两位中,一位是,移动出海公司Kika Tech的创始人兼CEO胡新勇,擅长在海外开掘新用户;另一位则是运动社交应用公司悦动圈的CEO胡茂伟,擅长以下沉和扩大用户年龄层的方式找到新的流量机会。

 

Kika Tech是一家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人与人沟通的公司,主打产品是Kika Keyboard,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输入法,全球用户累计覆盖150多个国家、4亿多人,提供英语、西语、葡语、俄语及一些小语种等超过150多种语言的相关服务。Kika建立了中美双总部,地点分别位于北京和硅谷。

 

悦动圈创立于2014年,通过游戏化运营方式帮助用户坚持运动,迄今有3亿多下载用户,是全球最大的跑步健走社区。在悦动圈的现有用户量中二三线城市用户占主要部分,人群定位范围也更加广泛,中老年这一庞大的数字群体也并入其中。


总之,读完这篇,相信你对于流量这件事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入且有实操意义的理解。

 

流量红利真的消失了么?

 

悦动圈胡茂伟:流量肯定越来越贵


我先来说说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以来,各个不同的阶段,红利在哪里,又是怎么消失的。

 

2010年,那时我还在迅雷作副总裁,当时手机迅雷刚做出来的时候,各大应用市场都要我们做首发,主动上门给我们资源。各家应用渠道都在抢,有说做首发给两万、五万的、十万资源的,过了两年就不给资源了,再到后面就要开始买了。不过那时候还很便宜,一块钱获取一个用户,现在基本上是五块钱以上,电商是十块、八块的,甚至还买不到。

 

前几日的双十一,广告位都是爆满,而且价格都很高,这个时间段想买一点流量,都是比平时高三、四倍的价格。

 

另一个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整个创业创新氛围的活跃,导致大家对流量的渴求越来越大,才会使红利慢慢消失。

 

我和其他朋友也都讨论过,都认为流量肯定是越来越贵的,因为大家都在抢,但是靠买肯定不行。

 

红利的意思是,在一个事物刚出现的时候你才会有的机会。有这样一个说法,当你认为那个事情100%会成功的时候,成功的几率是零;当你认为50%会成功的时候,成功的几率可能是70%;当别人都认为是零,然后你认为有机会的时候,成功可能是百分之七、八十。

 

所以,一定是在一个事物刚开始的时候去获取红利。比如想要进入腾讯的生态圈,就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政策是什么。

 

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在应用宝刚起来的时候,他做了一款很简单的斗地主游戏,一个月都能够挣个五六十万,但是这种情况就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流量红利过了,一年之后应用宝流量起来了,腾讯就不推了,进场的玩家也多了,能拿到的免费流量就没有了。

 

所以,所谓的流量红利消失的情况只在传统、已经成熟的领域。其实任何的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这样的,刚开始在风口上的时候是有机会的,当成熟了以后这个机会就会没有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去找下一个风口,找一些新的机会。

 

Kika胡新勇:流量机会并未殆尽

 

流量瓶颈是永恒的,就连大公司也有同样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流量机会殆尽。


事实上,我认为整个红利市场是在增长的,在这个增长过程中我们怎么更好的、及时的抓住是关键。我一直坚信移动设备是涨的,包括智能家居、语音交互等市场都在涨。


先从宏观上看,国内人口是否会涨,全球人口是否会涨?如果说人口会涨,肯定是有红利的。现在看来,全球人口在快速的增长,很多经济学院预测说今年全球70亿,20年后就是100亿。


即便人口减少了,也不意味着红利消失,因为产品形态也会不断的迭代。微信的第一个版本可能和米聊差不多,但是现在已经迭代的什么都可做了,水电费、支付、理财等等。

 

流量该不该买?


