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搜搜
头像
中国社区零售的标杆ALDI,到底是个什么鬼?
2018-11-20 23:03

中国社区零售的标杆ALDI,到底是个什么鬼?

文章所属专栏 深案例

当我们提起零售巨头,往往想到美国的公司,像沃尔玛这样的全球零售老大,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巨头,好市多这样以会员制为特色的公司,以及虎嗅精选曾经写过的Dollar tree 、Dollar General 这样的低价超市连锁。


还有这么一家欧洲连锁零售企业,这几年在国内零售圈被日渐热议、学习模仿,这就是德国的ALDI集团(在中国,它被称为奥乐齐),其规模实际比家乐福还要大。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在2017年曾表示,要孵化一种新的零售业态“社区折扣店”,“价格优势大到你没法拒绝”,模式成熟后,会进行批量复制。但时隔一年,步步高的“社区折扣店”在媒体端却沉寂了。


而今年零售行业的黑马、B轮融了3亿的“社区生鲜店”生鲜传奇,也早就表示,生鲜传奇也参考了ALDI的模式。

 

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ALDI集团以849亿美元的销售额名列全球零售商第八位,它也是这前十的零售公司中,唯一一家还未上市的公司。


ALDI所及之处,就会受到本地零售商的狙击,比如当年进入英国市场时,英国本土零售商就联合向供应商施压,不让给ALDI供货,但ALDI还是很快横扫英国。


沃尔玛曾试图进入德国市场,但在阿尔迪极致低价和强大的品牌忠诚度的碾压下,沃尔玛在亏损数亿美元后于2006年退出德国市场。


ALDI到底是一家怎样的零售商店,它有什么王牌,为什么中国零售行业掀起了一股学习ALDI的热潮?


今天的深案例,我们就来说说ALDI的发家史,和它所代表的硬折扣零售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



折扣店


ALDI源于德国,早已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1万家商店。在美国的表现是衡量一家全球化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ALDI目前在美国已经有超过1800家门店,并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斥资19亿美元改造现有美国店铺,再投资34亿美元建造800家新店铺。随着店铺的持续增长,到2022年,ALDI有望成为美国第三大超市集团,仅次于沃尔玛和克罗格(Kroger)。

 

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ALDI在2017年销售额超过100亿英镑,利润达4.17亿英镑,也是位列前十的零售商。ALDI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超过775家门店,预计到2025年会达到1,200家门店。英国本土的超市巨头特易购、塞恩斯伯里、阿斯达和莫里森都被迫降价并发展自有品牌,以应对ALDI在英国的普及,而特易购为了迎战,还开设了自己的折扣连锁店Jack's。

 

英国超市行业市场占有率具体情况


在澳大利亚,截止到2018年,ALDI经营着500多家分店,并占据了澳大利亚超市行业约13%的份额。 澳大利亚本土巨头Coles和Woolworths正在通过降价和提升自有品牌份额来回应ALDI。


相比于其他零售商,ALDI特色在于商品的低价折扣,ALDI在宣传中经常提及的数据是,ALDI可以使得消费者的周采购额降低50%。但分析师在做过价格对比后认为整体上比其他对手低20%-30%。这也是一个比较可观的数据。要知道沃尔玛这类超市的价格已经算便宜了。


ALDI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创始人的姓氏Albrecht与折扣这个单词的结合,即Albrecht Discount的缩写。ALDI商品SKU只有几千个,其中90%左右是自有品牌。ALDI店面往往简洁高效,不追求超大规模的店面。这些独树一帜的经营方式,让ALDI得以降低成本,并在激烈的全球零售业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

 

ALDI所采取的模式,就是折扣店(Discount Store)模式,它的特点是限定销售品种,并以有限的经营面积、店铺装修简单、有限的服务、大规模采购和低廉的经营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物有所值”商品。


低价是折扣店的生命线,虽然沃尔玛号称“天天平价”,但折扣店的零售价通常比沃尔玛要低15%-25%,比普通超市甚至低35%-40%。


折扣店,又分硬折扣店和软折扣店——


硬折扣店的品种在2000-3000种,自有品牌大概占整体的一半左右,坚持低价,但也促销。相比硬折扣店,软折扣店的商品种类更为丰富,自有品牌占比偏低。


硬折扣的代表就是阿尔迪,门店有1000多个商品品种,一半以上甚至达到90%是自有品牌,所有的商品是一次定价,一般不会再打折,没有生鲜品类。硬折扣给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商品种类比较有限,门店形象带着一种实惠的气息。


