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经济学,我出门远游了!读《若有所失》
2014-04-14 11:22

请告诉经济学,我出门远游了!读《若有所失》

先来看一下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经济学家的钥匙在别处丢了,他却在路灯底下寻找,理由是只有这里有灯光。经济学家只喜欢看自己能够看得懂的现象,但这个世界偏偏只靠经济学是看不懂的。

本书是何帆的一本思想随笔集,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书中从英国的金本位制不经意的确立到其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渊源,从美国历史上刹那出现的唯一改革到日本历史上的以退为进,从东亚金融危机到由希腊引发的欧元危机,从人口涨落到国家沉浮,作者旁征博引,所述看似是迷失在历史大潮中的细节,背后却有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隐喻。每一个命题都是智慧的沉淀,曾经的过往和现实的无奈,都教会我们:记住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在这些思考中,你可能学不会当下可用的“屠龙之术”,但是可以让你的思想受到一次深邃的洗涤。

------------------------------------------------

自序:请告诉经济学,我出门远游了
(节选)

......

经济学家只喜欢看他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并非仅仅依靠经济学就能完全看清楚的。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读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说:“要领悟经济分析的优美结构,仅仅需要有逻辑感,和能够对于经济学这样的思维体系竟会对整个世界上亿万人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感到惊奇。”我仍然能够记得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如遭雷击的震撼感觉。从那之后,我就开始不停地学习经济学。  

...... 

但是,当我努力亲近经济学的时候,现实的世界却离我越来越远。读博士期间,我曾在哈佛做过两年访问学生。去哈佛之前,我以为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自由放任”。到哈佛之后,老师才告诉我,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答案是:“It depends”(视情况而定)。当时,我仿佛一个刚上岸的水手,踩到了岸上,却感到陆地在颤动,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才算是真实的感觉。数年之后,依然青涩的我到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任务是协助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卡德(Olivier Blanchard),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可是,我越是努力地想用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教授对话,他越是感到烦躁。他想让我告诉他,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我却对此一无所知。  

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之后,我主要做政策研究。这个工作让我眼界大开,我不再仅仅是在书斋里读书,还要学会去认识现实世界。我在国内到处跑,去过北大荒的农场,下过山西的煤矿,看过东莞的小工厂,也参观过没有一个工人的全自动化车间。我能够和政府官员一起讨论中国面临的问题,如何判断形势,如何设计政策。在这种时候,往往是我向身处一线的同志们学习,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思考问题的深度,都令我深深敬佩。我在世界各地到处跑,跟各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一起开会,也向全球顶级的投资经理请教我根本看不懂的衍生金融产品。今天在迪拜,明天在古巴。但当我的兴奋劲过了,想找回经济学,想真心诚意地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我所见到的现实世界,却发现经济学已经从当年的朝气蓬勃、乐观自信变得暮气沉沉、犹疑不决。  

......

我读历史,为的是从历史中看清现在。克鲁格曼(Krugman)曾经说过,经济学家只有一个样本,那就是历史。但历史读得越多,和我的初衷越远。我发现自己找不到一种令人信服的历史规律,反而迷恋上了历史中的偶然性。历史的道路没有交通标示,到处是交叉小径。你可能会看到隐约中有相似的地方,但是,阅读历史的真正收获不是让你感到,原来自古如此,而是让你越读越觉得熟悉的东西是陌生的,简单的东西是复杂的。阅读历史学,能让你更加多思、审慎。  

我读心理学,为的是更好地认清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会觉得经济学里那个得意洋洋的“理性人”假设是那么的浅薄。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突然流行,相信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原来的“范式”太过粗鄙。行为经济学的背后,是脑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人们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但也更加深切地看到,我们的认知模式有那么多的缺陷。过去的自大狂妄,让我们羞愧难当、面红耳热。阅读心理学,能让你更加谦卑、自省。  

我读地缘政治学,原本是当做一个副业,想在国际政治领域也有所涉猎。或许纯属误打误撞,地缘政治学和主流的国际政治理论其实格格不入。地缘政治学不是沙龙里外交官和贵族们的学问,它是风尘仆仆的旅行者的见识。如同我初读戴蒙得(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一样,我这才明白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拿破仑那么不可一世,他可曾战胜俄国的寒冬?中亚草原上的匈奴骑兵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这条鞭冥冥中在何人之手?  

我自许为职业读者,和职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一样,读书是我每日必做的功课。尽管阅读的范围看似漫无边际,但读来读去,我发现,有价值的阅读似乎只是为了教导我们要更加虚心、更加谦卑。   

......