Kika胡新勇:该在流量上投入要敢于投入


我认为自己做一个产品也好,做一个企业也好,还是要把关注点放在给用户更体贴的服务或者产品。在这些浪潮过程中,需要快速的找到下一个相对便宜的流量,或者是相对容易的流量渠道。


现在,会用微信公众账号,都不自己做APP了。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做是一种借力的方式,现在腾讯很多用户画像、技术平台等已经慢慢开放了。过去很多企业自己构建服务器的,现在很少了,我们是用了腾讯云、阿里云或者亚马逊云等等,其他很多团队协同软件。我觉得应该利用现有的服务和产品,让公司重点聚焦一两件事情,比如说成本、创新、技术等事情。


竞争激烈时就该花大钱


因此我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流量在涨的过程中,我们企业也要在快速增长的曲线里,而如果这时已经有大量竞争者进来了,我们就要相应提高流量成本。


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不论国内的腾讯也好,国外的Facebook也好,大公司也一定是用特别贵的钱获得用户的。即使已经是全球几亿用户的在线量,Facebook一样要花十几美金获得一个用户,获客成本甚至更高,因为很多人已经是用户了。


所以这个时候一定是不同阶段获得流量的策略不一样,需要有个策略组合。在快速增长期内拼命的跑,在竞争相对激烈的时候就花最大的钱。


如果说没钱做流量投入,那就说明不在竞争态势中,因为不论是第几轮融资,这个赛道一定是很多人,随着竞品的增多,对CEO能力的要求已经变了。


过去是0到1,把融资搞到手,把员工搞定,把产品做到0到1快速增长。但是1到10,在增长阶段的时候一定是很血腥的,红利肯定出现在增长阶段,不是在初创阶段。这个时候看大家有没有勇气,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是花不花一块钱了,可能未来不是一块钱了,单个获客成本是十块钱了,但也要继续。


流量机遇窗口期最多只有一年


但这也不是说让小玩家、新玩家都没戏了,这里就要求产品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如果这个产品特别大众化的,用户量大,这个赛道又特别大,那拥进来的肯定特别多的。在这个竞争中,对CEO的能力原来是靠产品,现在是靠综合能力,你的打仗、带兵能力、控制成本能力等等。


如果谁在这个过程中跑出来,市场肯定会给他很多的机会。但是市场不会给你太长时间,也就半年或一年时间。


一年还没有对手进来,说明行业不会太大;如果一年进来很多人,那样这时候我们怎么在这个竞争中取胜,靠的是流量、产品、技术和团队。


其实有些时候,不是因为流量成本高昂一家公司死去,而是因为团队内部崩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创始人觉得自己能力足,自己去干了;或者觉得股份太少了,我自己分家去了。

 

悦动圈胡茂伟:没变现渠道的时候别去买流量


我劝大家别光盯着应用市场、预装来获客。预装也非常贵,几块钱装一个还不算激活,百度竞价排名也不一定适合你。

 

大部分产品不适合买流量

 

归根到底,有些产品是可以适合买流量的,有些不适合。

 

在业界最能赚钱的两个产品,是金融和电商,这两个产品就可以买流量。但是电商现在势头也不行了,因为流量价格太高了,所以现在电商除了几个巨头之外,大家都死了。

 

在业界买流量最贵的是金融,单个用户获客成本100-200元,还有额外费用,电商10-8元一个用户,而金融产品利润高,能够赚回来。

 

一定要记住,不要在没有变现渠道的时候就去烧钱。道理很简单,一般情况下,用户在一个产品上不会长期使用的,都是有周期的,用户迟早会流失,只是看能在你这里待多久,如果在这个生命周期里能够把烧掉的钱赚回来,才值得持续投入,否则这种烧钱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要算ROI(投入产出比),如果ROI高那就投入,反之就不要投入了。

 

不能投的时候就只能从产品、营销、运营层面上去想办法,比如说去谈合作等等。所以我们每遇到一个流量瓶颈的时候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

 

流量瓶颈肯定会持续存在,怎么样在没有高的流量投入的情况下做出流量,我举一下悦动圈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悦动圈的三次流量引爆


首先,其实还是要回到原点,从产品上突破。

 

我们过去没有买过CPA、CPS,都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打法,只要能够将团队达到上文提到“四大法宝”的标准,接下来的思路就是锦上添花,这是方向层面的思考。

 

挖掘产品功能是有一个过程的,快速现成的流量怎么拿到手?

