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之前,林肯的“技术反弹”
原创2019-08-21 18:23

国产之前,林肯的“技术反弹”

2019 年结束之前,林肯,将成为最新一家在华投产的豪华汽车品牌。


这月初,林肯 Corsair(中文意译:海盗船)在长安工厂下线,成为第一辆在中国生产的林肯汽车。同宗的长安福特近几年来之落魄有目共睹,但对于长安林肯而言,托付给他们的却是林肯近年来技术性最符合豪华品牌水准的一代新车。


林肯是福特旗下品牌,平台化的大背景下,你肯定能想到,林肯 Corsai 并非独生子女。事实上,它与福特旗下中型 SUV Escape 系出同源,二者基于同样的横置引擎前驱平台,全球首发时间都在今年 4 月。按照这个思路,你很容易顺理成章联想下去:所谓 Corsair,就是贴了个林肯牌子的福特 Escape?


但林肯说它不愿意,它用至少两处新技术告诉大家,这次没打算赚一波傻钱就走。


(上:林肯 Corsair,下:福特 Escape)


按常理来讲,虽说同平台并不等同于同底盘,但同平台车型间共享重要的底盘核心部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林肯 Corsair 和福特 Escape,却拥有着全然不同的后悬架结构。


福特 Escape 的后车桥,使用了颇具福特特色的 SLA(Short-Long-Arm)Control Blade 长短臂多连杆独立悬架。SLA 这个名字对于国内福特车主也不算陌生,福克斯使用的就是这种后悬架,甚至可追溯到福特统治 WRC 拉力赛时期。直到现款国产福克斯在中低配车型上改用非独立后悬,但其高配车型的独立后悬也依然是 SLA 结构。


福特对其的官方称谓是,SLA Control Blade 长短臂“刀锋式”独立后悬架。“刀锋”二字虽然听起来威风,实则 Control Blade 是指悬架中一个长薄板形控制臂,形似刀锋,仅此而已。SLA 是双叉臂/双叉臂结构的一种变体,长短臂即上下横臂不等长。为了加强后轴纵向受力,增加了一根向车头延伸的纵向控制臂,即所谓“刀锋”,使车辆更好应对刹车之类情况下的后轴垂直力。


(黄色箭头:刀锋控制臂,图源水印)


但“刀锋”控制臂设计不可能完美无缺,它增强了后轮对于垂直方向力的承受能力,却也约束了后轴在垂直方向上的行程范围。由于延伸方向向前,它无法连接到后副车架,而是直接与车身相接,对于车辆的噪音和振动表现(NVH)会有影响。这也是为何 SLA Control Blade 悬架作为一种多连杆悬架结构,并没有被其他很多品牌普遍采用的原因之一。


这对于福特 Escape 这样的大众品牌城市 SUV 不是大问题,用于福克斯这样的轿车更是无关痛痒。而林肯作为一家豪华品牌,虽然 Corsai。也是一款中型城市 SUV,却对这一点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摒弃了福特味道浓郁的 SLA Control Blade,为林肯 Corsair 重新设计了一套多连杆后悬架。



这一来,Corsair 成了林肯首个使用整体式多连杆后悬架的车型。取消了直接连接车身的刀锋控制臂,车轮振动经由后悬架连杆到副车架,再传递给车身,对于路面颠簸和噪音的抑制效果会更好。


在林肯首席工程师 John Jraiche 看来,这才让 Corsair 真正得以参与到这一级别(豪华品牌 SUV)的竞争中。Corsair 在林肯产品序列中是一个新成员,但其实它接的是林肯 MKC 的班,作为一款中型 SUV,它将面对包括宝马 X3、奥迪 Q5、奔驰 GLC 在内的众多强敌。



另一项新技术,叫做 Dual Wall Dash 双层发动机隔断仓。新的整体式多连杆后悬目前还是林肯独享,而 Dual Wall Dash 最早应用于福特新一代 Explorer 探险者上(大型 SUV,比海盗船/Escape 高一级)。来到中型 SUV 级别,福特 Escape 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技术,林肯则当仁不让应用于 Corsair。


在发动机舱和乘员舱之间,福特/林肯增加了一道隔板,使得发动机与成员之间的隔板增至两道。两层隔板之间形成一道空气屏障,以降低传导至乘员舱的噪音。隔板由 Continental Structural Plastics 供应的片状模塑料(SMC)制成,四片式结构总重量仅 12 磅(5.4kg)



除了最主要的功能,隔绝发动机噪音,Dual Wall Dash 还能为车载电气元件提供热屏蔽保护,并具备灵活的可塑性以适应不同车型。福特将其应用到 Explorer 车型,林肯则搭载于 Aviator 飞行家以及低一级的 Corsair 海盗船,与林肯“静谧之旅”的品牌理念相吻合。


在 2019 年开始国产,对于林肯既是机会更是挑战。车市寒冬已然坐实,2018 年林肯国内销量下滑超过三成,国产作为提升国内销量的终极手段而被寄予厚望。2019 年上半年,林肯国内累计销量同比微降 3.9%。当国产计划落地,品牌稀缺性不再是一张好打的牌,那么技术与一线豪华品牌接轨,才能有站稳脚跟的可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