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深陷“自研”争议,这里面是有什么误会吗?
2024-01-08 10:51

小米深陷“自研”争议,这里面是有什么误会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硅NewGeek(ID:XinguiNewgeek),作者:张泽一,编辑:呆萝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小米汽车发布会后围绕其自研技术的争议。文章指出,网友们对自研的理解与产业界所定义的自研存在误差。同时,文章提到了小米汽车自研的5个大项和15个子类目的产品和技术,并澄清了一些质疑的内容。

• 💡 小米汽车的自研技术包括超级电机系列、大压铸和其他定制化产品等。

• 💡 与供应商合作研发是常见的做法,例如苹果的芯片技术也是与合作伙伴一同研发的。

• 💡 小米为了差异化的体验和性能参数,需要提出定制化的需求,这些产品可以被称为自研技术。

小米汽车发布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围绕发布会的口水战却有愈演愈烈的架势,核心的争议在于一个词——自研。


雷军说小米电机是自研的,便有人质疑其中的V6电机是三年前的高合同款;


雷军说泰坦合金是自研的,便有微信群截图声称小米抄袭了某高校老师的技术;


雷军说压铸集群是自研的,便有人爆料说明明是海天压铸机贴上了小米商标。


类似的讨论占领了全网所有平台,从知乎到微博,从公众号到抖音,这一个多礼拜时间,小米汽车的几乎每一项自研都被拎出来遛了一圈。



虽然说上面列出来的那几个“质疑”,小米汽车都站出来一一做出明确回应,但各种分析稿和小作文,依旧层出不穷。


小米的粉丝自然会感受到一股阴谋论,毕竟手机圈的明争暗斗已经持续了十几年——都是千年的妖精,演不演聊斋还是能嗅得到的。


不过很多围观群众的出发点,也不难理解:小米半路出家造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能够搞出如此多的“自研”技术,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网友们眼中的自研,和产业界所定义的自研,其实往往并不是同一件事。


一、小米汽车到底自研了哪些东西?


前两天小米出来辟了个谣,用词很有意思:


“我们最近关注到一张关于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经核实,其中内容至少有50%完全错误。对此漏洞百出的信息汇总,以及对公众、投资者带来的误导,我们深感不解。特此澄清。”



看到“深感不解”,硅基君笑了——小米毕竟是搞实业的,不懂炒股群体里的那些小花样。


微博中辟谣的两张图,很明显都是证券软件公司的所谓“研究成果”,这种图的目的就是带动主题炒作,所以恨不得把八杆子打不着的公司都给囊括进去,结果碰上了正在极力澄清的小米。


这辆车的供应商到底有哪些硅基君现在也不知道,但重看了一遍发布会回放,确认了一下雷军一共说了下面这5个大项和15个子类目产品/技术是自研的。



好家伙,等于说除了算法和软件,其它说是自研的硬件全都被人diss了一遍呗。


看看这些质疑都是怎么说的。


首先是小米超级电机系列,这个比较好解释,发布会上小米其实没说即将量产上车的V6和V6s是自研的,只说了2025年才量产的V8s是自研。


合作研发的汇川动力也发了公告回应。



我们问了一位业内人士,它表示电机可能是新能源车上最好做出突破的几个部件之一,是靠“大力出奇迹”就能够实现的。


想要提高一款电机的转速,最大的难点在于选用的材料是否能够抗住高转速下的离心力,像特斯拉采用的方案就是在转子外部包裹一层碳纤维来进行保护。


小米的方案,则是和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出了一种强度领先的转子材料,从而研发出了27200转的全新电机。


转子材料确实是合作研发的,但这并不影响小米V8s电机是自研的吧,毕竟这套解决方案是小米给的。


其次是大压铸,网友们说的是:小米买了海天8800T的压铸机,然后喷了个9100T的标志上去,就是为了比特斯拉大一点。


小米找海天定制了压铸机应该是真的,但咱们要理解这个所谓的“9100T”是什么概念。


压铸机这个吨数并不是它机器本身的重量,而是它能够提供的“锁模力”。简单理解,在将熔化金属压铸成型时,会产生一个涨开力,为了抵抗这种力就需要压铸机提供足够的“锁模力”。


通常来说,金属本身的材质越好、单次压铸的成品体积越大,所需要的“锁模力”也就越高。


而在真实生产中,不可能完全占用一台压铸机能够提供的最大锁模力,比如说最大能够提供9300T的压铸机,可能最后使用的就是9100T或者9000T。


小米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毕竟雷军自己也说了:“特斯拉刚在美国落成了9000吨,可能是同事们抖了点小机灵啊。”



所以压铸机小米并没有说是自研的,真正自研的是“小米大压铸一体化集群”。


其中有一张专利图长这样:



