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动物2》:其实不是所有故事,都要拍到电影里
2018-11-17 16:51

《神奇动物2》:其实不是所有故事,都要拍到电影里

说一段往事,两年前《神奇动物在哪里》上映时,影院里,我前面坐了一排初中生模样的年轻人,而身后是一排把自己Cos成霍格沃茨学生的人,看起来年纪不轻,听他们闲谈领导八卦,起码应该是工作了。


电影后半段,有这么一段对话:


电影中奎妮说:“伊尔弗莫尼魔法学校是世界上最好的魔法学校。”


纽特立刻反驳:“不,世界上最好的魔法学校当然是霍格沃茨。”


其实当纽特还没反驳时,电影院里,我和后排的人都已经脱口喊出:“No, of course Hogwarts”。


前排的年轻人们费解的转头望着我们,眼神中满是”你们在干什么?“的不解之后,我听见他们在窃窃私语,这个电影哪里好看了?为什么甚至都看不懂?


我忽然明白过来:他们可能甚至没有看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1年前出版,电影也已经是17年前的事了


《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曾经有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把科技换成文艺作品,这个定律几乎依然能够完美应验。对于80~95年龄段的许多人来说,《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及作品内的人物伴随了自己整个青春,它是无可争议的神作。当罗琳宣布《神奇动物》系列决定开拍时,粉丝们仿佛觉得青春得以延续。


这也是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面临的撕裂:观众的基本盘是那些已经对《哈利·波特》宇宙了如指掌的老粉丝,但如果拍得太粉丝向,那么对新人不太友好——也许他们本来就觉得《哈利·波特》是父母辈的老东西了。


《神奇动物在哪里?》拍出来,果然粉丝向,但好就好在,电影中还有许多原创的小动物,仅仅是看这些有趣的生物,以及奇妙的魔法,就算搞不懂人物关系也能自得其乐。



可惜第一部的优点,在第二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荡然无存。整个第二部电影之中,纽特与动物的互动被压缩到了两个场景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新动物可能只有来自《山海经》的“驺吾”。而老动物里面,也只有“嗅嗅”对剧情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魔法部分就更惨了,这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魔法对战只有影片快结束时的两场,相比第一部席卷半个纽约的魔法大战,场面也略显寒酸。


那么大部分电影时间干什么去了呢?


答案是文戏。格林德沃独白,纽特的前女友独白,纽特前女友同母异父的哥哥独白。克雷登斯找妈妈,纽特找蒂娜,雅各布找奎妮……


漫长的文戏当然也有目的,就是为了交代作品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满足粉丝的考据癖,而这也可能是本作唯一的卖点……克雷登斯的身世到底如何?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究竟什么关系?以及因为可能涉及剧透,这里暂时不讨论,有兴趣可以看完之后去各大评论区。


另外,女主角蒂娜延续了第一部中的酱油本色,不仅影片过了三分之一才得以出场,而且在最后的Boss战中完全隐身,存在感全无。


总而言之,如果不是粉丝,也对入坑“哈利·波特宇宙”没兴趣,基本可以告别这部电影了。


当然,你要是这两位的人迷也还是可以去打个卡


另外说一些叙事层面的问题。作为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IP之一,电影固然是《哈利·波特》得以从魔幻小说中出圈,并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但时至今日,已经陷入了瓶颈之中。


对于老粉丝来说,虽然依然会去电影院,甚至三刷四刷来考据细节,并建立各种百科,在论坛和社交网络疯狂讨论。但在互联网普及之后,随着大家接受信息量能力的进步,这显然已经不是能够满足粉丝需要的叙事。


在主机游戏领域,随着《黑暗之魂》系列的大获成功,碎片化叙事已经越来越受欢迎。无论是《神秘海域》系列,还是GTA系列,都在保留电影叙事的前提下,加入大量收集元素与副本任务,来帮助资深粉丝自己拼贴线索,来理解一些剧情,以此来作为主线内容的补充。


简单来说,主线好好讲故事,细节让玩家自己做侦探来挖掘。


而《神奇动物》系列仍然试图将大量的细节全部塞到电影中,让人物用嘴说出来,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以华纳的财大气粗,完全可以另外出一个手游,或者卡牌游戏,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放里面,让玩家自己找——做好了,这还能另开一条财路。


如此,电影能够回归讲一个好故事本身上来,才好吸引新的粉丝入坑。而不是现在这样繁琐絮叨,主动将自我归类的“古董”里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