 

从产品层面讲,很多时候没必要加很多功能,而是需要把一些功能做到极致,从用户体验触发,让产品引爆自己,找到正确的引爆点。

 

想要引爆产品,没有钱,也没流量,怎么办呢?先看看自己身边手头上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

 

我记得当时第一次引爆是整个产品游戏化的思路,帮助用户坚持运动。

 

第二次引爆产品是和团中央合作,当时团中央在全国发文,要求各个县区组队健身,每组50人。不要想这个合作多么多么难,其实我也没有团中央关系,我去跟他们谈的时候,了解他们的需求,把事情做得周到一些。第一次合作试错,第二次合作他们觉得效果可以,就加大力度,第三次合作,就全范围的推广。当然不是要每个人都找团中央,结合自己的特点挖掘资源,这就是红利。

 

第三次引爆,是有一次我们流量瓶颈遇到了增长停滞了之后,我们在产品上作了一个很小的改动,流量就翻番了。我们在悦动圈上设计了一个分享功能,本来设计的是达到目标之后才有窗口弹出分享,但是设计师做成了没有达成目标也可以分享。

 

这原本是一个错误设计,但产品觉得这样也有道理,就上线了,结果发现分享量有很大的提高。我之前是腾讯的老员工,一位还在腾讯的老同事给我说,每一次看到你们的分享量都是在top10里,真是厉害,其实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的改动,分享量大了,用户多了,大家对你的认可度也就提高了。

 

流量瓶颈的突破之道?


Kika胡新勇:把握好用户留存,瞄准流量巨头


我记得搜狗在美国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在任何时候,流量都会越来越贵,越来越难获得。目前流量有三个主要来源:


1.巨头公司,全世界的主要流量都掌握在巨头手中,国内就是BAT、新浪、今日头条等等;

2.2C产品中的手机或者说智能硬件产品这个渠道;

3.普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的渠道。


整个市场上主要的流量来源是这三个,目前第三种纯互联网的流量已经非常少了,只占总数的20%,就是说,100个用户里只有20个来自互联网。其他的渠道,就是比如腾讯给你一半,或者是其他非互联网的渠道获得。大家一定要把这个趋势判断清楚。


把握好用户留存,比获取流量更重要


获客成本肯定越来越贵,但是如何获得更多的流量呢?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竞品越来越多,留存就变的很重要。比如说你的用户留存率是80%,别人是40%,那么一个月后你的一个用户就相当于是两个,流量就会相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具备竞争优势,红利就越来越多了。


我的建议是,先不要想着怎么获得流量,而是把用户伺候好,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获取流量方式。有些产品的月留存才10%,这个再多的用户留不住也没办法,花再多钱也没用。


再者,还有一个观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两天正在召开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会上讲到大量的政策,不论是扶持文创、人工智能或者电商等等,我们要多学习,明白其中的意思、把握之后的趋势。


对于所有的创业者来说,理解了这些政策就会有机会,没理解就会就流失了。大浪潮过程中谁能抓住这个趋势,就能够获得大规模的流量。


我建议大家,如果你的新增客户中有一半是来自腾讯,那么就研究好腾讯这个渠道,围绕腾讯开展工作,流量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基本上不用消耗兵力,只需要两三个人维护这个资源就行,这就不用开那么多渠道,成本、精力的消耗就会少很多。


做好产品是吸引流量的核心因素


我们的董事会总会关注这几个问题:用户数量涨不涨?用户活跃度怎么样?有没有商业化,如何赚钱,能够盈利多少?


这个时代想要获得大量用户的核心还是靠产品,我认为还是要靠技术驱动。如果在在产品、体验或者技术上如果没有太大突破或者变化,坦白说获得流量就非常难。


举例而言,在美国,之前的年轻人都在在Facebook、Twitter里社交,三年前高中生们都跑到了Snapchat里,现在用户群在这些地方也没那么活跃了,一部分人流动到了更小中的APP里,用户的迁移发展速度很快。


因此,首要的核心点还是打造产品,如何把产品做到更加极致。我们曾经为俄罗斯联邦一个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民族——巴什基尔族打造产品,这个民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款适合他们的现代手机输入法。于是,我们就和他们最高级别的语言专家紧密合作,我们提供技术、产品、创新的思维,共同结合当地的语言,经过了很长时间,终于把这款输入法做出来了。在当地,这款输入法非常受欢迎,当地类似于中国的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天天做广告,宣传终于有一款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的输入法了。


