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彩礼不超过三万,为何做妈妈的却倍感焦虑?
2024-04-15 11:05

广西彩礼不超过三万,为何做妈妈的却倍感焦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清风,编辑:紫甘蓝,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广西农村父母在子女结婚问题上的焦虑感。虽然广西彩礼不超过三万,但农村妈妈们在儿子结婚问题上倍感压力。

• 💡 广西农村生活态度轻快、随性、自在,注重当下生活的幸福感。

• 💡 农村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态度较为自由,尽力而为,不过度干涉。

• 💡 由于婚姻市场不平衡,广西农村男性结婚越来越困难,增加了父母的焦虑感。

众所周知,当代年轻人婚恋不易。适婚青年中性别结构明显失衡,男多女少,再叠加上全国性的婚姻市场,农村普通男性的婚恋处境更为艰难。儿媳妇难求,成为压在众多农村父母心中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极大,东西南北地区的农村父母对儿子结婚压力的感知和反应也必然有所差别。


生活:“当下开心最重要”


我家地处西南边陲广西西部,是少数民族,很多民俗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有显著差异。这里的生活是一种相对轻快、随性、自在的状态。村庄大多是原子化的,村民之间社会竞争不强,人们精神压力相对较小。人们遵循着“开心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哲学,注重当下生活的幸福感,生活面向比较强。


老家有几句俗语,准确地形容了这种生活态度。“吃得不香,聊得香”“吃得香,聊得不香”“吃得香,聊得也香”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三种状态。“吃得不香,聊得香”的意思是,即使我们物质上比较贫穷,没有什么好吃好喝的东西,但是人们之间相处得融洽,聊得开开心心,那也比较知足了。


“吃的香,聊得不香”,表达的是,就算是大富大贵,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人们之间相处互相不对付,聊不来,牛头不对马嘴,那么生活也没有什么意思。“吃得香,聊得也香”是人们最好最向往的生活状态,生活富足,吃穿不愁,与人相处交往能够快乐和开心,那就最为满足不过了。


简言之,人们更加重视个体在当下的生活,追求现世的、实在的生活幸福感,较少考虑长远规划和超越性的精神价值。


网络上有不少短视频中呈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穿着朴素,村里房子没有那么豪华气派,但人们总是笑呵呵的,非常热情好客,而且比较注重饮食。民族节日众多,每到大小节日(春节、元宵节、正月底、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秋收节、腊八节等,节日持续3~8天不等),农民总会返乡与亲人团聚在一起,杀鸡宰羊,做特色小吃,喝酒聊天,做欢歌(唱山歌),出游娱乐等。


随着私家车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辆私家车,每到节日时,许多村民们全家老少会一起开车到周边城市的景点、公园和商场中旅游玩乐一到两天。


在这样的生活观念之下,农民打工挣钱是主要是为了生活快乐,而不是积累和发展。农民往往是挣多少用多少,有多少用多少。农民建房子的时候,往往是今年先打地基,明年挣了钱再起一层,后年起到第三第四层,没挣到钱就再等等。装修上,先装内部的房间。如果二层是生活卧室,就铺上地板砖,而一层是人们聚在一起的客厅,水泥地板就足够了,不需要那么讲究。而房子外墙,有余钱可以装修一下,不装修也没事。村里很多房子的外立面仍是粗粝的红砖墙面。


因此,建好一幢房子,往往要持续3~5年,甚至更久。村民们更加倾向是否实用和舒适,不是非常注重用房子的华丽程度来在村里“挣面子”。总之,人们的生活观念是“轻为以后积累,重在当下生活”。


结婚:婚姻主要是子女自己的事情,父母搭把手成人之美


在老家,父代与子代之间的代际责任关系比较轻,子代在成年后的生活决策相对独立。父代对子代没有沉重的人生任务观念,只是生命历程中的角色改变的重要事件和节点。一般来说,父母将孩子养大成人之后,成家立业主要是子代自己的事情,需要子代自己去奋斗和打拼,自己去谈朋友交往恋爱。


娶妻生子主要是儿子自己的事情,不是亲代的责任,亲代的态度和行为是尽力而为,适可而止。父母有能力则尽量帮忙,能力不足也没办法。这种个体化和原子化的倾向在代际之间比较明显。


老家当地的年轻人早婚、适龄婚和晚婚都存在,个体选择婚姻的自由度较高,少有父母的逼迫和媒人的牵线,十里八乡内还没有职业媒人。早婚的年轻人,一般是18岁下学后外出,自由恋爱然后回家成婚。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因为先成家也是好事情。


而晚婚在村庄里也不会受到舆论压力,毕竟这是个人的决定。30多岁结婚虽然有些晚,但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会认为男性只是选择了先立业再成婚。去年夏天在广西另一个村调研发现,当地人认为“40岁之后没结婚的单身男性”才可能会成为光棍,40岁之后也不是没有可能结婚,只是概率比较小而已。


谈到结婚成本,老家与全国各地相比,那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在民族婚俗当中,似乎没有彩礼一说。一般是婚礼前几天有个“过礼”的环节,男方将“女方家办酒所用的酒食和礼金”作为礼物带到女方家,女方家再添置一些钱为女儿办酒席和置办嫁妆。礼金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很少超过3万元。


这些年物价上涨,办酒席费用变高,礼金上涨,一般在5~6万元左右,这些钱全部用于双方的酒席和置办作为嫁妆的一些家具。因此人们经常会开玩笑说“嫁女儿大多是要贴钱的”。而其他地区婚俗中常见的拦门费、改口费、三金费等在老家婚俗中也很少见。所以,对老家的父母一辈而言,子女结婚时尽量搭把手,帮一帮,是一种成人之美,压力感普遍不是很大。


