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公平的竞争中以弱胜强?读《点球成金》,一切皆可被量化数据化
2013-01-19 14:28

如何在不公平的竞争中以弱胜强?读《点球成金》,一切皆可被量化数据化

弱者的胜利

最近从朋友处得知《点球成金》(Moneyball)的简体中文译本已出版上市。起初,自己对国内有人愿意翻译并出版这本以棒球为主题的专著感到非常惊讶。毕竟棒球在国内仍属于非常小众的运动。等拿到手后,方才明白出版方对此书的市场定位:一本经营管理类的畅销书。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确是一名知名的财经记者和作家。在出版《点球成金》前,他的著作几乎都是关于金融圈和经济界的故事,例如《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金钱文化》(Money Culture)等等。 
 
2003年此书出版后在美国激起了一股热潮,从波士顿、纽约到旧金山、洛杉矶的球迷、新闻媒体乃至金融精英都津津乐道于书中的只言片语。数年后,其影响力甚至跨越太平洋影响到了欧洲足球界。正是受《点球成金》的启发,英国足球作家西蒙•库伯和经济学家史蒂芬•西曼斯基写出另一本畅销书:《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2011年由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式上映,布拉德•皮特扮演了书中主角奥克兰运动家队(Oakland Athletics)总经理比利•比恩。 
“如何在不公平的竞争中赢球?” 
 
这就是比利•比恩面临的难题。所谓“不公平的竞争”便是指美国棒球大联盟不同球队间巨大的薪资差距。2002年纽约洋基队的总年薪高达1亿2千6百万美元,这个天文数字不仅在当时美国体育界鹤立鸡群,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毫不逊色于皇家马德里、巴塞罗那、曼联之类的足球豪门。然而,奥克兰运动家队同时期的总年薪不足纽约洋基的三分之一,只有4千万美金,在全联盟位列倒数第三位。薪资的巨大差距意味着优秀球员的流失,更难以寻觅联盟中那些当红的超级巨星。除了捉襟见肘的工资预算,运动家还是一支典型的“小市场”球队。一穷二白的状况不仅使其无法招揽球员,甚至连一座像样的专业棒球场都供养不起。自1968年至今,运动家都不得不与同城另一支美式橄榄球队共用体育场。设施陈旧和全美倒数的观众上座率几乎成为运动家主场的“特色”。 
 
然而,运动家队却是近年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职业棒球队。2000年至2003年间,他们每赢一场球的成本约50万美元,而洋基每赢一场的成本则几乎是其三倍近150万美元。至于联盟中其他那些“富队”如巴尔的摩金莺队、德州游骑兵则需要花费近3百万美元才能赢一场“天价”般昂贵的胜利。金融圈出身的作者刘易斯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诡异的现象,于是便有了这本书。他希望借此来勾画与解释比利•比恩是如何扮演这么一位近乎“无米”的“巧妇”角色。 
 
棒球是一项强调数据的运动。所谓“数据”不仅包括球队的各项胜败指数,还有每个职业球员的各类成绩:防御率、胜投数、打击率、长打率、全垒打数、打点数等多达几十类别。在谈论某个球员时,资深棒球迷都会如数家珍一般地报出一连串数字。若被不谙棒球者听到,或许是以为两位证券分析员在交流工作心得。长久以来,美国棒球界也将这些数据的记录工作看作重中之重。于是,即便是20世纪初某场比赛的交战数据都能毫不费力地找到。然而在比利•比恩看来,棒球界却没有将这些数据转换成真正提升球队战绩的“不二法门”。基于这个想法,他开始摸索一套全新的方法来解读棒球数据背后的“真谛”,甚至不惜与所谓“百年传统”宣战。 
 
