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深度写作平台,中国的Medium们过得还好吗
2015-10-12 12:19

都是深度写作平台,中国的Medium们过得还好吗

本文头图经华盖创意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被微博微信朋友圈之类的社会化媒体影响,变得异常碎片化。在互联网上逐渐产生出一种论调,那就是“写短文章更易满足越来越失去耐心的读者”。


这是真的么?


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BuzzSumo,2014年5月前后对社交媒体(英文类)上超过1亿篇文章进行的分析大数据研究,却并不支持这种想法。BuzzSumo根据对1亿篇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的分析,其中10%(前1000万篇)获得最多分享的文章,绝大多数是长文章。平均数字来看,长文章获得的分享转发量也高于短文章。下表的大数据研究表明,3000-10000个单词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最多平均转发分享量。


这项大数据研究结果跟《纽约时报》的数据不谋而合:《纽约时报》被email分享最多的文章,多数是长文章。这背后的一个“原理”是:尽管用户喜欢看那些短平快的东东,但他们喜欢分享转发的,还是有调性、显智商的长文章。


hj.jpg


这种行为与观念上的差异,让一些有敏锐直觉的创业者发现了一片未经开发的蓝海。


在美国,一个名为Medium的产品让很多人重新找回了当年博客写作的激情


这家创业之初就定位在“打破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的公司表示,Medium是一个人们未来的写作和出版方式的服务,它创建的是一本杂志。


Medium之所以成为美国互联网创业企业的焦点,是因为它为内容呈递提供了一种更持续的方式,推动了博客的发展。博客最火的时候正是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时候,所以大多数博客系统承载着大量的社交元素,突出人而非内容本身。


然而事实上,Medium的发展也并非如此一帆风顺,理念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Medium是一份出版物,他们的作品就要符合传统的记者写作要求,Medium“协同式写作、协同式编辑”的模式也是希望让读者本分地做回读者,作者做回作者,编辑做回编辑,就像是一份众包的高质量杂志一样。Medium的定位让它更像是一个出版商而非一个“平台”,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导致了Medium背后的用户受众受到限制而发展缓慢的现实。


在国内,同样也有一些内容平台开始了移动端长文字深入阅读的探索


近日,知乎推出了内容聚合阅读产品“读读日报”


这款基于知乎日报发展而来的阅读工具,打破了目前单篇文章分享的固有模式,赋予了部分读者整合编辑内容的权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出口,读读日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知乎在内容输出方面的先天不足,同时拓宽平台,将站外内容引进至读读日报,使用户可以整合不仅限于知乎站内的内容,增强了出版物的深度。


同时,国内还有一些传统的写作工具,也对长文字内容聚合分发市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国内知名的在线文字编辑及排版工具Zine近日也推出了官方杂志和活动特刊


Zine认为,移动端是读者消费内容的重要渠道,移动互联网上有更大量的创作者,他们有的以前在PC时代没有创作过内容,比如90后,60后,还有众多女性,平台提供者需要提供移动写作和阅读体验,让更多人开始创作内容,这与从PC端开始并追求专业化作者写作Medium的跟随者内容构建模式道路是不同的。


Zine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兼顾了用户写作隐私和分享。通过长期的用户行为观察,Zine发现从来没有写作过的人开设专栏或编辑内容需要大量的心理建设,在得到朋友中的赞赏之后才有勇气开设自己专栏,或发布自己的编辑内容。让更多人开始创作的方式除了提供简单易用的操作,从隐私写作,方便分享给朋友并获得反馈,其实是降低写作的门槛。从某种意义上说,Zine更像是在逐步培养自己的用户和作者。


从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可以看出,140个字的简讯或者500页的巨著并不符合现代碎片化阅读时代的要求。而一本杂志里会有多篇较为深度的内容,则会让更多人获得更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机会。零碎的内容和以时间线为主的组织形式,虽然让互联网产业欣欣向荣却不能给人们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沉淀,这些快速更新缺乏组织的信息洪流甚至让搜索引擎的算法都略显尴尬。


而将大量作者沉淀下来的内容集结成册,将用户乐意分享的内容以个人专栏展示空间形式发布,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专栏就是用户对外呈现的门户,为用户提供的专栏也是会有个性化能力的,使用户可以设置自己专栏的主题风格。


作为国内知名的在线编辑和写作平台,Zine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积累了超过100万用户,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400万篇。如此海量的优质内容为它的媒体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通过它的官方杂志和活动特刊所展示出的产品形态,和最近一系列的版本更新我们可以看到,在不远的未来,Zine也将会为用户开放除在线文字编辑以外的集结成册的功能,让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杂志出版物。


与知乎和读读日报不同,Zine的用户成分更加多样化,因此,相比读读日报,Zine可能会更偏向于站内内容的整合发布。一方面培养现有的写作用户,另一方面也从用户中培养具备独特品鉴和编辑能力的人。让他们去发现更多更好的优秀作者。从Zine的用户组成来看,这些作者和编辑将分布的更加广泛,涉猎的范围也将会更多。诗歌,散文,游记等等偏文艺化的内容将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好的传播和展示平台。


在长文字内容领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产品就是简书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简书是一个和Medium非常类似的产品。它为写作者提供了一个超级简洁的写作界面,甚至贴心的为PC端作者提供了全屏幕沉浸式写作环节。在简书里,所有人均可以开设自己的专栏;简书具备的站内社交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评论,点赞以及打赏等功能;同时,简书的“作者成书计划”为已经在互联网上小有名气的简书作者制作独立的电子读物,突出了作者的重要性。


然而简书面对的市场环境和Medium同样非常类似。在解决了内容质量和作者规模的问题之后,简书在传播层面的弱势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 首先,简书并不像知乎一般拥有如“知乎日报”一样独立稳定的内容出口,而还在使用最传统的电子邮件作为提醒方式。


  • 其次,简书在用户层面具备相当高的门槛。由于高质量作者和高质量文章的稀缺,简书不遗余力的将所有资源都倾斜给了KOL作者群。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用户在写作后,尽管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所生成的内容却无人问津,让越来越多的初级用户产生了挫败感。


  • 同时,如果单纯将简书作为写作工具,其提供的字体、编辑等功能又过于简单,很难体现出作者在作品之外的个性,让那些具备鉴赏能力却没有写作能力的用户失去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尽管简书的产品形态仍未成熟,但我们也可以乐观的估计,如果解决了内容输出的问题,简书仍有机会成为长文字内容平台市场上的重要玩家。


不可否认,长文字内容平台将会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一只中坚力量,在这片蓝海中,谁能解决更多的用户需求,谁就能在这次媒体革命中占得先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