人生已经过半,除了一如既往的浑浑噩噩,我已经开始感觉到一些紧迫感。之所以把以前写过的一些素材类的零七碎八的东西攒在一起,出这本书,也是因为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想起来就觉得非常焦急。这本书只是一个半成品的仓库,堆得乱七八糟。对我自己而言,它时刻是个提醒,让我想到还有那么多许诺没有兑现。我把那篇《半生缘》也收录在这本书中,做本书的跋,好让自己每读一遍,就惭愧一次。   

这些年来,我写的应景式的财经评论其实也不少,但那些都是浮云,我就全部弃之不顾了。我会继续自己的探险式的阅读,一任海风把我这艘没有桨的小船带到未知的目的地。我会回来的,因为我依然深深眷恋着经济学。这里是我的故乡。但希望岁月切磋琢磨,让我能有改变,经济学也有改变。  

如果你遇到经济学,请告诉她,我出门远游了。


书评:《一只狐狸的漫游指南》


一只狐狸的漫游指南


韦茜

 

柏林在1953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历史观的小册子,在里面他将学者和作家们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刺猬,而另一类是狐狸。这个分类其实来源于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科斯的启示: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而狐狸知道许多小事。比如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恐怕就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只刺猬,他以毋庸置疑的口吻宣称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规律,资本主义必定要灭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可敏感多疑的刺猬们永远没有这么足的底气,他们可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宇宙真理,当丘吉尔揶揄凯恩斯的观点总是前后不一时,这只老狐狸这样回答,“当事实发生了变化,我的想法也就发生了变化。那您呢,先生?”


我其实一直都很佩服那些真正的刺猬型学者,尤其在这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年代,勇气、执著、从不厌倦毫不妥协的态度显得难能可贵。但是,你若想换一个角度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更狡猾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或许你该考虑听听狐狸的声音。而何帆的新书《若有所失》,简直就是一本为狐狸们漫游世界而做的指南。


这是一本很难定义主题的奇书,其实我很不愿意用“奇书”这两个字来描述,因为在当下,奇书总是和“XX秘史”,“XX战争”等奇技淫巧联系在一起,但可惜的是我找不出任何其它更恰当的形容词。作者何帆经济学出身,可本书涉及经济学的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很多的是在谈历史、谈种族、谈宗教、谈地缘政治、谈现代科技、谈人类认知,作者自谦地称“这本书只是一个半成品的仓库,堆得乱七八糟”,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张漫游精神世界的地图。


地图的第一站指向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顺着这个路标你可以看到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的功绩,绿野仙踪里隐含着金融寓言,丘吉尔作为财长领导大英帝国重返金本位制的完败以及罗斯福政府的白银政策如何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倒台,惊心动魄的历史和兵不血刃的屠戮在黄金白银的窗口下一览无遗。顺着这个小小的起点,你就会发现地图上的指向随着旅途的深入越来越复杂,向左是地缘政治,尘封的缅甸,哭泣的阿根廷,不平静的高加索,宏大视角,娓娓道来。何帆笔下的仰光,远比乔治奥维尔描述的那个尘土飞扬的城市更让人怜惜;向右是现代金融启示录,日本在广场协议中不可思议的自黑行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欧元形成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我尤爱欧盟处理希腊债务危机那一段,短短的12小时,何帆的叙述生动、克制,像一把匕首一样直插人心,你仿佛都能听到金钱永不休眠日夜运作的声音;向后是历史的风景,美国惊鸿一现却又影响深远的进步运动,日本在德川家族之后莫名其妙放弃枪炮的原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世间的美好景象:你可知掉入深渊前的人类可是处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欣欣向荣之中!向前眺望是未来的世界,美国下个五十年会选出一个西班牙裔总统?日本会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欧洲最终会被穆斯林化?你当然可以不同意这些狂野的预测,但你不能否认的是,它们给了你一个“think out of box”的机会,而且又是如此之有趣。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还可以顺着一些不起眼的路标发现意外的惊喜,“人人都想知道是谁和金发女神共眠/只有金发女神自己知道/她从此不再孤单”,你能否想象这样的打油诗出自神父之手!在何帆那里,这些具有现代屌丝气质的神父,自然而然,生性快乐,无忧无虑,无意中却成了拯救文明的霍比特人。每每读到这样的章节,我就像一个在大大的游乐场里无意间找到一件玩具的孩子一样,内心充满了天真的喜悦。


我不清楚刺猬们会不会喜欢这样的未知的漫游,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漫无目的的征程纯属浪费时间。可谁知道呢?就像这本书里描写波兰尼一家一样,“历史总是笼罩在厚厚的阴霾之中,人们又常常严重地短视,只有少数天才,才能目光如炬,像灯塔的光柱刺破乌云,照亮遥远的航线”,的确如此,谁又能保证永远处于对的航线?


