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职业方向迷茫的我,来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了
2024-04-15 12:09

曾为职业方向迷茫的我,来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原文标题:《走一步看一步,我来到美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从职业迷茫到最终在美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经历。通过不断探索和借助职业咨询中心的帮助,作者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获得了满意的工作结果。

• 💡 作者通过不带明确目的的咨询,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帮助,并成功找到了理想工作。

• 💡 作者从材料工程转专业到心理学,并在申请中取得了成功,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 💡 作者喜欢通过行动真正影响他人的职业道路,最终在美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找到了满足这一需求的工作。

在上海交大读材料工程专业时,我也相当迷茫,也跟大家一样,羡慕那些拥有明确、坚定目标的人。当我决定去寻找我的方向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转,大方向小方向都不清楚。我还有点小懒,是那种想通过多想一点就能少做一点的人,想更有策略地行动。这是我的故事,和你分享。


我在美国的工作就是每天跟人说话


我目前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当工院职业咨询师。


我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说话——和来咨询的学生说话,和需要招聘的雇主说话,和周围的同事说话,一整天都在不断交流信息。


另一件事是回复邮件。虽然不用开口,但对我来说也是沟通的一部分,因为我需要想象对方的形象,然后判断我该用何种态度解答。


▲我的办公室


通过这个岗位,我遇见形形色色的学生,大多都希望我们帮忙修改简历、训练面试。他们带着明确的需求直奔主题,速战速决。然而在我短暂的工作经历里,我发现,从咨询中获得最好结果的,其实是那些不带明确目的来寻求职业发展帮助的学生。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中国学生,在他找到工作前,基本每周都会约一到两个咨询,没有具体问题,只是单纯想要通过我们获取信息。他不止是让我们修改简历,也不打算练习面试,而是问我们在美国求职的底层逻辑、行业的运行规律,甚至有时候仅仅只是为了练英语。


我和我的同事们亲眼见证他从一个英语不太自信的学生,在辅导下变得能够自信流利地沟通自己的工作能力的人。去年,他成功找到美国政府能源机构的实习,今年又顺利斩获满意的全职工作。


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并非来自容易找工作的热门专业,却通过我们的建议拿到很好的结果,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同时,我也更清晰地认识到,每个想要在美国求职的学生都应该更好地利用职业咨询中心的服务,多和辅导老师沟通建立人脉,因为他们能提供的资源远比修改简历多得多。


不过,在一年前,我完全没想过我会做职业咨询相关的工作。事实上,几年前的我根本猜不到我最后会进入教育相关行业。


别人都当我是异想天开


我大学时念的是材料工程,一个非常理工科的专业。


填报志愿时我只是根据名字选了专业,对材料工程的理解非常肤浅。入学以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我能掌握课程内容,但却没有对学科的好奇心。而我身边的一些同学是真的喜欢材料工程,会在课余时间看文章追研究热点,甚至深挖课程探讨。而我却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


年级渐长,我逐渐接触专业的本质。想到未来的工作可能是日复一日的读文献、写报告和做实验,我转专业的心思愈发强烈。但我也知道,眼前的学业压力不轻,我很少有时间真的去做其他方向的探索,也害怕沉没成本,所以我就一边迷茫,一边尝试着有选择地探索。


我发现我格外喜欢国际化试点班的专业课。当我扪心自问学习中收获的快乐源自哪里时,我发现比起课程内容,我真正喜欢的是和老师同学交互的过程,喜欢的是团队合作,喜欢的是班级里的伙伴们为作业激烈讨论、熬夜秃头的陪伴感。


▲在波士顿和iGEM队友参加比赛


同时,我在学生会中担当的职责不知不觉就靠向了人力资源类,更擅长也更喜欢的是负责团队建设以及和人打交道。回顾让我确信了心中的答案:我想要转专业,去学习、研究和人相关的话题。


我开始选修心理学的通识课程,成为咨询中心助管,联系交大各类学院中心理学研究相关的老师共同做文化心理学的课题。在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中边做边学,把课题完整的流程和步骤经历一遍,由此入门心理学科研,并且坚定,心理学是我出国留学时想要申请的那个方向。


在申请季,宾大的录取信中给予我的评价为“Faculties were impressed by your strong research background.”没想到,我业余的探索竟然能够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段话给予我莫大的勇气。


▲UIUC的秋景真的很美


面对一屋子美国高中生,我怂了


刚到美国时,我的目标是支持青少年生涯发展的工作


起源是通过从理工科转到心理学的经历,我发现很多大学生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喜欢什么。也因为迷茫,他们会焦虑,甚至工作了也焦虑,因为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道路。


所以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从高中阶段就思考职业发展方向呢?这样大学就不会填错志愿,万一想转专业还得像我一样费尽心思。


我参与美国的高中实习,帮助刚刚入学的高中生进行非常初期的职业规划探索,鼓励他们提前设想未来职业发展及对应的准备。


▲在费城当地高中mentorship program


然而,我发现我搞不定高中生。我接触的学生来自社会阶层较低的家庭,他们年纪很小,但可能还需要照顾家里面更小的孩子。有时候线上授课,能看到背景里面都是跑来跑去的弟弟妹妹。在混乱的家庭环境下,他们即便想要努力学习,也会遭遇非常大的困难,所以很多时候更不在乎职业发展。


很多他们想做的工作也是我不了解的。他们不想上大学,而是想做房产中介,想做YouTuber,想做美甲师,想做厨师……我自觉已经做好保持开放心态的准备,但有时候和他们对话的时候,我的自我意识依然会冒出来,觉得,天呐,怎么能不上大学呢?


