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2014-01-25 19:24

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


当知道这本书时,我突然觉得有一种落地的感觉。多年的出版社编辑经历,让我形成了一种冲动,好的东西一定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感觉完满。

好的东西,这么形容知乎出的这本书不过分。网友称它为“史上最真诚创业书”,在卖场也得到反馈,甫一上市,瞬间成为亚马逊中国预售排行第一名。

知乎,实际上不用太多介绍,作为一家成立才不过三年的问答网站,在alexa上其排名全球为1000多,中国为160多名,注册用户已有500多万,确实令人傲骄。它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所以这本书的宣传语就是“由500万的知乎用户亲自甄选出近百篇知乎创业问答的精华”。

有一位知乎的用户是这么评价这本书的,尊重、帮助、新概念: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他人付出;对自己有帮助的,要心存感恩,适度回报;付出一点点,参与一个新概念(虽然也许只是包装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难怪有网友说,知乎卖的哪是书,这卖的分明是荣誉感和归属感。下面节取精彩部分,让大家来看看这本有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图书。仅以下文献给创业和正在创业的朋友们,愿对这500万网友的经验对你们有一点点帮助。

------------------------------------------------------------------------

你为什么要创业?实现人生目标

林培中认为,要回答为什么创业,有个前提是弄清楚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

第一种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例如稻盛和夫。这种人往往希望每天都能过得更充实,能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 
第二种人,希望能好好地享受生活。只要自己和身边的人能够幸福快乐,就已经足够了。
这两种人,并没有优劣之分。克里斯托弗·莫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只有一种成功——能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还有第三种人,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一场灾难,只希望人生能早早结束。但第三种人没有明确的创业动机,可以忽略。

在了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讨论他们创业的目标了。
  
在第一种人中,选择了创业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人,第二类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人(这里假设他们都能承担责任)。胜间和代说过:“我们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尽量做自己擅长的事,把赚来的钱请别人做自己不擅长的事。”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作为员工的我们往往从事着老板安排的工作,而这些有可能对我们本身价值并不大,或是我们并不愿意做的。从事这样的工作,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违和感。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这么辛苦到底为了什么?”(正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是只想得过且过的人除外。)每个人都希望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现实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
 
于是,在第一种人中,第一类人不甘这样下去,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有勇气去承担责任的人,选择了创业。对于他们而言,创业是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第二类人则只是认为与其为别人工作,不如为自己工作。他们创业的目的只是渴望随心所欲的自由,或是认为只有为自己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只是单纯地在逃避生活。
  
第二种人创业的目的很简单。创业就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就像有人会选择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而有人则会选择坐飞机环游世界一样,是创业还是为他人工作,只是个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罢了。

最后,请让我引用最近微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为这个回答终结。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麦田守望者》
  
创业的理由有100种,但不论你选了哪一个,你所要面对的事情也许都是一样的。你会纠结,会胆怯,会恐惧,会退缩,每每在这种时候,就想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创业,你为什么会在这里,你为什么要平白接受这些纠结,胆怯,恐惧和退缩。想起你的初心,也许这一切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是否适合创业?
  
我已经辞职准备创业了,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不安。自己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对今后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感到压力很大。我想知道经济基础对创业结果有多大影响?生活困难时创业是否会因为个人生存而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当下是否适合创业?

黄继新认为最重要的四个前提

思考力:这事儿你要想得明白,想得比任何人都深入和透彻。
  
行动力: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你得设法把想法变成原型,把原型变成产品。你得设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一起拼命。你得设法弄来用户用你的产品,给你反馈。你得设法改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
  
心气:不能瞻前顾后,不能怕这怕那,不能服软,不能认输,不能拖泥带水。
  
时机:得要时机合适。市场没起来,你就会从先驱变成先烈。势头过去了,你就会从参与变成参观。
  
从上面这几点来看,你说哪一条和生活状况有关系?事实上,任何生存状况都可能导致上面四条无法出现,也有可能加速它们的成熟。
  
生存困难,可能心气不足,可能顾虑重重,可能不敢抓住时机,可能不敢行动,可能想都不敢想;生存困难,也可能破釜沉舟,也可能华山一条路,也可能拼命地抓住机会,也可能疯狂地跑在别人前面。
  
