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坏话》是一本特有才的人写的特有趣的书,调侃商业八卦的同时不乏洞见
2013-01-26 16:07

《公司的坏话》是一本特有才的人写的特有趣的书,调侃商业八卦的同时不乏洞见

脱不花妹妹虎嗅文章:http://www.huxiu.com/space/uid/10371/1.html
自序

我是一名管理顾问。本土出品,古法酿造,十五年陈。

很多人认为,顾问就是收钱负责回答问题的人。未必。很多时候,我收了钱,也不回答问题。

我工作的起点,是发问。

因为错误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的确遇到太多的公司攥着一个伪问题却试图买到真答案。每当这种时候,我只好先做一个讨人嫌的导游,非要带着心急如焚的人们先回到起点才能出发。

什么是对的问题?就是真的问题,就是那些能够切入要害、直达真相的问题。不过,在公司中因为你有太多的利益相关、他有太多的不便言说、你有内心的种种顾虑、他有身份的立场局限,所以,人们常常会被各种无效的杂音过度干扰,以至于陷入伪命题的困扰之中。

我在顾问工作中以“简单粗暴”而出名,总是扮演《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倒霉孩子,从不惮于大声说出各种难听话。狗屎运在于,我发现越是优秀的公司决策者,就越爱听难听话,不听不舒坦,不听不痛快。所以,我侥幸喋喋不休的混到今天。

我所遇到的各种靠谱或不靠谱儿的问题,涉及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从两口子怎么共同经营一家公司到企业接班中的“第三者”,从怎么打赢一场价格战到老板为啥睡不着觉,从天价鸡血班到底学点啥到怎么“玩”公司,从谁是公司的“无间杀手”到怎么揪出公司内部的神龙教,飞沙走石,光怪陆离。当然,我说各种难听话的时候从不稀罕力气,老有企业家半真半假半发嗲的说:你呀,总是说我们的“坏话”!因此,我在近两年逐渐的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回头来看,虽然有很多伪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都来自战斗第一线最真实而具体的焦虑或痛苦,当然也有解决问题之后强烈的喜悦与得意,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每一位公司管理者共同分担或分享。

在这本书中所谈到的问题,绝大多数都不是我的客户在正式的咨询项目中所提出的,往往都是客户或者其他一些公司里的朋友在茶余饭后闲聊时产生的“快问快答”,因此无论问题或者答案都并不系统、也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如果说稍有价值的话就是因为非正式、所以够真实。

这本书之所以命名为《公司的坏话》,是因为我很少说公司的“好话”,而且坚持当面说坏话的优良传统。我决没有“良药苦口治病救人”的水平,我所能做的,不过就是敲敲边鼓,难听话,大声点,提醒一下:小心,有雷!

因此,如果我有幸把这本书推送到了人们的眼前,我想,大抵上读者能从中看到这些东西:在一个旁观者眼中,那些声名赫赫的老板们前赴后继的陷阱都是什么;在一个参与者眼中,那些“企业大事件”背后都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幕;在一个研究者眼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成为预测一家公司走势的风向标的;在一个咨询界八婆的眼中,一家公司都要熬过哪些的“豪门恩怨”才能侥幸存活下来。我不能暴露任何公司或者个人的隐私,但是,我试图还原当这一切发生时他们的心路历程或者思维逻辑,直教是:妙计与昏招同舞,英雄共屌丝齐飞。

当你看过了别人的风景,也看懂了别人的陷阱,那么,祝贺你,你真正练就了“吸星大法”,大胆的去走自己的路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知道人们都是怎么在背后议论自己的。现在,至少对于老板和高管们来说,不用再琢磨了,《公司的坏话》一一为您呈现,关于你和你的决定,人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书摘:企业家怕什么?怕见红!


据说讲笑话和点歌一样,最容易暴露当事人的真实年龄。不过,妾以为有些古老的笑料放到今天来依然可以焕发青春,比如出自80年代某《小学生笑话选》:为什么诗人是“人”,而作家却是“家”呢?答案大抵是诗人太浪漫了所以没法子成家之类的。那么,姑且不论对小朋友们谈“浪漫、成家”等等究竟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原理,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请听题:为什么职业经理人是“人”,而企业家却是“家”呢?

