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们讲述媒体人的创新与窘境:种子如果不死,何惧果实凋零
2015-11-13 15:38

主编们讲述媒体人的创新与窘境:种子如果不死,何惧果实凋零

最近在看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书里有一段话——当面临具有威胁力的突破性技术的时候,很难指望主流组织中的人员和工作程序能够自由调动人力和财力,在小型的新兴市场上去开拓一个良好的局面。如果一个公司的成本结构适合于在高端市场(high-end market)进行竞争的话,那它就很难在低端市场(low- end market)盈利。创建一个自主的组织,让它的成本结构适合于在多数以低收益为特征的突破性技术中获利,是既有企业掌握这一原则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近期《三声》发了一篇关于《瑞丽·时尚先锋》宣布停刊的报道,收到了读者的各种评论和转载。需要强调下,瑞丽品牌体系下总共拥有《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服饰美容》、《瑞丽·时尚先锋》、《男人风尚》、《瑞丽·家居设计》等多本刊物,此次仅仅是《瑞丽·时尚先锋》一本停刊。据悉,杂志将会在明年1月停止纸质刊物的出版,电子版则会保持正常发行。


尽管有读者在后台指出这并不具备普遍性,但传统媒体确实在盈收方面大不如前。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最新发布的《2015年1~9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称,今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降幅已扩大至7.3%。其中,电视广告下降4.9%;广播广告下降0.8%;户外广告增长0.6%,但资源量(广告面积)下降了6.5%;平面媒体降幅继续扩大,杂志广告下降18.5%;而状况最为严峻的报纸广告,降幅扩大到34.5%。


继虎嗅、36氪、蓝鲸传媒等新媒体平台先后杀出竞争重围,罗辑思维宣布获得估值高达13.2亿元的B轮融资,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自媒体平台)正在市场利好的情况下快速成长。


近期自媒体获得的投资数额和频率都有大幅度提高,比如吴晓波的几个投资案例;餐饮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获得2000万Pre-A投资;文化类公号"十点读书"获得300万天使投资,估值3000万;酒业公号"酒业家"完成Pre-A轮融资,总额接近1000万,估值5000万。


已经离职的传统媒体人投身自媒体的步伐在不断加快:《第一财经日报》前总编秦朔、《时尚芭莎》前执行主编于戈等都在进行自媒体创业。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里面存在泡沫,事实是,泡沫也确实存在。我的一个投资朋友说,自媒体的泡沫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他去投资,“泡沫是对那些不能拿上台面的自媒体,而不断生产好内容并且进行用户垂直的自媒体依然有投资价值”。三声想强调一点,传统媒体仍然是内容的王者,只是一些僵化的运营理念已成为这一过去唯一的信息载体寻求突破的最大桎梏。


值得一提的是,自媒体在不断做大之后亦会面临转型困局。在突破瓶颈的诱惑之下,传统媒体对新的载体形式仍然充满渴望,这包括全媒体渠道的开辟和吸纳互联网运营理念。但可以想象这种转型有多艰巨,已经成型的运行机制需要相当于回炉再造,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从人员到理念都必须焕然一新,要求改革者具备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我所了解到,许多的传统媒体都在选择另外抽出团队来做转型的事。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大量吸纳年轻的运营者,无数新媒体的招聘公告正在覆盖传统媒体的置顶微博,但更为重要的仍然是传统媒体自身能否作为一个品牌而突破时空局限。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抑或自媒体,永远需要不断调整姿态来适应时代需求。


那些从纸媒离职的主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


伊险峰


1.webp.jpg


  • 原:《第一财经周刊》主编,离职时间:2014年6月

  • 现:新媒体“好奇心日报”创始人


埃德温.兰德说:“人们应该站在人文与科学的交叉点”,伊险峰在2013年底《第一财经周刊》、《编者的话》曾引用了这样的文字。


作为曾参与创刊的《第一财经周刊》主编,伊险峰将其做成中国商业上最成功的财经杂志之后,却在去年辞职,并开始创办好奇心日报。关于名字,伊险峰说:“好奇心日报的名字,来源于生活中最稀缺最可贵的两样东西,想象力与好奇心。”


