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开始变质了吗?
2014-11-06 11:08

互联网金融开始变质了吗?

金融是什么?除了资金融通的作用以外,另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信用和媒介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商业银行了,虽然最开始银行起源于简单的货币托管和小额借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资金频繁流动的需求,银行从简单的储蓄中介成为了信用中介,也就是将自己的银行信用嫁接到具体的商业行为之中。


除了信用中介的作用之外,金融(包括证券、基金、银行、保险、信托)等具体的金融细分门类,本质上都是为资金流动和融通服务的,起到的是一个通道的作用,而这个通道是由国家颁布的金融服务牌照来设定一个较高的准入门槛的。

在所有的国民经济门类中,金融服务业是根本上涉及经济安全的行业,因为基本上所有的投融资服务都是以金融业的“法定”渠道展开的。即便是目前不受监管,或者是监管心有余力不足的影子银行,大多也是从传统的金融渠道衍生出来的融资项目,如理财、信托、资管等等。


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从简单的在线理财和支付环节开始进入了交易环节更为深入的线上投融资环节,并将不同的资金渠道通过P2P的形式进行对接,一端是投资者的资金,一端是项目来源,或者是从简单的信贷项目扩展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其中特别是部分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回收流动性,或者是处置的项目资产)。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互联网金融虽然是起步于服务屌丝,服务于个人和小微企业,将投融资服务的门槛降低,但是另一方面也还是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对接的方式来实现了传统金融项目的互联网化。或者,干脆说得直白些,互联网金融回过头来还是坚持不住自己的定位和底线,虽然有服务好屌丝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下,帕累托最优是很难达到的,很现实的结果就是互联网平台通过屌丝积累了市场品牌和人脉后,转过头就去讨高富帅的欢心去了。


当然,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部分企业在高富帅的诱惑面前容易丧失自己的底线,毕竟直接引入金融机构的资产项目来的更“短平快”,在风险控制成本上也相对更节省一些,因为面对小微和个人的融资环境一直是国内一块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主要的商业银行今年的小微贷款基本上都出现了不良率上升的情况,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服务提供者的P2P,其实很多平台的风控实力和防范能力还没有达到银行的层次。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平台的服务的项目来源上就和传统的金融机构项目来源进行了合作,如信托、融资租赁以及部分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资产等。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整体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特别是区域化的信贷规模控制和资金流动受限的情况下,也迫切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进行项目资产的证券化,尽快回收流动性,以满足监管要求或者是进行下一轮的项目投资。如果选择进入传统的金融渠道,要么是进行类似于租赁资产的保理业务,要么是进行资产证券化(门槛高),或者设计成银行理财产品,通过银行的渠道进行变相的资产转让。但是上述传统金融渠道的任何一种方式,目前都还受到严格的政策监管和考核约束,而且在金融业改革和银行整理同业非标的趋势下,可以运转的口子将会越来越少。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手上不那么容易处理的部分资产或者是项目转移给了互联网金融这个目前还是“三无”(无准入、无监管、无门槛)的通道,正因为无监管,所以任何类型的资产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进行“众筹”的对象,正如目前部分P2P平台所操作的模式一样。在这种趋势下,部分P2P平台出现了P2F(F代表金融机构的项目资产)的趋势,也就是用屌丝们的钱服务高富帅的项目和资产,产生了本质上有违于互联网金融理念的一种新模式。

如果都如部分P2P平台一样,做成了传统金融机构和资产的服务商,那么P2P还能坚持服务于小微和个人的定位吗,互联网金融是否还能初心不变?从目前监管的趋势而言,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位是对现有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既然是补充,日后必然不会继续放任传统金融机构将项目资产置入部分平台进行“证券化”或者是转让的行为。况且,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由于其风险承受能力和预警体系尚没有达到金融机构的数量级,一旦被部分机构的高风险资产所拖累,产生了金融风险传递,那么必然会走入死亡边缘。


从屌丝的期望以及监管的愿望而言,互联网金融是不应该变心的,但是从具体平台的运营实际而言,出于市场竞争,扩大份额以及提高平台交易量的角度,难免会忍不住金融机构资产的诱惑,或许,这是P2P在中国本土化的又一变异。


 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财经专栏作家 微信公众号samchenk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