 妾以为,之所以有上述区别,主要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只需对自己负责,管好自己即是最大的交待,别管再高的级别,有好处时是一人盛名一人享,即使出了什么纰漏也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属于真正的“有限责任”。而企业家则需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大家子负责,稍有不慎,就殃及池鱼,各界友好、麾下员工、甚至一家妻小(有几房算几房),统统拉出来陪绑。

史玉柱当年重出江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前巨人集团的楼花债务埋单,只有了断了这段恩仇,才具备再次开香堂立码头的某种资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想当老大,首先必须做好承担“无限责任”的心理准备,才当得起这一个“家”字。 这企业家既然有此重任在肩,照理说,更应当修心养性、善自珍重才是。

而当下怪现象在于,财经媒体已经恨不得纷纷要开娱乐版,企业家们则拿出了抛头颅洒热血般的决绝用来四处抛头露面。这就使得这个群体逐渐变成了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暴露在观众面前。除了不断制造和传播一个个“中国梦”的财富故事会之外,企业家自己则面临着聚光灯下的自我塑造、当众整形的新挑战。 

近距离观察那些喜爱把自己“明星化”的企业家们,不难看出两种心态交织产生的驱动力:一曰弱者心态,二曰投机心态。 首先,所有乐于此道的企业家,基本上分布在三种状态里:苦逼态、牛逼态、傻逼态。因此分别受到三个欲望小鬼儿的支配:表白欲、表达欲、表演欲。一万小时的苦逼之后如果未如期见到牛逼闪闪,人本能的需要找到宣泄情绪、推卸责任的出口,晒伤口、拉垫背、诉冤情是常见戏码。这时人往往变身祥林嫂,表白,没完没了的表白,试图给人们的观察“纠偏、翻案”,倘若再辅之以当众“哽咽”甚或“落泪”,就是一个绝佳的封面报道。

如果幸运的走上了牛逼的道路,那么不禁意气风发起来,觉得自己的经验教训简直已经炼出了一部九阴真经,岂可埋没在一家公司里,必须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对兄弟企业、公共事务、社会热点充满了表达的热情,凡事都忍不住侃侃而谈,指点一二,“民主正义、绝对理性、普世价值”等等大词儿是成建制使用,有了微博之后表态和站队更是实现了零成本扩张。

若是真相信了自己的牛逼,那么必遭雷劈,不出一年就会变成舆论生态中的傻逼,表演欲望越来越强,表演痕迹越来越重,俨然成为抢戏的戏霸,让人忍不住温言相劝:戏过了,戏过了嘿!不论是表白、表达还是表演,说白了还是一个士农工商恬陪末座的弱势心态,周身充满了不自信,急吼吼的要向谁证明自己是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实在的投机心态在驱动着人们。也就是经营运作手法里所谓“抄近道儿、干俏活儿”的公关技巧。短时间内捧红一个具体真实的领军人物,当然比塑造培育一个理性抽象的企业品牌要容易的多,成本也低的多。把企业家人格化(甚至神格化)的个人品牌作为支点,让企业由此大力撬动外界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无形资产经营杠杆。

当年曾经有一位企业大佬传授秘笈:一寸新闻超过一丈广告。因此这位大佬多年来亲自抓公关,曾经炮制过上到新闻联播下到盗版书摊的各种新闻热点,多少次在危急关头凭借“四两拨千斤”的PR技巧将舆论焦点转向,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中国好榜样”。不过,持刀杀人者必将死于刀下,当你像孔雀一样美丽开屏的同时也就把丑陋的屁股暴露在人前,不到三年时间,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臭名卓著的公司之一,大佬也变成了公司背负最大的品牌负资产,留给后来者的信誉修复难度简直令人绝望。

 让我们更有建设性一些。不论从在中国做商人天生的弱势心态、还是现实中“多快好省”的投机心态出发,倘若企业家的公众化、明星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必须时时默念一句明哲保身的符咒:十分红处变成灰。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且莫喜大红灯笼高高挂,岂不闻古今中外老少咸宜的普世性真理一句:红灯停,绿灯行?前方红色警戒,敬请小心绕行。 

