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光纤,甜蜜毒药还是醒神良药?
2014-11-05 10:47

裸光纤,甜蜜毒药还是醒神良药?

Dark fiber,国外的专业术语直译为“暗光纤”,国内习惯称之为“裸光纤”。笔者所在的部门近期收到了一个需求,某BAT企业提出其位于异地距离超过200KM的两个定制IDC(网络均由电信提供)之间通过裸光纤进行互联,且预计未来三年内,两个定制IDC之间的互联带宽需求接近2T。是否提供?如何提供?感觉非常棘手。在决定该采取的策略之前,还是先看下行业内的趋势变化:


pic.jpg

 

 左图反映了目前的现状:运营商在接入层、城域骨干层和广域互联层还处于优势的地位(用橙色表示),终端用户的接入速率经过“宽带城市”的推动也提升到了6M-50Mbps不等。BAT企业通过租用运营商提供的广域互联链路,将各自租用的、位于运营商IDC内的服务器进行跨地域互联。为了让客户得到更加平滑、网络无关的访问体验,BAT企业正在大力实施应用、运算与存储能力的逐步分离,通过建设各自的云计算中心、应用层的加速/CDN技术实现各种专用“云”服务。目前这些能力除BAT自用外,也在尝试开始面向企业进行“0”费用体验销售(如阿里的CDN加速服务)。可以看到的明显趋势是:互联网流量正以云和IDC为中心,呈现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网络由分段终结向E2E(Edge to Edge)方向发展。

    

右图反映的是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会发生的变化:随着运营商4G和光网建设的推进,终端客户的带宽会逐步向50M(mobile)/100M(fixed)方向发展,而企业级互联的带宽也逐步向GE速率推进。BAT企业由于已成为运营商排名前三的IDC大客户,因而有充足底气向运营商提出逐步将分散“云”归并形成“超级云”。运营商为了保住IDC市场份额,将不得不根据BAT的需求而重新优化自身核心骨干网、城域网的链路,网络流向将愈发向BAT的“云”集中。未来几年,上图中橙色向蓝色的变迁,意味着运营商话语权向BAT的转移。如:在“云”层面,BAT原来的各个小“云”通过专用链路(裸纤或波道)形成“超级云”;BAT通过与本地宽带接入运营商如长宽、鹏博士,及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合作,可绕开运营商直接实现“端”层面客户的直接接入;通过“超级云”与大型企业的直达链路(可能并非运营商提供),实现在运营商收入最丰厚的企业互联市场的切入等等。Amazon已经在国外18个城市与Equinix合作推出了名为“AWS Direct Connect”,即企业专线入云的服务。企业客户可以租用Equinix提供的速率从50Mbps到1Gbps不等的专线,将客户自己的数据中心、办公室或主机托管区与AWS的超级云相连接,以实现更直接稳定的连接、提升带宽使用效率。仅限于管制政策,Amazon还尚未在中国开放此项服务。

    

从长远的趋势来看,运营商退化为管道提供商的命运无法阻挡,然而,这个趋势的进程快慢,则取决运营商如何制订裸光纤租用的政策。


运营商应对的策略建议

    

笔者以为,裸光纤租用对运营商来说并非单纯的“洪水猛兽”,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也可以成为运营商转型创新,实现新的收入增长的一个领域。运营商长期服务的重要客户如金融、制造等行业客户和教育(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等客户,随着业务的拓展和数据交互量的增加,以及传输波分类设备价格的迅速降低,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也会逐步向运营商提出裸光纤租用的需求。此类客户对运营商不造成直接的业务竞争关系,运营商可以基于合理的定价模型和SLA指标,向其提供高质量的裸光纤租用,以满足其跨域组网或接入云服务的专线需求。

    

其次,从争取时间的角度出发,运营商可以协商制订一致的策略:暂不对BAT开放裸光纤租用服务,只对政企客户开放裸光纤。若采取开放原则,则在定价方面宜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建设投入、地点、长度、租期、芯数、野外维护人力工具及交通成本等,如需租用给BAT企业时,其策略为合同期至少15年。

    

第三,从有利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现阶段也不适合向BAT企业开放裸光纤出租业务。目前运营商所有IDC信息服务机房的互联网出口设备之间的流量均为受控流量,国家有权追溯并且提取相应数据包进行分析追查。倘若BAT采取裸光纤方式将其分布于各地的IDC进行互联,政府则将丧失对BAT分布于不同地域内的内部服务器的转发类消息的监控能力(因为它不需要通过运营商的网络设备出口)。美国的Google公司通过自行拥有光纤,可以自行掌控位于世界各地IDC之间的流量,在必要时可以自主控制向政府监管部门交出的数据颗粒度。因此,BAT企业自行采用裸光纤进行跨地域互联并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监管漏洞。

    

第四,运营商应加快做好存量IDC的优化和高效互联。腾讯在BAT企业里较早成立了专门的数据中心部门,不光研究IDC微模块技术、海量运营技术、开源技术形成产品,还参与工信部的行业标准制订,推动行业发展。相比之下,运营商的IDC运营维护人员缺乏,且大都停留在基本的带宽和机架出租和少量的安全增值服务层面,对于大量按传统模式建设、规模体量不一、能耗运营效率高低差距较大的IDC现状研究和创新不足。在存量IDC优化和业务创新方面,实有必要组建专门的队伍研究Openstack技术和IDC增值服务产品创新,加速实现现有IDC之间的高速互联,实施自身IDC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多样化的用户接入手段,从而缩小与BAT企业的差距。

    

第五,加快企业和宽带终端用户提速升级,进一步保有存量宽带用户,锁定未来三年用户存量。目前运营商对企业客户的带宽型专线互联业务基本以传统MSTP、GE或MPLS VPN专线为主,可考虑针对金融、教育类客户的异地组网需求,借鉴Amazon的AWS Direct云互联专线业务,捆绑组合其IDC和专线互联需求形成新的组合产品。对于接受此组合业务模式的企业客户不妨签署3-5年的合约并给予签约一年、赠送两年的优惠。此外,在宽带终端用户群保有方面,持续加快光网端口的改造升级,以互联网电视IPTV引领,打造短期内无法复制的差异化优势,针对存量用户制订如签约两年送半年、签三年送一年的优惠政策,降低存量用户的流失风险,以缓解未来数年BAT企业以应用捆绑方式分流运营商终端接入用户的威胁。


结语


面对BAT企业的裸光纤需求,运营商企业除了借助市场和政府监管政策,更积极的做法应是尽早行动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即便被“管道化”,也要做不可替代的“管道”。Nokia和Motorola倒下了,并非输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行业的变化趋势,而是他们意识到了变化但不去改变,以让自己拥有新的能力参与新规则下的游戏。运营商们已经看到了变化,但能否成功应对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李学军,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网络发展部,Email:leeon.lee@189.c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