这套全新方法被称为“棒球统计学”(Sabermetrics)。其创始人并不是比利•比恩,而是一位统计学家比尔•詹姆斯(Bill James)。他也是刘易斯书中的另一位主角。比尔认为棒球界传统的统计数据无法正确反应出球员或球员的价值,也无法准确预测其未来的表现,而这些数据的解读也缺乏一种科学的方式。于是,他雄心勃勃地设计了一套统计学的公式来运算各类既有的棒球数据。早在1977年,比尔就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却几乎毫无反响。棒球界的元老们根本瞧不上这么一位从没真正打过棒球的“门外汉”。在他们看来,这类书呆子式的纸上谈兵可能连“票友”水平都不如。问世20年后,穷则思变的比利•比恩才成为第一个真正吃螃蟹的实践者。 
 
比利破天荒地将“棒球统计学”作为球队的经营方针。他尽可能地将球员能力数据化,并以此作为衡量球员能力的唯一标准,而非某些基于主观经验的判断。通过这套统计学公式,比利以有限的预算去寻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球员。同时,他还强迫整个球队摒弃传统的成绩评估标准:既然让棒球比赛结束的因素是27个出局数,而不是时间;那么就忘记“打击率”、“盗垒”等等华而不实的成绩,“上垒率”才最重要。因为只有上垒才能减少出局的概率,并提高得分的概率。在全新理念的指引下,运动家队在2000年后曾5次打入季后赛,4次获得分区冠军,共赢了1045场比赛。期间,甚至还创下了美国职棒联盟百年历史上的连胜20场的空前纪录。 
 
那么比利与运动家队真正成功了吗? 
 
答案却可能是否定的。虽然运动家队曾在常规赛中取得比纽约洋基队、波士顿红袜队等超级球队更好的成绩,但却始终无法晋级季后赛第二轮,从未染指美国联盟冠军和世界冠军。美国职棒大联盟每年的常规赛多达162场,因此有足够多的比赛基数来为“棒球统计学”提供舞台。但季后赛是采取“五战三胜制”和“七战四胜制”,球员状态及其他各类偶然因素则成为更重要的变量,继而真正决定胜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常胜军”并不等于最后的冠军队。而各个球队的金钱投入依旧水涨船高,连经济危机都无法让超级球队的钱包缩水。2012年纽约洋基队的总年薪几乎达到2亿美元之巨,全联盟总年薪突破1亿美元大关的球队多达9支,而10年前则仅有4支。与之相对,运动家队的总年薪仍不过5千5百万美元,甚至还下滑到全联盟的倒数第二位,其与洋基队的薪资差距已由原来的三分之一扩大至将近四分之一。 
 
今年赛季开始前,比利•比恩再次与运动家队续约至2019年,他还有7年时间来赢取世界冠军的奖杯。《点球成金》书中提及的那些经营策略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也无法保证最后的成功。然而,其价值在于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如何用新的方式来挖掘那些既有传统背后的价值。无论比利的最终结果如何,棒球以及整个职业体育经营方式都已经为之改变。 
 
有删减,原稿发表于《外滩画报》。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序言:一场棒球革命



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爱上了书中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们,是一群不被看好的职业棒球手和棒球队管理者。大球队都不看好他们,但是,由他们组成的球队,却成了职业棒球大联盟中最成功的球队之一。然而,远在我爱上这个故事之前,我就动意想写这样一本书。起因其实很简单,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奥克兰运动家队这么一支穷球队,却能打赢这么多场比赛呢?

十多年前,职业棒球界就认识到,职棒比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而是慢慢变成了金钱的竞争。职棒大联盟球队中,穷队和富队在金钱上的差距远远大于任何一种运动,而这种差距仍在飞速变大。2002年赛季开赛时,纽约洋基队的薪资总额高达一亿两千六百万美金,是最有钱的一支球队。而最穷的两支球队,奥克兰运动家队和坦帕湾光芒队,各自的薪资总额只有四千万美金,几乎才是洋基队的三分之一。再往前推十年,薪资总额最高的球队是纽约大都会队,他们花在球员身上的钱大约是四千四百万美金,当时薪资总额最低的是克里弗兰印第安人队,球员薪资总额大约是八百万美金。光是看球员薪资差额,就不难发现,只有富队可以用得起好球员,而穷队只能用球技一般或是负伤的球员。这样一来,穷队必输无疑。这一理论,是棒球经营者普遍秉持并认同的理论。