好奇心日报就像是一个在网页上呈现的《第一财经周刊》,但时效性更强,文章也都是短平快,更符合互联网时代大家的阅读方式。看得出来,好奇心并不想在微信平台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他们把重心放在了APP,他们的APP下载量于其他单一的媒体类应用相比确实成绩突出。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伊险峰仍然坚信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是好奇心日报最大的优势和创新。但现在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今的新媒体市场,信息源多而且散,对于只单一提供阅读内容的好奇心日报来说,是否真的能抓住读者?


从体制内一呼百应的主编到需要为找渠道、谈合作、挖人种种事情操心的创业者,并不是没有焦虑。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伊险峰来说,不管介质怎样变化,不变的是对内容的精耕细作。用他的话说,“需求和受众都没有本质变化。”


魏寒枫


2.webp.jpg


  • 原: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离职时间:2015年9月

  • 现:准备新媒体创业中


魏寒枫对《三声》说:从纸质意义上说,传统媒体是否没落已经没有价值,从形态意义上说,像纽约时报和每日邮报这样的传统媒体,已经通过互联网至少完成了品牌的新生。现在不确定的是,是否个人媒体会取代组织媒体,个人媒体冲击力太大了。个人媒体我的理解不仅是包括通常意义的自媒体,也包括像知乎、在行这样的个人价值平台。


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重度垂直媒体,但这类媒体,媒体价值仅是入口,价值在于通过垂直进行阶层或领域的连接和服务,已经不算是做媒体而是做专业。互联网作为延续性技术凸显于纽约时报和每日邮报这样的纯价值媒体,作为革命性技术在于解放每个人的内容价值,在于把人连接起来。


刘建宏


3.webp.jpg


  • 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 现: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


刘建宏对《三声》说:报纸杂志会不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个命题我真心不想论证,因为从情感上讲,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于这类的印刷品总是难以割舍,但理性又告诉我,这又是个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尽管不会太快,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办公室里可以无纸化办公,年轻人一个智能手机在手便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报纸杂志离他们真的越来越远。或许随着最后一代还有那种阅读习惯的人的消失,报纸杂志也会永远成为一种记忆。它会和甲骨、竹简、羊皮等一样,接受未来人的尊敬。至于现在,一些报纸杂志先行离开,第一可以看作是激烈竞争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崛起的必然结果,第二也暗示着某种历史规律。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现在技术的进步呈现加速度,新技术对我们现有社会的解构能力只会越来越强。我们只能接受,舍此,也别无选择。


岳淼


4.webp.jpg


  • 原:《环球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环球企业家》杂志已于今年4月停刊) ,离职时间:2015年4月

  • 现: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助理总经理


岳淼对《三声》说:互联网对于媒体传播来说,是革命性的技术。传统媒体确实在没落,没落的根源在于时间碎片化了,人们没有深度阅读的大众需求。传统媒体的转型很难成功,除非能私有化。好的内容在这个时代虽然有价值,但生产好内容的机器没有了,真正的写手没几个了。


郭光东


5.webp.jpg


  • 原:博雅天下执行总裁,离职时间:2015年8月。(博雅天下旗下的刊物有,《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周刊》、《人物》杂志)

  • 现: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副总裁


值得一提的是,郭光东此前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纸媒没有困境》,他还特别提到了博雅天下旗下的三本杂志的情况,“这两年多来,我们玩了命地提升内容品质,网罗天下英才。同行不都在说纸媒必死吗?那我们就逆势上扬给你们看看。”


在我问他怎么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争时,他说:想不明白。


范卫锋


6.webp.jpg


  • 原:《证券时报》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总监,辞职时间:2015年11月

  • 现:专业的新媒体基金高樟资本的创始人、CEO


范卫锋对《三声》说:世界上任何行业都有新陈代谢,潮起潮落,媒体行业当然也不例外。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大势所趋,可是,媒体人不必过于渲染感伤气氛。在传统媒体慢慢倒下的同时,更多的新媒体在诞生、在发展。种子如果不死,何惧果实凋零。