精简SKU是硬折扣店商业模式成立的一个关键点。


以商品品种数量论,ALDI的SKU数几乎是竞争对手沃尔玛的1/150,在2005年,沃尔玛的SKU数就约为14万。


为什么ALDI选择控制SKU数量?这是因为ALDI认为,世界上的洗发水用不着二十种,卫生纸用不着七八种,牙膏用不着五六种,只要每个品类选出相应代表就可以了,毕竟产品的本质和功能并没有太切实的差别,差别只在人心中。


同时,ALDI也不是采购商品的逻辑,而是采购产能的逻辑。ALDI的采购从来不会跟供应商讨价还价。他们只关心这件商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加工费用是多少?原料是多少?然后由此推算出商品价格。


ALDI发展史

 

来看一下这家公司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能做这么大,ALDI显然不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实际上ALDI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1913年,德国人安娜·阿尔布雷希特(Anna Albrecht)在德国埃森的低收入郊区开了一家杂货店,面积只有35平方公尺,这成为ALDI的初期形态。不过在早期的几十年里,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存在,小本经营,没什么过人之处。

 

1948年,她的儿子西奥和卡尔(Theo和Karl)服兵役归来,接管了这家杂货店并扩大规模到100平方公尺,此后又采取连锁经营模式,拓展到德国其他地区。这些商店被称为“Albrecht折扣”,即“Albrecht Discount”。到1950年,兄弟俩的商店已经在德国有13家门店,并在1954年很前卫地开了一家自助零售店。到1960年,ALDI已经拥有超过300家商店,年营业额达到了100万美元。

 

经营能够很快做大,源于兄弟二人开始把低价作为吸引顾客、赢得竞争的手段。他们在商店门口贴出告示:


“本店从即日起开始降价,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商品并非全市最低价,且降幅不到全市最低价格的3%,可到本店要回差价,并获奖励。顾客是本店的上帝,我们竭诚欢迎上帝惠顾敝店。”


这种策略使得顾客数量大增。在前台实现低价的背后,是在中后台以精简SKU、品质控管等为核心的变革。


1962年,为追求品牌简化,“Albrecht Discount”最终确定缩短为Aldi。简洁的商标容易使顾客产生更清晰的品牌印象。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对是否应该出售卷烟存在分歧,ALDI被分成两半。Theo Albrecht控制着德国北部的商店,品牌为ALDI Nord,对外出售香烟;Karl Albrecht控制着南部的商店,品牌为Aldi Sud,没有香烟出售。到1968年,ALDI南部地区有200多家门店。南、北ALDI超市的分界线又被称作“ALDI赤道”。

 



虽然分家了,但两家公司依然保持着“兄弟情”,使用统一的商品品牌。不过因为是未上市公司,外界并不清楚ALDI两家公司具体的股权结构,在分析时,一般用ALDI指代这两家公司。


ALDI的定位一直是低价折扣,是穷人的福音站,顾客主要属于低所得者阶层或社会边缘人,因此店面装潢一般也比较简单。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ALDI在德国人眼中的形象一直是比较邋遢的,就像我们现在看路边杂货店的感觉一样。八十年代以后,ALDI的形象逐步有了改观,并在杂货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增加乳制品、冷冻食品等民生必需品,并增加供应非食品类及蔬果类等商品。


顺应顾客对于生鲜的需求,1983年,ALDI建立冷藏分销仓库并开始销售生鲜产品,如奶酪、酸奶和香肠等。自1998年起,ALDI 开始逐渐销售冷冻食品和新鲜肉类。


店面装潢也好起来,不过要服务于低价策略,ALDI门店一般不会装修得很华丽。

 


ALDI Sud和ALDI Nord都在海外扩张。ALDI Sud率先在美国拓展。1976年,第一家美国ALDI商店在爱荷华州东南部开业。ALDI Nord也不想放弃美国这块大市场。1979年,Theo Albrecht收购了Trader Joe的连锁店,扩大了ALDI品牌在美国的影响力。 ALDI Nord得以在美国经营Trader Joe's。

 


