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烧”了吗?
2018-12-19 10:11

巴黎“烧”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杨晨晞,责编:陈芳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欧洲中部时间12月5日清晨7时许,窗外还是灰蒙蒙的天,我被频繁收到的微信消息震醒,拿起手机,数个微信群和很多好友发来了关心的消息:


“你还好吧!!”


“注意安全!!”


当我以为在我睡觉期间发生了什么重大危机,我已经处于危险中的时候,看到了大家纷纷转发的朋友圈新闻标题:



看完标题之后,内心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自己知道的事情。但是这标题还是引起了内心的一丝怀疑,点进去更是被文章内描述的内容惊呆了,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宏大叙事讲述到最近的巴黎已成为炼狱,难道我生活在一个假巴黎?


没错,巴黎最近发生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轰动的“黄马甲”(Gilets jaunes)运动。


图片来自网络


“周六见”的“黄马甲”


11月17日,一个周六,16.6万法国人走向了全法的各个街头,在超过3000个地点展开了抗议,在持续了一天的抗议中,有一人死亡,两百余人受伤。这场抗议以民众穿着黄背心为特征,他们堵住交通要道、高速路口、停车场、加油站等地,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抗议情绪。而在之后的几天内,也时有零零碎碎的各类抗议活动,从法国本土到科西嘉岛和其他海外省,都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打砸抢烧的事件。


图片来自网络


11月24日,第二个周六,第二波抗议活动如约而至,而在巴黎的抗议开始引起更大关注,这次示威游行首选地是协和广场,而这一地区已经处于巴黎核心地带,与香榭丽舍大道和总统官邸爱丽舍宫直通,虽然警方努力控制,但是难以抑制抗议持续,整条香街被火堆、路障和“马克龙辞职”的呼喊声充斥着。


12月1日,又是一个周六。经过前两次的经验,当日清晨已经有足够警力部署在香街,通过设置检查站来尽可能减少暴力冲突。然而这并没有影响黄背心的抗议热潮,而这次抗议中参与人数虽有下降,暴力程度却急剧上升,烧车,烧房子,打砸抢超市、奢侈品店、银行等,甚至闯入凯旋门砸烂了一些文物。除此之外,运动还扩散到了巴士底广场等区域,与此同时全法各地的抗议运动也没有停止,有些区域比较有秩序,有些比较混乱;而且,这一运动也波及了德国和荷兰。


“黄马甲”第三次游行现场图,摄影:苏川津


12月8日,第四次大规模黄背心示威活动。这次法国政府做了十足准备,在凌晨突袭了部分暴力人员,并在全法投入了近9万名警察,近巴黎地区就有8000警力,甚至派出装甲车。巴黎48处景点关闭,临时关停多个地铁站,市中心各大商店做好防护措施后也纷纷关闭。各方尽力避免事态愈发朝着暴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这次示威也确实都在警方控制之下进行。


而这一被法国媒体认为是巴黎1968年以来最严重的动乱,起因是近期法国油价飙升,以及马克龙的2019年提高燃油税的计划。而一些人反对政府在未显著提高购买力的情况下调高税率,再加上法国油价本身在欧盟区就处于较高水平,很多民众无法承受再次上涨的油价。而在最开始,运动的支持者多为收入偏低的贫困者,大部分为需要开车通勤、收入又要缴纳不少税的上班族。


为了应对这次运动,政府态度也发生了一定转变。在第二次“黄背心”运动后的11月27日,马克龙宣布建立“气候最高委员会”,集中协调并修正能源问题,但是并不准备取消燃油税的上涨。而在第三次运动后的12月4日,法国总理菲利普宣布,法国政府将延期六个月上调燃油税,同时暂缓实施统一柴油税和汽油税等措施。此外,法国政府今年冬天将不会上调电力和天然气价格。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黄马甲的第四次示威游行的发生。