商思林


7.webp.jpg


  • 原:《财经天下》周刊执行主编

  • 现:洪泰基金合伙人


商思林对《三声》说:传统内容制作方式依然有价值,只不过更多存在于网络。现在内容创业正当时,内容价值洼地在显现。纸张的载体是其次的,关键是媒体产权关系是掣肘。而新媒体不存在,是按市场化利益关系设置。


徐沪生


9.webp.jpg


  • 原:《外滩画报》总编辑,离职时间:2014年2月

  • 现:“一条”视频创始人,创始时间:2014年5月


2014年10月,徐沪生在接受新榜采访时,谈到主编与老板的区别,说道:“主编和老板,最大的区别就是:主编不需要融资,也没有权力决定以什么估值出让公司多少股份。我一直觉得,媒体转型,其他问题都是次要的,连产品问题都是次要的,死穴是体制。


徐沪生从2013年底开始研究移动互联网,下载了无数APP看,然后在2014年2月离职,6月初投资款到位,9月8号这个每天发一条原创视频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上线两周之内实现关注者超过100万、阅读数篇篇10万+的,在2015年7月该该公众号的用户已经达到了600万。对于“一条”公众号号得到的成绩,徐沪生说,好的内容是最好的传播。


“一条”被称为是“一群杂志人转型做移动互联网”。创业伊始,徐沪生看遍了YouTube上几乎所有点击过百万的视频,印象深刻的是,在许多大品牌的视频点击量寥寥的情况下,有一条“单手解胸罩”UCG视频却点击量过亿。开始的想法是做一个做20来个YouTube上的UGC红人节目,生活时尚类,后来因为种种难题,放弃了这个方向。一段时间的迷茫后,团队发现还是最擅长最喜欢的杂志化视频风格更适合自己。


“一条”在移动互联网里专注于生活,将“生活、潮流、文艺”的理念融合到内容。徐沪生说:“你可以把我们的目标,理解为一个生活领域的灿星公司,或者一个视频的、移动互联网的时尚杂志集团,旗下有女性时尚杂志、 男性时尚杂志等。”


黄章晋


10.webp.jpg


  • 原:《凤凰周刊》主编,离职时间:2013年4月

  • 现:“大象公会”创始人


有人在知乎上问,“大象公会怎么赚钱呢?”黄章晋回答了问题:“我不知道,现在也不考虑这个问题。我擅长的是做内容。我相信大象公会只要有好的内容,就必然能活下去。”


今年夏天,老罗“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坚果手机的发布会上,给大家强行安利了一个叫做“大象公会”APP,一个预设在手机里的阅读应用。“大象公会”有两个投资人,一个是罗永浩,另一个是陌陌的创始人唐岩。


每天“大象公会”的微信平台会发1-2篇的原创文章,以简洁的方式为带来知识、见识和趣味。经历了封号事件后,“大象公会”已经不再涉及时政方面的内容。但是从目前微信端的文章阅读数和在媒体圈的影响力来看,大象公会也已形成自己特色。


虽然投资人有钱,但是成功树立了内容品牌后,怎样实现盈利,是“大象公会”现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左志坚


11.webp.jpg


  • 原:《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离职时间2012年11月

  • 现:“拇指阅读创始人”,拇指阅读APP被京东收购


“这不是一桩典型的互联网收购,我只是卖掉了产品,没有卖团队,一般来说对用户少的早期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的”,拇指阅读创始人左志坚,在今年的一个采访中这样回答,他还表示不卖团队的原因就是要继续创业:“我们会回归内容吧,这也是媒体人最擅长的,况且内容现在也越来越值钱,相对来说也更轻松。”


从一个调查记者到创业公司的CEO,以前是管理自己,现在则是要处理整个团队的问题。对于一个调查记者来说,要承担的是单方面的压力,而作为创业者压力却是系统化的。在这次创业中,左志坚也遇到了核心员工离职的问题,对于选择创业公司的人才看中的是事业发展而不是短期回报,如果创业数据不理想,有人离职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现象。经历了这次“失败的创业”,左志坚说“下次创业会离钱更近”,一切都要等“赚了再说”。


徐宁


12.webp.jpg


  • 原:《芭莎艺术》创刊主编

  • 现:“云图”创始人


被问及媒体人转型创业这个问题,徐宁说,媒体人既然可以创造《纽约时报》,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纽约时报》?


