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一年半开了200多家,便利蜂只想做个本土7-11?|便利蜂(下)
2018-07-12 08:00

一年半开了200多家,便利蜂只想做个本土7-11?|便利蜂(下)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在上篇《开店贼快,还到处try:野蛮生长的便利蜂》,我们深度复盘了便利蜂创办至今所做的事,及支撑其背后行动的思路,可以看到,围绕开店这一核心,便利蜂做了不少尝试和布局,那么支撑便利蜂开店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


“我们只做一件事,投资算法(软件)驱动的世界”在一次采访中,庄辰超这样描述便利蜂的实质。


由这句话与我们前文可知,便利蜂要做一个大数据及算法驱动的便利店系统,尽可能减少人工在其中的参与,但在一开始,便利蜂并不掌握足够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加速开店、调教算法势在必行。


不过如此一来,便利蜂的后端想象力就需要放在一边,先一间一间地开好线下店、做好运营才是当务之急。


为此,便利蜂挖来了7-11一手训练出来的王紫,来全面操盘便利蜂的店铺运营。而选址则有专门的团队,借助数据和经营来完成。


运营和布局供应链两手抓

 

“我们是去年二月份开的店,但我们布局上游生态链这事儿,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做了。”陈明告诉虎嗅精选,“差不多在2016年年中定下来这个方向,前期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当时主要就干两个事:第一是找人才,第二就是布局生态链。”

 

首先从找人上,陈明透露,当时便利蜂团队把整个行业内的人才都大致盘了一下,最终决定引入一位关键成员——王紫。

 

业界认为,便利蜂由来自7-11和邻家的王紫任门店运营操盘手,运营上还是比较内行的。在北京便利店业内,那支“最初从7-11集体离职,创办邻家便利店,后又集体出逃”的团队,当年还是颇造成了些影响和轰动的。这支揭竿起义的队伍的领导者就是王紫。

 

这事儿先要从王紫带领团队从7-11集体出走开始讲起。

 

资料显示,邻里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注册于北京西城区,注册资金为1亿元,曾宣布计划一年内在北京开出200余家,之后辐射其他一线城市。

 

2015年7月7日,邻家在北京朝阳门开出了第一家店,至2016年10月王紫离开,邻家在北京大约开出了80家左右门店。尽管远未达成1年200家的目标,但相比7-11、罗森这类十几年才开出200家店的老牌便利店品牌,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品牌知名度上,邻家这一仗,显然已令王紫在北京便利店市场上打出了影响力。

 

“王紫有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他对整个便利店运营的专业性,他是7-11这样优秀的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扎扎实实做了那么多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可信赖的;其次,他创过业,这也是吸引我们的很重要的一点;而且他年轻,他是80后,因为创业真的很需要激情,要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能扛得住。我们当时综合评估了一下,就选择了王紫和他的团队。当时他也带了很多人过来,相当于我们投资了王紫这个团队,整个便利蜂的这个事业就迈出了第一步。所以,第一步是运营,后面才陆陆续续有了各个条线的完善。我们这一年半其实很不容易。”陈明向虎嗅精选说道。

 

据悉,王紫在7-11时的职级是DM,即区域经理,手下管理着北京7-11的四分之一门店。根据一位前7-11资深负责人透露,7-11的职级划分为:店员-班长-副店长-店长-OFC-DM,“一个OFC管6家店左右,通常一个DM手下要管几个OFC,然后几个DM共同组成整个7-11的运营部。”

 

就DM在7-11运营部的核心程度来讲,王紫在运营上的能力的确是可堪重任的。

 

不过,在这位人士看来,深谙运营之道,离操盘整个新业务,仍有较大成长空间。“从运营manager到一个总经理这样角色的转换,肯定还是有很多知识去补充的,譬如对员工的管理、财务方面的知识、战略布局等。”

 

即便如此,陈明也坦承,王紫在7-11多年的从业背景的确是便利蜂看中的一大因素。“不得不承认,7-11的数据分析和后台管理系统整体上是不错的。便利店是个舶来品,从本质上讲,我们一直在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在创业之初我们就深入研究了国际顶尖便利店品牌的发展规律。”

 

也因此,便利蜂有一定的7-11痕迹。已开出的门店大多在100多平米,SKU数在两三千左右,自有品牌和鲜食占比基本与7-11、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差不多。并且,2017年,便利蜂在急速扩张门店数量的同时,还投资了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从鲜食供应链上开始掌握主动权。


谈到7-11的零售管理经验,离不开“单品管理”、“假设-验证”和“IT经营”等几大核心理念,而这也是便利蜂在重点借鉴的几个方面。

 

所谓单品管理,指的是掌握每件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动向,弄清商品畅滞销原因并进行精准订货。谈及“单品管理”,便利蜂似乎牢牢掌握了其精髓。陈明给虎嗅精选举了便利蜂的电子价签为例,进行说明。“正常的情况下是白色的,有动态促销的时候会变红。后台会测算哪一款商品在几点的时候打多少折扣,直接反应到前端销售。”

 

谈到大数据分析,7-11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经完美的做到了数据测算管理,即所谓“IT经营”。在自己不具备工厂、物流,乃至店铺和人手的时代,7-11做到了通过掌握市场信息来掌控企业发展,从本质上讲,7-11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大数据公司。

 

陈明告诉虎嗅,有一次她去巡店,看到某件商品在货架上竟然只摆了一个,感到不可思议,“我跟店员说怎么会这样呢,能不能多摆几个,这样排面才好看嘛。”陈明说,结果店员告诉她,这件货今天店里就订了这一个,是系统预测好的。

 

平台赋能

 