而在第四次运动后的周一晚,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斥责运动中的暴力行径,强调燃油税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同时承认自己“可能使人产生他不关心工薪阶层的错觉”,最重要的是,他公布了几项具体措施,提高最低工资,鼓励发年终奖、加班费不收税,为低收入退休者减负,要求大公司多做贡献,还声称要更好地让公民参与政治决策,并与市长们协商对话等。


社交媒体上把马克龙演讲做成表情包“等待美甲师的你”


而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第五次抗议的动员还在继续。马克龙的民意支持率也跌入约25%的谷底。


一夜之间风起云涌的背后


也正如马克龙本人所强调的,法国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由来已久。


法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福利”国家,也是欧洲范围内税收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这两点特征则暗示了法国财政隐藏的危机和不可持续性。但凡有削减福利,减少政府开支的政策,多会被社会的反弹、民众的抗议淹没。而这一脆弱的平衡最终被燃油税压倒。


第三次“黄马甲运动”后,政府取消了本应上涨的燃油税,而“黄衫军”则通过书面形式提交给了民意代表他们的诉求(篇幅所限以下为节选)


-为所有露宿街头者解决吃住问题,避免路有冻死骨:紧急!


-改革征税机制,细化税率标准。


-最低净工资达到1300欧元/月……最高工资不得超过15000欧元/月。


-发展城市和中小村镇的小商铺,停止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与小商户竞争的商业中心。


-改善手工业者、个体户的社保,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保机制。


-国家必须保障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退休金不得低于1200欧元。政府应当保障老年人的健康,而非掏他们的腰包。要让老人度过幸福晚年。


-民意代表(议员和参议员)拿中位数工资(即1700欧元,目前议员的月工资为7200欧元津贴+5805欧元补助+9560欧元雇员费+各种补助……),考虑报销其交通费,可以发放餐券和度假券。


-取消总统终身津贴。


-所有法国人的工资、养老金即津贴必须与通货膨胀挂钩。


由此可见,燃油税的上涨仅仅只是这场运动的一根导火索,运动参与者也不只是单纯抗议燃油税的民众。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作出燃油税让步后,抗议行为仍然并未减弱。


第三次游行现场“黄马甲”烧毁物品 摄影 苏川津


著有《五月爱丽舍宫 - 马克龙政权和法国政治生态》的朱元发博士认为,马克龙首先为上层阶级和老板阶层谋利益的政策,让下层阶级得益太少,这是“黄马甲运动”的深层政治背景,而崇高的环保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无情冲突让这场运动一夜之间风起云涌。


2015年国际气候大会在巴黎举行,法国上下都希望走环保能源转型的方向,马克龙政权具体则启用税务机制 :燃油和电能源的涨价,旨在一箭双雕 ——一能强化环保具体措施,二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尽管涨价对于所有人一视同仁,但是对于入不敷出的低收入者无疑雪上加霜,而近年来,法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物价上涨,普通人的购买力已在下降,而低收入的购买力则下降到难以忍受的危险地步。


身份认同与社交媒体


与几乎以往所有的示威游行不同,这次“黄马甲”运动并不是由工会或任何政治团体发起和组织的,而只是一群对政府措施抱有相同愤懑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抗议,甚至部分群众共同拥有“对总统马克龙的恨”这一“信仰”。因此政府无法找到相关代表进行磋商谈判,进而加大了解决此次危机的难度。


而这次自发组织的抗议运动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少不了所有抗议者都身穿的“黄马甲”这一身份认同。2008年启动的交通安全保护措施中要求每个驾驶员路遇紧急情况,离车时必须身穿黄马甲,因而这一意象在全法家喻户晓。而身穿黄马甲不仅代表了燃油税的直接影响者的认同,同时这一荧光背心也具有装备便利,颜色醒目,组织成群集合,易如反掌的特点,以此为标志,“黄马甲运动”能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迅速扩张。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则成为了这次运动的主要动员阵地。