不只是美国。ALDI于1990年扩展到英国,1999年扩展到爱尔兰,2001年扩展到澳大利亚,2005年扩展到斯洛文尼亚,2008年扩展到匈牙利。到2011年,康涅狄格州,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和佐治亚州都有阿尔迪商店。


据联商网报道,ALDI sud进驻了澳大利亚、奥地利、英联邦、匈牙利、爱尔兰、斯洛文尼亚、瑞士、美国等国,ALDI Nord进驻了比利时、丹麦、法国、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2017年,ALDI以跨境电商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取了个中文名字“奥乐齐”,ALDI通过天猫国际海外旗舰店,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进口产品,这标志着ALDI已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内销售与运营。


ALDI奥乐齐在中国销售的第一批产品由其澳大利亚经营方直接供货,包括葡萄酒、零食、各式早餐和有机食品等几个类别的高频需求产品。这家进入中国的ALDI是ALDI Sud。有消息称,ALDI将在中国开实体店,数量可能会达到50家左右。ALDI对此还没确认。

 

相对于沃尔玛、Tesco等各国的明星零售公司,ALDI可谓名不见经传。但实际上ALDI进入美英等国,凭借其低价折扣,都给沃尔玛、Tesco等本土豪强带来了不小冲击,尤其是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消费降级,ALDI和Dollar Tree一样,在欧美迎来了发展良机。美国一些地区的居民甚至要求ALDI进驻他们附近的区域。在英国、美国都有不少分析ALDI与本土零售巨头竞争差异的文章。

 

美国顾客早晨等待ALDI商店开门

 

ALDI能在全世界多个地区扩展,并把销售额做到800多亿美元,核心还是在于性价比,通过提高售价比竞争对手低20%甚至更多的商品,以及可以保证的品质,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ALDI为什么能做到低价?有很多有意思的举措,比如销售的商品九成为自有品牌产品, 它还限制了商店的大小和时间,并设有推车租赁系统,以消除检索推车所花费的时间,等等。

 

接下来,我们花些时间来了解一下这家零售巨头的招数,对国内创业者相比有一定借鉴意义。

 

ALDI怎么增收?

 

在具体的经营手段上,ALDI与市面上大部分的连锁零售企业都有所不同。

 

企业发展,一方面要想办法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想办法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让经营可持续。

 

先来看看ALDI怎么增收。

 

低价当然是吸引顾客、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实现低价,就要降低成本。具体降成本的细节,我们下一章再讲。先来看看ALDI在选址、季节性产品运营等方面的小手段。

 

在非核心商圈选址建店面

 

选址是零售门店增加营收的重要因素。因为是折扣店,ALDI选址往往选在非核心商圈,例如租金便宜的社区附近,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等。这样更能贴近目标消费人群,降低目标客户的通行成本。笔者最近在美国参加活动,在路过纽约曼哈顿附近时,曾用地图搜索最近的ALDI门店,发现的门店已经位于接近布鲁克林区的地方,曼哈顿这样的核心商圈,并没有ALDI门店。而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卖场,以及dollar tree这样的低价连锁超市,则都在曼哈顿附近有一家门店。

 

沃尔玛好理解,它面向的是大众化的人群,当然要做核心商圈布局;dollar tree的开店逻辑则是紧跟购物中心,而且满足的需求往往是顾客周中临时性的小额购物需求,所以在繁华商圈都有门店布局。而ALDI则是主要面向收入较低的阶层,满足的需求是日常必需品的周末大采购,所以会优先在收入较低阶层较多的区域开店。

 

为季节性商品做专门的产品线

 

季节性商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存在,像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用品,往往比较刚需,需求往往还比较大。现在感恩节马上就到,圣诞节也不远了,商店里都会设置一大片区域,用来摆放贺卡、小礼物、装饰品等物品,就像我们过春节要买烟花爆竹、对联、糖果等东西一样。季节性产品的意义在于,可以做大规模,因为不常买,人们不那么在乎价格,所以还可以提升毛利。此外还可以用季节性商品来进行促销。


我们之前在介绍dollar tree和dollar general的时候提到,二者把季节性商品作为一种高毛利品牌来运营。ALDI也重视季节性商品的销售机会,并专门推出了ALDI Finds产品, ALDI Finds仅在限定时间内可用,通过商店的传单以及线上的推广方式,告知顾客某些商品何时开始销售,何时停售。

 


为了确保ALDI FINDS的利润, ALDI Finds有专门的团队运营,规划季节性商品的选择与质量把控,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从供应商订购,以降低采购价,并且在限定时间内销售,且每周推出新的ALDI Finds商品,为下一个价格优惠腾出空间。例如一月份,某些门店会集中销售滑雪服这种季节性商品,商品的采购在几个月前已经完成,ALDI在有限时间内销售完毕后就不再销售。

 

这样,因为可能错过非常实惠的购物机会,给了顾客一种到店购买的紧张感,促使顾客及时关注 ALDI 的商品信息,既做到一些季节性品类的高销售额,又让顾客持续关注的方式。

 

ALDI怎么降成本?

