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即将赴港上市——因“避讳”受到忽视的巨大市场
2013-12-07 14:39

福寿园即将赴港上市——因“避讳”受到忽视的巨大市场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 自信可改变未来 / 问谁又能做到 ……”曼德拉辞世,一段传奇因此终结。但那些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竭奋斗的岁月,却始终在人们的记忆里闪着光辉。
    
关于生死,中国人的传统似乎是蛮讳谈的。报馆开辟一个“讣闻”版面,会被人视作“创新”;而供逝者长眠的陵园,也绝无可能安置在闹市里——这些均与洋人有显著不同。所以,当所谓“中国殡葬第一股”即将赴港上市时,投行中鲜见国人面孔,花旗银行做了独家保荐人。
    
据港媒报道:内地最大的殡葬企业福寿园将于下周二至周五(10日至13日)公开招股,募集资金约2亿美元,拟发售5亿股,其中5000万股将为公开发售,目标在12月20日赴港上市,这也将是内地首家上市的殡葬服务企业。

整理一下各处传来的讯息:上海福寿园建于1994年,是一艘拥有上海、重庆、合肥等8个城市22个分公司的殡葬业“旗舰”。于2008年被世界殡葬协会列入全球十大公墓,并获得“东方最美的墓园”称誉。福寿园2012年全年收入及纯利达4.8亿元及1.24亿元人民币,收入87%来自殡葬,包括公墓、殡葬设备等,13%来自葬礼服务。
    
瑞银发布的预期显示,福寿园未来三年纯利年化增长率将达29%,给出的合理估值是63亿港元~78亿港元,2014年预测市盈率(PE)平均为22.6倍至28倍,而国际上前四位同业的2014财年预测市盈率为18.6倍。由此看来,起码瑞银笃定认可“中国殡葬第一股”是一个具有极大投资价值的潜力股。
    
谁说不是呢?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税是确定无疑的”几乎被奉为真理而在西方社会广为流传,过去咱们不肯承认,如今却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老龄化市场——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老龄人口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大家也许都不爱看,但民政部的确发布过《殡葬绿皮书》:大陆每年死亡人数约900多万人,每办一件丧事平均消费3000元,一年的殡葬消费约270亿元。若再加上骨灰存放、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全年营收总额达2000亿元。站在洋人business is business的角度,花旗瑞银对于福寿园的趋之若鹜完全可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让类似福寿园这类在财务上具备良好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到A股以外的市场IPO,还不如把它们留下来——人固有一死;肥水不流外人田。

真的不必遮遮掩掩,所谓“忌讳”所代表的只是中国人对于生命的尊敬,并不意味着人们拒绝投资殡葬行业。恰恰相反,中国人似乎对于生死有着天然的幽默感,这些年坊间流传过多少段子你能数得过来么?“墓地使用权20年”、“公墓价格飞涨超楼市”、“墓地涨价呼吁骨灰撒大海”……一句“因为死不起,所以我们要好好活着”的调侃究竟承载着多少苦辣酸?
    
说到底,中国的殡葬制度实在太落后。
    
中国特色的殡葬业既非纯公益事业,又没能脱离政府控制完全市场化运行。资本进入殡葬业的渠道极其不畅,政策弹性所造成的权力寻租空间极大。或许正是利用着中华传统里对于逝者的无条件尊重,对着逝者家属漫天要价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可人们却无可奈何。有报道引述中国殡葬协会有关人士的原话:殡葬用品利润一般超过300%,最高的可达1000%至2000%。谁能说它不是暴利行业?
    
突然想起了李嘉诚,自1998年起,他名下基金会便已经开始在内地捐助“宁养院”项目,令那些赤贫的老年癌症患者得以安详的走完最后一程。贵为华人首富,他的善举或者意在展现另一种看待生命的角度——超脱“逝者为大”的旧思想,绝不去沾染殡葬乱象下的巨额利润,而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临终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殡葬第一股”的IPO或许也能产生李嘉诚“宁养院”关爱项目一般的效果:触动社会对于生命的再辨识,推动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进程。死亡确定无疑,但愿能活得平等。                                                 

作者微信公众号 mr3dairy。欢迎订阅,欢迎扩散。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