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秋祝福比国庆五一还多得多?读《潜规则》
2014-09-08 18:40

为什么中秋祝福比国庆五一还多得多?读《潜规则》

文/阳淼 山寨发布会创始人

相信今天很多人也跟淼叔一样,被形形色色的群发、点名发、手打发、机器发的祝福微信、短信骚扰了一天。在回、删、忽、阅之余,你有没有想过,中秋假期只有一天,论量级远远不能与十一国庆、五一劳动节相比,但后两者为什么几乎没有祝福短信和各色礼品,而中秋节却流行送月饼、发祝福?

其实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不止中秋节是这样。对应开来,端午节也同样存在这个现象。从时间对应上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传统三节,要比元旦、五一、十一这三个公历节日收到的祝福多得多;而民间习俗,传统三节如果走亲访友,惯例要拎着礼物;公历三节却大可不必。

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一方面说明了咱们传统文化的坚韧,另一方面,当年有位人物也问了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催生出了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一本现象级著作。

春节、端午、中秋这三个节日其实并不是乱配套的,在古代,它与两个特殊人物的生日合在一起,被称为“三节两寿”。这两个特殊人物,一位是孔子,一位是塾师。对,最早,“三节两寿”是一个教育术语,指的是每到这五个日子的时候,东家都要给塾师加送一个月的束脩(教师工资)。你看,古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年十七薪,不比你们这些年底双薪的小青年们地位高多了。

不过这个规矩并没直接导致我们今天说的这个现象。真正把“三节两寿”普及成规矩的,是清代官场。大家看各种戏说、微服辫子戏,能经常看到两个词叫“冰敬”“炭敬”,可不要按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降温费和取暖费,这是指清代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每年夏季、冬季送的红包(所以淼叔看到某部清宫戏里皇帝跟太监说“今年给大臣们的炭敬都发下去了吧”的时候差点笑背过气去)。

既然红包都送得这么文雅,那送红包的时机也很有讲究了,一年里必须送红包的有五个节点,就是从教育界借鉴来的“三节两寿”,三节依然是春节、端午、中秋,两寿则化为官员本人和夫人的生日,孔夫子被踢出去了。

据时任陕西粮道的张集馨在其笔记中记载,当时给陕西将军的送礼规格是三节两寿每次800两银,另带表礼、水礼各八色,这一项一年就是四千两银子。而时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受礼规格更高,每一季是1300两银子。张集馨的笔记当时未公开刊行,仅以《椒云年谱》、《张集馨自订年谱》等名手抄流传。后中华书局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之名点校出版。因张本人文笔清丽,描述各种官场规则细致入微、数据翔实,又被誉为不次于《官场现形记》的奇书。

2000年,学者吴思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两篇福建的腐败报道,稿件中提到当地的书记收受贿赂时同样有“三节两寿”的时点,同样忽略了官方地位更高的元旦、五一、十一假日(淼叔注:不要忘了,当时中秋、端午还未进入法定假日,不具官方身份,仅仅是民间假日)。吴思受这个现象启发,结合他多年阅读古代官员笔记和史书的积累,撰写了一本描述古代官场不见明文却在水面下有效运行的机制分析巨著,其书名在今天已经成为汉语中知名度最高的词语,即为《潜规则》。

可以看到,在清朝确立“三节两寿送礼”的潜规则之后,中间历经北洋、民国、抗战、内战乃至对传统文化破坏最烈的反右、文革后,这个陋规居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在没有任何有形力量推动的情况下,默默而又顽强地重生了。而在中国的流行时尚谱系之中,官员阶层一直是一个冰山之下的决定性力量(想想中山装、不锈钢水杯、iPad等等商品背后的流行动力)。既然官员系统真正的节日是三节,那民间自然也会如影随形地出现相对应的热潮。举个例子,某单位官员三节时收到了礼物,他下意识地强化了”这是过节“的印象,于是拿起手机给单位中层们群发了一条节日短信(放在今天那就是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堆中秋动画),中层们再效仿到基层,基层再给亲朋好友效仿,十几年学下来,最后客观上就让传统三节成为真正有人气的节日,但其背后的流行逻辑,倒反而湮没在中移动和腾讯的笑容之后了。

所以,很多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没准就能让你像吴思一样,也写出一本震动时代的巨著来。即使你没他那种积累,现在不是还有个网站叫知乎么,在那里,好的提问和好的回答同样受尊重。

为了奖励你能看完淼叔啰嗦这么多字,我奉送一个好问题,期待你写出一本金融巨著来:为什么北京几乎不见硬币流通,但江浙沪、珠三角地区,硬币却垄断了零钱市场?

阳淼将在微信公众号“如是淼闻”(RUSHIMIAOWEN)上更新他的最新思考。新浪微博@阳淼,私信开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