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兴老员工对出售长飞的看法
2012-11-19 18:37

一个中兴老员工对出售长飞的看法

虎嗅算是近1年崛起最快的IT网络媒体了,靠着5-6个记者、10来个人,在半年多时间里把每天的访问IP做到了十六七万,文章的质量比之同类媒体含金量高了不少。作为一名虎嗅的忠实读者、中兴的前员工,近来连续看到虎嗅3篇评论中兴的文章,深感其中的判断之武断,也感到这里面存着一个很大的悖论:

靠几名记者观测行业内的上百家主流公司,很多时候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真正有洞察,因为,你很难用简单的逻辑理解复杂的事实——特别是这些事实都来自于媒体的二手资料的时候,更是如此。对这一点来说,我本人也深有体会,作为一个码字上百万的人,但是却对一些评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为,你所知道的、自以为确信的,不过是二手的资料,评论不应是消费。

不妨以下面的这篇评论为例,很容易从事实、逻辑上看到其中的孟浪轻率:

1、参见内文,“力图扭亏”这个主观推断从何而来?

中兴Q3大亏,主要在于一些低毛利订单在这个季度集中确认,这种集中体现,对股市、员工士气有极大的影响,为什么非要在这个季度?从会计的角度和电信行业的交付周期来说,完全可以不在这个季度集中确认,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是中兴有意在这个季度集中兑付。

其一,Q3亏17个亿也已经亏了,为什么非要在Q4把利润转正呢?熟悉西方企业运作的人可能都知道,今年洗个大澡,明年体现更好的业绩,那样才是更“聪明”的举措——中兴没有理由,先挖个大坑再费劲通过卖公司填平。

其二,事实上,中兴卖掉长飞早在年初3月前后就一直在运作了。
这两个原因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中兴原来饱受诟病的一点就是有很多参股子公司、孙公司,被怀疑有关联交易。这里面有极多人云亦云的误解:
A,很多人把康讯和一些全资子公司说进去,全资的子公司是并表的,不存在所谓的腐败,但是被扣了最大的帽子;
B,对于一些子公司的成因,很多人不了解,主要是第一批原始股东、原管理层创办的,有些是中兴新创办的,而不都是中兴通讯参股。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人退出是徒儿求其次的方式,有历史成因——这与侯总比较中国式的管理、不如任正非“走就退股”的强硬管理方式有关;这不是最佳的方式,但是也不算差。
C,不管是不是在关联交易中存在腐败,瓜田李下、且确实一些地方存在问题,那么,今年借助危机来清理也是最容易的时候、最合适的时候。

可笑的就在于,此前中兴被诟病的是子公司的问题,今年人家清理了,同一批清谈的人反过来仍然是抨击,左、右都是清谈家的理,就是没有企业家的理?

这一次处理长飞、特种,不过是个开始:
首先,是要处理子公司问题;其次,这是既定的,只是可能在当前情况下加快了速度——显然,这个时机如果更早,能卖出更好的价格;最后,才是所谓兑付现金,这只是三个原因之一。兑付现金当然在过冬的时候非常有用,但是和账面上粉饰出盈利无关,否则没必要在Q3一下子把所有敞口亮出来。
 
2、中兴的问题是否严重到这个程度?

墙倒众人推,问题是中兴还没到那一步。
本人也认为,中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它本质是“慢性病患者的急性肠炎”,既非生死问题,也非根本性战略问题;而是管理效率问题、多个负面周期共振所致。结合2年前milu的总结,我重新梳理下,从中兴的历史上看,比这个大的危机至少有1次,和这个相似的危机,至少有2次:

1、中兴85年成立之时,不过是做电子产品代工的,偏安惠州一座民房。作为文革后就跟随当时领导出过国的侯为贵来说,早年有半导体情结(和任正非早年去朗讯实验室参观相似的经历),但是投资半导体的成本极高,所以才转向交换机的研发,这大约在87,88年,可以说是第一次挑战。中兴早年叫中兴半导体,也是这样一个大背景。