我也倾向于认同这一理论:最有钱的通常是胜者。但是,看看近几年的赛事,你难免会心生疑惑。德州游骑兵、巴尔的摩金莺、洛杉矶道奇,以及纽约大都会,每一支球队都是各自分赛区的垫底球队,这些球队都投人了大笔金钱,却一败涂地。另一个极端是奥克兰运动家队。在过去的几年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薪资总额一直在联盟球队中垫底,但是,他们在常规赛季中获胜的场次却高居第二,仅次于亚特兰大勇士队。奥克兰运动家队连续三年都打进了季后赛,其中两年,只用了几轮比赛就淘汰了最有钱的洋基队。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洋基队遵奉金钱至上,他们认为有钱就能赢球。洋基队的理念也是纽约一贯秉承的理念,那就是,毫无羞愧地用钱买成功。也许正是这种毫无羞愧,使得他们在棒球赛事中成绩最好。早在1999年,职棒大联盟主席艾伦·塞利格便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成功称为“意外脱轨事件”。然而,这更像是在找借口,并没有正面回答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奥克兰运动家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秘密是什么?这支倒数第二穷的球队,面对其他金钱傍身的球队,胜算何来?他们又怎么能打出常规赛二十九支球队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提绳拉索,继续深究下去,棒球的成功中有哪些东西是有钱人想买而买不到的呢?这些问题正是最初让我好奇的问题,也是这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最简单的一点开始:在职业棒球运动中,如何花钱,始终要比有多少钱更重要。当我第一次走进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办公室时,他们刚打完一个赛季,在这个赛季里,他们只花了三千四百万美金,却赢了一百零二场比赛。而在此之前的2000年,他们赢了九十一场比赛并夺得赛区冠军,却只花了两千六百万美金。道格·帕帕斯是一位专门研究棒球经济的曼哈顿律师,他认为,奥克兰运动家队与其他球队的差别是可以量化的。组建一支二十五人的棒球队,最少得支付球员五百万美金,另外加上花在负伤球员以及多达四十人的替补阵容身上的两百万美金,运营一支球队最少需要七百万美金。棒球赛中,运气占极大比重,与运气这个因素相比,大牌球员和新手之间的差别,所占的比重要小很多。把以上因素都考虑进去,一支拿着最低工资的球队,在整个赛季总共一百六十二场比赛中,最少能赢四十九场。帕帕斯的金融效率模型考虑的是投资回报,他的衡量标准是:在必不可少的七百万美金之外,一个球队要多花多少钱才能打赢超过四十九场比赛?也就是说,每多赢一场比赛,球队要花多少钱?

2000年到2003年间,奥克兰运动家队每赢一场球赛大约需要花费五十万美金。另外一支同样只花六位数就能赢一场的球队是明尼苏达双城队,他们每赢一场球赛大概要花六十七万美金。最铺张浪费的富队,例如巴尔的摩金莺队以及德州游骑兵队,每赢一场比赛要花费将近三百万美金,几乎是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六倍。这么看来,奥克兰运动家队打的比赛仿佛和其他球队截然不同。如果这是在别的行业,奥克兰运动家队早就可以买下其他多支球队,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但是,这是棒球,奥克兰运动家队能做的只是让其他富队面上蒙羞,仅此而已。
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成功,归结于他们愿意重新审视棒球运动:如何经营棒球队?如何打比赛?谁最适合打比赛?以及个中缘由。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总经理比利·比恩深知,他不可能拥有如同洋基队一样的金钱投入,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这项游戏的缺陷。本质上,他寻找的是对棒球运动全新的认识。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决策人员对棒球运动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调研。他们研究棒球比赛中的每一个元素,例如脚步移动速度的市场价格,或者大联盟普通球员与明星球员的本质差别。这使得他们总能找到价钱便宜但球技优良的球员。这些被奥克兰运动家队签下的球员,大多是传统棒球评定体系的受害者,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研发部门把这些球员从评定体系的偏见标准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一片能够发挥自己真正实力的天地。究其根源,棒球队所置身的游戏,探究的是理性的边界与局限。棒球比赛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项非理性的运动如何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成功或失败。