▲带学生们学习拍电影


因为高中是更纯粹的美国本土的环境,我作为外国人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突,非常难融入孩子们的话题,所以我总是感到非常吃力。


也是经历这段实习,我开始犹豫是否该继续读博。


一路升学,我对读博没有执念,只是觉得我应该读。然而真正实践后,我才发现,我真正想做的,不是对某个话题进行研究,而是通过行动真正影响他人。博士项目更多是在解答未被探索的问题,或是研究怎样的项目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可是研究并不能直接影响一个人,它违背了我想做心理学和职业发展教育的初衷。


或许我将来还会读博深造,但现在的我,更想真正涉足这个领域,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


想到不用读博士,我突然觉得松了一口气,整个人都轻松了。


我约了我们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咨询。咨询师听完我的研究兴趣之后,觉得我的经历以及爱好与她的岗位挺符合,鼓励我去联系负责人。负责人和我相谈甚欢,也觉得我的背景合适,建议我申请咨询师的实习岗位。


这段实习让我特别想留在美国高校工作。我切实体会到在美国,整个学校都是为了服务学生而存在,无论是老师,还是领导层,都会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达成想要做成的事。


工作期间,我也将员工之间“我赚钱就是来服务学生”的共识刻在心里,满足了我对帮助他人成长的需求,终于确定这就是我在寻找的那份职业。


▲我在宾大的办公位,最喜欢的是一扭头就能和开着门的supervisor闲聊


我投的第一份简历,给我带来了这份工作


在美国求职,对我而言,最有效的就是通过networking的方式。


我是一个内向并且有点懒的人,所以做与他人发生链接的事情之前,会提前思考很多,希望能把事情想明白再行动,以此减少我接触人的数量,避免不必要的向外链接。


所以比起广撒网,我找到一个和我背景特别相似的中国人。因为我俩背景特别像,所以聊得很投缘。她给我推荐了一个Big Ten学校联盟的工程师职业咨询中心的负责人联系方式。负责人告诉我UIUC的职业发展中心正好在招人,建议我去参与申请。


那个时候还蛮早,大概是五月初,我还完全没准备投工作,甚至简历都还在修改,cover letter也正在写。deadline快到的时候,我本来想不申了,因为UIUC原本也不是我的目标校(我不想去村里),但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负责人再次特意给我发了个邮件,说觉得我的背景很合适,鼓励我申请。


▲从芝加哥机场去往香槟的路上,真的全是玉米地!


UIUC是我投的第一份简历,也是第一次面试,就这样一步步走到最后。


我接下这个offer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很喜欢UIUC面试的最后一轮。我也面试了其他的学校,但UIUC是唯一一个让学生来面试我的学校。他们面试过一轮,我知道我要跟学生见面,但我本来想象的是用来展示他们如何辅导学生,然而不是,是学生做面试官。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在场,工作人员只是帮忙开了一个meeting就离开了。他们直接让学生做面试官来面试。


我当时就想,哇天哪,我非常非常喜欢他们这个设置,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在意学生的地方,我想要加入它。


我也曾是那个羡慕别人拥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转专业的道路上,我时常是孤独的,有太多的未知要去探索,有太多的障碍要克服。很庆幸能够有缘遇见UIUC,让我在这条路上不再孤单。


▲上班路上,太阳刚刚升起


回望起来,我的整体策略就是多想一点,少做一点,有策略地行动。包括做networking时,我也会思考我究竟要和怎样的人建立联系,然后有策略地找人沟通。对话前,我会先想明白我想从中获得什么,然后带着自己当下最大的困惑,寻找最适合解答我疑惑的人。


包括获得这份工作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一月份的时候,虽然我还没打算投递简历,但我找到这个行业工作的人聊天,知道了自己的优势:一个是理工科背景,第二个是我的国际生背景,在一些国际生特别多的学校反而是优势而不是劣势。


通过与合适的人networking,我更了解我在这个行业,或者说在这个岗位里的优势,也更清楚他们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在工院当职业咨询老师,也终于找到我的专业和职业之间最内核的联系:解决问题。材料工程是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职业咨询是在解决人生选择问题,有更多杂糅的因素,也更难有即时的解决方案。但也正是因此,才会如此有趣。


▲这是我办公室看出去的风景,最近下雪啦


在职业咨询辅导的工作中,我发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实习去更快产生对自我的认知,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包括我在美国系统地学习职业发展的理论之后,我发现它指导的内容和我在申请中学习的类似——自我认知和对行业的认知。这两部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职业选择的决策:通过自我认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价值观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通过对行业的认知,可以帮助你对市场运行规律、岗位要求及工作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在短暂的入职时间里,我也积累了一些别的见闻。如果有机会,我愿意给大家分享更多我在美国工作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