从现代全球的语言发展方向来看,每两个礼拜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这些小语种只有一些口头的东西,没有书面的东西。所以传承和结合现代社交方式就是他们的痛点,做好流量的核心还是打动用户的痛点或者是用户的需求。


在这个时代有两种思维,一种是营销驱动,一种是技术驱动。但是我们看现在硅谷的公司里,不论是Apple、Google、Facebook还是Snapchat、LinkedIn,没有一家公司是靠营销驱动的,全部都是靠技术驱动。


为什么技术驱动力量很大,因为他提高了效率,使用户更活跃,获取用户更加容易,留存更多了。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把产品做得更好,有更好的口碑,获得更多流量。


我们内部长期接触的就是技术人员,如果是技术驱动,那么人才比例可能占五成,薪酬比例占七成,如果70%的人事技术研发,那薪酬可能接近九成,硅谷就是这样的方式。技术很贵,但谁拥有了大量的技术,能够有技术突破,我认为那获得流量就比较容易。

 

悦动圈胡茂伟:项目走的顺,流量赚的稳

 

悦动圈在三年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在CPA或CPS上花过钱,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流量瓶颈,但最后还是一步步的解决了。

 

流量的重要性,大家都是知道的。以前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比喻,抓流量就像是圈地,永远不要嫌地多,越多越好。圈好了地再种庄稼,就是做商业模式,圈的地越大,收割才会越多。

 

互联网行业里还有一种说法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屌丝不是指穷人,而是说做产品要易操作,门槛低、基数大。什么叫产品的易用性,我举个例子,比如在农村那些爷爷奶奶也会感慨微信很好用,孙子教几下就会了,这就是屌丝产品——用户没有学习成本,不用专门研究,不用人教。

 

易用、门槛低、用户基数大的产品,是保证流量的前提。正好,我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傅盛告诉我的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打造产品的四大法宝,分别是:

 

•  一周一个版本


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智慧。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很快得到解决,或者提出的想法和思路,能够很快的呈现在用户眼前,员工自己也会感到很兴奋,团队也会很有成就感。


拿悦动圈举个例子,比如要增加一个路线功能,有人提出要有跑步热点的功能,不到一周就上线了,他就会进一步的功能能够引爆产品,虽然十个功能里有一个有效果就不错了,但是这样能够使团队的智慧爆发到极致。


另外,每周一个版本发布后,应用市场会有自动更新,下载量排名自然就会上来了,大家也会更加关注你,流量就多了。

 

•  周会晨会


晨会、周会的重要性在于,能及时发现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工作更顺畅,不会因为遇到问题项目进度就卡壳了。举个例子,很多程序员比较内向,经常喜欢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候自己查一天资料没有解决,第二天继续查,但很多时候问大家,别人一句话就解决了。

 

•  人人客服


人人客服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熟悉产品,才能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比如我自己就在好几个客服群里做客服,了解用户需求,经常是用户有什么问题直接给我发消息,“老板这个提现怎么还没到,怎么回事?”我们有一个走路领红包的奖励机制,我们将一部分广告收入给大家分红包。

 

•  小组化,扁平化


扁平化、小组化是为了增加决策的效率,不耽误落地的时间,整个产品运转的速率才会高。

 

新的流量机会究竟在哪里?


悦动圈胡茂伟:寻找跨界合纵连横的契机


线下我们有各种大赛活动的,比如千骑大战、万团大战等等,这也是一种借力的方式,我们和Boss直聘和中华英才网联合了其他的一些单位,做一些同步的宣传。


这些合作活动都是通过悦动圈的平台组织,奖品也由我们来提供,相当于给这些企业的福利,其实,这种活动帮我们节省了市场推广渠道的费用,相比起来,我们所要花费的奖品费简直就是零头。

 

所以做活动也是线下拉流量的很好的方式。不过,虽然至今我们没有买过CPA、CPS,但不代表以后不买,因为我们正在做面对2C的增值服务,以后肯定是会买的。

 

其实主要增长就是两个点,一个是用户口碑,那用户口碑就是你的产品了,不停的找引爆点,有些是功能上的,有些是细节上的。其实这个引爆点它又分几点:

 

第一是能够切中用户需求,在需求点上引爆;

第二是靠病毒传播引爆,通过SNS网络用病毒传播的方式引爆;

