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17事件的局势评论员唐驳虎:快速成为冷门突发事件的专业分析者,我的方法与技巧
2014-07-26 10:01

MH17事件的局势评论员唐驳虎:快速成为冷门突发事件的专业分析者,我的方法与技巧

在李岷的引荐下,7月23日,我怀着偷师之心,在凤凰网的会议室里坐在了唐驳虎的对角。

他是谁?是马航MH17在7月17日失事,18日上午就速度在凤凰新闻客户端发出了一篇《MH17被击落,目前所有证据嫌疑都指向了东部亲俄武装》的极客式新闻评论员。

最早在朋友圈看见这个标题时,我心里响起了雪姨笑,好大的口气!但点开读完之后,只能承认,10小时内就能交出基于这种程度的逻辑、证据的文章,就是传说中的李菊福!在别人还忙着刷CNN、在微博与朋友圈点蜡烛的时候,他就已经快速、清晰地完成从切入、搜寻、整理、分析大量的专业信息,形成逻辑完整、深入浅出的推理

我一个箭步就转载到了虎嗅工作群里,随后,刘铮仔找凤凰的同学要了授权,把这篇文章转载在了虎嗅上。然后又做了简单搜索,发现他在今年3月马航MH370失联事件时,就已经借着相关评论分析,让自己与凤凰新闻客户端都展露头角。《新周刊》在今年5月份就采访他并写了一篇《“新闻极客”唐驳虎》里写说,在唐驳虎参与评论马航事件后,凤凰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增长了近5倍。

关于唐驳虎的个人记事,《新周刊》的那篇《“新闻极客”唐驳虎》把他的基本概要写得差不多了:唐驳虎是笔名,198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自动化专业,2007年进入凤凰网。2013年7月,他被调到刚刚成立的手机凤凰新闻客户端团队,他擅长的军事内容也正是凤凰的发家领域,如今被同事们奉作“头牌”之一。

聊了一小时之后,我大致能掌握这位新闻极客的工作习惯何以养成:

1,保持对重大、新鲜、给公众陌生感的话题的好奇心;
2,善用搜索(“百度就够了。”他说了两次);不自我设限于语言关,在谷歌翻译支持下,善用各个语种的维基百科;善于从行业报告、微博的细微处找到专业见解,进行深挖;
3,保持对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疏离感,防止自我时间、注意力被碎片化。他的安卓手机上,非工具性的app只有知乎、微博、微信,连微信都用得很少,而知乎则是睡前必看。他的惯用工作设备是一台接了5个显示器、被加到16G内存的台式机——这5块屏,左边的两块看地图,右边是搜的各种资料,上面的监视器看视频,中间的屏幕写稿。实在要出门,他会带一台勉强够用的旧上网本。
4,整个凤凰长期以来的新闻氛围,就是对时政、军事及其他突然重大事件的重视和快速反应。

以下是聊天过程中,唐驳虎给出的经验分享,你也想要能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进入状态、10个小时内把自己变成冷门话题专家?值得一读。

17号,MH17当天晚上坠机消息传出,你第二天早上10天就出了那篇逻辑、证据都很有说服力的《MH17被击落,目前所有证据嫌疑都指向了东部亲俄武装》,你是怎么快速操作出来的?

答:我写第一篇MH17的第一篇其实是当天晚上写出来的,17号晚上11点多坠机的消息出来,我大概用了半小时,零点时写出来了,大概是一个背景资料的整理。到第二天的那篇《MH17被击落,目前所有证据嫌疑都指向了东部亲俄武装》,我早上到办公室大概写了两个小时,10点钟就挂出来了。

当时对我来说,信息还很少,最可以依靠的基点是逻辑推理。亲俄武装手里到底有没有山毛榉导弹?当时我接收到的一些证据证明你有,但你又要撒谎说没有,那你的嫌疑就很大。在这个逻辑上,往后面才有进一部分各方面散出来的信息,可以组合起来做一些佐证分析。


你说你主要是盯军事,但你也写比特币、房价、天然气。要快速比较专业了解一个陌生话题,有什么方法路径?