换句话说,小米是研发了一套最适合、最高效的产线,压铸机也是根据这套产线的需要而找合作伙伴定制的。


这实际上也不妨碍小米说是自研吧。


其它质疑咱们在这也不多说,基本大同小异,都是说某个贴上了“小米自研”标签的东西,背后有一家或几家其它公司的影子。


这种高喊自研的风气,其实也不止小米一家,每次新车发布会没几个“全栈自研”和“遥遥领先”,总觉得少点味。


但这其实很正常,这种情形在造手机的时候早就普及了。


二、手机的时候也这样自研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里有写过这么一句话:


“大众对技术的构建和使用存在一种刻板的印象,即依据是否自产关键零组件来判断是否有技术含量。”


从没有人质疑苹果的“自研含量”吧?但iPhone的许多关键工艺也都是由苹果工程师与合作伙伴一同研发的。


比如iPhone4用上的柔性电路板(FPC)技术,就是苹果和LG等供应商一同研发的,这一技术能够缩小电子产品的体积和重量。iPhone 4率先应用后,国产安卓手机迅速普及了这一技术。


又比如iPhone X时代,苹果与立讯精密合作,实现了折叠式FPC软板技术。一个季度后,华为、荣耀、OPPO、vivo和小米陆续和立讯精密签下FPC软板技术新订单。


再比如Vision Pro用上的索尼定制化4K分辨率micro-OLED屏幕,这能够解决AR/VR 设备中有关显示的大多数问题,比如分辨率低、容易头晕等。



回到小米手机。在小米14系列里,小米推出了一项名为“全等深微曲屏”的技术,就是让手机既有直屏的视觉效果,又兼具曲面屏的手感。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小米与供应链合作开发了“小米龙晶玻璃”,这种玻璃在保证透明度的同时大幅度缓解了面板易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米共申请专利超过130项,已授权60多项。


又比如用于MIX Fold 3折叠屏的龙骨转轴,小米13 Ultra搭载的2K LTPO面板等等,都是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率先搭载于小米机型上的定制化产品。


小米和苹果做法其实没什么差别,问题是,这能不能叫“自研技术”?


三、还是怪同行太卷


终端产品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无非就两种方式:


要么供应商直接出售成熟产品,典型如小米手机用的高通芯片,小米汽车用的英伟达OrinX。


要么产品公司拿着方案去找供应商生产,比如苹果设计出芯片,交给台积电代工。


当下的矛盾其实就出在后面这里,苹果芯片如果没有台积电的先进封装、3nm量产制程技术,它同样装不到手机上,但为什么没人质疑苹果的自研呢?


这实际上是一种感知上的差异,是来自于对“硬科技”的崇拜。


没人质疑苹果芯片,是因为苹果掌握了芯片设计这个“高端技术”,同时是高附加值环节,台积电就是个帮苹果打工的工厂罢了。


而小米呢,更多时候是拿出一套实验室设计的方案,比如小米13想要更高的发光效率、比如MIX Fold 3想要更丝滑的折叠手感。


对于供应商而言,小米的这些需求就是完全定制化的产品,它们很可能本身就有完整的实现方案,亦或是需要小米的工程师配合提供参数。


但无论哪种情况,在小米提出相应的需求之前,这些供应商几乎不可能打造一条产线,推出一款没有销路的产品。


而这些专用于小米的产品,说是小米自研,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再回过头来,为什么小米一定要使用这些定制化产品?


还不是因为市场太卷。


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车,其每一根螺丝每一个配件都能找到成熟的供应商解决方案,用高通的芯片、徕卡的相机、三星的面板,造出来的东西从性能上来说基本完全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同行们的产品除去外观和logo外,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化。


为了差异化的体验和性能参数,终端产商必须要拿出一套新的方案,而这一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研发”。


这种研发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典型的“人无我有”式研发是在半导体行业中,比如高通的基带芯片、苹果的A系M系芯片。


这类方案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远超同行的溢价水平,技术突破越是底层,创新越贴近核心零部件,需要的研发开支就越多,对应的溢价空间也就越高。


“人有我优”则是在在行业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技术拉不开差距的时候,通过小范围提升参数,并且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相同价格区间内的最优产品。


说到底,自研这个词不应该单单代表尖端技术的突破或者基础物理的攻克,一项新技术单纯躺在实验室里,对产业而言完全没有实际意义。


更多的时候,自研还代表企业将某项技术成功量产并应用于商业化场景。


引用素材:

[1]《小米创业思考》

[2] 小米造车,这很难评,车辙

[3] 小米汽车,恐怕要让年轻人失望了|钛度车库"

[4] 小米汽车的套路你懂了吗?汽车有文化

[5] 看了三遍发布会,我发现了小米汽车“作假”的秘密,小新说车

[6] 公司|小米汽车见光死 小米股价暴跌,中车网

[7] 别太高估小米汽车的智能化,财经无忌

[8] 小米造车,摸着“友商”过河,连线出行

[9] 汽车大观 | 当小米造车没有价格优势,雷军会失败吗?汽车大观

[10]小米超级电机陷入自研争议,研发公司回应,IT之家

[11] 没有短板、没有创新、缺少新思维,小米更像一家传统车企,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硅NewGeek(ID:XinguiNewgeek),作者:张泽一,编辑:呆萝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