2、中兴在1992-1993年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挑战。当时香港的合资公司倒闭了,作为航天系的孙公司——和天虹商场、飞亚达等性质一样的窗口企业——中兴怎么走?当时,选择的方式是国有民营,就是管理层持有一部分股份,航天系的2家企业持有一定的股份。为什么选择这个红顶?真沾了一个国企名号多少光?很多人不过是以讹传讹,你认为天虹商场沾了什么国企的光吗?主要是因为当时市场经济前景不明,私人企业搞电信,在当时是有很多法律、政策风险的。中兴新,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也导致了后来的管理结构和掣肘,对今天很多国企被MBO、国有资产流失不同,中兴为国家创造了足够的回报;至于说好处,你可以对比下华为及其它科技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中兴没有优势。信不信,不重要,因为了解真相是成本最高的事,大多数人宁愿相信成见。

3、中兴在96年的时候,准备在A股上市,上市前后有2个难题,这两大难题比今天的问题要严重的多。一个是上市前,大量的省份公司,是持股关系,还有一些是纯粹的代理商;华为当年则采用的地方邮电参股——可以说,放在今天看,都是非常不规范的,但是在当时,大家都是草莽出身,中兴华为的探索可以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早期的一些创业团队的人已经老化了,不能适应后来对技术、管理的发展需求,需要出局,怎么出?所以,清理地方的股权、清理老的创业者就成了极大的挑战,经过掉几层皮的折腾,才符合了上市的需求,部分老人出局后就有了一些子公司的前身,但是也换来了中兴的几年顺利发展。当然,附带的负面结果就是,中兴在2000门、万门机的研发中,因为这些动荡开始落后华为——88年成立的华为早在92年就清理清楚了创始人之间的股权,任正非逐步回收了其他创始人的股权。

4、中兴2001年电信泡沫的时候,抓住了PHS和CDMA的机会,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00年的时候,中兴的收入只有华为的四分之一;在1994年前后,就已经持平了。其中的两个关键,一个是中兴的内部动荡,一个是李、黄等人,在华为万门机和SDH领域的开创性地位。但是,这第三次危机,算是平稳度过了。

5、严格说,从1997年之后,中兴没有战略布局性的失误,但是有些方面的执行力确实体现出了差距。比如,在2002年后,华为在内郊外困的情况下,开始国际化探索,中兴也在稍后开始,但是当时过于选择急功近利,确实在布局上、管理上没有跟上,太偏重三线运营商,直到2005年,大量海外坏账出现,并导致05、06年的收缩调整,才重新开始2年的较快发展。

6、2008年的时候,金融危机,大家都知道什么情况,就不多谈了。一方面,中兴在海外有了实质性起色,一方面,国内的3G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但是,2011年,特别是2012年,中兴确实遇到了三大问题:第一,行业瓶颈,电信行业,除了华为日子还可以,爱立信尚可,其它全面面临巨大压力,因为这是产业性的拐点;第二,中兴在过去2年,为了获取一些欧洲订单、印度订单,确实投入成本过大,加上经济危机超过预期,导致低毛利集中爆发;第三,长期问题,还是人数膨胀过快,1年1万人,但是人均效率没提升.细分出来就是13个鱼骨图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严重到了比93年、96年、05年更大吗?肯定没前两次大,比05年可能比较相当。

可以说,一个企业发展起来是多么不容易,中兴这样的公司,20多年就经历了6、7次重要的风险;但是,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到今天,也必然有其理由,唱衰、甚至诅咒者和鼓吹、甚至谄媚者本质并无不同。因为,真相的成本如此之高,就算是大多数中兴的员工也知之不确。
 
此文并无奚落之意,因为事实不评论复杂的多,作为在中兴工作5、6年的人也不会全面了解,仅凭自己的一些回忆、资料收集,还原一些问题。中兴目前在全球的销售额排名,大约是福布斯全球2000强的第1000位,华为大约是300位,联想大约是500位,而思科是90位前后……这是中国IT发展史的一些侥幸存活者。

NSN通过裁员1.4万人,日韩的短期订单刚略缓过来;ALU通过出卖非核心业务,但是,美国市场的停滞、债务到期,还没缓过来……2011年中兴营收在137亿美金,2012年大约在150亿上下,距离NSN、ALU今年预期的180亿美金并不远。

卖掉长飞,也许不甚核算,但是不要过于算小账。走的慢一点,稳一点,聚焦管理,是好事。对于一个有8万名员工的企业,对于一家趟过了那么多滩涂的跋涉者,对于IT行业新增就业空间越来越少得情况下,它好你也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