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依旧能争冠,日剧可否再“燃烧”?
2018-10-09 07:55

女排依旧能争冠,日剧可否再“燃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fengluntalk)。


2018 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激战正酣,中国队成绩不错。说起女排,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 80 年代“五连冠”的辉煌,甚至不少人都记得当时热播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那是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也是日剧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电视剧中小鹿纯子的招牌绝杀,甚至让不少当时的青少年以为排球是一项融合了杂技和武术的体育运动。


《排球女将》之后,多部日剧在中国热播。三十多年过去,中国女排依旧气势如虹,日剧的热度和受众却日益缩小。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日剧在中国为何会高开低走?


1982 年日剧《燃烧吧!扣球》被央视引进,译为《排球女将》。此前一年,中国女排击败日本队,第一次实现世界冠军梦想。举国折服于“铿锵玫瑰”的风采。这个时期也正是中日两国的蜜月期,文化交流频繁,原本为鼓舞日本女排进军莫斯科奥运会拍摄的《燃烧吧!扣球》,当时在日本国内并未引起轰动,3 年后却因为中国女排的成功,和一个中国特色的译名,成为了备受中国人喜爱的现象级电视剧。


与《排球女将》同期在中国热播的《血疑》、《阿信》,是当时日本爱情剧、励志剧里的佼佼者。


《血疑》| 那时的日剧,赚足了中国观众的眼泪


山口百惠在《血疑》里饰演的幸子,性格坚强却身世坎坷,不幸得了血癌,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爱。《血疑》开创了集悲剧、爱情、癌症、兄妹恋于一体的青春爱情剧先河。曾经为幸子哭泣的少女们,如今还是会和她们的女儿一起为如懿掉泪。


《阿信》在中国的传播不分男女。这样一个贫苦出身的小女孩,历经艰辛,全凭自己创造出幸福生活。日本励志剧并不像样板片生硬说教,只是不停地让主角遭遇挫折最后获得成功,或多或少吸引着观众将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的祈愿投射到主角身上。


这几部剧在中国传播度最广,老中青幼有口皆碑,然而这种成功更多是“时势造英雄”。


《织田信长》| 时势造英雄


1980 年代,国内的影视剧创作集中在国营电影厂,多是《红楼梦》、《西游记》等题材,引进的海外电视剧较少,当时引进的日剧集中在青春、爱情、励志类题材,故事新颖,主角总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呈现出来的日本城市繁荣景象对当时的中国观众极具吸引力。


另外,中国观众的口味还处于养成阶段,群体内部区别不大,日剧拿到的是“全年龄受众+全渠道传播”这样的绝佳好牌,影响范围自然是整个国内社会。可以说,日剧在中国的成功,与当时中国社会渴望发展的浓烈情绪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中国确实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机产业抓住这一波潮流迅猛发展。1987 年,中国电视机产量达 1934 万台,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85 年到 1993 年的 8 年时间,中国电视机市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大规模升级换代。结婚三大件也随之更迭,从 80 年代单门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发展到90年代摩托车、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家庭娱乐越来越受重视。


《青之时代》| 时代变了,人们的追求也变了


到了 1990 年代初期,电视节目的需求量轰然提升,引进海外电视剧的成本便成为各影视频道必须考虑的条件。1996 年亚太地区电视价格表显示,日本广播协会(NHK)的电视剧引入价不低于 10000 美元/小时,相比之下,韩剧单价仅为其五分之一,港剧单价仅为其六分之一。


即使有补贴,电视台也必须考虑产出比。在面临巨大的成本差异时,港剧和韩剧被先后引进,填补市场空缺。1997 年香港回归后,港剧出现频次增高,早些年在大陆流行的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犹在,1999 年春节前后,港剧《天龙八部》在全国 18 个卫星频道同时播出。港剧已然占据内地海外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


韩国也通过模仿日剧,摸索出一套规模化生产电视剧的规则,《蓝色生死恋》、《女主播的日子》、《美丽的日子》等情节更跌宕的韩剧进一步挤占日剧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这一时期日剧也有《东京爱情故事》、《同一屋檐下》、《绅士刑警》等几部佳作被引进,但再没有出现过如《排球女将》般的收视盛景。


