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丑陋鸿沟:这一次我为什么看好老罗的聊天宝?
2019-01-16 16:27

跨越丑陋鸿沟:这一次我为什么看好老罗的聊天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增长官(ID:zengzhangguan),作者:范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普鲁斯特写了本《追忆似水年华》,开启意识流先河,但通读者甚少;乔伊斯传其衣钵,出版《尤利西斯》,在文学界影响了更多的人。曾经哗众取宠的前卫艺术,归位于习以为常的大众文化,倘若产品本身没有改变,难点就成了如何 cross the chasm,也就是“跨越鸿沟”:循着早期采纳者(early adopters)的脚印,最终找到一帮从众者(early & late majority)并投靠之。



跨越鸿沟的一大挑战,在于跨越审美鸿沟。知乎、豆瓣、豌豆荚、Evernote、Salesforce 等皆曾经或正在踩坑。稍有不慎,轻则泥沙俱下背离本心,重则积重难返两不讨好。



罗永浩终于迈出了信仰一跃。昨晚在社交 App“聊天宝”发布会上,他终于彻底恣肆放飞,豪送倒贴、招商晒货、拥抱三四线、酝酿区块链(这三个字当然没有明说,但已经暗示得不能更直白了),很接地气地走出舒适区,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舞台上的老罗,祭出一套套包装精美的金融炼金术。惯看秋月春风的淡定外表下,将拼多多式赤裸裸营销话术“送换夺”改换成仪表堂堂的“宋焕铎”民国人设这一做法,或许是这位情怀商人不甘自降身份的最后一道遮羞布。


对这场发布会的观感,我的好基友、自如市场总监邹曈的点评想必代表一众曾经的锤粉:“我明白这个道理:活得面目全非要比香消玉损好。但我以为老罗会站着死,而不是活成一个让初恋怀疑人生的样子......”


同为创业者,我无意于对气若游丝手握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前辈落井下石(事实上我本人惊艳于当年坚果 Pro 2 的工业审美而果断购入了一台,算是产品能力层面的部分认同)。经过数年商海锤炼,我能理解成熟企业家“碍于环境而屈就审美”的平衡与妥协,也深谙聊天宝“大金元宝”式的憨丑 icon 设计就是在构筑一道天然障壁,将我们这些自诩互联网精英的非目标受众驱离出去。



在“三款 App 相继宣战腾讯”这样盛况空前的日子里,我甚至私下提前表达了对聊天宝的看好:老罗本身草根出道,项目离钱近,离五环外人群近,简单粗暴不跟你瞎 BB 商业模式创新,更是坦率直面欲望,毫不藏掖商业野心。


说不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前两年参与一场创业家闭门聚会,听豌豆荚创始人 junyu 分享创业起伏的心得感悟。


彼时豌豆荚大势已去,忍痛贱卖,以不到 2 亿美金 down round 价格收归阿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豌豆荚老对手、在移动应用市场领域曾经焦灼鏖战的竞品之一——91手机助手,此前却是以 19 亿美元天价被百度纳入囊中,成为后者登陆移动互联网方舟的一张昂贵船票。


权衡利弊得失,junyu 坦诚解剖豌豆荚的壮烈失败根源:“高估了用户体验在增量时代贡献的价值”。


换句话说,处于红利爆发时期、高速增长赛道的创业项目,就应该顺着风口(在合法合规、不违背普世道德观及你个人商业洁癖的前提下)无所不用其极地跑马圈地、劫掠式地洗夺用户,快速抢占更多市场。猎豹、滴滴、快手、摩拜早期井喷增长概莫能外。


91手机助手 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利用预装、刷机、捆绑、暗门等手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用户安卓手机,疯狂获客,份额狂飙。尽管某些行径为业界不耻,但“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同一时间,豌豆荚则审慎揣摩每一颗像素点、每周推荐用户体验极佳的 App、评选设计奖等,始终秉持着濯清不妖、人畜无害的姿势,紧密团结了一小撮“高逼格”用户,却很难在大众市场上同凶残的 91 撕抢啃食。


事后复盘,虽然豌豆荚一度增长数据也很不错,却不是靠所谓的用户体验,而只是因为赶上了增量市场的风口浪尖。要知道那段红利时期,随便做点什么事,效果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对这一点,我早年任职于缔造网游传奇的盛大网络、在创新院参与 WiFi万能钥匙 早期孵化并最终见证它如今星火燎原时,尤为确信。



