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吴宇森情怀的再一次扑街
2017-12-05 16:02

《追捕》:吴宇森情怀的再一次扑街

即使搭上了《追捕》的IP,吴宇森仍旧没有逃脱票房口碑双双扑街的魔咒。


到今天(12月5日)为止,《追捕》上映12天,累计票房1.04亿,成本4000万美元(约合2.6亿元人民),距离回本还差一半。上映首日,豆瓣评分5.5,滑落至4.8分后便动弹不得。

  

41年前,日本版《追捕》上映(1976年),两年后进入中国大陆。这部日本老电影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崔永元曾在他的栏目《电影传奇》中这样介绍《追捕》:“1978年以后,《追捕》在中国已经不是一部电影。杜丘式的风衣被抢购一空,很多人在不刮风的时候竖起衣领,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到处是‘真由美’理发店,商店里有‘真由美’化妆品和帽子,大家用‘你长得跟横路敬二似的’来骂人,背诵大段的台词,甚至充满炫耀地向朋友们讲述《追捕》续集的内容,杜丘和真由美的后来。”

 

41年过去了,这部日本老电影在豆瓣上收获了将近16000人的评价,评分高达8.2,有51.1%的人给了4星。


吴宇森版《追捕》


杰克苏式的俗套故事


“因曾经错过与高仓健合作的机会,所以想借此电影来致敬与缅怀高仓健。”这样的原因让吴宇森决定翻拍《追捕》。

 

在今年9月份的采访中,他对凤凰网说:“当时的剧本改编完不那么像《追捕》,而是一个复仇爱情的电影,我感觉那就不需要买这个原著了。后来大家觉得应该找回《追捕》的原著精神,否则没有多大意义。我又很想这部戏能符合我的风格。”


最终,吴宇森决定回归原著。

 

事实上,老版《追捕》的版权方在一开始并不愿意将版权卖出,吴宇森只好买下了小说《涉过愤怒的河》的版权。当电影已完成了一半的拍摄时,版权方又改了主意。不得已,电影拍摄地由韩国换到了日本,编剧由香港人换成了日本人。

 

一系列的变动让这部贩卖情怀和向老影人致敬的作品,最终变成了由7位编剧和中日韩三国知名演员共同打造的畸形作品。

 

除了保留了旧版电影大部分主要人物及“主角蒙冤走上逃忙之路”的故事主线,新版《追捕》将人物及情节设定进行了吴宇森式的改良。

 

电影的一大改变是杜邱的身份由检察官变为律师,他在开篇不久展现了不凡的身手,但要命的是,影片却忽略了交代背景,这意味着影片踩空了人物塑造的第一步。

   

第二个巨大变动是,杜邱与男二号矢村之间的关系由同事变为陌生人。因为同一个案件,二人成为被调查和调查的追逃关系。随后不久,二人变敌为友,然而这样具有颠覆式的关系变化则在轻描淡写中,悄无身息地完成了转变。而且,被一笔带的不只杜邱与矢村的关系,还有杜邱与真由美的关系。


在老版《追捕》中,杜邱的舍身相救让真由美陷入爱恋,此后二人成为互相依靠和鼓励的伴侣。而在新版《追捕》中,真由美将未婚夫的死归咎于杜邱,但心怀憎恨的真由美并没有打击报复,而是变成杜邱亡命天涯的同伴。


可以说,电影并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处理人物关系的转变上,而是将篇幅分给了那些对主角和主线没有帮助的人物,比如横空出世的女杀手和怒刷存在感的矢村助理。这些角色不仅不能衬托出杜邱的人物特色,反而加重了电影的混乱氛围。 


或许观众还可以勉强消化突兀转折的人物关系,但情节逻辑上的漏洞和毛刺让整个电影看起来杂乱无章。


实际上,《追捕》犯了很多不走心电影的通病——推动剧情的不是逻辑, 而是巧合和枪战戏。比如在关键时刻,反派的枪法永远不准,正义的一方总是可以顺利逃脱险境;矢村总能找到杜邱而主动把他放掉,而邪恶的浅野总是阴差阳错地错过杜邱;真由美在房间中偶然发现可以致天神制药于死地的证据。如果没有这个巧合,很难想象剧情将如何往下推进;在逃亡中,张涵予闯入一个流浪汉营地,恰好,他就坐在一个会说中文的老汉身旁,惊喜的是,老汉善心大发,面对通缉犯不仅不报警,还主动庇护。