答:我个人兴趣还是挺多的。现在在凤凰主盯的军事也是我的偏好,地缘政治也是从军事扩过去的。

日常积累其实挺重要的。MH370时我进一步了解了很多民航数据怎么查,所以这次自己就知道了,所以比较快。这次写MH17虽然很多关键信息是要现搜、现百度,但基本的框架你脑子里要有一个。

日常我的知识来源,有的可能是圈内的朋友,比方我在军工院校出身,山毛榉导弹的事情我想确定几个事情,也就是抄起电话就直接打了;

有的你可能要找的东西稍微深一点。只要有挖细节的意识,对一些不同于主流的观点敏感一点,它们就能出现了。百度就够用。

怎么能最快找到专业信息和来源?你要去找专业的论坛,行业报纸、行业资料报告。语言上,不用自我限制于英文不好,其实在谷歌翻译的帮助下,各个语种的维基百科都可以看的。像这次MH17事件,我就是把英文、俄罗斯文、乌克兰文的维基百科都对照着看。


你给自己设定过大致的好奇心范围吗?因为你切入的不少也是你自己也挺陌生的领域,你怎么选?

答:凤凰对我的要求也不是天天写,但遇到大事的时候我的特点就是写得快。我日常还做一些日常更新,但那些也不多,两小时就能做完了。剩下时间我就可以看很多各方面的热点。

我自己来判断要做哪些选题:就是大家关心,我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也跟得上,需要比较多的事实去支撑,跟大众媒体报道不太一样的解读的。概括来讲,就是新鲜、重大、对大众来说又带一点陌生感的事情。包括马航坠机、埃及事件、天然气等等,都是当时新闻比较大的事,大家又比较陌生的。


你是不是不太喜欢跟人打交道?

答:有一点。我毕业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互联网。07年之前我在千龙网,之后到了凤凰。网编嘛,你知道大部分是做后台转载更新,间或才出去采访。

去年凤凰开始做手机凤凰新闻客户端,凤凰比较重视,但你也知道客户端起步也有点晚,我们的策略就是做原创,所以我就开始做评论。这就更靠后台了。网媒总体上比较沉默一点。我们的形象也比较偏沉默。

但我们也有很多同事很精彩。特别是跑商业的,他们需要做很多一线的交际。这是个多元的生态。


你泡社交媒体吗?

答:有,但我在社交网络上都是匿名。我发完文章也会看看评论、转载、微博评议什么的,不太跟他们对话。通过朋友说,我还发现这些题材背后默默看的有很多女性用户,连我老婆的闺蜜也在看。这也促使我尽量写得通俗,逻辑框架比较清晰。

其实很多突发的平时冷门的新闻,你在微博上都能找到一两个专家,他们可能只有几千不到1万个粉丝,但在某个领域非常有研究。这次我看乌克兰局势时主要关注两个人,一个叫北京麦子,一个叫夜郎国外长。偏偏他们一个是支持俄罗斯、一个是支持乌克兰的。两个人就能碰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其实我也不需要参与讨论,就看他们的交流、根据他们给出的线索、@的人再一路去看,我也不用发言,这就已经够了。此外,航空也有航空领域的专家,你看他们在一些热点下的评论和交流,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很多有价值信息。微博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挖掘工具。

我每天晚上睡前必看知乎,那上面能有各种各样的超出我想象范围的问题和答案。但不发言也不提问,我比较被动。除了知乎我好像没有别的使用频率很高的APP了。


凤凰的整体氛围对你的风格和这种打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吗?

答:有。凤凰评论员典型都是45岁中年人,也需要快速反应,要求更严,可能1小时马上上镜开始表达,他们对表达的要求要严格得多。“大事看凤凰”一直是个传统,凤凰是从卫视时代就对政经和重大事件在态度上就很重视。卫视也是911时快速崛起。大事时需要有一个扛鼎的。

很多编辑每天都要出活儿的。这种工作我还挺钦佩的,不感兴趣不愿意的也要做。所以有个环境在这里。

在凤凰新闻客户端,我可能就承担了一部分这样的作用。去年7月开始做手机凤凰新闻客户端,比起其他家起步得比较晚,在打发上就选择了走一支原创队伍的的策略,于是我就开始转做评论。去年7月到现在,写了大概三四十篇文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