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利伯曼:康泰纳仕的大祭司
2012-05-13 17:48

亚历山大·利伯曼:康泰纳仕的大祭司

著名的康泰纳仕出版集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推出了专门针对年轻女性读者的新杂志——Self。安希尔·迪斯尼曾担任过这本杂志的史上第三位主编。在她的指引下,杂志显露出了同时代息息相关的活力气息:年轻人们追捧的偶像明星纷纷登上封面;文章的标题一律采取鼓励建议的语气,并用大号的字体显著地标示出来,以便随时能抓住人们的眼球;内容也是紧紧围绕着新一代女性对时尚、美容、职场、情感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新闻出版业很快注意到了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纷纷赞扬安希尔的编辑策略。但这种成功,却没有叫集团的老总——希·纽豪斯——对安希尔表露出更多的赞许之情。


“我希望你能和Alex好好合作……”纽豪斯曾告诫安希尔·迪斯尼。但安希尔把他的话全都当做了耳旁风。于是,在安希尔上任刚满一年后的一天,希·纽豪斯碰巧路过安希尔的居所,便干脆敲开了这位明星编辑家的大门,在人家的大门口当面把她解雇了。


那么,希·纽豪斯口中的“Alex”到底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使得一个富可敌国的媒体巨子也要处处考虑他的想法意见?


又一个俄国人 


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总有着相同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之后,不少皇家贵族只好逃离自己的国家,去往其他地方谋生。而这些从小生活在骄奢当中的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反倒是豪放的生活习惯让他们见识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一来可以作为吹嘘的谈资叫人羡慕,二来拿这些作为继续混迹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倒也未尝不可。革命本想斩断特权阶级的血脉相承,结果反倒成全了他们在国外变身成异域贵宾,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亚历山大·利伯曼倒没有雄厚的家庭资产做后盾。不过,在个人的天赋以及天时地利的相互配合下,他同自己那些俄国老乡们一样,最后也站到了名利场上,甚至位置要比其他人的都要高。


亚历山大的童年就是在颠簸中度过的。在他五岁那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父亲当时正在为苏维埃政府做事,为了保障家里人的安全,便把小亚历山大送到了伦敦,继而又去了巴黎。亚历山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当他在巴黎的时候,他曾为Vu杂志的鲁西恩·佛吉尔工作过。Vu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杂志,同时也是最先涉足摄影艺术的杂志之一。跟随着鲁西恩·佛吉尔,亚历山大得到了和著名摄影师布拉塞、罗伯特·卡帕等人的合作机会,这些经历都为以后亚历山大在出版业干出一番事业起到了巨大帮助。他对于绘画、摄影、雕塑的兴趣也是在这一阶段培养起来。


当然,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给了亚历山大一个更为广阔的可以挥洒才华的平台。但亚历山大·利伯曼与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的结缘并不是十分顺利。集团当时的拥有人康泰纳仕正在寻求人才来改变旗下杂志的视觉表现力,Vu的鲁西恩·佛吉尔于是便把亚历山大介绍给康泰纳仕。而在这之前的星期五,亚历山大已经约好了到VOGUE杂志美术总监默海米·费米·艾嘉那里面试。艾嘉同亚历山大一样,也是一个俄国移民。但他丝毫没给亚历山大留任何情面。在看过了亚历山大带来的版式设计草图后,艾嘉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我很抱歉,恐怕你不是很适合在VOGUE杂志工作。”随后,便把亚历山大拒之门外。


回到宾馆的亚历山大十分失望,但随后便接到了康泰纳仕秘书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在下个星期一时来康泰纳仕的办公室一趟。尽管在艾嘉那里吃了闭门羹,亚历山大还是决定再去试试运气。星期一晋见时,亚历山大向康泰纳仕展示了自己过去因杂志设计获得的奖章,过往的工作经历和崇尚的杂志理念。