《东京爱情故事》| 东京渴望爱情,日剧渴望市场


看起来,到1990年代中期,日剧在中国已经日渐式微。其实这种变化是日本电视产业的自我选择和中国对电视剧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1990 年代初期,日本电视产业发现所谓收视率的“月九现象”。即经过周末外出娱乐和一天的工作后,在月曜日(周一)晚上九点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总是特别高。“月九现象”是日本社会和经济成熟的一种表现,促进电视台对日常时间进行轻重划分,区别出不同群体的喜好和观影时间,“定向投放”电视剧,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于是日本电视产业开始转型。细分题材,精耕细作,聚焦社会现实和都市生活的潮流剧成为日剧主流。“细分精耕”的产业策略被日本观众认可,但日剧高居不下的单价和强硬的版权要求,相当于主动退到中国电视剧市场之外。


《平清盛》| 对于多数中国观众而言,看大河剧有不小的历史背景障碍


正当此时,中国的主管部门为保护国内弱小的电视行业,陆续出台政策法规,限制引进海外电视剧的数量、来源地、题材和播放时间比例,整个海外电视剧让位于国产电视剧。


这一时期国内确实涌现了大量精品电视剧,包括《三国演义》、《大宅门》、《我爱我家》等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强化影视创作与社会现实的情感联系的电视剧,而日剧爱说理的特色导致“异国感”凸显,在成年观众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2000 年后,中国开始普及互联网,日剧虽然在网上就能看到,但这个时候,中国观众的口味变了。韩剧、英剧、美剧、电子游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国内刮起了一阵韩流娱乐风潮。湖南卫视挑头推出的选秀节目大批量制造明星,“流量”的力量让国内电视剧从“剧造星”到“星捧剧”转变。韩国明星极为重视宣传,Rain、李俊基、张娜拉等韩国明星纷纷主动进入中国,挖掘粉丝经济。


相比起来,日本明星在中国的知名度较低,中日两国关系转冷也抑制了日本明星在中国的宣传,日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局外人”定位基本确定。


《龙樱》| 方寸之地见春秋


而且,日剧从没想过主动进入这一“玲珑棋局”。和中国日渐下滑的卫视收视率不同,日本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音像发行市场和消费市场”,不必与动漫、电影的出海战略同步,全力满足日本国内观众才是日本电视产业的首要任务,日剧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并不强烈,看中的是自己的主场。


自 1990 年代初期转型以来,日剧深入挖掘不同题材,2000 年后创作体系已经很成熟。迄今已翻拍 6 次的《白色巨塔》是讨论医疗关系的经典剧目,每次播出都会引发日本社会联系现实医疗问题重新讨论。《秀吉》以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崛起为主线,是日本最叫好又叫座的大河剧。《深夜食堂》展现的是日本社会压抑表面下,流动的人情冷暖。


《深夜食堂》:日本人的深夜食堂是只卖猪肉套餐的小馆子,而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是烧烤摊


中国国产剧也开始就本土社会挖掘素材:琼瑶系列剧、海岩系列剧、赵宝刚三部曲分别引领了国产言情、犯罪、剧情等类型剧潮流,向引进电视剧发起挑战。更直接影响还体现在,日剧此时在中国最大的传播渠道变成了 VCD 和 DVD。


日剧引进数量大幅缩减,吸引力又不敌日本动漫,接连失去青少年和家庭妇女两大观众群体。虽然日本电视产业本身不在意,但日剧在中国的寒冬已至。


虽然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兴起后,日剧的台词和剧情总被人提起,但国产剧已经占据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绝大多数资源,日剧只能算小范围圈内自乐。


《东京女子图鉴》:相比而言,中国观众更熟悉《北京女子图鉴》


如今,日剧在中国的影响力确实不能和 40 年前相提并论,但与其说是日剧地位衰落,不如说是日剧回归到正常影响力。40 年前,中日两国国力悬殊明显,日本电视剧所展现的都市生活是中国观众所期待向往的,加之新鲜的电视机观看模式,日剧本身代表着中国观众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这才出现口碑收视双丰收。


40 年后,日本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紧贴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国产电视剧,具有渠道和文化的天然优势,成为大众的首选。日剧在中国也就不太可能再出现类似于当年《排球女将》那样的收视盛况了。


图片来自网络,本篇作者:毛洪涛,主编:王滔,编审:陈润江,顾问:王淑琪,联系微信:niuniu-fengmaniu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