如果我是一名在中国做生意且希望善始善终的企业家,那么我会对五种红色保持高度的敬畏和敏感: 

顶子红。一位高层领导曾私下善意的忠告某位大佬说:政府里最讨厌三种企业家——一是被扶持起来之后,当组织希望你有所回报的时候,你表现的很小气;二是被扶持起来之后,想要“捞过界”,自以为是“胡雪岩”瞎掺和官场上的事,自营保护伞、培植代言人;三是被扶持起来之后,四处当教父,指指点点,妄图输出意识形态。看到没有,他们看企业的唯一共同前提都是——“你们”是被“我们”扶持起来的。此一前提,回味无穷。上述三种人,年年都有倒霉蛋,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此路凶险,山高风疾,行不得也哥哥。

小桃红。过去香港的八卦杂志是经常会爆出某某董事局主席、某某企业太子爷密会女明星的新闻的,想不到如今大陆企业圈也蔚然成风。说到底这档子桃红色的事儿,属于极度个人隐私,但是一放到企业家身上,就不一样了。除了对个人声誉的影响之外,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小桃红闹大最终搞成了“血染的风采”的也不在少数。就原配夫人们来说,大陆的女权主义思想可比其他华人地区普及多了,彩旗一飘,红旗就倒,夫妻反目、子女喧闹、财产分割、股权战争、资产冻结、股票下跌,搞到法庭甚至刀兵相见的都比比皆是。最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突破,这事儿谁也别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守好裤腰带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成功男士们是重灾区,女企业家也难说就躲过一劫,香港小甜甜龚如心的身后龌龊,难道还需要再次提醒吗? 

狗血红。我曾经好奇的去问一位企业高层: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媒体的话,在你心目中是什么颜色?这位高层沉默良久,咬牙切齿的说:红,那种嘈杂的、混乱的红,就是狗血的颜色!今天谈媒体,已经不是电视报纸杂志,这是一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媒体的功力简直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企业当然要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这里所说的警惕狗血红,是指超越了合作的界限,企业内心深处那种想要利用媒体、操纵媒体的欲望小火苗。是的,也许媒体正在越来越被商业化的利益安排所影响,但是要知道他始终是不可驯服的野兽,媒体最爱的是收视率收听率点击量发行数,从这一点上来说,就像鲨鱼见血,谁都有可能是操盘者,下一分钟谁也都可能变成被消费的对象。因此,建立一个清晰的边界就变得非常迫切,想清楚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之内与媒体积极互动,超出了边界就要守口如瓶。 

钞票红。商人趋利,钞票就是商人的选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第一个标志。但是钞票的红色也往往会遮蔽理性。国有企业不论,仅就民营企业来说,企业里的亲人部属甚至企业家本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搞什么利益输送、利润转移,借用企业平台大搞体外循环的,比比皆是。特别是当企业股权结构开放以后,想一想凭什么所有的钱都要和别人一起分享,难道大爷我不能先独吞一块儿?

因此,自己变成了自己的蛀虫,什么设个关联公司啊、组个洗钱机构啊,变戏法左兜儿揣到右兜儿啊,都成了令投资人们心惊肉跳的噩梦。再进一步,因为戏法变得出神入化,空手套白狼也能玩儿转了,所以野心更大,干脆再拉几个投行界的野心家一起玩儿,大家抱团打天下,于是,霹雳一声震天响,中概股来到您身旁。 

朱砂红。旧社会刑场上杀人,是要拿朱砂批的。踩红线过了界,违法犯罪,就要批朱砂。企业家手里有了钱、有了势力,最要紧的是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说狠话。因为围绕着你有一个利益群体,这个群体甚至是会为了你的一句狠话去搞桌面下的事情的。走得夜路终遇鬼,吃天大的亏也比吃牢饭容易下咽。特别是如今我们的立法执法弹性还是颇为可观,在你的计划里,也许只是踩踩红线玩玩儿灰色地带,但是千万记住此一时彼一时,朱砂红是你HOLD不住的,弹性系数随时会变,灰色地带一秒钟变黑色,而且保管你一点都幽默不起来。

