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背后:摩托罗拉也会“枪打出头鸟”
2012-09-01 09:54

沉沦背后:摩托罗拉也会“枪打出头鸟”

在2011年1月4日摩托罗拉正式被拆分为两家新公司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和摩托罗拉系统“Motorola Solutions”。
拆分时日,从资产剥离方面的角度来看,摩托罗拉公司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拆分后的摩托罗拉移动(MMI)不仅没有任何负债,还有有充足的现金以供研发使用。这样MMI在肩负起摩托罗拉手机业务的重担的同时,可以大胆的在Android系统手机的研发上放手一搏。
可惜仅过了半年,在摩托罗拉还未能转身就在2011年8月15日,被谷歌公司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则称收购后的摩托罗拉移动将继续作为独立的业务部门进行运营。

作为两个巨头的结合,收购后的整合裁员在所难免,在此次全球的4000人裁员中,更是对中国区更是大动干戈,但作为通信史上前无古人的巨头,为何会轰然倒地?也许从中国员工的口中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在收购一周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对此做出了报道,虎嗅网节选如下:

从表面看,收购至今一年,谷歌并没有对摩托罗拉“动刀”,摩托罗拉还是保持其原有的运行机制来运转。
“今年7月,谷歌有一批高管突然空降摩托的美国总部。”一位南京研发中心的员工告诉记者,自此摩托罗拉的组织架构、业务架构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我们内部员工都感觉到,被谷歌收购的这一年里,摩托的经营状况反而比之前要差了,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弱了。”

中国区没有决策权

或许,这样的命运对80多岁的摩托罗拉来说,是“命中注定”。摩托罗拉庞大的全球体系,以及总部决策的管理架构让其无法在本土市场给力。

“在本土化上,三星做得比MOTO要好。三星的本土研发、产品人员可以决定一款针对本土的手机采用哪些功能,内置哪些软件。”一位摩托罗拉手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产品、项目经理没有什么话语权,发往总部的10个请求有9个会被驳回来”。
据前文的手机项目负责人介绍,“许多项目经理觉得,自己作为某款手机的负责人,却无法决定上面放什么功能,这让人挺郁闷的。”他告诉记者,不少员工都有这样的感受。

这样的决策机制让MOTO的手机在全球经常性遭遇“水土不服”。
“其实,中国区的员工知道国内的用户喜欢什么,但没有决策权。有些手机在中国区推出后,我们也知道肯定卖得不好,但是,总部的一个决定下来,我们也无能为力。”一位摩托罗拉的员工告诉记者.
摩托罗拉的全球业务部门都“惟美国总部或美国大运营商的马首是瞻”。据这位手机项目负责人介绍,“同系列的产品,不论哪个地区先做出来,有可能被要求必须让某一个大运营商(如Verison)先发布,也就是说,有可能早做出来了,但得捂着不得发布,无形中错过了某些地区的最佳发售期。他抱怨,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在摩托罗拉这样的大企业,中国人做得太好会被干掉。许多人看到‘枪打出头鸟’,心态开始变成‘只要不出错就可以’。”这位手机项目负责人认为,这一心态让整个公司趋于保守,创新逐渐减弱。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