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也能生育,还有谈论爱的必要吗?
2019-03-20 10:25

当机器也能生育,还有谈论爱的必要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读(ID: dandureading),编辑:坏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有想象过未来世界里生育的方式吗?除了代孕、同性恋者生育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机器独自合成胚胎的可能?《单读 19:到未来去》中的科幻小说《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讨论的即是这个问题——当一切秩序混乱,生命的孕育也不再依靠两性的爱为前提,快乐又从何谈起?今天我们选取了《单读 19》共读群中部分读者的读书笔记,文章的情节虽然固定,但从中发散的思维和理解永远因人而异,这不仅仅是科幻作品阅读的奇妙所在,也是未来之于每个人的存在定义。



@流徽照影


这篇文章呈现了一部 2040 年的纪录片,用文字拟出其镜头语言、采访对话等方面,沉浸感较强。纪录片回望了 20 年代早期、20 年代晚期与 30 年代晚期这三个时段,而这种时段的选择,与人类繁衍后代的新突破、认知自身的新问题密切相关。 


首先是“代孕”时段,对照了需求与承担代孕两位女性:吴英冕与 Neha。吴英冕社会地位较高,可受到家庭与传统观念影响,不自觉地响应家庭(不能无后)、社会(千年如此)对自身的生育要求,尽管有时显得迟疑,但在理性上依旧接受了。但同时,过大的社会压力剥夺了吴英冕亲自生育的权利,她只好通过代孕去获得孩子,追求“当母亲”。而 Neha 社会地位低下,无意识地接受了现实给予的一切,先是意外怀孕顺势结婚,然后为了维系家庭经济,把生育作为工作。而 Neha 不得不面对传统观念与商业要求的冲突:她一方面似乎认同这些孩子并不是自己的,这只是一份“出租子宫”工作;另一方面又感到难以割舍,似乎无法接受十月怀胎生出的孩子只是商品而已。吴英冕那一刻喊出“我们就应该遵守规矩”,拒绝承认代孕女性的母亲身份,但旋即低语“我怕我心软”,也可见这种撕裂感不仅是 Neha 会感受到的。这一时段,带来的核心问题是:母亲是什么? 


其次是“非常规孕育”时段,这个时段的技术能够让男性怀孕、女性之间结合怀孕。大野敬二作为男性,希望“彻底而自然地”完成女性的自然生育功能,并认为如此才能真正认同女性。之后的手术并不顺利,他/她面对“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无解难题,选择牺牲了自己,来成全自身的“信念”、澄清大众对自己的“误会”。而 Hanna 与 Fatima,作为两个女性,借助技术通过彼此就能生育后。她们似乎有点觉得孩子是见证爱情的“私有物”,同时也觉得传统家庭父爱缺位太过常见,而两个母亲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这个时段呈现的人物,必须承受强大的舆论压力,她们在生理上彻底挑战了社会关于性别的固有认知。这一时段的核心问题则是:性别是什么? 


最后是“体外孕育”时段。在生殖大衰退、世界崩溃的背景下,体外孕育技术成熟,无需人类个体、且能够通过算法决定新生儿的基因构成,完全废除血缘纽带。 MOW45(各种意义上的身份成谜)认为人类不过是基因的奴隶、低效的机器,TA 要求(或者设定?)体外出生的新人类接受整体性的生命观,并赋予他们极端的自由,如选择性别(这里可能逻辑不通,新人类做出选择是受教育的、还是出生那一刻无意识的?前者依旧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后者似乎不能说成个体自由)。这一时段,更逼近了一个究极问题:人是什么? 