生活无忧,可能心气不足,可能不敢拼,可能给自己留有退路,可能对市场过于乐观,可能速度不够快;生活无忧,也可能再无顾虑、敢拼一次,也可能更从容而思考更完备,也可能拥有更好的起步资源。
  
总而言之,生存状况与是否准备好创业无关。当然,如果生活过于无忧,会要求创业者花更多精力去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决心。

“穷”创业,“富”创业
  
Roy LiA觉得如果能问到这个问题,其实就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创业和心态的关系。

生活困难的人,在创业的时候会有两种极端心态。一是豁出去了,反正自己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输了,索性一赌到底。二是觉得自己还没有买房,家里逼自己找稳定的工作,各方面压力很大。想保持一份工作,期望可以有投资方助一臂之力以及分摊风险。
  
抱着豁出去了的心态去创业,风险其实是很高的,主要风险在于由于方向走错或者犯了一些常见的有勇无谋的错误而功败垂成。届时自己就会像一个输光了的赌徒一样,说试过做过不后悔什么的都会是浮云。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应该做好多次创业的准备,已经是第N次创业的人成功率则会高很多。在中国,这样的人相对比较少,我每碰到一个总是会加以鼓励和支持。
  
抱有第二种心态创业,则风险小一点,毕竟还有退路,但是容易发生士气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如同怕死的人在战场上干不过不要命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如果不能直面各方面的压力,觉得自己输不起,不妨考虑曲线创业,当不了刘备还可以当赵云甚至魏延。如果碰到这样的人,我一般会纠正他们的说法,建议他们不要总是使用类似“如果融了资”、“如果公司做出起色”这样的假设句子,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有了,你是赚的,如果没有怎么办,互联网不进则退,耗着不是办法。
  
衣食无忧的人,则是另一种情况,也是两个极端。
  
一是考虑机会成本太高。比如某人创业的话,一年可能少赚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这时候也会有别的压力,如由于自尊心过强、死要面子下不了台而引发系列错误。在这样的创始人中,急躁、急进、浮夸是很常见的。 
  
二是我根本不care,反正哥有的是钱,做成了最好,做不成我也不会饿死。这种人其实是变数最多的,因为外界摸不清楚他的决心有多大,以及不知道他某一天是否会动摇。所以对这种人,考验在于如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从而激发士气,而不是像吕布那样“我有赤兔马,哪怕水淹”,让手下人心惶惶。
  
最后举一个例子:埃伦·福斯特(Eronne Foster),一位普通的白人妇女,没有任何技术背景。她干了一辈子的会计,有自己的房子,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在自己50岁的时候突然开始创业,进军软件行业。尽管每年的开销达数百万美元,尽管在最困难的时候将自己的房子卖了挺过难关,她从来没有向生活妥协过。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她疯了,但是她的员工没有不喜欢她的(在新威斯敏斯特市,她的员工年薪高达15万~18万美元,是外面同等职位的两倍)。即使处在同一个地区的竞争对手被迪士尼以7亿美元收购,她依然没有被挫败。终于,在58岁的时候她获得了2 700万美元的融资。在给投资人做演示的时候我问她:如果嘉高宾尼公司(Cackleberries)失败了怎么办?她的回答是:再做一款更好的产品。
  
什么时候适合创业?可能这个“时候”真的与你所处的生活状况无关。因为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找,“今年是我的幸运年”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业的理由。如果我们不想,“今天天气不好”都会成为我们今天不创业的借口。所以看清自己,看清环境,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创业早期容易犯哪些错误?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关注成功而忽略失败。但是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中,小公司创新往往风险很高,非常容易失败。而创业者自身可能也会犯错误,每一次犯错都可能是致命的。

被一个真理绊倒
  
王兴回想早期创业,觉得自己当时并不是真的那么目标清晰、决定明确、有紧迫感。
  
初次创业很容易犯的问题是:你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我看了一些书后,发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是这样。脸谱网很受早期用户欢迎,但他并不知道这个事情有多么重要。他到硅谷后还一度说脸谱网这个项目并不重要,想靠脸谱网吸引一些用户来,真正想干的事是做一个下载软件。后来是肖恩·帕克(Sean Parker)告诉马克别去干其他东西,干这个就对了。
  
校内网当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节晚会前后几天之间,吸引了四五千名实名注册的用户,但是学生节晚会之后又不怎么增长了。在这之后我们也出现过摇摆,在想是不是要干另外一个项目。
  