由于创办艺术、时尚杂志,让徐宁有机会接触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创意先锋、灵感领袖,他想如果把这些艺术灵感传播和共享也许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2014年下半年,徐宁辞掉了《芭莎艺术》创刊主编的工作,开始创业,创建了分享艺术灵感的媒体平台“云图”。据说徐宁是靠着一张 PPT 拿到了 1000 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那张 PPT,就是“云图”的雏形。7 月份的时候,公司正式成立了。


“云图”和国外的艺术分享平台 Artsy 是类似的,主题都是发现、分享、创造与艺术有关的一切。但徐宁更愿意拿“云图”和内容创作分享平台 Medium 相比较,并认为“云图”是艺术版的 Medium,用图片讲故事。


“云图”的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艺术社交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媒体平台,还是一个艺术品的在线交易平台。用图片讲故事只是“云图”的基础形态。“云图”邀请 画廊机构和艺术家入驻,以 PGC 带动 UGC 内容的产生,用户可以直接和艺术家交流,甚至自己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徐宁做“云图”的观点是,并不提倡每个人都要买艺术品,而是要去欣赏去感受,希望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艺术。


罗旭


13.webp.jpg


  • 原:《新京报》常务副总裁

  • 现:“纷享销客”创始人


罗旭在一次采访中说,产品是任何一个技术都可以做出来的,但是对于“人性”的理解才是制胜的关键。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工具,难的在于对“人”的理解和把握上,比如销售人员到底需要什么、如何适应销售行业的规律。


罗旭曾参与《新京报》的创刊工作,历任《新京报》财务总监、行政总监、常务副总裁等职务,2011 年创办了纷享销客。不到一年时间,纷享销客的客户发展到了 11 万家。纷享销客是一个移动销售服务提供商,销售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端进行工作汇报、企业内部沟通、移动 CRM、办公协同以及行政审批等工作。用罗旭的话来说,更像是一个“企业微信”。


2015年7月,移动销售服务提供商纷享销客又获得了新一轮的融资,这一次他们拿了 1 亿美元,对于一个并不被大众所熟悉的 2B (to business)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这也是这家公司在一年内获得的第三轮融资,前两轮分别在 2014 年的 6 月和 12 月,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和5000 万美元的 C 轮融资。


我们还问了几位还在传统媒体奋斗的主编们


何伊凡


14.webp.jpg


  • 现:《中国企业家》主编


何伊凡对《三声》说:传统媒体的没落是肯定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不会说今天是冬天明天是春天,冬天会一直继续下去。而内容的价值在重新获得二次重估,重估后的价值和现在是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互联网对于媒体来说,是革命性的应用。并不像当时电视对于广播,广播对于报纸、杂志的影响,那种影响都是线性的影响,不是彼此取代彼此。


《中国企业家》有不变的地方,也有变化的地方。不变的地方是对好内容的追求是绝对不会变的,对内容的投入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加大。到现在为止,采编的团队是没有任何经营性的任务的,大家的任务就是把内容做好,只是在具体的形式上要用最新的方式,包括和渠道的合作。变化的地方,经营的模式更多依赖会议,我们现在正在做和资本市场接轨,把投资人引进来,否则就自己怎么都是瞎玩。


对我个人来说,有时候也会在思考传媒媒体和新媒体的这个问题。只有真正参与了新媒体才叫机会,我现在还是在看热闹的阶段。


高昱


15.webp.jpg


  • 现:财新传媒编委


高昱对《三声》说:中国传统媒体总体水平比较低,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遇到科技行业的跨界挑战,出现生存问题是必然的。我认为,中国传统媒体目前淘汰得还远远不够,至少还应该淘汰一半以上。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渠道的普及又进一步拓宽和便利了信息的传播,人们对内容产品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能够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媒体机构,将会比以往有更多的市场空间,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媒体综合产品生产及运营能力的优化,它们的市场价值也会进一步提升。


