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运动之后,安全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第三个机会?
2013-11-05 20:00

健康、运动之后,安全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第三个机会?

前两天,一款名为《红XX急救掌上学堂》的急救应用软件出炉,主要作用是纠正国内鱼龙混杂的急救软件中“中蛇毒可用嘴巴吮吸”、“心脏骤停第一步要靠冰敷”等不靠谱说法。出发点极好,只是远水难救近火。面对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需要进行急救的情况——比如心脏骤停——拿出手机点开APP查找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时间上实在有点儿赶。

其实,安全与急救应该算是特定用户群体的硬需求(比如儿童与老年人群体),但在国内却长久面临未受重视的现状——直到上周某款针对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出现,让人看到了针对移动互联网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的特点,急救与安全领域正在浮现出一条软硬结合、比较明确的发展道路。

急救类应用(ICE):整合个人信息,结合定位服务;可能对传统医疗产生影响

1、所谓ICE应用(In Case of Emergency),特指在紧急情况下应用的软件。这类应用原理并不复杂,主要作用为整合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血型、药物过敏状况、已有疾病及紧急联系名单等,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便于医生掌握信息、进行急救,在国外已经较为普及,ICE应用种类已经形成。

由于此类应用结合呼救定位功能,会非常适用于老年人或者特殊群体市场。因此既可以作为智能手机的软件,也同样适合于可穿戴设备。国内也已出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定位手机”。

2、“被救方”并非ICE应用唯一的用户群。美国有一款名为“消防处”(Fire Department)的软件,已经上线两年多。“消防处”获得了包括旧金山在内的美国大城市的支持。其原理在于:下载后,该软件会询问用户是否接受过CPR(心肺复苏术)培训。在支持该软件的大城市,如果有人拨打911求助,调度员可能会向附近任何装有该软件,且选择“接受过CPR训练”的人发出警报。这些用户马上会收到一条告知病患具体位置的信息,以及附近任何体外自动除颤器(AEDs)位置。整个过程仅需数秒钟,但却可能会挽救一条生命。

急救类应用需要得到政府、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够更快更顺利推行。从理论上来说,以急救所需信息为起点,逐步扩充信息内涵,未来智能设备有可能成为每个人医疗信息的载体。

3、可穿戴设备丰富了急救的功能。一位名为 Christian Assad的英国医学博士在今年7月宣布了一款名为CPRGLASS的谷歌眼镜应用,用于指导用户在紧急状况下对需要施救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据称,这款应用让谷歌眼镜通过摄像头检测患者脉搏,引导施救者以100/每分钟的固定速率进行胸部按压,且谷歌眼镜的陀螺仪会显示按压是否准确。与此同时,应用会调用GPS导航找到所处位置并拨打911电话,再用短信将信息发送给最近的医院。

安全类应用:主打家庭市场,面向儿童

看准儿童安全领域的公司绝对不止360一家。只是更早推出类似功能产品的公司当时没有赶上可穿戴设备这个大潮。早在今年初,美国一家非常著名的导航软件公司Sygic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Family”的应用。通过这款应用,整个家庭成员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位置,而且家长可以为儿童划定安全或不安全区域。当儿童进入不安全区域时,家长马上可以收到提醒,并要求孩子离开或者回家——功能几乎和儿童手环一模一样。不过这款软件主要试用于智能手机平台,因此可以实现的功能更为丰富,儿童也可以告知家长自己很安全,甚至能够开启相机,把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传送给家长。

至此,急救和安全领域的软、硬件的发展趋势已经很明确:

* 技术门槛低、针对消费者群体明确、满足刚性需求,基于GPS定位的安全类应用很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继健康、运动监控外的下一个大方向——特别是在Android 4.4系统强化了针对Android系统可穿戴设备应用的支持后。

* 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的形式是针对儿童的安全软件的最佳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加入,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会越发丰富。由于技术门槛低,单纯强调安全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会进入价格战,而安全功能最终的主战场还是会回归软件。

* 安全、急救类软件都可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以及可穿戴设备结合。针对儿童、老年、及疾病等特殊群体会分化出不同的细分领域。特别是针对老年人,推出主打健康、安全与急救相结合的可穿戴产品会很有市场;而谷歌眼镜类的高科技可穿戴产品会激发急救/医学领域更多应用型态,对传统医疗模式产生改变作用。

* 急救相关的产品虽然有用,却面临用户粘性不高的问题。除非与在线医疗类应用进行深度结合,否则公开渠道不适合这类产品推广。选择通过模块化植入方式与智能设备厂商进行系统级的整合可能会更加合适。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