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的浴火重生告诉我们,对于007这样的IP,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2015-11-20 12:18

米高梅的浴火重生告诉我们,对于007这样的IP,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头图经视觉中国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果说好莱坞八大里最贵气的豪门,其实要算是米高梅了。不仅创造出了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乱世佳人》(调节通胀后),而且奥斯卡奖的诞生亦是因它而起,米高梅出品的影片更是获得过170项奥斯卡奖。


盛极而衰总是豪门不可避免的魔咒,近百年历史的米高梅如今早已不复当年,不仅几易其手,而且在2009年几乎濒于破产。半个世纪里拯救了世界20多次的詹姆斯·邦德,最重要的一次拯救恐怕就是重振了米高梅这头雄狮。


对米高梅来说,詹姆斯·邦德绝对堪称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米高梅收购联美,从此绑定英雄《007》


1961年,出于对原著小说的热爱,加拿大人哈里·萨尔兹曼(Harry Saltzman)出价买下了小说的电影拍摄版权。同一时间美国的制片人艾伯特·R·布洛柯里(Albert R. Broccoli)想花更大的价钱重新买断版权,被哈利拒绝,但是同意两人一起合作拍摄《007》电影。之后二人成立了电影制作公司Danjaq。


1962年,《007》系列第一部《诺博士》公映,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之后的20多部《007》打下良好的观众基础。


但从第四部开始,《007》系列便陷入了版权纠纷的问题。Danjaq公司被其中的一位编剧凯文·麦克格罗瑞(Kevin McClory)以持有部分《007》版权的名义告上法庭,因而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1975年,由于财务困难,哈里将自己拥有的《007》版权尽数卖给了当时“好莱坞八大”之一的联美制片公司。1981年米高梅出资买下联美公司,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同时顺理成章地把《007》系列的电影版权收归麾下。诞生于1962年的《007》系列电影在19年之后,第一次加入米高梅片库大家庭,之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640.webp.jpg


索尼豪赌米高梅片库,打赢高清DVD格式战争


在二十世纪的后半叶,米高梅几经易手,成为“好莱坞六大”里鲜有的因为并购不断衰弱的巨头,为其本世纪初的惨淡经营埋下了长长的伏笔。


2003年,柯克·科克莱恩(Kirk Kerkorian)宣布出售米高梅。尽管米高梅彼时已不再拥有摄影棚、外景地或其他硬件设施,而且只生产有限数量的影片,但它仍然拥有一项有着巨大价值的资产:一个拥有4100部影片和10600部电视剧集的片库,而米高梅皇冠上最耀眼的珠宝就是《007》系列电影(James Bond movies),这可能是史上最价值连城的系列电影。


想要接手的买家看中的正是这些IP潜在的巨大价值。不说别的,单将包括《007》系列在内的片库影片版权授权给全球的付费电视、有线电视网和电视台,年均收益就可达6亿美元。然而,看似稳赚不赔的的生意却并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因为涉及到版权,还需要与其他影片的权利人分享这笔可观的收入。


为了评估片库的真正价值,当时的买家之一维亚康姆派出了一支由其公司内部专业人员组成的经验丰富的50人团队,他们针对每一部影片未来10年的可能受益进行估值。算上合并米高梅和派拉蒙后的其他受益,分析报告显示维亚康姆的经理人们对米高梅的估价为35~40亿美元。迪士尼在此之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对米高梅片库估价的过程,他们的估价为30亿美元,但同样选择了放弃收购该公司。


与其他买家不同,索尼觊觎米高梅的意图在于将企业的未来押宝在自己的蓝光高清DVD格式上,它需要获得其他大制片厂对于该高清DVD格式的支持,以此来应对当时与东芝的格式战争。当时,东芝和微软这样财力雄厚的巨头使用丰厚的现金使其他大制片厂排他性地将影片以HD-DVD的格式复制输出。如果索尼能够将米高梅的片库排他性地以蓝光格式复制,再加上其已有的哥伦比亚三星(Columbia Tristar)片库,无论东芝和微软能够提供多优厚的激励,都不再可能赢得这场格式战争了。