正如我开篇所言,我爱上了书中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职业棒球比赛以及比赛中的人。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职业棒球,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也以自己神奇的方式,回馈棒球他从这项运动获取的所有。为了更好地了解主人公以及他带来的这场棒球革命,我去跟多伦多蓝鸟队的总经理瑞西亚迪待了几天。瑞西亚迪当年与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比利·比恩共事过一段时间,现在,他正以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方式重组他的新球队。瑞西亚迪最初备受嘲讽,而在我与他结识时,连脾气最不好的老一辈棒球评论员都对他尊敬有加。2002年赛季结束时,蓝鸟队最害怕的是瑞西亚迪跳槽接手波士顿红袜队。如今,红袜队也打算以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方式重组球队了。

在一场波士顿红袜队的比赛中,我试图让瑞西亚迪证明我的观点。几个月前,他告诉我一个我很认同的观点:比利·比恩和其他球队经理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瑞西亚迪尽量举高一只手,同时尽量放低另一只手,对我说:“高的这只手是比利,其他人是低的这只手。”在眼前的这场比赛中,他重组的蓝鸟队节节领先于波士顿红袜队。我问瑞西亚迪,是不是觉得他跟他曾经共事过的比利·比恩一样,善于经营棒球这门奇怪的行当。他没有回答我,只是嘲笑这个问题太愚蠢。“毫无疑问,比利是最棒的!”问题是,为何如此?


后记:原来是个本垒打



走进击球区的杰瑞米·布朗,依然是那个阿拉巴马小镇的胖球手。不过,此刻的他,已经不再是奥克兰运动家队在选秀第一轮顶着压力签下的那个阿拉巴马小镇胖球手了。他仍然身高五尺八寸,体重215磅。他仍然不是牛仔裤销售商想找的牛仔裤模特。不过,经验和阅历塑造了另一个他。

三个月前,新人选秀刚结束,杰瑞米·布朗就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在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新秀球队打球。等待他的是无休止的玩笑和羞辱。在球员中,最畅销的杂志是《美国棒球》。这本杂志写了很多以消遣杰瑞米·布朗为主题的文章。文章中引用其他球队球探的话:“杰瑞米·布朗应该找不到他不喜欢的披萨吧?”他们逼着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探主管艾瑞克·保田承认,选秀第一轮就签下杰瑞米·布朗这样的球员纯属任性而为。“杰瑞米·布朗的身体条件确实不算最优,”保田语带歉意地说,“他的身型不好……一个好球员困在了一副坏躯壳里。”杂志把杰瑞米·布朗的毕业照片放在报道里,下面的文字解说是“歪瓜裂枣”。杰瑞米·布朗在阿拉巴马的妈妈收集每一篇关于儿子的报道,每篇文章都会从头读到尾。她每次读到报刊上取笑儿子的文章,都会格外生气。他的爸爸倒是应对得不错,一看到这样的报道,便放声大笑。

