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把我们都耍了吗?
2014-07-06 07:13

Facebook 把我们都耍了吗?

(原文来自 The New Yorker,虎嗅编译)

社交网络能够影响人们的心情,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基于你看到的信息和与你互动的人群,来让你产生某种感受。而这些感受也正是人们使用 Facebook 或 Twitter 的初衷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感受恰恰是社交网络有意操纵而为之,结果会怎样?

这正是围绕一项新调查研究争论的核心,来自 Facebook 的研究员有意调整了用户信息流(news feeds)当中积极和消息内容的数量,意在尝试发现社交网络是否能导致某种同样的“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也就是一个人“捕捉到”(catching)通过与他人互动而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在真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在这项试验中,Facebook 的数据科学家亚当(Adam Kramer)和他的同事们调整了信息流的算法,使得在某些情况下用户会看到更多含有积极词汇的内容,另一些情况下则会相反。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研究员们对这些用户进行观察,看看他们是否受到了影响。目睹其他人开心或忧伤是否会让人去发布更开心或更忧伤的内容呢?结果显示,的确如此。“研究结果证明了情绪感染现象的存在,”研究结果中写到,“好友通过网上社交媒体表达的情感,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就我们所知,这是首次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大规模情绪感染试验。”

侵犯隐私?

这项试验的确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不过可能并非像研究者们所预期的那样——一部分 Facebook 用户可是被吓到了。如果 Facebook 能够稍微调整一下算法就影响人们的情绪——不仅是积极还可以消极、负面——是否这就意味着 Facebook 在未征得用户明确允许的条件下,已经故意让数千名用户变得更伤感了?

如果这个试验在一家学术机构进行,那么后者需要清除所有的法律障碍,由该机构的评审委员会完成这项工作,通常要确保操纵情绪的行为不会导致任何意外伤害。但是参与这项研究的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们并没有去搜集用户的数据;他们只是在 Facebook 搜集了数据之后进行观察而已,在这个案例中,他们成为了学术评审对象的一个特例。至于 Facebook 负责搜集数据的研究员,他们的行为基于 Facebook 的数据使用条款,也就是用户在注册的时候确认过的,允许 Facebook 实施此类的试验。

心理学家怎么说?

跳出这个争论焦点,还有另一个问题:Facebook 是否一开始就操纵了用户的情绪呢?想要知道人们感受最好的方式,其实也是最终结的方式:去问。情绪的心理学研究最经常使用的一个标准评价,积极和消极影响周期(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让人们在曲线的不同维度上评估自己的感受。通常这是弄清一次情绪操纵试验是否有效的唯一方式:人们的反应是否被显著地改变了。

Facebook 采用了一个不同的作法。为了判断用户发布的一条消息是积极还是消极,研究员们使用软件程序对内容预言进行扫描,这种程序被称为 L.I.W.C.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一旦程序发现一个积极或消息的词汇,就会相应地把这个用户消息做标识。尤其关键的是,为了保护隐私,Facebook 调整了代码这样研究员们就永远无法看到实际的文字内容,仅仅是标识而已。这种作法同样意味着研究员们无法就每一条内容的细微差别做独立的解读。语境、标点、用辞都不在 L.I.W.C. 的考虑之列——所有这些都没有在考虑因素之内。

理解情绪可要比搜索关键词复杂多了——尤其是这些字词在完全脱离了语境的情况下,正像在这次试验中这样。“他们寻找的不过是某个表示情绪的词是否存在而已,”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艾里奥特(Elliot Berkman)这样对笔者说道,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社会和情感神经科学(social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仅仅因为使用了某个单词就以此判断某人是在表达或经历某种情感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飞跃”(a huge leap)。

同样一个乐观或消极的词汇能够涵盖许多含义,其中有许多含义和当时的兴趣没有关系。发一条“你难过我很抱歉,”并不代表发送者自己在难过——只是你知道某人难过而已。情绪——“我觉得棒极了”,与反应——“你看这幅画!太棒了!”也是不一样的。语境非常重要。

即便是人们在看到 Facebook 上的内容后改变了自己的用辞,这一点也不说明什么。“研究结果显示在获取不同信息之后人们改变了使用的词汇,但是我们仍旧不知道这个过程意味着什么。”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伊桑(Ethan Kross)在 Facebook 用户情绪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他表示,“究竟是情绪感染还是情绪状态的变化?还未可知。”

真正的发现

Facebook 的社交化和公开性让人们发布的消息更加难于被解读。假设我们观察到的确实是一个积极(或消极)的信息,而且算法也能够察觉出语气和语境。我们又如何知道这代表真正的幸福感,而不是用户假装在表现自己更加幸福?社会比较和社会信号(social comparison and social signaling)就是这样一种效应:人们会和接近的人互相比较,再释放出某种信号,认为他们就是自己看到的那种类型。如果想让人们觉得你整天在五星级餐厅用餐,去阿斯彭(Aspen)旅行,很可能你会把悲催的外卖描绘成更令人激动的东西——或者干脆就不写进你的信息流里。

在这种语境下,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开心,他们试图想借由自己内容积极的消息出人一头——或者至少显示出他们没有落后。当积极的内容减少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可能并没有减少——他们可能只是觉得不太需要去为了与好友保持步调而自我夸大了。如果 Facebook 的研究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的话,可能只是告诉我们当在一个社交群体时人们会做出模仿他人的举动而已。

研究结果描述篇幅较少的一个发现能够支持这一理论:当人们读到的情绪化内容较少时,他们发布情绪化内容的机率也会减少。艾里奥特建议了一种新的试验方式,研究员们可以选择中性词汇,增加出现次数——比如去散步或是午餐——接着看看这些用户是否会发布同样活动的内容。

可能性

Facebook 这项试验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展示了这家网站能够用来研究其他问题的可能性。此次的情绪研究当中,Facebook 调查的目标群体超过 50 万人,时间长度为一周;这还不到 Facebook 全部用户的 1%。有了这一无可匹敌的工具,心理学家能够开始研究各种现象。

拥有庞大数据的 Facebook 能够支撑小型实验室样本无法完成的研究项目。就此次的情绪试验来说,我们无法确定获得的数据能够回答 Facebook 试图解释的问题。而未来的一个潜在应用案例,实际上已经在某些社交网络上进行测试了,就是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寻找有精神疾病或抑郁症征兆的内容信息。

“让数据告诉我们一些通常情况下无法知晓的事情吧,”艾里奥特说,“可能你甚至都不了解你自己呢。”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