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国门,就别再想当然了
2018-09-18 17:09

出了国门,就别再想当然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王永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每年九月下旬是英国的开学季,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英国留学时遇到的人和事,零距离看英国,有许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也让我终身难以忘怀。


一、满河“三文鱼”不能抓


我在英国留学时,就住在一个叫河边的地方。隔着一条街,便是一条宽阔的大河,赫赫有名的塞文河(River Severn)。这条河从西南威尔士山脉发源,穿越了大半个威尔士的土地,最后在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转弯入海。


平时,这条河水流湍急,滔滔河水势不可挡地向东流去,雨季时河水咆哮着,似乎要漫过连接城市的那座钢桥。我每天上下学路过钢桥时,都要驻足观望一会桥下的激流,担心河水会把桥冲垮,当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河水那铺天盖地飞流直下的气势,的确让我感到敬畏。


塞文河的一段


忽然有一天,我路过这座桥时,看到河水几乎要见底了,满河床上跳跃着一尺或两尺长的鲑鱼,也就是人们常吃的那种“三文鱼”。它们成群结队密密麻麻向上游挺进,遇到浅滩,便跳跃着,直到找到水流才开始游动。在阳光下,鱼的鳞在反射着阳光,像是无数面镜子,铺满了河床,满眼银光闪闪。哇,这么多的鱼,这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场面。如果谁站在河床上,准能徒手抓百八十条上来。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下河去抓鱼呢?我看到当地人路过桥时也和我一样发出感叹,“So many groups of fish!” 我问他们怎么没有人去抓鱼?他们告诉我,钓鱼要有许可证,没有许可证去抓鱼,要被罚款的。我由衷地佩服这里的生态保护措施。


望着万头攒动的鱼群,我突发奇想: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这天刚好是星期天,我决定先沿河向上游走,看鱼要游到哪里去,然后再沿河岸向下游走,看看它们从哪里来。我心花怒放地随着鱼群向上游走去,经过威尔士森林公园,那里有一道堤坝。鱼群在堤坝下面聚集得更密集,它们攒足了劲,向堤坝跳跃。力量大的鱼,一下子就跃过了四五米高的堤坝,而力量小的鱼,又跌落回来,不得不挤在后面的鱼群队伍中,试图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跳跃。所以,堤坝下面的鱼群越聚越多,多得像是鱼在叠罗汉!那啪啪的跌落声,此起彼伏。有的鱼已经遍体鳞伤,还挤在鱼群中,准备再一次跳跃。我被鱼顽强的精神感动了,被震撼了。为了返回故乡,它们是如此执著!


堤坝两旁有铁丝网拦住了我的去路,我只好向下游走去,我想,我一定能走到大海边。这里的海是什么样子,我还没有看过,今天,借着观鱼的机会,我要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沿着河行走,穿过了不少荆棘丛生的树林,走过不少人迹罕至的滩涂,经过了十余个村庄,大约花费了两个小时,我终于来到了威尔士湾,看到了大海。开阔的海湾,波涛万顷,海鸥成群地飞翔,欢快地鸣叫着,像是在欢庆盛宴时刻的来临。它们一次次地俯冲下来,抓捕集结着通向河道的鱼群。也有不少海鸥吃饱了,趴在岸边的石头桩上、铁栏杆上或铁链上打盹,甚至我走到它们跟前,它们也一动不动,不时发出咕咕咕咕的呼噜声。这里没有人伤害它们,它们已经习惯不怕人。


捕食洄游的鲑鱼


海湾里停泊着不少私家游艇。我口渴肚饿,便来到一家快餐馆坐下来休息,填饱肚子。老板是个红头发60岁开外的小个子老头,很健谈。客人不多,他就走过来问我是不是来旅游的日本人,我告诉他我来自中国,今天是顺着河观鱼一直走过来的。“这里的鱼怎么这么多呢?”我问他。


他笑着说:“你走了这么远,就为了看鱼?真不可思议!你们家乡难道没有鱼吗?”


我惭愧地告诉他:“没有这么多鱼,至少我从没有见到过这么壮观的鱼群!”


“可以理解。”他说,“威尔士这里原来是个煤港,我小时候,这里也没有这么多鱼群。到处是黑色的煤堆,海湾和河道都是黑的。后来,山上的煤挖光了。居民用上天然气和核电,这个海湾才变得清澈了,鱼群一年比一年多。二十多年来,每年都出现大批鱼群洄游的景象。我也喜欢这种景象,看着就像中彩票一样兴奋!”