其他新秀球员当然以此为乐。他们每天都盼着《美国棒球》的新一期,等着看这期杂志上又有什么揶揄杰瑞米·布朗的报道。尼克·史威许是杰瑞米·布朗的好朋友,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读到这些报道,不过,他对这些揶揄挑衅的态度,只有两个字——藐视。尼克·史威许的父亲史蒂夫·史威许是个前大联盟球手,所有球队都把尼克·史威许看成新人选秀第一轮的最佳人选。尼克·史威许才不管别人说什么。史威许不需要别人点明他的自我价值是什么——通常都是他告诉别人。他总是试图让杰瑞米·布朗变得跟他一样,不过,他的尝试并不太成功。一天晚上,在饭桌前,尼克·史威许对杰瑞米·布朗说:“《美国棒球》上面的那些文章狗屁都不是。你是个好球员。你打得一手好球。这就够了。你以为贝比·鲁斯从小就是棒球天才?别跟我开玩笑了,他当然不是,他那时候什么都不是。”杰瑞米·布朗总是要花点时间才能意识到别人对他的揶揄,这次,他花了几秒钟才意识到尼克·史威许刚才那一番激励还有另外一面。他说:“贝比·鲁斯是个肥仔,就像布朗一样。”一桌子的人顿时哄堂大笑。

杰瑞米·布朗和尼克·史威许来到温哥华几周后,被叫到教练办公室。杰瑞米的第一反应便是——“天哪,我做错什么了?”每次头儿注意到杰瑞米,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一定做错了什么。不过,这一次,他没做别的,只是不断保送上垒而已。杰瑞米·布朗在新秀球队里如鱼得水,比赛似乎显得过于小儿科。比利·比恩想把他放到竞争更激烈的环境中,好好测试他的潜力。教练把机票放到杰瑞米·布朗和尼克·史威许的手中,告诉他们,奥克兰运动家队2002年的新秀中,他们是第一批人选单A联盟的球员。

他们从温哥华出发,舟车劳顿,三十一个小时没合眼,终于来到了加利福尼亚的维沙利亚。他们刚到球队,正好碰上一场比赛开打。球队里没有一个人跟他们打招呼,没人想和他们有任何交集。这就是你从小球队刚升上来时的境遇——队友不会对你笑脸相迎。杰瑞米说:“每个人都只是瞪着我们,一句话都不说。我们只能试图表现友好,不想一到新球队就给自己惹什么麻烦。”

刚到维沙利亚的那天晚上,他们换上队服,坐在休息区的板凳上。不过,他们就如同不存在一般。没有人过来和他们打招呼。要不是有史威许在旁边,杰瑞米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忽然变成了隐形人。比赛进行到第三局,球队的捕手走上了本垒板。这个捕手叫乔治·索托,是个大块头。杰瑞米从没听说过索托,不过他猜测自己应该是在和这个索托竞争捕手的位置。索托上场后击出的第一个球就把杰瑞米和史威许镇住了。那个球高高飞起,飞过左外野的灯塔,飞过场外的停车场,飞过停车场另一边的草坪。这是杰瑞米亲眼所见打得最远的球。球飞了五百五十英尺,也许还更远。看着索托小跑着回到本垒,杰瑞米转身对史威许说:“在这里,估计永远都轮不着我上场了。”

如果决定他是否能上场打球的人是他的队友,那估计他这辈子都没法上场打球了。他们总是把门锁上,如果杰瑞米和史威许要进屋,就得强行破门而人。有一天,杰瑞米·布朗正从维沙利亚的球员俱乐部走过,有人用揶揄的口气对他大喊:“嗨,猪獾!”杰瑞米对这个外号的解释是:“我洗澡的时候,他们看到我身上有很多毛。”队友们依旧对他嘲笑揶揄。杰瑞米只是像往常一样,微笑处之。