第四次“黄马甲”抗议的社交媒体动员截图


10月24日,来自法国南部纳博恩的汽车修理工库塔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视频,呼吁大家穿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黄马甲”,上街抗议燃油税上调。这段视频迅速走红,观看量超过500万次,“黄马甲运动”由此发端。


而Facebook等社交网络成为参与这场运动的主要号召、动员、组织的平台和联络的工具。在社交媒体上,抗议人群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仿佛“绕过”了“中间商”,自己直接起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这次运动的人员构成很复杂,但也最大程度上聚集了政治主张不同、社会各界有同样想法的人士参与进来,让他们摆脱党派、身份的束缚,仅仅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上虚拟的“用户”参与进来。


第四次“黄马甲”抗议现场图 摄影 王静姝


与此同时,大量不实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包括针对国家机器的不良信息,针对社交媒体工具的不良信息,号召性信息等,进一步激发了“黄马甲”们的怒火。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由社交媒体组织的运动背后的局限性:这一运动没有物力财力支持,没有领导和团结的行动,更是一团散沙,而不能保证人员构成的纯洁性让不少势力从中作梗,造成极端事件失去舆论信任。而从其提出的诉求也可以看出,基本都是空想的成分,不会被政府所认可。


自由与秩序


自由、平等、博爱(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是法国的国家精神,也是法国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思想遗产。法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游行示威抗议的自由,而在法国的社会生活中,游行示威抗议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政治特色,而罢工游行更是司空见惯,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的途径。


而在法国,每年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游行示威,都在发生着,这些游行示威也向政府报备,在既定的时间地点合理的进行。虽然保证了民众的诉求,但是有时造成的秩序混乱也在所难免。


这次的“黄马甲”由于没有统一组织,因此没有申请和审批,而法国宪法同样规定公民有行动的自由,偌大的巴黎,防不胜防,政府只能依法设置关卡搜查凶器,在打砸抢烧发生后,抓捕肇事者。然而在后几次的大规模“黄马甲运动”中,民众已经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觉得有些东西在变质、在发酵、在趁火打劫。


被砸毁的凯旋门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声称,在“黄马甲”抗议人群中,混入了不少黑衣人(自称“新一代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让政界听到自己的声音)。而黑衣人混入游行示威中,裹挟着“黄马甲”去做他们原本不想做的事,从而导致了打砸抢烧、文物被毁等极端事件的发生。而这也并非第一次,在示威游行中,混有一些极端分子,极右的或极左的,甚至是职业肇事者,趁机闹事,借着游行示威的机会以泄私愤,唯恐天下不乱,是常有的事。而这次“黄马甲运动”的规模之大,又无统一组织,更给了这些趁虚而入的极端分子以空间。而被烧的私家车辆和其他财物、被砸的商铺和文物,被抢走的商品又何其无辜。


自由和秩序的平衡,我们该如何去把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场运动将走向何方,法国政府的改革又如何继续推进,历史也会告诉我们答案。


最后回到开头的耸人听闻的报道,显然又是自媒体小编“标题党”、添油加醋博人眼球的“标配”。在周三报道发生在周六的事情,并夸大为在欧洲掀起的革命“浪潮”、“暴动”、“起义”等字眼,仿佛巴黎已经成为人间“炼狱”。而实际情况呢?


除了提及的周六的部分地区在警察控制下进行的抗议游行外,其他地区一片安详,“右岸忙着抗议,左岸还是悠闲地喝着咖啡的法国人”,而周六抗议结束后,周日稍作休息,下一周还是继续过着“Métro, boulot, dodo”(地铁、工作、睡觉)的巴黎生活。特别是临近圣诞,尽管经过游行示威,可是政府会立即对该地区进行修复,而其他时间,各地还是笼罩着浓浓的圣诞氛围。


本文作者目前于巴黎政治大学交换,部分资料参考:新欧洲,Wikipedia,欧时大参,《美国华人和加拿大必读》,《南方周末》,《中青在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杨晨晞,责编:陈芳婷,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