吴翰


16.webp.jpg


  • 现:《体坛周报》副总编


吴翰对《三声》说:纸媒的颓势是不可避免的,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就像我们无法回到竹简时代一样。现在的媒体人都在转型,也是形势所迫,形势必然。但这个阵痛阶段带来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媒体创作、提供给大众的内容,质量出现急剧下滑,随着更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日益加剧。所谓新媒体、自媒体,无法起到弥补的作用。


纸媒将逝,媒体不振,是现状。这个阵痛期多久,不知道,可能很快就走出来,前提是新的媒体形式能有一个盈利模式,不是靠烧钱,不是听从资本,而是有自身的良性造血生存模式。


我们还随机问了一些人


Formosa,女,1990年,狮子座,福建网络电视台工作人员


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资讯时代,只要有手机有移动设备,人们不仅可以免费吃快餐,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挑选自己爱吃的口味。网络宠坏了我们: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满足感,这符合人的本性。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发展只会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不断丰富人体的感官体验,这是大势所趋。纸媒的没落,就像诺基亚手机被苹果手机替代一般,就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但是手机的应用在我们生活种却是越来越广。


肖弦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两个黄鹂品牌创始人


媒介本来就是技术的产物,媒介技术进步了,媒介的兴盛和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互联网PC端兴起的时候,纸媒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但那个时候还不存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手机终端的兴起,随时随地可以接收和发布信息,这就完全替代了纸媒。我的观点是纸媒可能会消失,但有价值的的内容不会。纸媒的内容生产者如能顺应技术的进步,仍然有用武之地。


麦抒,四川电视台导演,四川电视节评委会评委


纸媒的没落,是不可抗力,接下来就是传统的电视媒体了。今后的趋势就是,不论什么人,都在给互联网打工。媒体多元化和移动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武三,自媒体人


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了,当然,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改变了阅读习惯无法进行深度阅读。现在流行的自媒体,是“民间”对纸媒代表的“官方”的“逆袭”,说明了大环境下公众意识更为开放了,自媒体的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和亲和力。


任肚肚和小河马,湖南某都市报主编


一个给我曾经带来无限职业荣光的单位,变得如此落魄,我个人是非常难过的,但所在报纸的境况也并非全是大环境所致,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纸媒其实还是有其存在价值和市场的。美国如此发达,纸媒依旧活的不错,国内的纸媒需要自我变革,而不是等待死亡。


里斯本,90后,不看报纸的前媒体人


上一次自己掏钱看任何纸质刊物(包括报纸、杂志和任何期刊),还是在2013年初某报因为拒绝转载另一篇报纸的社论而出事的时候。我兴冲冲地,甚至有点幸灾乐祸地想知道这个事件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冬天依然寒冷,雾霾依然严重;过了这个事情之后,我依然不买纸媒。


互联网对纸媒的威胁,没有纸媒供给互联网新闻活不下去,互联网不利于深度阅读,这些都是伪命题,人们永远需要好内容,互联网提供的内容也越来越好。在纸媒的编辑们还在等着排版校对,腾讯立刻就上高清大图了,网易马上就来“有态度”的评论了,财新网已经搞到若干专家深度分析了。


这些报纸的编辑们对网络的诅咒是否太过悲哀?真正有理想的媒体都在利用网络。《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的网络经营情况越来越好。他们懂的,自己不转型,他们就会被无数更有表现力的媒介给取代。这几年,死掉的都是我从未买过的纸媒,我丝毫不为他们感到悲哀。反而是死得越多,活下来的才可以过得越好。


三声原创文章时,若想转载,记得先联系我们。可以在后台回复“转载”,也可加微信:wudama002,也可发邮件:609362082@qq.com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