赛季结束时,杰瑞米·布朗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其他新秀一起,受邀来到了亚利桑那州的指导联盟。那时,他已经来到维沙利亚三个多月,没人再取笑他了。他在维沙利亚很快就取代了乔治·索托的位置。由于他的加入,球队的平均击打率达到了310,上垒率达到了444,长打率达到了545。他上场的五十五场比赛,打出了四十个全垒打。他在单A联盟里轻而易举便脱颖而出,比利·比恩随即邀请他参加了2003年大联盟球队的春季训练营。奥克兰运动家队在2002年新人选秀里签下的所有新秀中,杰瑞米·布朗是第一个受邀加人大联盟球队春季集训的球员。其他新秀球员,包括尼克·史威许,都未能像杰瑞米·布朗这般顺利。用奥克兰运动家队小联盟负责人基斯·利普曼的话说,其他新秀球员都得经历“现实”的磨砺。利普曼说,现实“就是你意识到,如果你要在球队中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调整自己打球的方式”。但是,杰瑞米·布朗不必调整自己,需要调整的是除了他之外的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的确为他进行了调整。《美国棒球》对他的报道似乎来了个急转弯。杂志把他列为2002年新人选秀投手三强中的一员,又提名他为奥克兰运动家队旗下小联盟球队四个最有前途的新秀球员之一。此时,妈妈给他打来电话:“终于有人为你说好话了。”他在维沙利亚的队友再也不叫他“猪獾”了。每个人都开始叫他“徽章”’。

十月中旬,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一个下午,杰瑞米·布朗第一次站上本垒板。第二局行将结束,球队一分未得,垒上也空无一人。对方的投手很快就干掉了球队的三个击球手。他投向杰瑞米的第一个球越过了本垒板。杰瑞米没有挥棒,只是看着球落地。第一个球是个坏球。第二个球是个投向外角的变速球,杰瑞米对这样的球元计可施,他仍然没有挥棒。好球一次。杰瑞米·布朗知道,投手投球有一条定律——“他们总会失误的,”他说,“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对方失误。”这样的等待往往是有回报的。当第二个变速球被判为好球时,杰瑞米注意到,机会也许来了。当对方投变速球时,他手臂的移动速度明显比投快速球时慢了很多。

对方投手的下一个球是个快速球,但越过了本垒板。第二个坏球。现在的比数是两坏一好,这是对击球手有利的分数。

果然,第四个球是个明显失误。投手又投了一个变速球,杰瑞米注意到,对手的手臂移动速度更慢了。这一次,他知道,要伺机出动了。变速球到达本垒板中间时,正好在腰的高度。杰瑞米挥棒击球,球带着风声飞过对方投手的右耳,飞向了左外野的空地。

杰瑞米立刻从击球区出发,同时看见对方左外野和中野手也迅速跟上。左外野手认为自己能接到这个球,他预测球会往墙上砸去,于是向预测中的落点狂奔。杰瑞米知道这一棒力道很足,所以他猜得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说,他以为他猜得到。他认为球会砸在外墙上,然后弹回场内。左外野手便不得不掉转头,追逐弹回场内的球。这时,杰瑞米·布朗正往一垒跑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球是个三垒安打!

这对他来说可是新鲜事儿。他不是经常能打出三垒安打的球员。事实上,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打出过三垒安打了。现在的他异常兴奋:杰瑞米·布朗,你打出了三垒安打。作为奥克兰运动家队内上升速度最快的击球手,他在小联盟球队里接连跳级。身边的人不停地告诉他,没有什么是他做不了的。他的心里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相信自己了。

他飞快地跑过一垒,把对方左外野手甩在身后。他拼命向前跑着。忽然,在一垒和二垒之间,他脚下不稳,摔了个跟斗。他觉得手很疼,看来手指扭伤了。他赶紧从地上爬起来。为了保守得分,他便掉头往一垒跑去。这时,他向场边休息区看了一眼,发现所有的队友都笑成一团。史威许在大笑,施坦利在大笑,提汉和凯格尔都在大笑。所有人又开始笑他了。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笑却和以往不同。这一次,他们不是在揶揄他的身材。他们在笑别的什么东西。杰瑞米·布朗向左外野望去,只见对方外野手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并没有去追逐那个球。而那个球已经不见了。杰瑞米·布朗现在才明白:他想象中的那个三垒安打,原来是个本垒打。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