 说到底,原来,企业家,最怕——见红。

(本文原载《时尚先生》2012年12月)        
             


读者评:八卦和坏话



LazyLorna 发表于 豆瓣

最早看到这本书的节选是在虎嗅上,因为有行为分析的习惯,感觉当时ID叫脱不花妹妹的作者肯定有很多阅历。后在给豆瓣收录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果然给很多大企业做过顾问,人脉极广。 
 
后来就是等这本书出版,等了一星期,终于到1月22日有实体书卖了吧,坑爹的是只有亚马逊有货,而且要等1-3周。尼玛这不玩人的么?微博也问了作者什么时候当当或京东等送货快的有买。没有收到回复。不过也很正常,人家都是腕,咱是小人物。 
 
其实很多章节网上都有,三分之一吧。嬉笑怒骂,各种八卦。当然也有写观点。作者人精,善于表达,也有想法,也算有趣。不过做培训或咨询多的人吧,总难免落得表演过重,用俗话说就是演得太用力,所以这书不是耐看型的,也就是说不要指望看了几次还有营养。但是没关系,这个痛苦和压力大过幸福和追求的时代,谁会反复看一个八卦呢?有点恰到好处的乐子开心一下就可以了,已经非常难得。 
 
看女性嬉笑怒骂,与男性不同,更婉转诙谐和舒服,偶尔散发这一些聪明和灵气出来,那感觉就像刚刚炒熟的芝麻,那香味刚刚好,过犹不及。 
 
这本书的确是八卦,但还真算不上是坏话。例如说这本书中提到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作者周濂,是作者李天田的好友,细心留意二人都供职人大......而前者是《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的新任老公。新近怀孕的刘瑜上期登了《南都娱乐周刊》,之前的八卦说刘和周早年相识相恋后分手,分别结婚后又分别离婚然后结婚。。。八卦总是很有趣的。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VS《送你一颗子弹》,挺逗的吧?哈哈


一位奉行“三拒绝主义”创业者的玩公司理念


前几天,和一位奉行“三拒绝主义”的创业者一起喝咖啡。所谓“三拒绝”,即指拒绝采访、拒绝研究、拒绝参观,主要是逆袭时下创业界风行的“三突出”——突出自己、突出自己、突出自己。


如果他只是一位正满怀憧憬的创业者,那么,也许他的所有经历和经验都只能算是一种美好愿景,值得敬佩,可未必经得起推敲。但是,这位三拒绝君,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已经在一个相对细分的女性消费品市场中切到了约百分之六十的市场份额,基本打通了“品牌即品类”的策略,线上和线下形成60%对40%的销售贡献比例,而且,两个渠道都是始终贡献盈利的。是的是的,这家公司不过四年历史,不过几个亿的生意,与“OLD MONEY”们相比,当然不能说已经度过苦海直达彼岸,但是,只要想一想多少创业公司死在前三年,我们就立即精神为之一抖,看看究竟有哪些做法已经被这家公司证明是适用于中国特色创业主义的。


首先,让人们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三拒绝君虽然也“可耻”的上过长江商学院,但是很明显,在他的创业历程中,商学院体系对他的荼毒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以至于作为一名老资格的管理咨询顾问,当我听完他的全套创业故事后,不得不感佩至深的脱帽致敬:“祝贺你,这是一个没有被传统管理咨询公司毁过三观的公司!”当我问他,经营公司的主要灵感来自什么地方时,他一脸坏笑的坦然相告:做市场的经验来自泡妞,带队伍的经验来自打游戏。天!


