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兰昆汀要死守胶片
2014-08-01 15:54

为什么诺兰昆汀要死守胶片

虎嗅注:据国外媒体报道,昆汀、诺兰等多位知名导演日前联名上书,希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能够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达,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留一颗火种。华纳、环球和韦恩斯坦等公司已表示愿意支持。数字技术已经覆盖了整个电影的工艺流程,对于胶片而言,灾难早已发生,柯达的衰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尽管好莱坞的这些大导演们仍然忠于胶片,期望以一己之力让胶片的工艺留在好莱坞,但以虎嗅君看来,仍然不过是螳臂当车。但,对于昆汀、诺兰这些大神级的导演来说,难道留恋胶片仅仅只是因为念旧,或是数字摄影机的画质仍然无法与胶片匹敌吗?知乎上有一位用户Amene Amakawa的阐释或许能够让我们理解昆汀和诺兰——围绕着经年使用的工具所构建的工艺流程,赋予匠人的不仅是一种依恋,还有使用这种工艺的尊严感和荣耀感,以及权力分配的重置。虎嗅保留了原文的大部分英文单词,以准确表达作者的原意,对原文略有删节。

我必须声明,是的!!胶片已经离开这个市场了,但是这个题目是为什么电影用胶片,所以我也只是回答对比起数码,为什么电影用胶片,而不是说胶片100%比数码好。这是行业里面大家认为 “为什么还是用胶片” 的理由。

电影喜欢用胶片主要有三个原因:
  1. 拍摄原因
  2. 放映原因
  3. 和数据库保存原因

关于拍摄:用胶片拍摄都能够保证工作的流程和画面质量(35mm)
"Be able of doing film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films." 

现在变化很多,但是用胶片拍摄会有种庄严感,因为在导演action后就烧的是钱了,演员必须演好,录音必须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东西都要正确、有理由、正当。你用数码,这里也拍拍,那里也拍拍,演员也会松散一些,还有些演员因为能马上回放,而会要求观看自己的表演,但是这样其实会跳出角色,来评判自己的表演,这样会让演员的自我意识过强。而且,剪辑师在后期看到这大量的数据,他们会哭。

目前喜欢用胶片的人,大部份人还是喜欢胶片那种质感,和胶片给人带来的那种职业感。用胶卷拍摄,对拍摄现场的要求更严格,摄像导演一定要知道技术上面所要面对的,还要同时创造艺术和电影的魔法奇迹。

一旦换成了数码,整个工业流程,以及权力分配就都变了,然而现在的数码拍摄还是在延用胶片拍摄工业秩序,是无法把利益最大化的。胶片的秩序在离开,但是新的数码的秩序还没有建立。比如,以前都是摄影导演决定画面的效果,因为只有摄影导演能看到画面,于是给予摄影导演很多光环。后来出现数码,就有了数码调色,本来是摄像导演是决定视觉效果的,然后现在确由一个调色师来决定你画面的效果;甚至现在还会评论摄影导演的画面,摄像导演的光环就消失了,意见越来越多,导演的主见也越来越多,完全打破的片厂的权利制衡。甚至,CGI的出现,让摄像导演的角色失去了艺术性,更像只是保证素材的人,画面的艺术性更依赖后期,同时也更依赖数码的数据。

变成数码后,整个行业都变得很匆促,没有休息,不停拍,不停发行,但是没有一个能利益最大化的秩序。Christopher Nolan(诺兰)评判了数码摄像马上能看到数据的功能,他说:“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为观众会在35英吋的屏幕上面看,一个还是剪辑过的,电影,而不是一个显示屏上面看电影。”(当然这个也在变,现在很多人在手机上面看电影,但是大家去电影院也都还是为了感受那大屏幕的现场感。)

总而言之,数码让电影变得平易近人,确实是更便宜、更方便、更容易发行了。但是尽管很多人都在拍,但是质量并没有变好,烂片越来越多。

用胶片拍摄都能够保证工作的流程和画面质量。

关于 film projector (胶片放映?)