为此,索尼联合了一些华尔街的私募股权基金组成了一个财团——并主导了该财团,收购了米高梅。虽然这场杠杆收购(LBO)耗资48.5亿美元,但索尼为此只花了3亿美元(且能够因此发行米高梅影片,从而获利)。对于索尼来说,这场豪赌异常成功。收购米高梅后,索尼片库规模倍增至大约8000部,其中就包括米高梅影库中拥有的《007》系列。通过将米高梅片库中的1400部影片输出成排他性的蓝光格式,从而一举赢得了这场格式战争。《007》系列也就随着米高梅易主到索尼旗下。


如果没有《007》,米高梅可能连瘦死的骆驼都不如


在2003年的那场收购中,除了最大赢家索尼,还有一众财大气粗的华尔街的投资者。然而他们可没有索尼那么好运,这场收购对他们来说近乎是一场灾难。直截了当地说,华尔街的投资人几乎赔光了他们投入的全部10亿美元。DVD销售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仅就美国市场而言,米高梅在DVD销售上的收入就缩减了近80%。销售上的巨大滑坡,高涨的收益分账,不断增加的发行成本以及其他发行上的问题都造就了财团的投资失败。到2009年10月31日,米高梅陷入了巨大的赤字深渊,再也无力偿还银行37亿美元的债务利息。


不堪重负的米高梅选择了申请破产保护。一般而言,当一家公司无力偿还债务时,银行债权人可以强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来寻求补偿。但米高梅如果进入破产程序会面对一个很棘手的问题——《007》系列电影未来的续集版权有专门的条款规定,一旦米高梅破产,其续集版权将自动转至另一方——Danjaq,是的就是比米高梅更早拥有《007》版权的这家公司。


换句话说,一旦失去《007》的版权价值,一直以《007》为傲的米高梅即便拥有海量片库,也将必然面临“低估”。


失去《007》对于那些急迫想要米高梅偿还债务的银行们而言,则将会面临另一场灾难——或许根本没有买家再愿接手米高梅,没有了格式战争的必要,也没有了未来能够继续生产必然大卖的《007》版权,米高梅剩余片库的价值和其他资产与巨大的债务相比可以称得上是一文不值。


因此为了保护米高梅的剩余价值,银行债权人给予了它三个月的“延期”。


2010年12月20日,米高梅与望远镜电影公司(Spyglass)正式合并。纽约破产法庭免除了米高梅近40亿美元的债务后,摩根大通跟进为其背书,帮助米高梅获得了来自银行的5亿美元授信,凭借5亿美元的融资,米高梅告别破产,重组正式生效。


为什么银行要再次支持米高梅?因为《007》,有它米高梅就能再次活过来。


只手独撑豪门荣耀,邦德是米高梅的英雄


为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重组后的米高梅选择了这些年来最值得信赖的《007》系列。公司的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投入了米高梅当时半数的资金投拍《007》系列的新作。事实证明,因债务而大伤元气的米高梅凭借自身多年来的积淀成功逆袭。


2012年的《007:大破天幕杀机》成为彼时影史票房最高的动作片,在全球共收获11亿美元,并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和提名。


除了《007》系列电影,米高梅还联合华纳兄弟旗下的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共同制作了《霍比特人》,双拳出击,重振狮子威风。在这两部影片的带动下,米高梅在2012年第四季度收入达到9亿美元,实现赢利4020万美元。但由于此前的财务危机,米高梅丧失了《霍比特人》的全球发行权,只保留了影片的电视播映权,当电影从影院下线后推入电视台后,米高梅才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商业回报,而且《指环王》系列的版权牢牢控制在了原著作者的遗产信托基金托尔金信托基金。


因此,詹姆斯·邦德在银幕里是西方世界的英雄,而在银幕外则是好莱坞荣耀——米高梅的英雄。临危受命,拯救米高梅于危难之际。


2013年,拥有大部分《007》版权的米高梅,与Danjaq公司将第四部《007》编剧之一的凯文·麦克格罗瑞(Kevin McClory)遗产管理方所持有的部分版权尽数购买,从此完全控制《007》系列全部版权。


不过,共有的版权仍然意味着米高梅不可以倒下,一旦倒下Danjaq就会成为007唯一的版权拥有人,而米高梅则仍可能被贱卖。


由此想来,迪士尼为什么要巨资收购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财务尚且允许的情况下,以并购公司的方式买入系列片版权是最长线的价值投资。


豪门亦有旦夕祸福,而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就是版权价值几乎可以永续的系列片版权。


文/张帆、陈昌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赞赏
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

支持一下   修改

确定