这位仁兄最洋洋得意的话题,是“怎么用150块钱感动一个女孩十次”。听完这套超级正能量的不传之秘,作为在认识老板以前就成为这家公司的忠诚客户的我本人,倒是很能够体会到他从泡妞中提炼出来的营销大招儿:对目标消费者深入的人性洞察和把握。举例说明:两年前,我曾经在这家公司的网站上订购了大约200元的产品,结果,收货时我意外的收到了一个超级大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满满塞进去了七件赠品!而且,还附有一封粉红色的信,上面娇嗲的用手写体写着:“亲爱的,这些漂亮的毛巾、浴球、洗发水、鼠标垫等等,都是我们送给你哒!”然后是客服的亲笔签名。至于为什么送鼠标垫,三拒绝君的说法是:一个鼠标垫一块六毛钱,但是如果设计制作精良,就可以占领客人书桌上的一个永恒位置,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广告位;同理,越是赠品毛巾的品质一定要好,因为这样就可以让带有品牌大LOGO的毛巾占领客人的洗手间。所以,别人是做客户,这家公司可谓是“泡”客户:通过鼓励客服跟打鸡血似的与客户的深度互动,辅之以长期采取大量赠品、附赠手写信件等方式满足女性消费者的两大心理需求——一是要占小便宜、二是要有小呵护,一来二去,把客人泡的跟情人似的。以至于据说有客户在结婚时,居然给他们的淘宝客服寄来喜糖和礼物。


当然啦,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鼓励员工和客户深度互动”,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是,很难做到。因为员工的热忱与老板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在一个温度上。这就不得不提到三拒绝君在漫长的游戏生涯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带队伍逻辑了。这家公司在人力资源政策上与常规公司一个显著地差异是“月月涨工资”策略,也就是说,人人都知道,只要公司大盘在增长,员工每个月就都会涨工资,而且越新晋的员工涨工资的幅度越大。这是典型的网游逻辑:游戏初期必须要能够快速升级,这样才能培养成瘾性!传统的薪资体系是基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管人、控制逻辑搭建起来的,越往下薪酬就越是相对固定、越往上薪酬的浮动比例就越大,所以天然的就形成了压力集中在管理者身上、基层员工被动观望的局面。而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方式,可以保持一线队伍的活跃度,让一线员工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成长欲,后浪推前浪,自下而上的促动整个队伍往前跑。而对于公司来说,“背着抱着一样沉”,只要大盘快速增长,涨工资就纯属是个技巧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


永远不要忽略“现金”对人的激励和刺激作用。关于这套游戏HR理论,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实验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三拒绝君正在筹备一家餐厅,像所有的中餐厅一样,高水准的服务是个超级难点,经验丰富态度积极状态稳定的服务人员已经成为招聘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怎么办?当我把三拒绝君的解决办法分享给另外一位身价十几亿做了十几年中餐的餐饮大亨听的时候,他连连拍大腿叫绝:“我不知道这家餐厅的菜品怎么样,但是我一听就知道,他的这个办法一定能够解决服务的问题!”方法其实很简单粗暴:提供高水准的服务,但是向客人收取服务费,每天闭店,清算当日服务费,当场按服务水准分现金给服务人员。这样,人人都能感受到优质服务、客户满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且这种感受是以一种高强度高频率的刺激出现的。当然,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办法,我就不便剧透人家的商业秘密了。对此,我倒是已经试验了一把,在我们一支由硕士、博士组建的临时项目团队中,任务重、时间急,我们采取了把过去应该是项目结束时才发的既定奖金提前支取出来,根据工作量每天晚上发一把现金的方式,最终效果呢,只能说俩字:奇效。


除此之外,建设一个堪比谷歌的超级享乐办公室、公司为员工配备厨师保姆按摩师美发师之类的“变态伺候”、每个前来面试的应聘者都有一个感谢礼包之类的小手法,在三拒绝君手中就更是信手拈来的技巧了。商业无非人性。三拒绝君的神勇之处在于他本能的抓住了这个本质,然后一点拖泥带水、虚伪矫饰的动作都不浪费,直奔主题。正如我逼问他“你这弄公司怎么都跟玩儿似的”的时候,这位网游爱好者瞪大双眼不可置信的反问我:


你说,人什么时候最认真?