亚历山大过往的优良表现,叫康泰纳仕赞不绝口。“太棒了!你这样的人一定要留在这里!”康泰纳仕随即叫来了默海米·费米·艾嘉。艾嘉走进办公室,看到亚历山大和自己的老板坐在一起,马上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艾嘉,这是亚历山大·利伯曼。我要他从今天起开始在VOGUE工作。”“好的,老板。”艾嘉满口答应,好像之前从未见过亚历山大·利伯曼一般。


而这只是发生在康泰纳仕出版集团内部的政治厮杀事件中的小小一例。亚历山大·利伯曼逐渐在集团里干得风生水起。例如,他在某一次设计封面时,巧妙地用照片中模特玩弄的气球代替了“VOGUE”中的字母“O”。一系列的创新策略叫杂志焕然一新,但也引来了别人的妒忌。第二年时,康泰纳仕不幸猝死。默海米·费米·艾嘉立即向集团高层施压,警告说如果不开除亚历山大,自己就立刻辞职不干。


艾嘉没想到这一次是为自己挖掘了一个坟墓。最后亚历山大·利伯曼取代了自己,成为了新的艺术总监。关于这段风波,亚历山大从不开口评论。究竟是出于哪些因素,让自己在这场相互博弈的战争中幸存下来?他只漫不经心地说过一句:“他们选择了我,大概是因为我要的薪资比较少吧。” 


前所未有的职位 


1959年,萨姆·纽豪斯买下了康泰纳仕出版集团,并指派小儿子希·纽豪斯负责监督集团杂志运作情况。希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在这之前,谁都知道萨姆更偏爱自己的大儿子,而认为自己的小儿子希难成大器。活在父亲和兄长阴影下的希沉默寡言,一无所成。而出任了杂志发行人后,希才慢慢恢复自信,显露出在杂志出版业的敏锐眼光。在这个过程里,亚历山大·利伯曼则起了担任希·纽豪斯的领路人的作用。或者说,亚历山大给予了希长期以来缺少的慈父的感觉。亚历山大引领着希慢慢涉足上流社会的交际圈,把自己的美学观念全都灌输给了希。如此谆谆诱导,亚历山大·利伯曼和希·纽豪斯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为了回报亚历山大,希曾提出过要亚历山大担任VOGUE杂志主编一职,但被亚历山大婉言谢绝了。于是,希·纽豪斯干脆宣布:亚历山大·利伯曼成为康泰纳仕出版集团的编辑总监,对旗下的所有杂志都有决定权。在这以前,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一个职位。


此时的亚历山大如鱼得水。在上班期间,他总是穿着深色的西装,配上蓝衬衫和蓝色领带,脚踩一双软底皮鞋,方便他能悄无声息地走进每一个房间。当他在审视各个杂志送来的摄影作品或者封面样本时,他总会用一种超然脱俗的口吻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这些话语听上去像是春风入耳,但却暗藏着严厉的警告。而公司里的所有人,无一不对亚历山大·利伯曼顶礼膜拜,因为经过他指导后的杂志,的确要效果更胜一筹。


杜迪·卡扎吉安和卡尔文·汤姆克森在1993年出版的传记Alex中写道:“杂志出版业风云变幻,编辑们都像海浪一样转瞬即逝。而亚历山大却能在最顶尖的位置上掌权这么久,实在让人惊讶。”光是与亚历山大共事过的VOGUE杂志主编就有过五位(要知道这本杂志总共才有过七位主编),这些主编们最后的下场无一不是被残忍地辞退(好比杂志史上第六位主编格蕾丝·米拉贝拉,甚至是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口里,才得知的自己已经被辞退的消息)。但亚历山大能保全自身,一直保持职位于不坠,可见手段非同一般。


唯一的解释就是亚历山大定义了新时代杂志该有的样子。纽约时报的时装编辑艾米·斯潘德勒曾评价道:“在西方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利伯曼一样,在时尚摄影上有着这么大的决定权。”亚历山大口中的好照片,是必须具有魅力的(photo with charm),但这个“魅力”具体指的是什么,似乎永远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舍弃了旧杂志里常见的做作的棚内拍摄,改选用理查德·阿维顿这样一类擅长捕捉人物动态之美的摄影师为杂志效力。他的学生欧文·佩恩也用标志性的黑白照片塑造起杂志的典雅风格。亚历山大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爱好,他特意在VOGUE杂志开辟了艺术报道单元,由他本人亲自摄影,记载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的样貌。甚至有时,杂志在拍摄时装大片的时候,背景中都时常出现大师画作的身影。