“你抓过鱼吗?在这里当渔民可以发大财呀,这么多鱼!多容易抓啊!”我说。


“没有,我从没有抓过鱼。环境保护署从没有发放过在淡水河钓鱼的许可证。渔民也只能在海上作业,特别是到远海去打鱼,保护本土的资源。在超市,最便宜的就是鱼了。为什么英国人最爱吃鱼和薯条,就因为多吗,所以顿顿都离不开炸鱼和薯条。这两样是典型的英国食物。你看,我这里卖得最多的,就这两种食物。再加上面包、奶酪、红茶、啤酒、苏打水。我从不卖可乐,那是美国人的甜水,我们威尔士人不喜欢……”


吃饱了,喝足了。我告别了老人,向回走去。但是,在天黑的时候,我迷了路。当我向一群十几岁的小朋友请求帮助时,他们非常热心,不仅告诉我应该走公路,还主动带领我走一条很好走的捷径,直到把我送回我所住的河边。我非常感谢这群小朋友,从此我们成了河边的好邻居。


二、其实, 英国人挺好的


英国人向来有高傲、冷漠、怪癖、寡言、刻薄、缺乏人情味等坏名声。在没有真正接触英国普通百姓之前,我所看的英国电影和有关英国人的小说,大多不断加深着我对英国人的坏印象。更不用说,英国人历史上曾多次侵略中国,把中国蹂躏得山河破碎,让清政府签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还烧毁过我们的圆明园……


我作为政府公派留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的英国普通百姓,彻底改变了我对英国人的坏印象。历史已经过去,对于我这个来自东方的学生,我认为,如今的英国人其实挺好的。


影片《镜头下的英国人》中的剧照


让我感动的第一件事是一条车胎。我到英国的第二天,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要到警察所去办理暂住证。可是上路没多久,车胎就瘪了。我只好推着车,找地方修理。一家自行车专营店的伙计告诉我,肯定是车胎破了,可以在他这里买胶粘补。一盒胶有12片粘补条,不单卖,必须按盒卖,价格是6.5英镑。无奈,我只好买了一盒。这个伙计帮助我补车胎,谁知这条车胎老化得厉害,补上一个洞,一打气,别的地方就开裂,把12片粘补条都用完了,车胎还有漏气的地方。这个金黄头发蓝眼睛的小伙子表示爱莫能助了。要想让车胎能够工作,要么再买一条新胎,要么再买一盒胶接着补。而一条新胎的价格也是6.5英镑。他还告诉我乘公交车到警察所来回也只需要2英镑,他讥笑我根本不应该骑这辆倒霉的单车上路。我苦笑了一下,说:“借别人的车,一定要完好还给人家,这是我们中国人做事的准则”。商店的老板听到了我的话,走过来把那条补丁落补丁的破车胎扯下来扔到垃圾篓,并拿了一条新胎帮我换上。他没收我递过去的6.5英镑,而是说:“You are welcome. It is free for you.”意思是我是受欢迎的,新车胎白送我了。我当时非常感动。


让我感动的第二件事是一天我一个人爬山迷了路,天也黑了,四周没有人家,除了森林和山岩外,看不到人烟。我越走天越黑,不知道怎么我竟然走进了一块很大的墓地,在那里转啊转啊,月光下,像一个幽灵。我的手脚都冒出了冷汗。魔鬼杰克的故事和英国人闹鬼的传说,不由得涌上心来。我害怕极了,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墓碑中穿行,感觉到我的头发根根挺立着,浑身都紧绷绷地出现了“鸡皮疙瘩”。


1889年英国《Puck》杂志上的开膛手杰克


大约转了有一个多小时,我忽然看到墓地旁有一座房屋,灯光在闪烁,我急忙奔了过去。敲打着人家的门窗。一位老年男人掀开窗帘,问我要干什么。我告诉他我的情况,他开了门,热情地让我进了屋,并让他的妻子端来晚餐让我吃,并介绍情况说:“这里离山下最近的旅馆大约有三十多英里,这个时间早就没有公共汽车了。”我焦急起来,这可怎么办?三十英里相当于中国的八十多里地,凭两条腿要走8个多小时。何况在这样漆黑的夜晚走在荒郊野外,很不安全。这位老人说:“我们老了开不动汽车了,不能送你。”不过他说:“我这座房屋后有个仓库,里面有个床你可以睡在那,明天早上9点,第一班公共汽车就来了。”我喜出望外,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老人带我去睡觉的地方,他的妻子,还特意装满一暖水瓶热牛奶并递给我一袋夹了奶酪的切片面包,作为我明天的早餐。老人说:“你明天早上把暖瓶还给我就行了。你也不用给我钱,我这不是旅馆,不收费。欢迎你有时间再来做客。”那一晚,我根本没有睡着觉,为遇到这样好的人而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公共汽车来了,我告别了两位可爱的老人。


让我感动的第三件事是我写毕业论文期间,由于劳累,我的胃溃疡发作了,胃出血,而且出得很多,浑身发冷。同学把我送进了医院急诊室。威尔士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诊断和悉心的治疗,并安排我住院两周。所有认识我的中国留学生都过来看我,一致认为医疗费用肯定不会少,他们甚至要大家凑钱给我捐款。住院期间,医生给我静脉输了1600毫升血,还有不少药物,彻底治好了我的胃病。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切都是免费的,就连每天送到病床前的饭菜都是免费的。因我是合法身份的留学生,享受当地英国人一样的福利待遇,免费医疗,免费享受住院的供餐。那些来看望我的留学生甚至羡慕地说:“哇噻,这么好啊!这样吧,你出去,我替你躺在这,享受享受洋福!”