但是说来可笑,尽管现在不管数码怎么进步,他们都还是在追求一点,就是数码在追求胶片的感觉,这种胶片的感觉很空,但是看完一部用胶卷放映机,放映的35mm胶片电影的感觉,就是感动那种质感的视觉,非常人性、自然、随性、舒畅,因为胶片放映机里面出来的只是一张张的照片,但是胶片放映机24帧地放映连贯的画面,你的脑子就会开始合成这些画面,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一直都只是我们脑内制造的幻觉,这个是令我们自己舒服的感受(引自自昆汀的一次访谈),所以胶片的感觉就是一种人体自然而然产生的幻觉,是保留这种让人舒服自在的幻觉体验。

所以,现在其实还是有很多片子是用胶片的模式播放,是大家都无法放弃胶片给人的感动,film就要以film的方式展现,不然都只是video。

关于 archive (数据库保存与管理) 

是关于转换格式和备份的问题,必须不停的去保存原格式和复制新的;而原格式是film(胶片)本身。

电影的数据库一直是个问题。而且不只是电影的数据管理不够完善。

一部90分钟的剧情片电影剪辑完毕,要用15T至120T。1T是1024G,可想而知,一部电影有多大。而数据保存,这些都要转换格式。

但是胶片本身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有一点光,就可以看到画面了,胶片本身是拍摄格式,也是储存格式,一饼35mm胶片可以正常情况下保存100年。但是随著各种格式的各种出现,每年都在各种转换格式,先是film变成SD,再转成HD,现在有把数据转换成2K,4K,blue ray(蓝光),mp4,avi,mkv 等等。但是每年都有新片,每年都有旧片子要数码化,每年也还有新的数码格式出现,这个也给数据库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难度。每次换主流格式,就会选择片子去换格式,于是这个换格式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电影被扔掉。于是这就造成数据库的流失。如果理想化,全部胶片的片子都转换成数码,这个估计远远不止几万T,而且每次出现新的储存格式,就都要进行大型的转格式工程,这个也会耗资很大的劳动力和时间。

真事。前两天去 panavision(摄影机品牌) canada 借相机,和技术人员聊天,他们说 MGM (米高梅)把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 数码化后,就扔掉了原来的print(拷贝),然后他们想重新做成3D的时候,那份文件损失了20%,幸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保存了原本的负片,他们才能重新扫描并且制作3D。
还有就是pixar(皮克斯),他们在保存的工作上存在疏忽,把 Toy Story I(《玩具总动员》),放在SSD后就不理了,然后很久后才打开,10%的文件丢失。

所以要人经常去给这些SSD 或者 HHD 通电,这个也是个很大的劳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趋势是数码,但是就数据保存和管理的方面,胶片无法完全被代替的原因。保存film 是保存了电影的那份灵魂。

好莱坞关于用数码还是用胶片的争议很大,大家都知道趋势是数码,但是大家都还是很喜欢film的质感。推荐去看 《Side By Side》(《阴阳相成》)。这部纪录片,是讲 analog vs. digital, 胶片和数码的争执。导演是《黑客帝国》里面的男主。人人字幕有全片翻译且下载的资源。

总结

大家都还是抱着数码是趋势,还会进步的态度。

而柯达,唯一的35mm电影胶片供应商,合并了以后,声明会让胶片起死回生,但是全世界能洗35mm电影胶片的地方却越来越少。而我自己在这段学生期间,用胶片拍过短片,自己去洗,自己真的用剪刀去剪辑,放到胶片放映机裡面放映是我觉得拍短片以来最实在的一段时间。

我必须强调!!! 食物链的顶端不是最强的那个种族,也不是最聪明的种族,是最适应变化的种族!数码是趋势,而且势在必得,适应了趋势的会站在前面。

但是我更视数码或者是胶片为一种工具,各有各的好。适合用胶片拍就用,适合数码就数码;不用因为数码的出现就一定要用数码,“It is ther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use it.”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