人们还是更愿意谈论亚历山大是怎么周旋在传媒界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在自己成为编辑总监之后,亚历山大立刻从对手Harper’s BAZAAR杂志那里挖来了它们的时装总监戴安娜·维瑞兰,扶植她成为VOGUE的新主编。戴安娜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杂志变得像是一个印在纸张上的狂想曲一般。这样的大胆娱乐的做法也正好迎合了六十年代年轻一代人的思维模式。而到了七十年代,经济衰败、越战爆发等社会事件叫人们从梦一般的娱乐模式中醒过来,开始追求更实在的生活方式。戴安娜往日的手段变成了令人反感的自娱自乐,关于戴安娜随时会被炒鱿鱼的消息在集团内部不断流传。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亚历山大·利伯曼已经在刻意与戴安娜·维瑞兰保持着距离,不再如以往那样勤力协作。戴安娜被辞退后,她的朋友们纷纷指责利伯曼未尽到保护的责任,从此不饶恕他在处理逼退事件上的冷酷绝情。亚历山大对所有传闻一概不作回应,悄无声息地提拔了戴安娜的昔日助手格蕾丝·米拉贝拉做新的主编。而格蕾丝被辞退的时候,亚历山大除了一句“建议去和希谈谈”,再没说过其他安慰的话。


矛盾的身份 


步入老年的亚历山大·利伯曼对杂志市场的敏锐度急剧下滑,但他从不肯承认这一点。希·纽豪斯也不希望恩师的威严扫地,因此任何对抗过亚历山大的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开篇提到的安希尔,媒体在赞扬她的时候,不曾提过亚历山大的功劳。但实际上,Self杂志的成功本身就与亚历山大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安希尔曾与亚历山大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前者指责八十多岁的后者,没有任何资格教育自己怎么编辑一本给二三十岁女性看的杂志。


“你对年轻的女人了解有多少?你知道她们的希望。恐惧和欲望都是什么?你跟这类的人完全就没有接触!”


亚历山大被问得手足无措:“呃……我妻子的护士……我经常和她聊天……”


安希尔不屑一顾:“她跟本不是我们的目标读者,你知道吗?”


甚至在希·纽豪斯的心里,他也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安希尔·迪斯尼的态度是对的。但迫于某种无形的压力,他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当他吞吞吐吐地告诉安希尔她被辞退后,安希尔没有为自己争取辩解,痛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取代安希尔的新主编亚历山德拉·佩妮吸取了教训。她极力地吹捧亚历山大·利伯曼,把所用功劳都记在他的身上。佩妮从不养狗,却能腾出自己的公寓来给亚历山大的爱犬举办生日聚会,拿出鱼子酱和依云水招待这些“贵宾”。


不满的还有亚历山大的继女弗兰肯。在她所著的回忆录Them里,她揭露了自己父母光鲜生活下的种种弊病。自己的父母整日忙着交际应酬,根本不管女儿的起居生活。小时候的弗兰肯常常因为饿了肚子而昏倒过去,就是因为父母从没注意过自己的饮食问题。但在亚历山大和妻子之间,也有着某种有钱人独特的怪病。夫妻二人私下里从不主动交流,实在要是迫不得已,也只是靠外人来相互传话。


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下滑并不是叫亚历山大最头痛的。他一辈子都自诩一位艺术家,而编辑总监的身份只是第二重要的标签。显然外界的看法不一样。亚历山大在摄影、雕塑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作品被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过。但也正是编辑总监的身份毁了他成为顶尖艺术家的资格。评论界看法是,亚历山大的权利大过了实力。在操控着全美甚至全球品味走向的出版集团里担任万人之上的编辑总监,很难保证集团杂志会对这位大祭司的作品有着客观中肯的评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