老外有一种说法,很多人在很多时刻都会被一个真理绊倒,但多数人都会爬起来继续摸索。你被一个正确的机会绊倒过,但是你不知道那是机会而继续摸索,其实这时候你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
  
这也险些发生在我们身上。

准备不足
  
汪华看到的很多情况是,一个人只是因为想创业,或者是想到或听说了一个点子,甚至只是对现有工作不满,就开始了创业。
  
激情是创业的第一步,但创业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首先,你是不是真正研究和了解了你想做的事?举个例子,在淘宝开店是最简单的创业之一了。但即使是这个,做之前你有没有分析过淘宝所有门类的销量、利润、货源等情况?对你想做的门类,你有没有精研过前几百个热门的货品和商家?靠前的商家和货品,你有没有分析过他们最近几个月的每一单成交、评论?从选品、定价、货源、排名、客服、推广到配送你是否研究过?有没有从业内资深人士那儿吸取过经验?有没有实地考察过货源地?有没有分析调研过你的买家群体?
  
一个创业者和我谈的时候,如果我作为一个投资人都比他在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懂得还多、了解得还深的话,那我不但不会投(资),反而会劝他回去先好好想想,想清楚他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和对待他自己的创业。
  
即使了解了自己想做的事,第二步还要思考自己是不是能聚合做这件事所需要的要素,包括经验积累、团队、启动资金、资质牌照、商务渠道等。根据想做的事情不同,所需的要素也不同,但最基本的是你的经验积累和团队。我看到所有的成功项目,创业者之前都在相关行业或相关方面有过很扎实的积累,有技术上,或运营上、知识上、人脉上和管理上的,等等。例如,汪海兵在摩尔之前做的是QQ宠物,智明星通在社交游戏前做的是flash(视频流)。很多年轻的、不错的创业者,之前在大学往往就做过小网站、小生意或者独立开发者。就算你对你想做的事没有直接经验,起码也要有相关的技能、运营、团队领导能力等。
  
创业咨询中常常会有类似“我是大学刚毕业,专业和idea不相关”或者“完全没有相关的背景,但觉得这个行业会大热,能否被接受”这样的询问。我建议先找一家相关公司工作,进行了解。如果是移动互联网,可以先试试做独立开发者,有了足够的技能、知识和人生上的积累后再开始(创业)。
  
团队和搭档是另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现在的互联网不像10年前,竞争非常激烈,变化非常快,要求团队一开始就有相对完整的核心团队。10年前没有太多的人做互联网,创始人和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犯错误和成长。比如腾讯当年犯过的很多错误,放到今天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当你计划好了创业的时候,下一个事情就是能不能用一切办法找到和自己互补的搭档。如果不能,那就要好好重新考虑一下你的计划。比如我一般就不会投资给没有能力或不愿吸引聚合一个小团队和自己一起干的创业者。

忽视执行
  
很多创业者非常重视他的点子,完全不愿和别人说,把整个创业的成败都压在上面。其实说句难听的话,互联网里最不值钱的就是点子。互联网里聪明人那么多,任何你能想到的点子,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想过甚至做过了,如果没人想过,99%的可能是这个点子是有问题的。创业是有秘密,但这个秘密不在点子本身,而是在点子的执行,如何把它做出来。比如京东商城,人人都在做这个点子,但抄也没有用,所有的核心都在执行里。如果你觉得别人一知道你的点子,一开始做,你就不行了的话,那你注定会失败。连带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点子,一味求新求变,追求不同,反而导致了一堆没有可执行性的计划。

过于复杂
  
很多创业者都有很大的愿景,要做平台。比如前几年不少小公司要做手机二维码。但想一下,二维码不但要做好产品,还要订立标准,让手机厂商接受预装阅读软件,让各种商家接受使用,这个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创业公司还是应该从一件简单明确的事启动。凡是标准平台性的、需要大量第三方接纳的,或需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才能成功的,或整个链条的大部分环节在控制之外的,最好都不要做。其实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大部分也都是从一个应用开始的。Yahoo(雅虎)最早是个网址站,QQ最早是个即时通信工具,360安全卫士最早是个木马专杀。
  
另一个问题是多线开发,同时想做太多的事情。希望产品功能丰富,堆砌功能,没有抓核心需求和核心价值,不注意政策和限制,选择太狭窄的方向,不去考虑推广渠道、赢利模式等。
  