这就是现在的英国百姓,真的挺好的。


三、欧文斯先生帮我克服“文化震荡”


当一个举目无亲的海外留学生来到英国,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往往会造成心理问题,通常被称为 Cultural Shock(文化震荡)。思乡和孤独更会加剧这种心理问题。于是,英国教会特意在各大学、院校、学校设立专职关怀海外学生的神职人员。


史迪文·欧文斯就是教会派遣到威尔士大学的神职人员。他的妻子艾丽斯·柯瑞斯是他的助手。我是在欢迎新生的晚会上认识他们的。欧文斯中等个子,黄头发卷卷的,鼻头有点红,四十岁左右,是个典型的威尔士人。柯瑞斯女士也年近四十,个子不高,黄发,和蔼可亲。他和妻子自我介绍后,主动邀请我周三中午到他的一处住所去参加小型的沙龙。


周三中午我刚好没有课,就来到史迪文·欧文斯离学校不远的一处公寓,进去后发现有不少来自非洲的黑人学生,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白人学生。欧文斯先生提供免费的茶点和沙发,让大家互相认识,结交朋友。偶尔告诉大家怎样到集市上买菜、怎样讨价还价、怎样处理和房东的关系等等。我感到非常新鲜和温暖。后来,我每周三中午都到他那里去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聊天,并享受史迪文·欧文斯和艾丽斯·可瑞斯提供的免费茶点。欧文斯夫妇偶尔讲一讲圣经,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相互之间认识和自由交谈。但是,逐渐地,那些非洲来的同学就很少再去了,而只有我还有来自以色列、希腊、葡萄牙、巴基斯坦等几个学生经常去。特别是我坚持不懈,所以很快就成了欧文斯一家的朋友。在圣诞节前夕,欧文斯先生和妻子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另一住所和他一家人一起过圣诞节。这对我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来说,是莫大荣幸。


圣诞节那天上午,史迪文·欧文斯亲自驾车来接我。他的另一处所是在郊外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房子是一栋双拼别墅,三层高,四周都有花园,盛开着各式各样的花朵,十分漂亮。


客厅很大,能容纳三四十人,房间到处用彩绳吊着各式各样的圣诞卡,史迪文·欧文斯介绍说都是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回国后给他和妻子寄来的,以感谢他和妻子对他们的热情照顾。我数了数大约有500多张,这些形状和颜色各异的圣诞卡把房间装点得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欧文斯很为这些圣诞卡自豪,这表明他的工作受到了众多海外学生的认可和赞扬。


他的妻子艾丽斯·柯瑞斯在厨房忙着,并招呼我帮她切刚烤熟的火鸡。那是一只好大的火鸡,有十多斤重。切火鸡的工具不是刀,而是电锯。在史迪文·欧文斯的指导下我把火鸡切成了薄片,并装在盘子里。这时,欧文斯招呼三个孩子下来吃饭。他的大儿子很帅,十五岁,女儿十三岁,非常漂亮。小儿子才七岁,但非常聪明伶俐。我们互相认识后,孩子给我和他们的父母的头上分别戴上彩色的纸帽子,然后大家围着餐桌坐下。全家人都欢迎我这个来自东方的,也是唯一的客人。我带去了一瓶葡萄酒,打开后,给每个人都斟上了一杯,但是史迪文·欧文斯禁止三个孩子喝,说只有到了法定年龄才可以喝酒。


开吃前,一家人在史迪文·欧文斯的带领下,先祈祷,感谢上帝赐予的食物,然后才可以用餐。菜肴很丰盛,全家人不时说着笑话,谈论最多的就是去年圣诞节期间欧文斯邀请的那个黑人学生种种可笑的事,说他主动烤肉差点把厨房弄得着火,满屋子都是烟。三个孩子还好奇地问了我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特别是对我介绍的长城特别感兴趣,纷纷表示,过几年他们一定要登上中国的长城看一看,因为毛主席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


盛大的午餐结束后,欧文斯一家带着我步行到附近一所大教堂参加盛大的弥散。教堂内人头攒动,唱诗班悠扬地唱着圣歌,管风琴雄壮的旋律,让我感觉到仪式的神圣。穿着红衣的主教主持仪式,朗诵圣经,然后全体参与者同声呼应。其庄严肃穆和充满热情的盛典,给人以震撼。


就这样,我在史迪文·欧文斯家里过了一个非常地道的圣诞节,一个非常愉快的圣诞节。


有了史迪文·欧文斯的沙龙,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克服了孤独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震荡,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尽管我对什么是上帝,和有关上帝的教义并不感兴趣。但是,有了史迪文·欧文斯这样的朋友,我在英国生活得非常愉快,顺利地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如今,我回国了,但是还经常用E-mail和欧文斯一家联系。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他的大儿子,两年前来中国真的登上了长城。如今史迪文·欧文斯在网络上和我说,他一到圣诞节接到的圣诞卡片太多了,有好几麻袋。他提倡大家发个电子邮件祝福就行了,要节约纸张,不要再寄圣诞卡了,这样更利于环保。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家(ID:ipress),作者:王永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