在描述便利蜂的愿景时,陈明不止一次提到了“变革”这个词。在她看来,便利蜂并不用“新零售”的框架去思考自身的战略,而是围绕便利店这个核心去延伸场景、服务,即便利蜂提出的所谓“便利+”战略。从“人、货、场”三个角度重构便利店业务,“人”就是建立云端和终端等系统从多维度了解客户;“货”就是通过大数据指导选品;“场”就是通过对门店分类建模,规模化业务,再用“蜂小柜”智能货柜做场景延伸。

 

7-11在全日本有近2万家连锁店,其中直营店只有501家。它没有一个工厂是自己的,更没有一个配送中心是自己的,却成为近百亿人民币利润的零售企业。核心就在于,它成为了一个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共享经济平台。

 

由于7-11的存在,带动了整个体系中40万人的从业规模,包括加盟店工作人员,服务于工厂、物流配送的人员等。7-11在日本有171家专用工厂,但这些工厂没有一家是7-11自己投资的,全都是由制造商或供应商投资,7-11也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公司,但一切都因为这个品台而实现了高效的运转。所有业态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共享,譬如优衣库的线上订单可以到7-11商店自提。

 

便利蜂所提出的“便利+”也同样具有赋能整个生态系统的战略功能。“我们最早看了很多个领域,包括餐饮、食品等领域。但最终我们觉得,便利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汇聚所有的产品。”陈明告诉虎嗅精选。

 

陈明认为,无论是餐饮还是食品,都过于垂直,“打个比方说,你吃火锅的时候会去海底捞,但想吃包子的时候、买日用品的时候、喝酸奶的时候就不会想着去了,所以它解决的场景和问题其实是有限的。”陈明说道,“我们的野心可能还真的有点儿大。我们希望能够覆盖更全的产品种类,更多的服务场景和受众,希望我们的所做的事能够更综合。”

 

在尽可能多地满足用户需求的背后,也几乎同时传递出便利蜂要做全生态链、做平台的野心。

 

仍面临的问题

 

眼下的便利蜂,还只是个开便利店的,正在努力的在众多便利店品牌中寻求自己的差异化生存之道。


比如便利蜂最近进入了便利店扎堆、且有罗森等强势品牌的上海,占得了近期“便利店允许做热餐”政策的开放。


今年5月7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发布了《关于小型超市(便利店)从事菜肴复热、分装类经营活动食品经营许可监管工作指南》,明确了上海的便利店热餐标准。5月8日下午,便利蜂就获得了首张许可证。“某种程度上说,这项政策的出台,与我们的积极促成有很大关系。”陈明告诉虎嗅,近些年,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视,更能听取企业的需求。

 

此外,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对街边无照经营商铺、摊贩的整治,也从侧面鼓励了便利店等业态的发展。譬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试行)》中透露,北京将建立一批标准店和示范店,政府将加大对便利店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松绑,方便便利店搭载更多服务功能。“这些店铺的清退,其实给我们腾出了很多位置。政府对我们这种证照齐全、卫生达标、产品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肯定更加放心。”陈明说。


眼下,庄辰超所操盘的斑马资本对便利蜂基本属于“All In”的状态,即陈明所谓的“专注”,主要围绕着便利蜂及便利店赛道做整个生态布局。


陈明表示,便利蜂将靠斑马资本自有资金来保持发展,而斑马资本首期就为便利蜂准备了“10亿美金”。


不过,尽管拥有政策利好,但目前便利蜂所交出的答卷,果真就是最优答案了吗?

 

有投资人士指出,便利店要想实现真正的革新,目前的技术变革还远远不够。“说到大数据测算,7-11本身就有数据分析系统,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年,我们还是觉得,本身靠算法这事儿不太能解决很大的效率问题,对鲜食和一部分水类可能影响大一些,但能够实现总体预测,还是比较难。”投资人评论道。

 

“而且非常依赖数据量级的积累,除非拿到了店周围所有人的数据,可能还有点用。但这太漫长了,就目前的体量来说,还是很难做到对市场的灵活反应。”

 

这位投资人的预判是,未来数据赋能这件事会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其壁垒性将会越来越削弱。“我们觉得,未来真正有壁垒的其实在于解决库房和门店之间的货品分拣效率,如何把人找货,变成让货找人。”

 

当下的零售业,无论是大卖场还是便利店,库房的分拣效率依然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基本还是用叉车先把整箱货物拆包,然后手工上架、码货,很多缺货补货还存在靠人工在库房吼的方式去沟通。

 

“从解决方案来讲,譬如盒马鲜生门店吊在空中的“货品输送链”就是让货跟着人走的一种反传统颠覆。这项技术其实源于服装行业。”投资人说道,“在服装业的库房,衣服都是吊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实现分拣、送货的,因为阿里的电商基因,对服装行业吃的比较透,首先把服装行业的这种技术用在了零售业中,这的确是一种创新。”因此,投资人认为,能够把这种“货找人”的技术进行改造,让它变得更加贴合零售业,实现高效运转,还是相对比较难的,一旦有了突破,能够提升很大的零售业态运营效率,这才是非常有竞争壁垒的一件事。

 

此外,理论上讲,便利店这种业态,和所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用户需求的店铺,都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便利蜂的竞争对手并不仅仅是“其他便利店”,而是水果店、药店、线下新零售业态,是每日优鲜们、盒马鲜生们。

 

面对激烈的外部抢夺,用户需求真的够用吗?便利店未来会成为零售业态之王吗?

 

“我们觉得,中国的便利店渗透率很可能做不到日本那个密度了,如果物流、供应链足够发达,店就没必要开在家门口,因为会直接送上门。所以,我们的便利店很可能发展到半路就跳到下一个业态去了。因为你不知道零售的需求最终由谁满足的。”投资人如是说。

 

(本案例撰稿研究员为“东区女巫”,微信:zhantan-fiona,欢迎交流)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