长期兼职
  
很多创业者为减少风险,选择兼职创业,等产品第一版面市看看成功与否再做打算。其实在创业准备和研究的时间里,不辞职是可以的,但长时间兼职创业是不可取的。创业是一件需要全力投入的事,兼职往往导致执行力低下,思考不深入,团队无法真正组建(创始人都不全职,如何吸引高素质的人加入),无法融资。最重要的是导致轻易放弃和丢失市场机会。大部分人创业的第一版产品和第一次尝试往往都不会那么成功,成功往往来自后续不断学习改进。比如社交和网页游戏是我见过兼职创业比较多的,也是放弃非常多的。但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游戏,比如商业大亨,第一个版本市场反馈很不好,是通过半年多的逐步改进才逐渐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机会。一个类别的新机会,时间窗口往往是有限的,从一个领域新开始到领域里出现成熟公司或大公司进入,导致不再适合创业,往往就一年多的时间。比如当Zynga、PlayfishA等成气候之后,再做一个Zynga的机会就没有了。从MySpace(在线社交网站聚友网)开始到Facebook成熟之后,再做一个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就不太可能了。兼职创业者的竞争对手是那些100%全力投入的其他创业公司,你兼职怎么打得过别人?速度缓慢,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直接导致错过整个机会的时间窗口。而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如果你对你做的事情大方向非常有信心的话,就不要兼职创业了。

只招便宜人
  
有一些创业者,宁肯花5000元招两个应届毕业生,也不愿意花5000元招一个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人。在他看来,两个人干的活加起来总比一个人多吧,但事实上,他付出的各种隐形成本远大于显性成本。别人走的弯路,新手会几乎不落地走一遍,谁来买单,公司呗。
  
有些人说,我是创业,我没钱,我不可能雇那些精英,那不合实情,但关键的是,你至少得雇能干事的人吧?
  
那我招一个有经验的人带他们不就好了?这看起来不错,但现实情况是,有经验的人首先未必会带人,其次是带人也会损耗他的精力。我见到最不切实际的创业者,要求一群新兵蛋子去干老兵油子干的事儿,干不成就把责任全推到员工身上。关键是,新员工的能力有限,你逼他干他干不了的事情,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嘛。但是创业者又不可能等待那么漫长的培养周期。
  
初创者,一开始必须找到由几个精兵强将组成的团队,没有找到就继续找,宁缺毋滥,否则你的步伐会越走越慢,越走越难受。
  
“拍脑袋”有瘾
  
我不止一次看到创业者“拍脑袋”,凡事都是“我觉着吧”,而不是“用户觉着吧”。
  
以游戏行业为例,初创团队资源不足,掌握不了大量决策所依赖的资源,所以他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跟着别人走,也就是山寨,要么自己“拍脑袋”,摸着石头过河。
  
这些人去打仗,那不得死得很惨?一个是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要灭一起灭,一个是连情报都没有就杀过去,蒙对了,大立战功;蒙错了,一败涂地。对于初创团队来说,你的那点资源能让你错几次?
  
梯队断层
  
有一些创业团队起步很好,风风火火,但是队伍一壮大,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分崩离析。最“囧”的时候一个人要管着十几个人的队伍,也没有梯队的概念。那种大权在握的感觉的确不错,但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管理能力是有局限的。当初创建团队的人title(头衔)里都挂了个O,却发现中层完全没培育起来,只得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处理这些事情,顾此失彼,焦头烂额。
  
很多人的做法就是挑选工作能力最强的人作为后续管理梯队,可是工作能力最强的未必是会管理的。当一个团队每天在头疼管理问题的时候,它的产品如何继续发力?
  
其实这些并不算最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相信除了以为有个想法就能改变世界的愣头青会想不到这些,大部分创业者都能想到这些,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这么一直困扰着他们,直到宣布创业失败、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便开始知道该如何进行了。
  
最后的总结就是,创业者最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以为创业是个扯大旗做虎皮,轻而易举的事情。
  
错误是什么,错误就像开车时走入的弯道,由于路段的原因,你也许不能完全避免,但是你可以多开多练,改进自己的入弯技术,加快入弯速度,选择漂移过弯、沟渠过弯等任何安全有效的过弯方法。所以看清前路,用你最熟练的姿势入弯吧。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