第三是靠一些活动制造爆点,比如和团中央、Boss直聘的活动,他们会将下属的单位发动起来,一起参加活动。

 

我们也适当的放弃了一些线下流量,我认为线下流量不能盲目的投入,还是要看自己擅长什么,手头上有什么资源。早期我们基本上参加了所有的赛事支持,但是发现成本能达到四、五百块钱一个激活。当然投入有限,拉过来的人也有限,最后衡量了一下就放弃了。

 

重点还是以借力打力为主,而不是自己单独去搞线下活动,比如有些人有社区资源,这些资源本来就是免费的,这里面可以撬动的东西就太多了,是非常好的挖掘点。现在有很多想进社区的都进不了。

 

首先想要搞定社区委员会的负责人就很费劲了,喝酒、讲道理都不行,反正人家是油盐不进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抓住自身的优势,手头的资源,小步快跑,快速试错。找到一点就先试一下,再分析性价比,觉得可行就继续实行,不行就放弃。

 

Kika胡新勇:深入到文化娱乐产业之中


我补充一点,有些时候还是要和其他公司、机构建立联系的,原来我们也是一直做Keyboard产品,后来也和一些机构共享资源,跟文化产业结合。


巴萨是Kika Keyboard全球独家合作伙伴,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有一亿多的用户覆盖全球。因为这些用户很多都是球迷、粉丝、忠实用户,他们给我们产品的评分比别人高很多,5分制,别人是4.3、4.5这样的,他们给评分一般是4.8甚至5分。


我们只是拿到了他们球星的肖像权,将巴萨俱乐部很多球星个性化,形象化。将球星的形象做成表情、皮肤或者是一些短视频。后来我们还与皇家马德里合作,全球最大的两个足球俱乐部我们都有合作,还有美国的冰球队等等,之后陆陆续续的做了一些赞助、新闻上的合作。


我们之前一直在琢磨什么样的东西能覆盖全球,能和用户深度结合,后来发现体育、娱乐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好的点。我们还和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合作,做皮肤,或者输入场景的嵌入,也非常有影响力。

跨界做的多了,就发现自己是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视野一下就打开了。

 

未来的流量趋势,除了抱巨人大腿别无他法了吗?

 

Kika胡新勇:产品在变化,流量渠道也会变化


今年诞生了很多比较好的企业,除了今日头条这种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还有抖音、一条等等这样较小的软件,musical.ly这个在美国最好的视频社交软件实际上是中国人做的。


每一年都有新的软件出来,人的需求是变化的,流量的渠道也是有变化的。


为什么说QQ是针对中小学生,微信是针对大学生、上班族,每个产品的需求点是变化的,流量也是一样,我们永远在寻找下一代产品,下一代智能硬件。下一阶段的时候,流量又是无穷的。

 

所以我认为流量一直存在,或者流量是越来越大的。我们通过不断的产品变革、技术变革或者营销创新结合线上线下获取流量。


比如有人卖裙子,卖裙子的一直都有,但他只卖黑裙子,到成都、到武汉都一堆粉丝围绕着他,要合影或者是想成为他的城市合伙人。所以我认为流量是越来越大的,在原来的流量体系内可能是越来越贵的,还是需要更多的变化和变革。

 

悦动圈胡茂伟:抱大腿也是有条件的


我觉得论点本身是悖论。

 

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抱大腿,人家也不会理你,从零到一的过程中肯定是要自己做的,只有自己找到引爆点,说白了,还是要靠自己,要靠团队。


我以前是腾讯的133号员工,我最开始的时候腾讯也没理我。这些巨头永远都是锦上添花,当你能够飞起来的时候,给你加上一双翅膀,让你能够飞的更高、更好。


站在他们的角度也很正常,都没做起来的时候,像腾讯现在都不止三万多员工,他去支持谁?为什么支持你?

 

首先得证明自己,证明你有从零到一的能力和水平,这个时候你才有机会去抱大腿;反过来,等到他觉得你可以抱他大腿的时候,你就不一定愿意抱他大腿了。因为抱大腿是有成本的、有条件的。


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自己要定位清晰、战略清晰,整个打法要做到稳扎稳打,打铁还是要靠自身硬。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