恋爱:儿子谈对象了,农村妈妈忧喜参半


弟弟是1999年生人,今年24岁。大专毕业后自主打工谋生,工作不是很稳定。前些年,父母还不是太担心他的婚姻问题。一是因为他年纪还小,不够成熟,还没有学会如何担当。二是刚毕业步入社会没多久,希望他能够多历练,至少养活自己。


然而,眼看着这两年村子里能顺利结婚的男孩越来越少,“男多女少,女孩金贵,媳妇难求”的压力终于还是传递到父母身上了。母亲非常忧心越是往后拖,越难成婚,便开始给弟弟催婚。她时常催促弟弟“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要趁年轻早些结婚,年纪越大同龄女孩就越少。最好能找一个本地同民族的女孩,这样双方家庭知根知底,遵循同样的风俗习惯,结婚不用花太多钱,父母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忙,合两姓之好。


2023年,弟弟谈了恋爱,女友是隔壁村一位同龄女孩子。父母得知后非常高兴,希望弟弟能够认真对待这段感情,尽早做出结婚的决定,他们好做些准备,打好配合。女孩子曾在我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地来过我家玩,父母虽然清楚但却非常配合,没有戳穿他们。或许是还没有下定决心和两个人没有相处磨合好,女孩子不愿意操之过急,所以还未正式地和我父母见面。父母也就耐心等待着。


过年前,女孩子主动加了妈妈的微信,主动向她问好,嘘寒问暖地关心着。这让母亲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猜测女孩子应该是有心认真与我弟弟交往,奔着结婚去。紧张则是因为她有些不知道如何与未来儿媳妇相处比较好。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我结婚时的一些影响。我先生是中部省份的汉族,双方家庭很多文化和风俗差异较大。例如我们家这边礼金普遍较低,比较随性,更注重心意和言语上的礼数,而他家那边的礼金人情非常大,初次见面时婆婆就给我包了2000元红包。订婚后到他老家初次拜访亲戚,收到的红包普遍1000元以上,公公婆婆过年给我包8000的红包。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这让我倍感心理压力。我和妈妈讨论过这些事情,提到过感觉和男方家亲戚打交道会有些心理压力。她也觉得虽然男方家庭很大方,包了大红包,但人情太重,经济压力大怕跟不上,两家接亲后走人情就让人不轻松。作为妈妈,儿媳可能是本地的,女婿是外地的,人情往来标准不一样,一碗水端平不容易。


弟弟谈恋爱后,妈妈开始站在作为婆婆的角度,认真思量如何与弟弟女朋友相处比较得当,怎么把握好度。她还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要在微信上给对方发个红包示好,还是等过年回家见面之后再说?该不该在微信上对她旁敲侧击,提出尽早考虑结婚的事情?她有些焦虑。加了女孩子的微信,母亲就开始考虑,要怎么做婆婆了。


提前学做婆婆:分寸感很重要


在老家,基于民族风俗和本地习惯,结婚的经济成本并不高,大部分家庭都能够在儿子结婚时出一把力。成家立业主要是子代的事情、子代的责任,父母主要是做好配合。结婚的困难主要是男性青年自身的困难(人品、实力和感情),这些困难较少会转移到父母和其家庭身上。


但是,从妈妈的焦虑和烦恼来看,某种压力正在影响着她。妈妈观察周边村庄的情况发现,农村男性青年结婚越来越艰难了。但却不是难在经济条件。她举了很多例子,村里不乏经济条件优渥没娶到媳妇的家庭,也有不少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却有圆满的婚姻。而是难在“女孩子变少了”,本地女孩子可以选择嫁在本地或外地,本地男孩子却没得选。本地男性选择的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厉害。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信息。不少短视频和新闻都提到了,别的地方彩礼如何高企,父母为了儿子结婚如何节衣缩食和苦不堪言的情况,都令父母震惊之余会隐隐担忧。本地的婚俗观念改变缓慢,他们纵然不会变成那样的父母,却反向坚定了他们对儿子找本地女孩子结婚的期待。


父母对儿子成婚的态度基本没有改变,即结婚要靠儿子自己去争取,父母可以搭把手,出把力。但是基本形势已经变化,父母配合的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例如,在老家,很少有给儿子的女朋友准备见面礼这一风俗习惯。而妈妈是从网络上和我结婚的例子中习得这一做法的,也准备给弟弟女朋友一份见面礼,作为她“配合好”儿子顺利婚事的策略。“形势变了,女孩子金贵,你再像以前的婆婆那样摆架子端着,甚至还凶巴巴的,谁愿意嫁到你家来?”


平时在微信上与弟弟发语音聊天时,妈妈总会先试探问弟弟的女朋友在不在旁边,避免催婚的话语直接传递到弟弟女朋友耳中,令她不悦。妈妈平时还会叮嘱爸爸,不要乱说话,尤其是酒后要注意言行举止,怕儿子女朋友不小心听到后不好之类的。对于以后真正进入到儿媳相处的阶段,妈妈觉得,做婆婆要“懂分寸,懂界限,该说的不该说的,该管的不该管的,心里都得有数儿”。


或许他们已经发觉,他们这一辈将不再有传统式的家庭权威,便开始自己琢磨如何学会做合格婆婆与合格公公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清风,编辑:紫甘蓝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