美学 18 世纪从德国哲学系统里发展出来,词根“Ast”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觉学,也就是说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生命的丰厚,记忆的深度,都来自对美、对艺术的细腻感受。


演化心理学认为,艺术起源于对智力的性炫耀。这种性炫耀有两层含义:


1. 在求偶过程中向异性显示自己的智力(通常是男性向女性显示)


2.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向同性显示自己的智力,以求得较高的社会地位(通常是男性向男性显示)


直男参照淘宝专题买给女友的廉价毛绒玩具、甲方爸爸描述不清却倍加推崇的“五彩斑斓的黑”、 石窟佛像人为着色修缮后的冶艳妖娆、体制内电影节颁奖典礼的背景板、你家七姑八姨最爱用的微信表情包、上一代 iPad Pro 附带 Apple Pencil 的充电方式……一切物件从来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性,不同的人使得这种可能性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审美评判体系,这本无可厚非;逼仄的是,让审美层次远不在同一维度的人主宰你应该摄入什么、买单什么。


(上图:修复前后的安岳石窟佛像遭遇色彩洗礼)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我认为,审美这档子事,本身不应有高下之分,或者说根本没有办法建立起这个评判体系。评价价值观的高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应用,而一种评价体系是不应因其评价的对象客体而改变的,这是一个递归的死循环。


至于那些承认审美存在鄙视链的,我也理解,实际指代的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大众倾向或阶级偏好,是人口统计学上的意义,并可被数据化衡量及大规模商用。


例如,2005 年,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的三位教授 Hannah Faye Chua、 Julie E. Boland 和 Richard E. Nisbett 做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神经科学(Cultural neuroscience)”实验。


他们把一些图片,分别拿给美国人和中国人观看,然后记录受试者的眼动情况和记忆能力。结果表明,美国人对图片中的单个物体感知更敏感,而中国人则能够对整体背景、外围环境产生均衡感知。


换句话说,中国人更擅长观测充满信息的复杂多变的环境。Chua 他们将这一结果,归因于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更信奉集体主义。



后续更多研究不断印证了 Chua 等的发现,即观察复杂场景时,亚裔大脑中的图形处理区域会活跃起来,这使他们更能关注到整体;而非亚裔的大脑活动则主要集中在个体物体识别区域。


Porter Erisman 在自己的畅销书《六十亿购物者(Six Billion Shopper)》中,记述了李开复曾在谷歌实验室跟踪眼动实验时,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美国的谷歌用户会将目光牢牢锁定在搜索框,中国的谷歌用户则目光游移,很可能把整个网站扫视一遍,就像是在寻找潜藏的“小惊喜”。



由此不难理解国人从早期门户时代延宕至今的“淘宝式审美”:整个网页镶金镀银、大红大绿、小字细密、塞满缝隙,宛如一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庙会浮世绘。享受丰裕物质消费文化当下的国人,原本就爱扎堆凑热闹,如今更不需要节制的信息流来省时间,要的是杀时间。


(顺手截了一张京东年货节的促销图,你一定对这样的国产设计司空见惯)


至于早年的 eBay 易趣、时下的亚马逊中国,很难理解国人这种竞逐喧嚣的心理,搞得页面严肃呆板,死气沉沉,还自以为深沉内敛、逼格满载、不叨扰用户。用《全栈市场人》 作者 Lydia 的话说,这就像去菜市场的时候人没有心理防备,买半只羊都不会肉疼,而倘若去逛个精品店,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醒醒吧,坚持我行我“素”的性冷淡理念,是断然不可能在马爸爸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的 BGM 里击败大淘宝的。


想要破解知识诅咒、摘除有色眼镜,或许借助数据分析平台 GrowingIO、ABTest 服务吆喝科技这样的第三方工具,能够稍稍帮你还原更真实朴素的大众。



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审美算法,镌刻到基因里,并受教育水平、国家种裔、年龄层次的影响。


几年前,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 Katharina Reinecke 等人发布了一篇题为《Infographic Aesthestics: Designing for the First Impression》的论文,将千人千面的审美评价开发成了一套实验量化算法。通篇读完后,我对“淘宝式审美”再无任何偏见,甚至坚决拥立对上了年纪的长辈,提供“相对丑陋”的设计。


Reinecke 是怎么做的呢?