何帆本身是一名经济学家,更具体地说,他的主业是研究国际金融。在“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炙手可热的今天,他却在狂欢时分主动选择了一种自我流放的生活方式,悄悄远离漩涡中心,开始了一场远大的征程。有哪个经济学家会像他一样,“对历史也感兴趣,对天体物理学也感兴趣,一本字典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上半个小时”?每当我在电视、杂志、网络各种大众媒体上看到各路经济学家或斩钉截铁或苦口婆心地剖析中国经济时,脑海中总是同是浮现出另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跳上了一艘小船,然后抖抖绳索,扬帆远航。而这本书,就是这位船长在远航中的一本日志。


这样的远游并非没有原因,更多的是何帆在年过不惑之后对社会学科发展的反思和对知识分子人生的感悟。他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经济学家们只会在有光的地方找钥匙,“只喜欢看他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并非仅仅依靠经济学就能完全看清楚”。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经济学的故土,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多年来经济学凭借严格的假设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成为了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会科学,但恰恰又是“理性人”的假设和最优化的方法使得传统的经济学陷入了桎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的命题,而何帆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阐释人类的政治行为并非理性选择,受到心理、社会、进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他的方法论也越来越多,认知科学、复杂科学和历史学等等。认知科学挑战了理性人假说,复杂科学颠覆了最优化和代表性家庭,历史学告诉我们随机性和路径依赖性。这些大胆的尝试与作者在远游中获得的心得都可以在《若有所失》里窥豹一斑。


另一方面,这样的冒险不仅仅是出于智力和方法论上的考量,更是出于一种难能可贵的谦卑与自省,而这又带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其他收获。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严厉批评了知识分子的自负以及灾难性后果,而这一点在主流经济学家中尤其盛行,看待这个世界往往带着“致命的自负”。何帆在书的后记里写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太不符合我自卑而胆怯的性格了”。他一向坚信让人谦卑的学问都是好的学问,所以最后采取了这种自我放逐的形式去各个学科流浪,而并不是固步自封地将自己锁在一个小圈子里洋洋得意。人类的知识结构发展至今,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在一小块一亩三分地耕耘的模式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认知越来越窄,许多知识都以不同方式被隐藏了起来。何帆作为一只在各个领域不停流浪游走的狐狸,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学科的种子,说不定哪一天,这些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气温,它们就生根发芽了。


当然这样的远游并不意味着何帆从此远离了经济学,恰恰相反,正如每一片树叶都要回归大地,所有的河流终将流向大海,每一场伟大远游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的局外人,或许只有远离了漩涡的中心,才更能达到思考的腹地。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字的本身。就单纯的阅读体验而言,此书也能带给你极大的乐趣,看看那些标题就知道了:“加州旅馆希腊分店”,“谁会为阿根廷哭泣?”“爱尔兰的霍比特人”。喜欢本文提到的关于刺猬和狐狸小故事?那你更该读读这本书里《为什么“砖家”说的都是错的》一文。我曾经将此书推荐给一个毫无经济学背景的发小,一向对理论避之不及的她竟也读得欲罢不能。最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是很爱读杂文随笔的,特别是在快餐式阅读横行的今天,真正是一项安全、有趣同时还兼具学习性的选择。毕竟140字写不出荷马史诗,而真正的荷马史诗又没有多少人有耐心去读完,杂文随笔往往长短适中,妙趣横生。可以很公平地说一句,不论是象牙部落内部研究提升学术品位,还是居家旅行吹牛胡侃彰显高大上之腔调,《若有所失》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你的需求。本书视角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叙述之有趣,在国内的随笔集中可谓难得一见。 


从历史上的超级周期来看,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是我们这些8090后可能赶上了一个漫长的衰退期,不景气的就业市场、迷惘而无助的情绪,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我们,在空气中久久挥之不去。就像书中《衰退的一代》中描述的一样,历史的机遇就像是列车的快慢班,你若是不幸搭上了慢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并不是人为努力就能改变的。我曾经一度也被这个事实弄得沮丧不已,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其实没必要一定把自己放进那节车厢里,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也不仅仅在于你追我赶。从此后我也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越走越远,只是我的旅途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何帆船长的征程那般远大和传奇。如今我们有了关于远游故事的《若有所失》,如果你也愿意和我一样,在有生之年去多翻过几道山,多涉过几道水,那么就让我们按着这只谦卑而好奇的狐狸所指,来一场伟大的思想漫游吧。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