通过如此梳理,不难发现,技术手段能带来改变,但无法提供解释。新的、不同的、未知的,会冲击既有的社会观念;而这种冲击带来的认知上的不确定,伴随着迷茫、痛苦、反感、憎恶等一系列“排斥反应”。人类从来就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无论是“母亲”、“性别”还是“人”,这些是在社会话语中建构出来的概念,以往没有确切的答案,未来似乎也不会有,甚至会因为认知基础的根本不同,根本上不可能取得共识——除非像 MOW45 那样赋予新人类整体性的生命观,但这又立即与其所说的自由选择形成对冲。同理,去思考标题——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反而显得更加荒诞与悲伤,正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无法达成完全的、永恒的共识,社会上种种诱人而抽象的概念也是流动的,我们才只好抓住这一刻的确定,品味其中的似是而非、转瞬即逝的快乐。



@余霜仁


昨夜读这篇的时候刚爬上床,子时,我开着一盏床头灯,蜷在被子里用不长的时间看完了整个故事。翻到第 64 页的时候,看到那行——“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一部纪录片”,突然忍不住湿了眼眶。


这是很新鲜的体会,至少此前我读科幻时少有。阅读过程中,我一再向自己确认:这真的是科幻吗?似乎除了偶有的与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相关的词汇能证明之外,故事里的众生百相,我似乎早已在哪见过。


故事的逻辑很清晰,清晰到乍看好像很简单。三个单元衔接,两次反转推动情节,在结尾以题目收束,核心是孩子,换言之,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从正常的男女两性组合开始,到非典型性别生子(女同、变性人),再到完全不需人来完成“生育”这个动作,科技进步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转念一想,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孕育诞生这些“进步”的心理基础和认知文化早已在无形中暗自生长,直至某日,它们变为科技外壳包裹着的庞然大物,朝人类始料未及的方向一路狂奔。


但陈楸帆到底还是不忍心,虽然故事在细思之下有些怖人,可不论是叙述语言的温和沉静,还是借书中人之口道出的“希望你们能够爱它们,像爱你们自己一样”,都传递出作者克制之后的淡淡希冀。


毕竟,人类还在,希望就在。


@O.U


这篇科幻小说的写法很特别。全篇用文字完整描述了一部不存在的纪录片。(甚至连片头音乐都没放过。)读完后,我觉得这种写法很有趣,就多想了一下,后来发现这种写法其实有其道理。


首先,这是采访纪录片,所以几乎全文都是对白,虽然这消解了小说的故事性,但这也更清晰直接地表现出每个人不同的内在困境。在这些困境的对照之下,世界被绷紧,冲突一触即发。而纪录片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小说,文章人物的转换不再需要情节去润滑,作者也得以更无所顾忌地推进场景的切换,以便从横向和纵向更全面彻底地展现那沉甸甸的困境。


而在看完结尾后,我觉得我读懂了题目——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未来我们自然且真诚的情感诉求的实现,在那无可避免且难以打破的伦理道德困境下是极其艰难,痛苦的,但我们依然能快乐。而反过来想这是不是一种警诫呢?


这让我突然想起康德所说的——“永远不能仅仅把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始终要将之作为目的。”


@欣欣然


曾经问过一个 gay 蜜,你们有没有想过怀一个自己的孩子。他第一反应就是男人怎么能怀孕,然后过了一会儿又说……其实,如果可以,我愿意为我的爱人生一个宝宝,当然要技术允许。


我对很多当下无法满足的奢望(难愈的疾病、心理的创伤等)都寄存在了未来——未来会变好的,最好的尚未到来,一定会有技术能克服 XXX 的。因为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所以每一次念想的当下都令人快乐。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采访,大概是说李世石被 AlphaGo 击败的时候,一位围棋观众一直在哭,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因为人工智能击败了人类顶级棋手而难过,但事实上,后来那位观众说,没想到 AlphaGo 的落棋竟能如此美妙,让他忍不住落泪。科技带来的美是可以让人动容的。希望技术能开启一个更开放更浪漫也更深邃的世界。或许值得期待。



@不二


第一眼,我以为是一个短片电影的脚本。黑场,背景音,人物行为描写。所以我总是在想象画面,人物关系等等,这也让我脑海中不时闪过其他类似电影的片段。比如《lie to me》中一集关于在纽约的印度非法代孕妈妈,一对才成年不久的偷渡姐妹,被骗去代孕却因为不堪忍受心理压力自杀。在那一集里,代孕母亲没有文章里的 hanna 那么幸福,她们只会为金钱和家庭生存,在简陋的环境中,为别人生下孩子。


我在想,如果代孕成为一个产业,利益驱使下人性的阴暗也一定会酝酿更阴暗的悲剧。所以,我总被文章中人性的美打动。需求代孕者,代孕者,大野,同性的女子,都只是想要成为一个母亲。但是,为什么呢?在未来,成为母亲的渴望会变得如此强烈么?每个人,无论性别,都能成为母亲这件事背后,是希冀人类的繁衍,或者依旧是身体基因的渴望?还是一种陪伴的期待?