她通过对“色度”和“视觉复杂度”的悉心研究,设计了一套模型,能够对给定的网页进行文字识别、图像区域处理,打出一个评分。


例如,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平均色度是 4.09 分,远低于 5.17 的平均分和 6.10 分的最优水平;复杂度为 4.80 分,比最佳值 4.23 分高了约 0.6 分。


为了验证这套评分算法的准确度,她率领同事从不同类别中选出 450 个不同网站(其中 20 个曾被提名“互联网界的奥斯卡奖”Webby Awards),要求 242 名受试者各自随机看其中 30 个网站,根据 500 毫秒内的第一印象打分,满分为 9 分。最后将受试者的评分平均分与经由算法生成的预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令人印象深刻。 Reinecke 的模型能够解释审美偏好中 48% 的影响因素,这意味着,仅研究色彩和视觉复杂度,就能够解释我们对特定网站近一半的直接反应——喜欢或不喜欢。




根据 Reinecke 的研究,高复杂度(往往是有着大量文字和链接的不对称网站)和视觉吸引力之间呈很强的负相关。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微妙的平衡点,例如,复杂度 4.2 分的网站的吸引力,几乎是有着更高复杂度杂志评分的网站的两倍。


Reinecke 还有一些实用发现:


  • 对于同样的事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它吸引人。例如,教育水平与色彩的偏好水平显著相关,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更喜欢颜色少一些的网站;


  • 40 岁以上的受试者对视觉上更复杂的网站展现出强烈的偏好。在试验中,年长受试者对复杂网站的吸引力评分,比 20 岁以下受试者的评分高了 60%;


  • 一般来说,年轻受试者更喜欢采用饱和色和较多图片的网站,而年长者喜欢的是以文字为主、有鲜明特色的多块文字区、但色彩饱和度低的网站;


  • 男性喜欢使用灰色或者白色作为背景的网站,而女性则喜欢采用更加均匀的色系和柔和色调的网站。


梵·高的这句自白,或许能换个角度加以诠释: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所以,对上岁数的长辈、教育程度低的低线人口,怀揣更多同理心吧。他们未必是网络话语权的把持者,却代表主流审美观的走向。他们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当你觉得自己开始接受曾经不屑一顾的花里胡哨,你可能只是老了。



另外,国籍和地区也会对网站审美偏好有影响:


  • 墨西哥和智利的受试者喜欢的网站,其复杂程度大约是俄罗斯受试者喜欢的网站的两倍;


  • 马拉西亚的受试者喜欢的网站,其色彩评分远比芬兰和德国受试者喜欢的网站高;


  • 泰国的男性受试者偏好明亮的粉红色和绿色的网站设计;


  • 无论是视觉复杂度还是色彩评分,美国的受试者都处于中间水平;


  • 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有着相似的偏好,例如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这三个国家都喜欢色彩丰富的网站,而芬兰和俄罗斯的受试者更偏爱视觉丰富度低的网站;


  • 中国人毫无悬念地对高视觉复杂度的网站充满热情;


  • 生活在大城市增加了人们对“现代网站设计”(以更少的颜色和更精简的布局为特征)的偏好。


(上图:英国的 lingscars.com 官方网站设计,他们撮合了当地最多的独立租车群体,2016 年交易量 £85 million,官网设计堪称鬼畜,你不妨打开浏览器近距离感受一下这种冲击)


Reinecke 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审美的分歧竟是如此显著。正如庄子在《齐物论》所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审美是无法向下兼容的,但这不代表站在审美鄙视链顶端的评价体系,从商业收割角度也能赢家通吃。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金字塔式人口结构的消费市场上,屡试不爽的商业奇袭案例,通常是恰恰相反的。


我消灭你,无关审美。


最后祝福老罗。如果后续进展不顺利,下沉不彻底,可以尝试把聊天宝做得丑点,再丑点。有科学给你撑腰。


参考资料:

[1].  Infographic Aesthestics: Designing for the First Impression,Lane Harrison, Katharina Reinecke, Remco Chang

[2]. THE MYTH OF UGLY DESIGN,ANDREW MCDERMOTT

[3]. 在三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里,我看懂了社会分层,投行PEVC

[4]. 为何我们能容忍本土互联网产品“丑”,深响

[5]. 审美、价值观有没有高下之分,詹昊恂

[6]. 屏幕上的聪明决策,Shlomo Benartzi

[7]. 崇拜的心理学现象(二)——首因效应,De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增长官(ID:zengzhangguan),作者:范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