 

降成本是零售企业永远要做的功课,也是盈利的命脉所在。在具体的降成本策略与手段上,ALDI有点卓尔不群。其在经营上有很多特色。

 

九成商品为自有品牌

 

大部分零售巨头都做自有品牌,以此来增大利润率。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普遍不高。而ALDI销售的商品中90%为自有品牌。这在规模前列的公司中应该说是最高的了。折扣店中,Lidl的自有品牌占比在75%左右,波兰瓢虫超市自有品牌在60%左右。这些硬折扣超市中,ALDI自有品牌比例最高。沃尔玛这种大卖场,自有比例比较低,2014年的一个资料显示,沃尔玛中国公司当时宣布宣布,将把旗下品牌山姆会员店自有品牌的占有率由6%,提升至20%。这个数据在ALDI看来明显太低了。

 

自有品牌占比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价格与供应链的掌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营销成本,毕竟广泛的店面本身就是一种品牌展示,在电视、报纸等其他媒介的营销推广可以适当减少,为商品降价创造空间。



能把自有品牌做大,关键是把产品质量控制好。否则销售增长无从谈起。在自有品牌的品质保证上,ALDI自有品牌由许多国家领先的食品生产商生产,一些供应商可能直接向沃尔玛供货,也为ALDI做代工生产。ALDI宣传称,与供应商密切合作,以严格的采购标准,确保ALDI独家品牌达到或超过知名名牌的品质。此外,ALDI使用ALDI测试厨房(The ALDI Test Kitchen)对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达到或超过知名名牌的质量。

 

有这么多的自有品牌商品,ALDI越来越像一个自建供应链与营销渠道的产品驱动型公司。放开自有商品在其他渠道进行销售,可能会有更多营收。不过阿尔迪一直坚守C端,不做其他渠道的分销,不做批发商,禁止商品转售。

 

除了自有品牌,ALDI还在自己所不能覆盖的产品领域,销售其他商品,多是知名品牌,以此满足顾客的全面采购需求。这些品牌基本上是ALDI无法击败的品牌,只能选择销售其品牌,如果ALDI在这个领域有了足够的实力,它还是会去做自有品牌。

 

精选品类 


品类选择方面,不同于大超市可能几万到几十万的SKU,ALDI的SKU只有几千,以新鲜肉类,水果,蔬菜和烘焙食品为主。在澳大利亚,ALDI的SKU只有1500个,而澳洲本土大型商超Coles或Woolworths的SKU达到20,000至30,000。


与大超市相比,ALDI是一种严选品类的模式,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dollar tree一样,控制SKU数量在几千个,销量大的品类进行大规模采购,以减低采购成本。例如,ALDI只有一种西红柿酱品种,而其他超市会有20种左右。 


ALDI大量购买该产品,因此在采购成本上更低,在运输、库存方面的管理费用也会相对较少。有数据显示,ALDI的单品采购量为5000万欧元,是沃尔玛的33倍;每份合同金额不少于50万欧元,期限一般为10年。这样就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

 

与dollar tree不同,dollar tree每个细分品类会采购两到三个品牌,而阿尔迪则是将供应商的产品贴上自己的牌子,做自有品牌。

 

店面规模适度,以控制成本

 

适度的商店规模以及消除非必需的杂货店服务,降低成本。沃尔玛的大店面积可能会在几千甚至上万平米左右,ALDI不追求超大规模,大多数门店面积平均在数百平方米以内,面积大的店面也就是一千平米多一点,以降低租金成本,在有限的面积上实施更高的管理效率;


#本周五(11月23日),我们会发布ALDI案例研究的下半部分,重点讲一讲ALDI如何进行精益管理。

本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微信联系妙投小虎哥:miaotou515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评论
0/500 妙投用户社区交流公约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