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入华初体验:够高富帅,本土化挑战艰巨
2014-02-14 07:45

Uber入华初体验:够高富帅,本土化挑战艰巨

昨日(2月13日),美国叫车App UBer在上海召开发布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文名为“优步”。作为一款高端私人用车服务,Uber此前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低调运转,正式进入中国之后仍将与租车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高端和私人化的用车服务”。Uber在北上广深均已配置区域负责人,杀入竞争激烈的中国App叫车市场,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Uber中国定位:高端私人用车

Uber并不是一款“打车”App,我称之为“叫车”App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出行需求。在美国,UBer与租车公司、的士公司甚至私人车主均签订合约,也就是说,Uber美国版=中国的打车App+用车App+拼车App。

在美国之外,Uber只与租车公司合作,因此在中国易到用车是它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易到副总裁曾在半年前表示, “Uber进入的高端租赁领域,这一市场目前门槛很高。Uber入华需要时间,和易到短期内不会有正面冲突。”现在,Uber入华自然有了正面冲突。

不过新来者Uber才刚开始,是易到的追赶者。Uber目前目标市场还比较单一。车辆较少,车型比较豪华,例如奔驰E级、奥迪A6和宝马5。


图1、在Uber广州地图上能见到的空车寥寥无几。

Uber的核心竞争力被归结为“服务”,汽车司机经过专业的App和礼仪培训,会帮助乘客放置行李,车内会提供饮用水等附加服务。但易到则做得更加贴心,除了饮用水之外,易到部分汽车还有车舱香薰、免费WIFI、手机充电等服务。

高端的服务价格也上了一个档次。使用Uber从广州梅花园到白云机场费用约为150-200元,价格是的士的两三倍。UBer计价采用两种方式:每分钟0.6元+每公里2.17元,14.5元的起步价,广州的士车起步价为10元,续租每公里2.6元。

对于高端乘客,豪华汽车+精致服务之下,这个价格并不算贵。不过,中国版Uber“易到用车”的选择更多,后者提供舒适、商务、豪华、土豪、经济等多种级别的车型和价格供用车人选择,车型从奔驰S系列到现代伊兰特均有,广州接机服务从168元到1500元不等。更多的选择自然有更广的市场。

Uber App体验:需更接地气

Uber中文版更像是英文版的汉化,相关界面和流程不适合中国用户的习惯。还需更接地气。

目前使用“优步”在AppStore无法搜索到Uber。下载Uber后,注册流程极不友好。在录入手机邮箱和密码等关键资料后,还需要分开输入“姓”和“名”完善资料。显然,这是为西方人设计的。


更头疼的问题在绑定信用卡或者支付宝这一步。由于UBer的盈利模式是从乘客支付的费用中获取分成,因此,必须将用车的支付环节在自己手里。用户必须至少绑定一张信用卡或者绑定支付宝海外代扣(支付给Uber美国),才可以使用叫车服务。绑定过程十分繁琐。


使用时,搜索功能甚至不具备可用性,例如对广州机场的搜索就需要使用“新白云机场”,使用“白云机场”则不行。主界面的“转到PIN”的PIN为何意?如何选择上车和下车地点让人疑惑。在成功叫车后,用户在见到司机前,无法与司机直接联系。可能是服务器原因,在WIFI条件下加载地图和搜索时有明显的卡顿。

汽车App的售后服务也十分重要,不过UberApp目前只提供了Twitter、邮件和短信等链接,还没有添加官方微博、400电话这些更接地气的客户服务渠道。

或许Uber将其种子用户瞄准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易到用车等App并没有英文版,Uber更适合他们使用,这些人中间也有不少高端用车需求的精准用户。如果Uber需要将其App推向中国用户,还需要升级App体验、改造流程和加强本地服务,更接地气才行。而这需要在中国建立本土化的技术和产品团队,目前Uber中国大多为运营和社区人员。

Uber所面对的中国市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任务艰巨

如上所述,在App、流程、服务和团队等方面,Uber的本土化挑战还很多。

中国用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打车App在去年遭遇血洗,借着腾讯和阿里移动支付大战的东风,嘀嘀和快的已经成为打车App的双寡头,各自坐拥4000万用户。为了扩展自身业务和帮助巨头抢夺Offline资源,这两个玩家在资本的支持下渗透到高端私人用车领域是大概率事件。

还有拼车模式的存在。它们对接私人车主和乘客,某些场景下可以取代Uber。而Uber却难以将其在美国的其他模式推行到中国。

如果Uber做低端市场,将影响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后者与政府关系十分微妙。接入私家车主,则可能会帮助到“黑车司机”,它们在中国是著名的钓鱼执法的对象。与出租车公司合作做打车App?嘀嘀和快的已经封死了。

还有个水土不服的魔咒,这是许多国际巨头进入中国所遭遇的问题。要做Local资源的对接,这一点更加明显。中国有特色,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特色,例如管制。UberCEO曾经说过他们跟每个政府相处都小心翼翼,但中国分散在各地交管部门的一些管制,或许他还没机会见识,因为Uber还太小。

打车、拼车、用车、P2P租车、传统租车、代驾、汽车服务……围绕汽车的App生意正越滚越大,Uber这个外来的和尚机会不多,但“用车即服务”的思路倒值得用车App们借鉴。在产品、价格之外,给用户更多的超预期的惊喜,通过口碑自然传播,而不是单纯靠补贴抑或地推这些“硬办法”。

作者微博@互联网阿超,微信SuperSofte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