巧合串起了这个“好人逃亡路上追寻真相”的故事,接下来就要“依靠”杜邱的主角光环来收尾了。杜邱在被注射了超级药物之后,本应该被控制神志的他不仅抵抗住了药物的侵蚀,甚至还能大战敌人“三百回合”。至此,《追捕》彻底沦为杰克苏式的俗套故事。


巧合、个人英雄主义及所谓的“暴力美学”取代了追求真相、自由的故事,这样“智商和诚意不在线”的翻拍,可能好看吗?


除了保留了故事主线及主要人物,佐藤纯弥版本的《追捕》已经被吴宇森改得“面目全非” 


英雄迟暮,壮心不已


9月份,吴宇森在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说:“不会为了潮流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风格,《追捕》的拍摄方式依然很传统,只是在剪辑上会加快节奏适应年轻观众的习惯,他认为时代在变,情感不会变。”

 

他还补充道:“现在大家太重视数字,很多人跟我说,六百亿票房意味着什么,却从来不谈电影的本身,《太平轮》也是被数字打垮的。”


在豆瓣上,“Gary特”这样评价新版《追捕》:“听说吴导身体不好又欠钱,拍出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嘴下留情吧。”

 

吴宇森今年已经71岁了。他倔强地认为,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利应该归咎于潮流及观众口味的瞬息万变。


回顾吴宇森过去几年的作品,不论是《赤壁》还是《太平轮》,都可以发现他执着于追求庞大的故事、重多的人物、繁杂的线索,且“永不言弃”。如果说2008和2009年的《赤壁》上下集呈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和反馈,2015年的《太平轮》则彻底让吴宇森在差评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其实,年入稀古的吴宇森无非是想借助一个经典的IP,将白鸽、喋血双雄、暴力美学重新组装进《追捕》。但在这个情怀泛滥的年代,吴宇森的做法不再合时宜,更何况,他把上个世纪的情怀强塞进现代人的价值观中,与时代的脱节为这部老派电影加上了一份陈腐愚钝的气质。


在一篇名为《鸽子和情怀不是万灵解药,新版< 追捕>口碑屡创新低》一文中,作者写道:“据说在威尼斯放映的时候,出鸽子的镜头,放映厅里观众们都笑了,还有人鼓起掌来。这显然不是剧情渲染所致。想来影迷们还是爱吴宇森的,也从那些飞舞的鸽子身上看到吴宇森想要找回自己的努力。”


1986年,由徐克监制的《英雄本色》挽救了当时的“票房毒药”吴宇森。此后,不论是《英雄本色2》还是《喋血双雄》,吴宇森的电影人物——向往自由、追求正义的兄弟情义和侠义精神在打不完的子弹和血染的白鸽中展露。


第十放映室这样描述吴宇森的老电影:“他(吴宇森)电影中的情义,直白豪气,浓烈悲情,往往像山洪一样倾泻在言语中。每个人为了和平与正义,都不惜用血肉完成宗教性的救赎,完成一种‘侠’的使命感。”


吴宇森的成功让他在好莱坞有了更加放松的状态。《变脸》和《碟中谍2》的成功更是让他走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那些年,吴宇森甚至象征了香港电影的辉煌。


《英雄本色》


或许是因为对过往成就念念不忘,如今的吴宇森深深陷入了不合时宜的尴尬境地,当他意识到观影诉求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时,他变得不安、拘谨,于是揣着情怀向年轻观众谄媚,最后, 情节漏洞百出,节奏混乱不堪,情怀散落满地。


在旧版《追捕》风靡的年代,外国电影是稀缺文化物资。高仓健塑造的杜邱恰好与当时中国所希望塑造的英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说,《追捕》填补了当时中国观众对外国电影,甚至是外国文化及社会的认识空缺,也弥补了中国人对于正义、自由和浪漫的幻想。



在这个年代,《追捕》的故事虽然失去了时代所赋予的意味,但人们内心向往的自由、正义,仍然能与吴宇森拿手的兄弟情义、侠义精神一拍即合,但是,吴宇森的心境变了。


或许,《喋血双雄》里的这段经典台词正是吴宇森近些年的内心写照——“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都太念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