我突然又想起《小偷家族》里的一句话“不是生下孩子的,就能被称之为母亲”。以此为背景,我想,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虽然经历非常痛苦,但最终成为血脉上妈妈的这一刻,一定是快乐的。但凭借这种方式,未来亲情的厚度会变得更加浓厚还是相反?在看到最后一个故事时,《黑客帝国》以及《神秘岛》乱入。但在作者笔下,一个秉承绝对信仰的组织,不会让无性繁殖成为器官工厂与非法者的武器。那时候的人类一定有了替代亲情连接社会的新方式。那会是什么呢?爱情友情?心灵直觉?


@镜中行深


我总有一种错觉,觉得这不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始终让我在未来与现实之间摇摆。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交错进行的,且确实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会浮现出对应的画面。作者基于科技发展对未来人类生育方式的多种方式逐一展现,突破了传统对自然生育的固有认知,子宫出租(可以说现在已经存在,并形成了隐秘的产业链)、同性生育、人工合成都是在现在和未来我们可期的模式。


从正面意义上,确实能解决现在特定人群所面临的切实问题。但科技发展虽然能突破医学层面难题,但是否也向人性的正义发起了挑战?如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反对完美》中所说,若父母可以通过基因科技来设计或订做子女,原本两者存在的生育及养育关系似乎也可能成为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从属关系,那所衍生出的新的责任与义务问题就亟待解决。此文中,吴英冕和代孕妈妈 Neha Srivastava 的故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阶层和资本或隐或显的作用下突显的性别与种族歧视等问题,并能发现由于代孕的交易问题出现的违背人性的现象。


至于艺术家大野敬二,以绝然的态度义无反顾投身到男性生育的体验中,切身体会真实分娩,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赞赏之余,不禁还是会有许多思考。题名为“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可我们是否仅是贪图此刻和自身的快乐,而不顾腹中生命的未来境遇?不管是同性孕育和男性孕育或其他形式的孕育,就如大野敬二所说“生育后代本来就是自私且未经允许的”。那这种想要成就自己的完整,却对后代的未来缺乏充分思考的做法是不是值得称道呢?这种情况下的我们,还会快乐吗?



@Una


文中的人生由无数个“一刻”组成,尝试完成各种任务或者某种向往,赋予其勇气、意义,夹杂着无奈、反抗,以及喜悦。


不远的未来带给了我们什么?未来里面的人有怎样的变与不变?前半部分,我并没有看到太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文中的未来似乎和当下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是一种更加功利化、资本化、数据化、结果论,以及依旧充满各种偏见的世界。当然,这里的人们也在以人性中的柔软与之抗衡。


文中提到“人的观念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大野敬二、两位女妈妈的选择更具变革性,也因此更有争议。“人与人互相理解的时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那些强烈的反对,我理解为,部分原因是自然属性或物种天性的更强烈展露。不远的未来时空,我们在文明上的进步与包容也许只是寥寥。人们总是低估或者忽略自己的一些言行对于他人造成的伤害。


关于 MOW45 所描述的世界,相对来说,未尝不是一项选择,“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情感与诉求”这一句令人动容,正如大野敬二、女妈妈们的情感选择。怀胎十月、痛苦分娩是母亲,辛苦取卵也是母亲,投入心血养育和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也是母亲……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不是科技。不过,读到“新的人类被取消了低效的有性繁殖能力”,这种绝对的“切割”与设计还是令人心惊。这是否又是新的一场游戏规则。也许,宏观上并无太多不同吧。


我想,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但也是坚定、无悔,又犹疑的。


(图片来自电影《别让我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单读(ID: dandureading),编辑:坏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
赞赏文章的用户1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