——玩儿的时候。



读点:分手大师



话剧《分手大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分手,就像一把把瑞士军刀插在了我心里。”是啊,想想瑞士军刀上那一根根奇形怪状的刀叉剑戟锯齿钢锉,顿时将心比心的生出一种错综复杂难以名状的酸痒麻痛出来。

《分手大师》还说了:这年头,成功就是要学习老子、庄子和孙子,简称——老装(“庄”)孙子。

如果,某一天有人突然不愿装孙子了,就会出现以下精彩言论:
“XX,如果你真的懂得感恩,你的企业就不会个个亏损了,趁着你今天还有钱去骗老外,赶紧反省一下。”
“XX,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底线和契约精神,在中国或许可以混水摸鱼,但在欧美,只有死路一条,你想清楚了吗?”
不管事后作为前二把手的当事人出于什么原因悄悄的删除了自己的微博,不管其中的老板XX怎么言之凿凿的解释说这不过是个事先商量好的诚信感恩小测试(当然我认为这是严重低估围观群众的智商了),这么轻飘飘的两句话,还是毫不留情的将企业圈又一起分手事件公开化了。

俗话说得好,丑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何况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无论由双方谁来发起,分手这件事在各种人际关系里面都实在属于完全正常、正当的一件事。稍有教养的男女都能咬着后槽牙说出“分手亦是朋友”这样的客气话出来。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即使才高八斗、即使富可敌国、即使雇佣了最高级的公关公司,贵圈里的分手却总是闹得特别难看,众目睽睽之下恨不得冲上去撒泼打滚、互相挠脸的也不在少数。

想想吧,近年来,贵圈给公众贡献了多少分手闹剧:伊利与牛根生、创维与陆强华、华为与李一男、微软与李开复、奇虎与傅盛……言论之精彩也不亚于狗血剧情,例如:“一定要把他的新公司扼杀在襁褓之中”、“我不是林彪”等等。我觉得吧,分手呢,当然谁都不爽,特别是一手栽培出心腹大将的老板,前脚刚掏心掏肺,扭脸就人去楼空,心里难免插满了瑞士军刀。但是,前者实在没有必要把后者视为“叛将”,企业就是企业,毕竟不是军队、不是江湖,进进出出都是自由的双向选择,难道还要搞什么“三刀六洞”的青帮规矩?后者呢,更没有必要把自己COSPLAY成伍子胥一夜白头,恨不得掘坟鞭尸不可。

分手之所以这么难看,总结下来不外乎几个原因:
一是双方或者一方情商太低,不懂得“广结善缘”乃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基本道理,只顾着出口恶气,全不顾今后脸面;
二是自以为善于玩弄媒体,借用舆论来放大声音、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举把问题公开化,非要鱼死网破,却没想到鱼死了网没破可怎么办;
三是人品确实不厚道,十二分刻薄计较,据我所闻,分手之时,老板方面扣发奖金者有之、威胁恐吓者有之、收回装备者有之(陆强华离职时创维连一个区区八十平米的房子都收回、牛根生离职时连配发的手机都要上交),个人方面则私设公司者有之、挖角抢人者有之、血泪控诉者有之。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我外婆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但是她三十年前就告诉我:“给别人留退路,就是给自己找出路。”每思及此,我都为贵圈感到惭愧。

当然,有人做的有多差,就会有人做的有多好。贵圈里也有真正的分手大师。国际上最著名的是麦肯锡,麦肯锡将其所有离职人员称之为“麦肯锡校友”,不仅礼送出境,而且实时刷新“校友录”,定期组织校友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大部分进入企业工作的校友只要开始掌握决策权,都会成为麦肯锡的客户,以及相当高比例的校友在其他行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又回到麦肯锡担任咨询顾问。

在国内呢,有一家公司曾经因为某年轻气盛的管理者搞“山头主义”、存在经济违规问题而将该当事人送入监狱,但是出狱之后,公司主席亲自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接风洗尘,同时放了一句话:“从今往后,你在外面可以告诉任何人,你是我的朋友。”并且借款支持这位接受了教训的年轻人作为自行创业的启动资金。这家公司,就是联想。而这个说不清幸或不幸的年轻人,就是顺驰创始人孙宏斌。今天,联想系俨然已经成为IT界的黄埔军校,但是鲜有公开化的分手事件,柳传志所领导的联想控股甚至无条件的接收所有和杨元庆分手的高管,最有名的就是前不久从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执委会成员、新兴市场总裁职位上转入控股公司负责农业项目投资的陈绍鹏。

看到没,什么叫做HOLD住,“教父”之说,绝非虚名。本质上来说,分手大师,个个都是合作大师。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